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碑亭

張璁碑亭

張璁碑亭,民間俗稱張閣老碑亭。碑文皆為明世宗御筆所書。碑石為漢白玉質地,亭為木構建築,面闊三間,四面迴廊,重檐硬山頂,基本上保持了原構風貌。1981年列為溫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月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璁碑亭
  • 建築類別:碑亭
  • 地點:溫州鹿城區
  • 建築結構:木構建築、漢白玉
  • 俗稱:張閣老碑亭
碑亭簡介,現狀,人物簡介,交通指南,

碑亭簡介

據嘉靖《溫州府志》載:“恩榮一品家廟,在榮恩堂左,前有亭,奉勒。御賜詩一首,同前,又奉勒。欽賜更名孚敬二大字,欽賜更字茂恭二大字,皆御筆橫書。”
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張璁去世後,恩榮一品家廟是明朝官方祭祀張璁的紀念場所。春秋二季,必由有司致祭,終明之世,祭祀不斷。
清代,孫同元在《永嘉聞見錄》載,恩榮一品家廟有張璁像刻碑,“貌極瘦挺,頗有威氣,須長過腹,連鬢叢生,執笏侍立”,像之上端還刻有嘉靖七年正月初十御賜五古詩一首。其東西並有豐碑二座,東碑刻“賜永嘉張元輔名孚敬”,四碑刻“賜永嘉張元輔字茂恭”,碑石均用漢白玉,字大可盈尺,上方均刻有“宸翰”、“御筆”和“廣運之寶”、“嘉靖”等璽文。
解放後,五十年代,溫州市人民政府將“恩榮一品家廟”單體建築之碑亭及三座豐碑,遷至松台山麓之妙果寺側,命名為“張璁碑亭”。

現狀

三座豐碑為漢白玉質地。亭為木構建築,面闊三間,四面迴廊,重檐硬山頂,基本上保持了原構風貌。1981年,張璁碑亭被列為溫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月,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璁碑張璁碑

人物簡介

張璁(1475-1539),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人稱張閣老,字秉用,號羅峰,明世宗朱厚熜賜名孚敬,字茂恭,更號羅山,永嘉三都(今溫州市龍灣區普門村)人。張璁在明代嘉靖前期秉政期間,改革科舉制度、倡行三途並用之法、整肅學政、整飭言路、更新憲綱、清除翰林院積弊、強化內閣職能、裁革冗濫、革除鎮守中官、除去外戚世封、清理勛戚莊田等,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掃除了百餘年來的明代積弊,激發了明統治階層的活力,遏制並扭轉了國勢日衰的趨勢。
昭代典則》卷二十六:張璁請沙汰錦衣旗校冗官冗兵。凡革旗校三萬一千八百餘人,歲省糧儲數十萬;革冗官冗兵四萬餘人,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張璁奏革各省鎮守內臣及清皇親莊田。
明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剛明峻潔,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終歲而一時風紀肅清,積弊頓改。在內閣,自以受上特知,知無不言。密謀廟議,既同事諸臣,多不與聞者。至於清勛戚莊田,罷鎮守內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至其持議守正,雖嚴諭屢下,陳辭益剴切不撓。上察其誠,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輔羅山呼之而不名。
浪跡續談》卷五:前明有兩張文忠,時論皆以權相目之,其實皆濟是之賢相,未可厚非。竊以心跡論之,則永嘉(張璁)又似勝江陵(張居正)一籌。永嘉之議大禮,出所真見,非以阿世,其遭際之盛,亦非所逆料。而其剛明峻潔,始終不渝,則非江陵所能及。
名山藏》卷七三:勵精化理,湔濯海內觀聽,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奮武揆文,網羅才實。至於稽古禮典,取次厘毖一切,創必表章,軼往憲來,赫然中興,多孚敬(張璁)所翼贊。

交通指南

溫州公車經過(停靠)“妙果寺站”的公車線路有:10路、15路、111路、2路、21路、26路、38路、4路、45路、48路、5路、55路、58路、59路、65路、78路、8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