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貢士

張貢士

《張貢士》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貢士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賞析,作者簡介,

原文

安邱張貢士[1],寢疾[2],仰臥床頭。忽見心頭有小人出,長僅半尺;儒冠儒服,作徘優狀[3].唱崑山曲[4],音調清澈,說白自道名貫[5],一與己同;所唱節末[6],皆其生平所遭。四折既畢,吟詩而沒[7].張猶記其梗概,為人述之。

注釋

[1]安邱張貢士:據青柯亭本附記,指張在辛。張在辛,字卯君,山東安丘縣人,康熙二十五年拔貢。嘗從邑人劉源淥講學,又從鄭簠學隸書。師事周亮工,傳其印法,故於篆刻尤精,與同時長山王德昌八分書,新城王啟磊畫,並稱“三絕”。傳見《青州府志》十八、《山東通志》一七五。
[2]寢疾:臥病在床。
[3]俳優:古代以樂舞作諧戲的藝人。後來泛指戲曲演員。此謂裝扮舉止如劇中人物。
[4]崑山曲:即崑曲。本為元末明初流行於崑山一帶的戲曲。明代中葉,崑山藝人魏良輔融合戈陽、海鹽故調及民間曲調,用以演唱傳奇劇本,逐漸傳播各地,明末清初達於極盛。
[5]說白:即“道白”,戲劇中人物的對話和獨白。名貫:姓名鄉貫;指劇中人物的自我介紹。
[6]節末,情節。
[7]四折:每劇四折是元雜劇的基本體制。明代和清初用南曲或南北合套演出的短劇,稱“南雜劇”,也有一至四、五折不等,本文張在辛夢中所見當屬此類中的末本戲。吟詩而沒,指劇尾人物吟詩四句(下場詩)然後下場。

譯文

安丘有個張貢士,因生病仰躺在床頭上。忽見從自己的心窩裡鑽出來一個小人,身長僅有半尺高。他頭戴著讀書人的帽子,穿著讀書人的衣服,動作像個歌舞藝人。他唱著崑山曲,音調清徹動聽。道白、自報的姓名籍貫都和張貢士的一樣了;所唱的內容情節,也都是張貢士生平所經歷的事情。四折戲文都唱完了,小人又吟了一首詩,才消失不見了。張貢士還記得戲文的大概內容,為人講述過。

賞析

高西園晤杞園先生,曾細詢之,猶述其曲文,惜不能全憶。高西園云:“向讀漁洋先生‘池北偶談’,見有記心頭小人者,為安丘張某事。余素善安丘張卯君,意必其宗屬也。一日,晤間問及,始知即卯君事。詢其本末,雲當病起時,所記崑山曲者,無一字遺,皆手錄成冊,後其嫂夫人以為不祥語,焚棄之。每從酒邊茶餘,猶能記其尾聲,常舉以誦客。今並識之,以廣異聞。其詞云:‘詩云子曰都休講,不過是都都平丈(相傳一邨塾師訓童子讀論語,字多訛謬。其尤堪笑者,讀“鬱郁乎文哉”為“都都平丈我”)。全憑著佛留一百二十行(村塾中有訓蒙要書,名“莊農雜學”。其開章云: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莊農打頭強,最為鄙俚)。’玩其語意,似自道其生平寥落,晚為農家作塾師,主人慢之,而為是曲。意者:夙世老儒,其卯君前身乎?卯君名在辛,善漢隸篆印。”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