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湘

張行湘

張行湘,男,漢族,1945年7月生,山東濱州人,1970年3月參加工作,197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曾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市委書記,遼寧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等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行湘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濱州
  • 出生日期:1945年7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信仰馬列主義
履歷,主要論述,關於構建和諧社會,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履歷

1965年9月——1970年3月,在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張行湘張行湘
歷任遼寧省台安縣達牛公社中學教師、縣委黨校教員、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城郊公社黨委書記;
1981年10月——共青團遼寧省鞍山市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
1983年5月——遼寧省鞍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983年12月——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1985年1月——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精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正廳級)(期間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在中央黨校學習);
1990年3月——遼寧省撫順市委副書記(正廳級);
1993年10月——遼寧省撫順市委書記;
1994年2月——遼寧省撫順市委書記、市政協主席;
1995年2月——遼寧省撫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1995年12月——遼寧省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1996年9月——遼寧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1997年11月——遼寧省委副書記;
2001年4月——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市委書記;
2005年12月——遼寧省委副書記;
2006年1月——2008年1月,遼寧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主要論述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紮實推進。我們在深刻領會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從瀋陽基本市情出發,提出了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城市、法治誠信城市、先進文化城市、模範生態城市“四位一體”的和諧瀋陽的目標。這不僅是實現瀋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標誌,也是建設和諧瀋陽的重要標誌。
張行湘張行湘
建設和諧瀋陽的具體目標,就是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體要求,加快把瀋陽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城市、法治誠信城市、先進文化城市和模範生態城市。建設“四位一體”的和諧瀋陽,體現了瀋陽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全新變化,意味著我們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於通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進步,從整體上提高城市社會發展的文明水平;意味著我們更加注重協調發展、持續發展,著力於通過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就是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推廣運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切實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縣域經濟和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新型工業城市的主要特徵為:一是工業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二是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得到切實改變,四是經濟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建設法治誠信城市,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支持人大、政協認真履行職能,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黨內民主,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法治誠信城市的主要特徵為:一是民主制度健全,二是法制環境良好,三是信用體系完善,四是社會安定有序。
建設先進文化城市,就是要堅持“四個尊重”的方針,廣泛開展創業創新精神教育,努力在全市形成學習理論、學習文化、學習科技、學習管理的濃厚氛圍,激勵人們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實踐中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旺盛的創造活力。先進文化城市的主要特徵為:一是創業精神得到弘揚,創造活力得到激發;二是社會風氣良好、市民素質優良;三是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四是文化設施完善,服務能力增強。
建設模範生態城市,就是要按照開發與節約並重、利用與保護結合的要求,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綜合開發利用資源,限制高能耗行業的發展,提高資源產出率,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模範生態城市的主要特徵為:一是空氣品質清新,二是生態建設一流,三是人居環境優良,四是基礎設施完善。
建設“四位一體”的和諧瀋陽,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把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既著眼長遠,統籌全局,又立足當前,抓住重點,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在加快瀋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進程中,有計畫、有步驟地向前推進,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當前,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和諧瀋陽創造良好條件。解決老工業基地振興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推進和諧瀋陽建設,根本上要靠發展。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真正建立起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積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抓緊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以瀋陽裝備來支撐“中國製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最佳化和升級。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步伐,切實完善和落實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和帶動國有經濟的調整改造。在發展中,尤其要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及教育制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環境、社會各方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市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強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全面做好保持社會穩定工作,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建設相協調,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為建設和諧瀋陽提供內在動力。建設和諧瀋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協調各方利益,整合社會資源,調處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一要建立充滿活力的動力機制。全面貫徹“四個尊重”的方針,堅決破除制約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體制障礙,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乾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和體制環境,進一步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二要建立社會公平的利益協調機制。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充分考慮和兼顧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健全推進公眾利益訴求的民主化、科學化的各項制度,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侵害人民民眾利益的行為,加快建立絕大多數民眾能夠得到較大實惠的分配機制和利益格局,積極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完善就業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多層次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三要建立維護穩定的保障機制。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社會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四要建立社會監督與制約機制。堅持以公共權力為監督制約的重點,充分發揮各種監督力量的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監督、民主監督、民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方式,努力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監督機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及各類社會事務信息的公開,增強各種權力運行的透明度,防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犯,防止社會腐敗。
第三,堅持以建設和諧社區為切入點,扎紮實實地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為建設和諧瀋陽奠定堅實基礎。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只要基層和諧了,社會和諧就具備了重要的前提,城市和諧就有了可靠的基礎。因此,必須從基層抓起,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和諧機關、和諧村屯、和諧企業、和諧學校等基層和諧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民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整體合力。推進基層和諧,核心又在社區。當前,在整體推進和諧瀋陽建設的同時,要以社區為切入點,加快建設和諧社區的步伐,從建設和諧社區中積累建設和諧瀋陽的經驗。要加強居民自治建設,認真抓好宣傳教育和制度落實,引導居民廣泛參與社區事務管理,提高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水平。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強化服務職能,改善服務設施,拓寬服務領域,努力為社區民眾特別是困難群體排憂解難,切實提高社區民眾生活質量。加強管理機制建設,積極建立協調順暢和辦事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共建共享和共用共贏的資源整合機制、反應靈敏和處置有效的矛盾調處機制,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內部,以有效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的安全和穩定。加強社區環境建設,進一步最佳化美化社區,以優美的環境促進居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陶冶居民情操。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以先進的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居民的思想境界,形成政能人和、團結向上的良好局面。加強社區黨建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在黨組織周圍,進一步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社區黨員為主體、駐社區單位積極參與的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從而,把社區真正建設成為“安寧穩定、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和諧社區。
第四,堅持以提高領導幹部的能力和素質為重點,大力加強黨的建設,為建設和諧瀋陽提供堅強保證。我們必須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加強和改善對建設和諧瀋陽各項工作的領導,努力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要經常分析社會建設狀況,及時了解和諧瀋陽建設相關工作的情況,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發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瀋陽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從全市大局和長遠發展出發,制定和完善適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在建設和諧瀋陽的具體實踐中,要不斷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大力營造鼓勵創造、尊重創造、保護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支持人們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充滿蓬勃的創造活力;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積極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民眾的利益,重視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切實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深刻分析現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原因,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及早發現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提高開展民眾工作的本領,認真貫徹黨的民眾路線,傾聽民眾呼聲,了解民眾願望,關心民眾疾苦,帶著深厚的感情做民眾工作,千方百計把民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扎紮實實為民眾排憂解難;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認真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確保社會的穩定,切實把和諧瀋陽建設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國情實際出發,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繼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我們黨關於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闡述、新要求,內容豐富,涵義深刻,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抓住了農村改革和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工作重點,為實現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
張行湘(右)張行湘(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舉措,是現階段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探索,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適應時代發展和現實要求,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要求具體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全面系統地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舉措。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是眾多開發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依靠自力更生推進的,農業和農民為此作出了艱辛努力。近年來,相對於快速發展的城市,農村發展滯後的矛盾更加突出。瀋陽作為工業大市和中心城市,現在更加需要回答和解決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問題。隨著瀋陽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卻呈繼續擴大之勢。突出反映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整體落後,農民整體素質偏低,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目標的如期實現,嚴重阻礙著和諧瀋陽的建設進程。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和城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瀋陽具備了加大對農業、農村支持力度,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良好條件。我們必須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擺到重要戰略位置,徹底轉變重城輕鄉、重工輕農、重市民輕農民的觀念和做法,確立新型的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階段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探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自身活力。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農村收入分配關係和農業經營體制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業結構調整的內涵和農業的增長方式也在相應轉變,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都對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農村綜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和農村稅費改革後,解決農村問題的又一個重大戰略舉措,其實質是對城鄉、工農關係的再調整,是對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社會大變革。核心是通過積極穩妥地農村綜合改革,配套完善相關制度,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體制障礙,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們必須通過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調整,促進農村社會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加快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推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徹底改變農村傳統生產方式、落後的生活方式以及髒、亂、差的環境,實現農村大發展,面貌大改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三農”問題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解決“三農”問題,攸關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破解“三農”問題,是推進“三農”工作在基本思路上的重大突破,是一次帶有根本性的創新。新就新在不是單純就“三農”抓“三農”,而是通過工農業協調推進、城鄉共同發展來解決“三農”問題。我們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思路,更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途徑;既要從當前出發採取儘快見效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於長遠尋求治本之策;既要著眼於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走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形成城鄉互動互促的良好局面,確保農業和農村發展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給農民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進一步激發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著力在“新”字上下功夫
按照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在借鑑外地經驗、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結合瀋陽實際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即到2015年,農村三次產業比重達到6.2∶58∶35.8,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00萬畝,80%以上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全市所有建制鎮和80%以上村屯完成“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柴垛、清路障,改路、改水、改灶、改廁),農村勞動力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在域內非農產業就業和域外從事勞務輸出各占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把全市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要做到“五新”。
張行湘(右)張行湘(右)
1.發展壯大新產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而現代農業建設必須以新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支撐,這是富區強縣、富村強鎮,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根本之所在。發展壯大新產業的基本思路是,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農村工業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要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充分發揮瀋陽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緊緊圍繞工業主導產業發展農村工業,加強產品配套銜接,促進城市工業和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結合“十一五”時期工業布局調整,認真做好農村工業發展的規劃布局。進一步加快縣區工業園區的開發和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帶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積極引導各類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實現集群化發展,避免“小散低弱”現象。二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發展農業必須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積極引入新觀念、新思路。加快建設富民經濟小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採取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多元投入、農民參與的方式,加速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尤其是著力培育一批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名優產品和優勢產業。加大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十一五”期間,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三要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適應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大力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積極推進綜合性、區域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形成一批輻射面廣、吞吐量大的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
2.規劃建設新村鎮,改善農村物質條件。切實加強鄉村規劃,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改變農村長期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建設新農村的環境依託。一要規劃先行。把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全市總體規劃建設和管理體系,使城鎮社區與農村村落、居住區與畜禽飼養加工區、工業園區與農業基地、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特別是城市功能拓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步進行規劃布局,統籌加以推進。在完善城鎮總體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編制和建立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等系列規劃體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城鎮及村鎮發展格局。嚴格執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制度,確保規劃的權威性、統一性和導向性。二要因地制宜。近中遠郊情況各有不同,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對位於城區的“城中村”,實行撤村建居、撤鄉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區,全面實現城市化;對城鄉接合部規模較小的村屯,通過土地整理置換、異地騰遷等辦法,按照城市住宅標準建設農民新村,實行市民化管理;對遠郊規模較小的村屯,推動其逐步向鄉鎮和交通便捷的地區集中,逐步減少自然村,擴大小城鎮規模;對較為偏遠的村屯,積極開展以“四清四改”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三要夯實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要從城市向農村擴展,加強村鎮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的建設投入,使農民儘可能多地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文明。加強村鎮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環村林、環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區建設,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實改善供水設施和條件,努力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建立健全新組織,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快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用市場機制和辦法有效組織農民進入社會化大生產、大流通,激發廣大農民走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內在動力。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為農民服務”的基本方向,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各類公共服務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行銷型及綜合服務型的行業協會、農民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壯大經紀人隊伍,做到鄉村主導產業都有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推廣股份合作制,逐步把傳統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成社區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新型經濟實體,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將全市農村所有集體經濟組織都改造成新型經濟實體。加大鄉鎮“六站一所”等事業單位以及供銷社系統改革,不斷轉變職能、完善服務功能,建設更多為農民服務的新組織。創新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優勢互補、便於管理的原則,積極探索黨支部或黨小組建在協會上的組織形式,把黨組織活動和協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良性互動。
4.培養造就新農民,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專業技能、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養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抓緊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把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與危房改造結合起來,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新建、擴建和改建農村校舍,徹底改變農村學校小、散、差的狀況。進一步完善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制度,組織城市學校選派校長、教師到農村中國小任教,不斷提高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學生的幫助力度,避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二要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充分發揮城市的教育資源優勢,依託農業科技企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科技協會,建立一批科技示範基地和研修基地,廣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推進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每年推出一批星火帶頭人和科技示範戶。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專業技術和技術職稱評定製度,對達到一定專業技術水平和具備技術職稱條件的,頒發專業技術職稱證書,並優先扶持其產業項目發展。引導廣大農民加快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增強廣大農民走向市場的信心和決心,成為自我創業、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動者。三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當前的重點是解決就醫及養老問題。加強縣級醫療機構、鄉鎮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建設,創新衛生支農和扶貧機制,加快形成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保障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老有所養問題。四要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民素質修養。紮實開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和信用村、信用戶的創建水平,加強村鎮文化設施和文體隊伍建設,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農民樹立新風,破除陋習,遠離迷信,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建設樹立新作風,提高基層組織戰鬥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黨,關鍵在幹部。要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親民、愛民、富民”為目標,切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人民民眾、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水平,促進黨群幹群關係全面改善,黨風政風煥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要求,選好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繼續深化“三級聯創”活動,加大對農村軟弱渙散基層組織的整頓力度,努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新農村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紮實開展“深化共產黨員工程,叫響我是共產黨員”主題實踐活動,切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著力健全“黨員經常受教育、民眾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深入開展民主管理示範活動,保障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面提高基層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水平,不斷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農村基層幹部聯繫民眾的工作機制,嚴格執行“包村聯戶”、“民眾來訪接待日”等制度,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農村各項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統工程,也是推動農村自身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任務艱巨,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農村各項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張行湘走訪慰問特殊家庭張行湘走訪慰問特殊家庭
1.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健全完善組織領導體系,建立促進新農村建設深入持久推進的工作機制。要成立專門負責新農村建設的組織機構,統一指導協調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實際,在基層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具體的工作規劃和實施細則,具體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有效機制。加強中心鎮、重點鎮領導力量,優先滿足其人才需要,配齊配強領導班子,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鄉鎮、村任職或掛職鍛鍊,選招優秀高校畢業生充實到鄉村一線,進一步最佳化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
2.做好規劃部署,紮實穩步推進。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和諧村鎮的角度出發,制定統一科學的總體規劃、全面系統的實施方案,指導新農村建設工作規範有序開展。科學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及指標體系,妥善處理好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的關係、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統一部署與分類指導的關係,做到既與總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結合,又量力而行,與基層實際緊密結合,從民眾最願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以小促大,以點帶面,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完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保證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傾斜,加大各級政府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向農村的覆蓋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工商資本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動全社會力量扶農助農興農,逐步形成在政府帶動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抓緊建立和完善農村產業發展、村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管理、勞動就業和戶籍改革等各項政策,努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保障體系。
4.落實目標責任,強化監督管理。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對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作為檢驗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作為對班子考核和幹部獎懲使用的重要依據。加強對工作進展和履行工作職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獎優罰劣、行之有效的考評驗收機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層層建立嚴格的責任制,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確保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
5.堅持典型引路,積極探索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新的重大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鑑,必須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科學編制規劃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標準和較強示範作用的示範點,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新農村建設穩步開展、有序推進。注意依託縣城和中心鎮,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城鎮建設的投資者,城鎮發展的創業者和城鎮化的受益者。加強分類指導,尊重農村建設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多種模式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方法,及時總結新農村建設相關工作進展情況,隨時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努力開創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6.營造濃厚氛圍,形成強大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靠各方面的積極支持和廣大民眾的參與創造。充分調動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實行城區與鄉鎮聯姻,大企業包扶村屯,加強軍民共建和警民共建,強化“農商對接”和“農科對接”,建立公務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全社會共建新農村的推動機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齊抓共管、整體有序推進的工作格局。組織有聲勢有深度的宣傳報導,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具體要求,進一步提高廣大幹部民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和農民民眾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