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百歲老人)

張秀英(百歲老人)

女,副教授,1952年8月出生,1971年11月參加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7月北鎮師專物理系畢業分配到原德州工業學校任教,1985年3月任該校團委書記,1991年10月任人事科科長,2002年6月任機電工程系書記。發表論文5篇,其中3篇獲山東省紡織職工政治工作研究會院校政工學組二等獎2篇,三等獎1篇。1篇在本市《經濟與社會》中發表。1993年,1994年,1995年,1998年被評為市直優秀黨員,1999年被市教委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秀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2年8月
  • 職業:副教授
百歲老人,革命家史,育有四子,養生秘訣,展示手藝,

百歲老人

張秀英家,門樑上懸掛著由衡水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寫有“光榮之家”的牌子。張秀英
老人生於1913年,走過近百年人生歲月的她,親身經歷過戰爭,感受過夫妻分離之苦、中年喪子之痛,如今她與大兒子賀景芳一家生活在武強縣北代村,生活安詳且幸福。

革命家史

初見張秀英,眼前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聾,精神矍鑠,讓人難以將她與近百歲的高齡聯繫到一起。“我的老伴兒以前乾過地下工作,四個兒子中三個當過兵。”張秀英老人介紹著。原來,張秀英的丈夫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地下工作,二兒子在部隊執行任務時為國捐軀,其他兒子也在各自的領域有所作為,“光榮之家”的榮譽稱號當之無愧。
抗日戰爭時期,張秀英的老伴兒以商人的身份在天津至德州的鐵路線上用煤油桶幫共產黨運送槍枝、子彈。一次執行任務途中,他因漢奸告密不幸被捕,之後被日本軍方以勞工的身份帶到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得以回國。“當年他爹被捕的時候,老大才兩個多月,我帶著他在娘家住。那時候日本人到處抓壯丁,農村人三年不敢種糧,家裡沒吃的、沒穿的、也沒有錢,可苦啦!”憶及當年的艱苦情形,張秀英老人兩眼頓時充滿淚水。在抗日戰爭年代,張秀英獨自撫養孩子,付出了很多艱辛。

育有四子

張秀英共育有四子,他們在各自崗位上乾出了出色的成績,她常說孩子們過得好,就是自己最大的安慰。提起這四個兒子,老人一臉驕傲:大兒子賀景芳國中畢業後參軍,退休前在武強縣人大工作;二兒子曾就讀於保定軍校,是名飛行員,負責探尋製造核子彈的原料鈾礦,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不幸為國捐軀;三兒子中學畢業後也參了軍,退休前曾任武強縣電器廠廠長;小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滄州化工廠物資科任科長。當被問及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老人的回答十分質樸:“俺沒有上過學,就是吃了不識字的苦,所以就想讓孩子們好好上學,將來才有出息。”大兒子賀景芳回憶說,母親很重視教育,沒少督促他們兄弟四個抓緊學業,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他們之後的成就。即使是參加工作後,母親也常告誡他們要用心工作,才不辜負黨的培育。

養生秘訣

談起養生秘訣,張秀英老人說自己身體健康和兒孫們孝順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們可孝順了,他們兄弟之間也十分和睦。”有這樣一個細節,老人盤腿坐在炕上,她的身後是厚厚的被子,她身前一臂遠的地方擺放著一張硬紙板,上面放著一個保溫杯和一個遙控器,從中不難看出孩子們對她的悉心照顧。
除此之外,張秀英的生活也十分規律,每晚9時準時入睡,飲食多以清淡為主。“俺娘不喜歡吃大魚大肉,多吃素食,蘿蔔、白菜、紅薯頓頓都有,有時候喝些小米粥,也不挑食,愛吃的不愛吃的都吃一些。”賀景芳說,母親的心胸十分開闊,喜歡幫助別人。“俺娘手巧,村里誰家有個紅白事兒都找她,家裡現在還保留著她以前繡過的鞋樣。”

展示手藝

採訪結束,張秀英老人興高采烈地向我們展示她的手藝——兩條新做的小褥子,“你看這是我前兩天做的,我這眼神好著呢,前些日子還給村里人裁過衣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