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徽集:中華人民通史

《張舜徽集:中華人民通史(上下)》開宗明義就介紹地理環境的變遷,記載了中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歷史變化,民族,水利及建築工程,六大古都,行政區劃和人口,重要城市,交通運輸和遠古重要文化遺址等。在社會編中,首列統治階級的改朝換代,以此作為中國古代王朝變更的線索,次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腐朽和罪惡、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和革命。創造編記敘了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我國歷史上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制度編則闡述了土地、賦稅、貨幣、職官、銓選、教育、宗法、禮俗、軍事、刑法等的概況及沿革。學藝編就文字、書籍、文學、史學、方誌學、文獻學、哲學、宗教、音樂、書畫等十方面闡述了中國古代文化及學術的偉大成就。人物編則詳細記載了政治、軍事、英傑、醫學、科學、工技、宗教等凡200人的生平事跡、成就與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張舜徽集:中華人民通史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235248, 7562235244
  • 作者:張舜徽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386頁
  • 開本:32
  • 品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張舜徽集:中華人民通史(上下)》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縣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等。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長於校勘、版本、目錄、聲韻、文字之學。出生書香世家,自幼由父親自授業,後又轉益多師,從小到大,走的是自學之路。在華中師範大學執教40年之久,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是中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一生完成學術著作24部總計八百萬字。精於“國小”,博通四部,成為一代“通人”大家。其學術著作全部由毛筆撰寫完成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地理編
第二部分 社會編
第三部分 創造編
第四部分 制度編
第五部分 學藝編
第六部分 人物編

文摘

(七)文獻整理的具體工作之六——輯佚古代文獻,既存在著嚴重的散佚現象,往往前代《藝文志》或《經籍志》已著錄了的書,過了一個時期便找不到了。於是有些好學博覽之士,為著滿足求知的欲望,特別對於已經散佚了的古代名流學者的寫作,寄以無窮的歆慕和追求,想盡方法,希望通過其它書籍中引用的材料,重新搜輯整理出來,企圖恢復作者原書面貌,或者恆能保存其一部分,這便是“輯佚”。這一工作,是從宋代學者開始動手的。王應麟所輯鄭玄的《易注》、《書注》、《三家詩考》,便是輯佚工作的代表作。鄭樵在《通志.校讎略》裹,有《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篇,指出了輯佚的必要與可能。明代學者,如孫珏從羣書中輯錄緯書佚文,編為《古微書》。雖範圍很局隘,體例也不很好,仍然是沿著宋代學者開闢的途徑努力去做的。到了清代,這一工作隨著樸學家們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氣,輯佚工作便成為當時學術界中心任務之一,取得的成果也特別顯著。清代輯佚工作所以能夠普遍展開,和乾隆年間的修《四庫全書》,有著很密切的聯繫。儘管在修《四庫全書》以前,有不少私人輯佚的作品;但是大規模地搜輯佚書,還是直接受了修《四庫全書》的影響向前推進的。當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開四庫館的時候,便說:“臣在翰林,常翻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觀者,輒具在焉。

後記

《張舜徽集》第三輯的選定,是在2005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負責同志最初的想法,是《中華人民通史》、《說文解字約注》二書篇幅較大,屬專業性較強的著述,未擬列入《張舜徽集》中出版。後來,他們考慮到張舜徽先生著作的系統性,考慮到廣大讀者的需要,毅然決定仍將二書納入出版計畫中。在出版社資金並不雄厚的情況下,這需要魄力,也很有學術眼光。第三輯所收三書,篇幅都較大,責任編輯的工作量自然不輕鬆。擔任這一輯責任編輯工作的,是董中鋒、沈繼成、周柏青、劉曉嘉、龔瓊芳五位先生。以張忠先生為首的校對人員,工作也非常認真。在此,對所有為《張舜徽集》第三輯的出版工作付出努力的先生們表示誠摯的謝意。本輯三書所據版本如下:《舊學輯存》,齊魯書社1988年版。《中華人民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認庵學術講論集》,嶽麓書社1992年版(略有刪節)。

序言

“亡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雖是一句舊話,卻很有道理。歷史事實也確是如此。當秦始皇初並六國,李斯建議統一思想實行焚書的時候,舉出焚書的具體辦法,第一條便是:“臣請史官非秦紀(記)皆燒之。”說明當時只保存秦國的歷史記載;其它六國史書一律燒掉,不使留存。用心很深,道理卻很簡單。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對本國的地理環境、歷史演變,以及制度文物、創造發明的成就,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億萬眾中的英傑人物,茫然無知,或者早已淡忘了,便自然沒有愛國思想,並且不知國之可愛者何在,更談不上關心國家的興亡了。甚至國家被人征服以後,也就睹顏事仇,不以為恥。這樣的民族,便永遠不得翻身。此種事實,在中外歷史上是很多的。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歷史記載,實關係到民族的成敗興衰,必須鼓勵人民學習它,精熟它,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國的歷史書籍,浩如煙海。假若不是專精史學的人,便不必博覽周觀,窮極要眇。如果為一般讀者構想,貴在能提挈綱要,對歷史上重要的人、事、物弄個清楚便可以了。但是重要的問題,在於能用新觀點、新方法,編出一部適用於工人、農民以及一般幹部閱覽的淺明通史,以節省讀者的精力時間,於平易處取得應有的歷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