張鐘華

張鐘華

張鐘華,1940年7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電磁計量專家。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後又考入北京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在電機系電工基礎教研組進行研究生學習。1967年被分配到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電磁處工作。現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一級研究員。曾任中國計量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現任計量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儀器儀表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92年超導強磁場標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7年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03年獲何梁何利技術進步獎。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起獲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提出了一種能量天平的方案,對普朗克常數進行測量,為探索建立中國獨立自主的量子質量基準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鐘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蘇州市
  • 出生日期:1940年7月2日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領域或方向,個人簡介,人物生平,科研成果,

研究領域或方向

精密電測量

個人簡介

張鐘華,1940年7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57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59年轉入電機系。1962年畢業後考入本校電機系研究生班。
張鐘華
由於在精密電測量方面的成就,張鐘華於199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1年因在基本電測量標準方面的貢獻獲得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技術獎。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張鐘華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60多篇,並參加了6種學術專著的編寫工作。現兼任“儀器儀表學報”、“計量學報”、“電測與儀表”等學術刊物的主編,為本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作了大量工作。他積極參加學會活動。兼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2011年4月起,擔任江蘇省質量安全工程研究院專家顧問。
2013年2月4日,受聘為河北大學特聘教授。
張鐘華院士,精密電磁測量專家。河北大學質量技術監督學院名譽教授。1940年7月2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65年由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計量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儀器儀表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張鐘華長期從事電磁計量基、標準的研究。七十年代擔任國家“計算電容基準”主體研製工作,提出“變動邊界微擾法”,解決了電極幾何形狀誤差的計算問題。計算電容基準的建成使我國的交流阻抗標準有了獨立自主的溯源根據。該課題成果1982年獲原國家計量局科技成果一等獎。1980年和1998年我國的電容標準量值參加了由國際計量局組織的電容量值國際循環比對,我國的數據為國際比對最佳結果之一。
1983年——1988年負責“建立超導強磁場標準”課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六項主要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研究中提出的“抑制法”突破了超導強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難以長距離傳輸的難題。此課題社會效益和經產濟效益明顯,為我國幾十台超導磁體定了標。1992年課題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起負責“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課題,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任意截面形狀的霍爾樣品中的電磁場計算法。1988年所測得的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被國際計量委員會正式採用作為確定國際推薦值的依據之一。1992年課題裝置通過鑑定,為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1993年發現並解決了當前阻礙量子化霍爾電阻標準的準確度提高的主要誤差來源。並製成居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電流比較儀。1994年應國際上要求,用我國的計算電容測定了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此量值在1998年的新一輪國際基本物理常數平差時被正式採用,為確定基本物理常數的準確數值作出了貢獻。近年來還在一些重要的工業測量項目中提出新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張鐘華在中外重要技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50多篇。還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電磁測量分卷》以及《電磁測量及儀表》叢書的副主編。

人物生平

張鐘華院士,精密電磁測量專家。河北大學質量技術監督學院名譽教授。1940年7月2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65年由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計量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儀器儀表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張鐘華長期從事電磁計量基、標準的研究。七十年代擔任國家“計算電容基準”主體研製工作,提出“變動邊界微擾法”,解決了電極幾何形狀誤差的計算問題。計算電容基準的建成使我國的交流阻抗標準有了獨立自主的溯源根據。該課題成果1982年獲原國家計量局科技成果一等獎。1980年和1998年我國的電容標準量值參加了由國際計量局組織的電容量值國際循環比對,我國的數據為國際比對最佳結果之一。
1983年——1988年負責“建立超導強磁場標準”課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六項主要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研究中提出的“抑制法”突破了超導強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難以長距離傳輸的難題。此課題社會效益和經產濟效益明顯,為我國幾十台超導磁體定了標。1992年課題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起負責“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課題,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任意截面形狀的霍爾樣品中的電磁場計算法。1988年所測得的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被國際計量委員會正式採用作為確定國際推薦值的依據之一。1992年課題裝置通過鑑定,為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1993年發現並解決了當前阻礙量子化霍爾電阻標準的準確度提高的主要誤差來源。並製成居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電流比較儀。1994年應國際上要求,用我國的計算電容測定了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此量值在1998年的新一輪國際基本物理常數平差時被正式採用,為確定基本物理常數的準確數值作出了貢獻。
近年來還在一些重要的工業測量項目中提出新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
張鐘華在中外重要技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50多篇。還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電磁測量分卷》以及《電磁測量及儀表》叢書的副主編。

科研成果

張鐘華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計量學專家。
1965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而後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精密電測量工作。
1965年至1979年,負責用交叉電容法建立國家電容標準,不確定度為1×10-7。
1983年至1988年,負責用低溫核磁共振法建立國家強磁場標準(2~12特斯拉,不確定度為6×10-5)。此標準至今仍為國際上最好的同類標準之一。
1987年至2002年,負責用量子化霍爾效應建立國家電阻標準。
1992年他因此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參加由國際計量局BIPM組織的10pF電容國際比對,與國際平均值的差別僅為4×10-8,為國際上的最好結果之一。
1987年至2002年,負責用量子化霍爾效應建立國家電阻標準。
2001年因在基本電測量標準方面的貢獻獲得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技術獎。
2002年,他和研究組研製的低溫電流比較儀的不確定度達到10-10量級,為世界第一。
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用多年前在計量院建立的交叉電容測量量子化霍爾電阻的量值,從而測定了精細結構常數α,並將結果提交到了國際數據委員會(CODATA),目前國際上僅有四個國家能進行此種測量。最近,成為CODATA基本物理常數工作組的成員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