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浦(明朝文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崇禎進士,選庶吉士,文學家。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兩人相互砥礪,崇尚節氣,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風日下的文壇。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溥
  • 字號:字天如,號西銘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江蘇太倉
  • 出生時間:1602年
  • 去世時間:1641年
  • 主要作品:《七錄齋集》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天啟四年(1624年),二人在蘇州創建復社。天啟六年,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崇禎元年(1628年),與張采一起,在太倉發起了驅逐閹黨骨幹顧秉謙的鬥爭,所撰散文,膾炙人口,因此,“二張名重天下”。崇禎二年(1629年),組織和領導復社與閹黨作鬥爭,復社的聲勢震動朝野。
張溥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

個人生活

幼年勤奮好學,所讀書必手抄,抄畢吟誦即燒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讀書室名為"七錄齋"。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後改庶吉士。曾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叫做復社,興復古學,進行文學與社會活動。復社表面是講學"以文會友",實際是評議時政,並與貴族大官僚鬥爭的一個政治集團。是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張溥名聲很大,復社影響甚廣。《七錄齋集·國表序》載有復社活動的盛況。"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其影響遍及南北各省。執政巨僚由此頗為忌恨。里人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案未結而溥已故世。
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反對公安、竟陵兩派逃避現實,只寫湖光山色、細聞瑣事或追求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但他在提倡興復古學的同時,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與前、後七子單純追求形式、模擬古人有所區別。
張溥散文,在當時很有名,風格質樸,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記》,讚頌蘇州市民與閹黨鬥爭,強調"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為"縉紳"所不能及。敘議相間,以對比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

個人作品

張溥著作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禎時刻本。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於各集前均寫有題辭。此集是張溥為"興復古學"而編輯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四庫全書總目》說:"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殷孟倫注),將各集卷首題辭首次輯成一書,並加必要注釋。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著作的重要參考書。張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書》32卷。《歷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註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
故居位於太倉市區西街,建於明代天啟、崇禎年間,為三進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也是市博物館所地,內設復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名人館、“四王”紀念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