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軒

張輔軒,(1897—1981),張燮友,字輔軒,忻縣東樓村人,1897年出生,幼年喪父,家境貧窮。青年時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獲得過山西省教育廳“模範教師”的光榮稱號。著有《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化學概論》、《化學發展史》等書;約五百餘萬字,並留有詩集二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輔軒
  • 別名:張燮友,字輔軒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忻縣東樓村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81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青年時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為解放軍解放大西北作出了貢獻
    創辦山西師範學院化學系
    創辦山西大學理化系
    獲山西省教育廳“模範教師”稱號
  • 代表作品:《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化學概論》,《化學發展史》
人物生平,外界評價,

人物生平

但他聰穎好學,光緒33年(1907年)考入忻州高等國小堂甲班。後不惜典當告貸,負笈京門。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受到了薰陶,曾以五.四運動的歷史見證人為山西省廣播電台專訪介紹了當時“五四”運動親歷所見,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24年至1925年曾任忻縣中學校校長,後因工作需要去了山西省工業專科學校擔任化學科主任,還在太原中學、山西師院擔任過化學教師,1936年任《晉陽日報》編輯主任。抗日戰爭後應政府號召在疏散人口時,攜妻子和一雙子女流浪西北天水市,在國立五中、天水師範擔任化學教師,兼國立編譯館化學編譯。同時,創辦天水人力行化學工業社,研究試製成汽油代用品及藥材提純等化工醫藥產品,為社會作出了顯著成績,改善了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條件,抵制了日貨、假貨的暢銷局面。
1949年7月,天水解放。他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彭紹輝將軍之邀請和委託,為解放軍第七軍軍部的化學儀器進行安裝設備,並配備化學醫療設備和醫護培訓工作,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貢獻,當時軍部對張輔軒給於獎賞和高度評價:“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天水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一生正氣不阿,作風正派,為人和善,在矛盾與大是大非面前從不迷失政治方向,教育子女凡事應盡責盡心為社會做出貢獻,不可徇私舞弊,對子女以身作則,不可近污染,處處要為人表率。
1957年由天水返並,為創辦山西師範學院化學系及山西大學理化系,克盡職守,歷任山西師範學院理化科主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等職。在此期間,獲得過山西省教育廳“模範教師”的光榮稱號。著有《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化學概論》、《化學發展史》等書;約五百餘萬字,並留有詩集二冊。

外界評價

張輔軒青年時,正是國家危難之秋,他以國事為己任,積極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當時奮筆疾書“愛國學生起京陀, 奈被國賊穩坐何……天安門前奇兒在,京地街頭血淚多……”。主編《晉陽日報》時,以持論公允見稱,常遭反動派痛恨。他對閻錫山假禁菸真勒索深為不滿,寫有《無題》詩一首:“聞道芙蓉花又開,烏鴉片片齊飛來,解鈴還是系鈴人,悔卻當年不應該”,此詩當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抗戰時期,他掩護進步青年奔赴延安。解放初,即送兩個兒子參軍。他一生獻身教育、新聞、科研事業,50餘年如一日。在十年動亂中,仍一心一意搞學術研究,直至病危,卷冊仍不離左右,正如他寫的詩一樣:“古稀今日不稱翁,花甲少年應自雄。奮力紅專肯落後,青絲白髮一般同”。臨近黃昏之際,每天都要扶案作詩詠賦,而自感欣慰。他在自我鍛鍊中,究學床上床下八段功,紅光滿面,後因病住院,因腸胃消化不濟,於1981年9月不幸逝世。享年85歲。山西大學、山西省九三學社為其召開了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