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中國水產科學院研究員)

張繼紅(中國水產科學院研究員)

張繼紅,女,1969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生態與容納量研究室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繼紅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9年1月
  • 職業:中國水產科學院研究員
簡介,承擔課題,學術獎勵,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成果,獲獎情況,專利著作,

簡介

張繼紅,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010年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
主要從事養殖生態學和養殖容量評估等科研工作。近些年,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63、973、國際合作等課題10餘項。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生態與容納量研究室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大連海洋大學、青島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創新團隊”核心成員,2008年獲山東省首屆優秀創新團隊獎、2014年獲得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
主要從事養殖生態學和養殖容量評估等科研工作。近些年,主持了 “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淺海貝藻養殖固碳技術及潛力研究與示範”、 “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黃渤海區典型海灣複合養殖技術集成與示範”、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國家863、973、中挪合作項目、歐盟第七框架項目等課題10餘項。圍繞基於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水養殖理論與技術研發,在養殖生物生理生態學、養殖容量評估、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碳匯漁業等研究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二等獎等省部級獎3項;發表論文96篇,其中SCI論文23篇,獲授權專利15項。

承擔課題

筏式養鮑的生物沉積及其對底質環境壓力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
污損生物對養殖扇貝的影響及其在養殖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功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
淺海貝藻養殖固碳技術及潛力研究與示範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主持);
蝦夷扇貝健康養殖模式與示範(貝類行業專項子課題,負責);
淺海養殖扇貝流行病控制技術(國家863課題,主要參加);
扇貝高產、抗逆新品種的培育(國家863課題,主要參加);
近海食物生產過程的人類影響與可持續生產模式(國家973課題,主要參加);
黃海大海洋生態系(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全球環境基金會項目,主要參加);
獐子島海域養殖容量評估(企業委託項目,主持);
環境友好型多元生態養殖技術與模式(國際合作課題,主要參加)等。

學術獎勵

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養殖技術,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9);
“蓬萊紅”櫛孔扇貝新品種培育,2008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0);
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環境最佳化技術, 2002年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2);
海產餌用微藻的分離篩選和保種技術的研究,1997年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
1987.09-1991.07,青島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教育經歷

2002年獲中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碩士學位 在職
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博士學位 在職
2008年 赴菲律賓學習Ecopath with Ecosim 漁業管理軟體。
2011年 赴紐西蘭國家水氣研究所及Utago大學,執行“中新科學家交流計畫”

工作經歷

1991.07-1997.01, 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從事藻類、貝類生態生理學研究。
1997.01-2002.12, 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從事養殖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
2002.12-2008.12, 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從事養殖生態學、養殖容量評估、健康養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2009.01 -至今 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養殖生態研究室副主任。從事養殖生態學、養殖容量評估模型、健康養殖技術、漁業碳匯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

圍繞基於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水養殖理論與技術研發,在容量評估、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碳匯漁業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如下成果:(1)海洋碳匯漁業研究:發展碳匯漁業是一項一舉多贏的事業,不僅提供更多的優質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時,對減排CO2和緩解水城富營養化有重要貢獻。率先開展養殖貝藻固碳功能、計量方法、生物碳匯擴增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我國節能減排開闢一條新的道路。碳匯漁業已列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為中國藍碳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2)淺海養殖管理的科學基礎:針對淺海水域中出現的超負荷養殖、養殖品種質量和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開展了養殖容量、養殖與環境相互作用及生態容量評估技術的系統研究。創建了貝類濾水率模擬生態測定法及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養殖生態容量評估技術,為海水養殖的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山東、遼寧等地套用,指導養殖生產,獲得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好評。(3)淺海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研究:基於不同營養級生物的生態互補性,建立了魚-貝-藻、鮑-藻-參、櫛孔扇貝-龍鬚菜等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IMTA),其中,鮑藻參模式的經濟效益是鮑藻混養的1.5倍,是單養海帶的9.8倍,在我國北方產業化推廣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獲獎情況

榮譽稱號:
(1)2011年獲首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
(2)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創新團隊獲2014年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第9名);
(3)2012年獲青島市市南區第五批專業技術拔尖人稱號;
(4)2014年青島市三八紅旗手
獲獎情況:
2005年“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大規模健康養殖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9名)。
2008年“蓬萊紅”櫛孔扇貝新品種培育,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0名)。
2011年“淺海貝藻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獲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第4名)
2013年獲農業部優秀創新團隊獎,即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第9名)。

專利著作

授權專利10項。
1. 多功能沉積物捕捉器
2. 一種扇貝養殖籠內水樣的採集方法及裝置
3. 一種用於貝類生理生態學研究的流水裝置
4. 一種防除養殖龍鬚菜上附著麥稈蟲的藥物及方法
5. 一種蝦夷扇貝的海底籠養裝置
6. 一種刺參與蝦夷扇貝的海底綜合養殖裝置
7. 一種測定貝類濾水率的簡易裝置
8. 一種蝦夷扇貝的養殖裝置
9. 一種硫化物脅迫實驗裝置
10. 貝類附著基的生態化處理及附苗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