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紀念館

張載紀念館

眉縣張載紀念館位於陝西省眉縣橫渠鎮,坐北朝南,占地20畝。原址為張載講學之橫渠崇壽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載紀念館
  • 地區:陝西省眉縣橫渠鎮
  • 占地:20畝
  • 原址:張載講學之橫渠崇壽書院
張載紀念館概況,張載平生,張載墓,

張載紀念館概況

橫渠崇壽書院建於北宋以前。傳說張載15歲家居橫渠大振谷時,就讀於該院,一直到他38歲考中進士。張載辭官回鄉後,亦曾設館講學於此,直到他逝世。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關學宗師,才把崇壽書院改為橫渠書院
張載紀念館張載紀念館
元代元貞元年(1295),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修建張載祠,初名為張子祠。張子祠從始建到最後一次重修(光緒九年1883年)歷時580多年,前後共修葺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又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形成“後祠堂前書院”格局。近百年來,張載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新中國建立後被單位占用,1990年立項修復張載祠,1998年恢復了張載祠原有的規模。眉縣政府先後投資百萬元,對大殿、講學堂(兩座)、山門、精講堂、碑廊、橫渠書院樓等建築進行了修復和彩繪。其布局、主體建築以軸線依次排列,附屬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排列。整體建築以宋式仿古形式為主,兼有明清建築特色。祠內至今存有清康熙皇帝御書“學達性天”木質匾額和名人士子遊覽留下的詩詞對聯,是一處書卷氣息濃厚、文化色彩凝重的觀光勝地。
張載紀念館

張載平生

張載(1020-1077),字子厚,號橫渠。陝西眉縣模渠鎮人,我國北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的創始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鄉設館講學,故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像張載像
張載祖籍河南大梁(今河南開封),其父張迪於1016年任職陝西長安。1020年生張載。1023年,張迪遷任涪州(今重慶涪陵區)知州。1034年,張迪病逝涪州,家議歸葬河南故里。十五歲的張載和五歲的張戩與母親一起護父柩越巴山,過漢中,出褒斜道,行至眉縣橫渠,因路資不足,加之前方兵變,逐將父柩葬在橫渠大鎮谷迷狐嶺,全家從此定居下來。
青年張載,喜好兵法,立志從軍,決心報效國家,後得到范仲淹將軍的指教,棄武從文,逐開始悉心研讀儒、佛、道三家學說,逐漸建立起自己關學思想體系。
1057年,張載考中進士,先後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雲岩(今陝西宜川)縣令、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等職務,晚年在家鄉創辦橫渠書院,試驗井田。著有《橫渠易說》、《正蒙》等。1077年冬,張載因病辭官西歸,病逝臨潼館舍,次年三月,葬於橫渠大鎮谷迷狐嶺。

張載墓

張載墓位於眉縣橫渠鎮迷弧嶺,距張載祠8公里。元豐元年(1078),張載弟子借錢置棺木,將其安葬於此,與其父張迪墓、弟弟張戩墓,形成了張氏墓群。該墓北依鳳凰原,南對喬麥山,占地100畝,建有石門、石馬、石碑坊,旁陪葬墓40多座。因屢遭破壞,現墓區面積為38畝,墓冢高5米,底直徑約10米。墓前樹有清代“宋賢張橫渠先生墓”碑一通,其它石刻碑碣等文物均被破壞。自1998年以後,眉縣人民政府先後投資320多萬元,新修了一條從張載祠直達張載墓的國家二級旅遊專用線,將張載祠、墓連線起來,方便了遊人。現在修復一新的張載墓地松柏常青,鬱鬱蔥蔥,整個墓地掩映在茂密並散發著濃香的橡樹林中,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張載墓張載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