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男

張江男

張江男:指聚集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具備理工科背景,常常深居簡出,工作勤奮,拙於表達。他們薪水很高,卻不太會消費;他們有自己特有的浪漫,卻難以招女孩喜歡;他們智商很高,卻普遍想法簡單。 他們被武斷地概念化為“張江男”。 專家說,他們是一群不懂生活的“廢棄生命”;老人們說,他們是可靠的結婚對象;女孩們說,他們更喜歡看電腦而不是看我;而這群被冠以“張江男”的年輕人卻說:我們並不寂寞,也很浪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江男
  • 外文名:Zhang Jiangnan
  • 聚集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
  • 具備:理工科
  • 特點:工作勤奮
  • 地點:中國上海
引申含義,工作情況,描述,調查,採訪,實質,編程男,典型,相親張江,剩女,行動深入,堅決不收兵,相親市場,“騷擾”之苦,社會評價,熱議,

引申含義

美國有矽谷男,日本有電車男,中國上海有張江男。都是某個族群某種狀態的代名詞;張江,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鎮,因張江高科技園區而聞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園區之一。尤其在軟體與微電子,生物醫藥產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早已超過中關村。
中國張江中國張江
張江男,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對這個忙碌時代的嘲諷。
“我只賺錢不花錢”---這是張江男無奈的自嘲。其實,並不是他們不想花錢,而是沒地方沒時間沒理由去花錢。

工作情況

這個看似平靜優美的高科技園區里,每時每刻都迸發著年輕而旺盛的思想力。這裡被國際上讚譽為中國的“矽谷”和“藥谷”,有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園,聚集著許多國內,國際知名高新技術公司,任意一個毫無特色的下午,沒準就會有高科技新藥或是改變世界的新型儀器、軟體的誕生。
張江有9萬青年才俊,他們多數擁有名牌重點大學理工科碩士及以上學歷,海歸比例較高,有才華,不浮躁,很低調,讓人誤以為他們要在這個遠離市區、遠離煙火的清淨之地,閉關清修,不問世事,獻身科學事業。他們就是“張江男”。
張江男,工作壓力大,時間超出負荷,交女朋友基本不可能。張江男,工資都很高,卻沒有途徑花出去。張江男,整天對著電腦工作,已經變得不善表達。
張江.上海浦東軟體園張江.上海浦東軟體園

描述

某“張江男”曾用文字如此描述張江男:
懷有很多偉大理想,生活有很多不健康習慣,飲食穿著不是很講究,對女人以及性生活沒有太大興趣,周末生活單調,人際交往不頻繁。用簡潔的話說,就是買房基本靠攢,娛樂基本靠網,吃飯基本靠外賣,人際基本較淡,戀愛基本靠配對,周末 基本在宅。
可愛,聰明的張江男可愛,聰明的張江男
我為自己身在張江感到忐忑不安。因為身在張江就很可能是張江男。我住的酒店樓下,周五經常搞相約星期五,一大幫男人女人吃點心聊天速配,熙熙攘攘,好不熱鬧。這種聚會不是每周都有,據我觀察是有一陣沒一陣,談戀愛這種東西就圖個激情澎湃,搞一次成了一批,等這一批分了散了再搞一批,要不然張江就這么多男人,就這么點女人,一配就成的話早都鴛鴦蝴蝶雙雙飛了,哪裡用得著一次接著一次沒完沒了的呢。我曾經以體驗生活的心態去參加過一個上海城市白領交友速配,報名時一個描眉弄眼的老女人,慈眉善目地問你多大了收入多少家在哪裡有無兄弟姐妹,如果你說你家在城市月薪過萬家裡獨生父母上班,那你馬上成了最優選,如果你說家在農村月收入兩三千有兩個弟弟上大學還有幾個嗷嗷待哺的妹妹父母都是農民在城市給人家工地上搬磚頭還有一個身染重病的老爺爺老奶奶臥床不起,唉呦,對不起您哪,那臉色馬上晴轉多雲了,剛來還給你端茶遞水,這會兒恨不得你馬上滾得遠遠。

調查

“張江男”某些行為特徵被藝術地誇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他們絕大多數為名牌大學理工科背景,領一份不錯的薪水。他們“單純”、“可愛”,工作勤奮、生活簡單。而且“不善於和女孩子打交道”。4月初的一個下午,上海難得出了一回太陽。雖然氣溫超過20攝氏度,但距市中心往南13公里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卻相對涼爽許多。下午5時剛過,在郭守敬路515號的上海寶信軟體公司內的操場上,出現了兩隊人馬:身著白色球衣的寶信隊VS身著黃綠色隊服的上海超級計算中心(SSC)隊。SSC的辦公大樓就在郭守敬路585號,和寶信隔著一條金科路
“張江男”白領新一代“張江男”白領新一代
落日熔金,這批年齡在26-35歲之間的IT精英們在綠茵場上奔跑騰躍。比賽沒有裁判,沒有候補隊員,不記分,甚至沒有絲毫暫停和休息的時間。“我們一般踢到看不見球為止。”一位27歲的山西小伙說,只要天氣允許,兩個公司的人就在MSN上約時間踢球。最後他還不忘說一句笑話:“你看踢球最猛的那些人,都是未婚沒女朋友的。”  雖然風越來越大,天氣越來越冷,可場上的18個人絲毫沒有結束比賽的意思。若不是32歲的紀楓(化名)小腿突然抽筋,這場純粹以鍛鍊身體為主的球賽不會在傍晚6點多停止。當SCC的隊員們扶著紀楓蹣跚走回公司時,寶信的隊員們還在門前練著射門,似乎一個小時的運動量還遠遠不夠。
有家室的人陸續回家。剩下的人在SSC大樓內洗了熱水澡。公司請了浦東本地的阿姨給員工們只提供早餐和午餐。否則,絕大多數的SSC球員會考慮吃完晚餐後回家。他們都乘坐公司門口的張江環線出行,這是在張江高科內的工作人群搭乘最多的公交線路。他們或是到張江鎮上的小餐館小酌一番,或是到張江捷運站乘2號線北上,到更有“上海氣氛”的地方用餐,但大多都不會離開浦東。

採訪

記者對“張江男”的採訪就始於這樣一個普通的下午。
自“張江男”的稱號在去年風靡網路甚至大江南北以來,“高學歷”、“薪水不錯卻開銷低”、“不善和女生打交道”以及“鍵盤動物”等就成了他們的標籤。他們多從事IT業,少量從事生物醫學研究。他們每天同機器打交道的時間要比女人多。他們多半樸實、理性,不花心。有人因此將他們稱為“張江男”,還有人揶揄他們的約會方式為“實戰戀愛”,似乎“張江男”已成為和日本“電車男”、“秋葉男”(指那些沉迷動畫、上網,只會流連日本電器區秋葉原的人)相提並論的一個群體。

實質

事實上,“張江男”某些行為特徵被藝術地誇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從本刊記者的實地調查來看,這個群體和如今美國的“矽谷男”,或北京的“中關村男”並沒有本質區別,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徵或許有些共同特點,卻完全正常。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胡申生對本刊表示,“張江男”現象具有普遍性,如今的高學歷人群或多或少都存在這些問題,這和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
被妖魔化的張江男被妖魔化的張江男
那么,“張江男”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本刊通過對張江高科技園區4家知名企業的單身男性追蹤採訪,為讀者還原真實的今日“張江男”。

編程男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去過張江的人,對那裡的理解只停留在“高科技園區”的名稱上。就連愛“軋鬧猛”的上海人,對張江的第一感覺也是“好遠、好荒涼”。作為捷運二號線的一站,從人民廣場過來的捷運只要經過8站就到了張江,單程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當人們津津樂道於浦東這些年的發展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似乎更為搶眼,而以構建人才高地著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則因為概念中的“偏遠”而始終處於低調的位置。
浦東軟體園浦東軟體園
記者通過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整個園區以積體電路、軟體、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鼓勵“自我設計、自主經營、自由競爭”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和創業氛圍。
在這塊給浦東乃至上海帶來巨大成就的彈丸之地,截至2006年末,工作人口達到9.25萬人,大學本科學歷及以上的超過一半,男女比例約為3:2。雖然沒有園區內高科技產業的權威統計,但記者調查發現,在張江高科的人才結構中,碩士、博士或海歸人士比例非常高,而且男女比例大大失衡。狹義上的“張江男”似乎就產生於這些企業,尤其以IT企業的“編程男”最為典型。
他們絕大多數為名牌大學理工科背景,領一份不錯的薪水;他們“單純”、“可愛”,工作勤奮、生活簡單。在園區團委書記俞博文眼裡,他們還“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一代80後張江男更多的表現出的是一種感性的特質”。

典型

田華(化名)算得上是典型的張江男了。這位1980年出生、身高1.75米的單眼皮男生,1999年從安徽巢湖考到同濟大學材料系,2003年7月畢業後就一直在張江的中芯國際(SMIC)工作。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積體電路晶片製造企業,SMIC在上海的總部給員工建造了完備的生活設施,這讓田華覺得自己完全不用離開張江、甚至公司,就可以不錯地生活。
張江相親活動熱火朝天張江相親活動熱火朝天
和許多中芯國際的員工一樣,田華一開始住在公司在張江青桐路上投資建造的中芯花園內。那裡相當於員工宿舍,裡面有游泳池、健身中心等設備,外圍則有超市、牛排館、麵包坊等商家進駐。說是宿舍,其實更像單身公寓。這裡的員工房間或單人間或雙人間,如果是一室一廳一衛的全裝修房,也不過租金四五百元一個月。這裡離公司非常近,員工完全可以步行上下班。
由於員工越來越多,中芯花園的房屋有些供不應求。田華如今在張江鎮上的紫薇路與人合租,每個月房租大概1000元。雖然比原來的租房開銷翻了一倍,但他並不介意,他向記者表示:“我是主動把房子讓給同事的,我在上海的圈子主要是同學和同事,其中很多就在張江。現在每天走路20分鐘就能到辦公室了,還能鍛鍊身體,不是一舉兩得嗎?”
像田華這樣的張江男並不在少數,他們和機器打交道的時間多於和人的接觸。公司不存在什麼辦公室政治(至少他沒覺察到),同事大多心地善良,不拘小節,工作占據了他們大學畢業後的大部分時間。田華在大學時曾談過一個女朋友,畢業時分的手。5年來,他一直形單影隻,但從未為此擔心或抱怨過什麼。
記者採訪田華的那天正值周六,他說自己正好要去公司,於是就約在張江捷運站外的“圓環傳奇”。這個2005年建起的美食廣場,被張江人戲稱為“圓環套圓環廣場”(得益於胡戈的饅頭視頻),匯聚了一大批餐飲品牌。張江捷運站離中芯國際只有幾站路,坐車不會超過一刻鐘,但田華似乎很少光臨此地——他很少離開張江,畢竟張江捷運站是進入上海市區的最便捷方式。
田華選擇在肯德基與記者交談,他說自己並不在乎別人稱他為“張江男”,他有時也自嘲去上海市區是“進城”。他8點半上班,11點半到下午1點半午休吃飯,下班時間是5點半。但他經常加班,一日三餐也在公司食堂解決:“就好像學校一樣,雖然一伙食比不上同濟。”閒暇時刻,田華喜歡和同學、同事或朋友踢球、打羽毛球、打桌球或游泳,當然接觸的還是以男生居多。休假的時候,田華喜歡一個人背包去遠足,他坦言不喜歡超過2個人以上的旅遊。
中芯國際希望員工把公司當作家,田華不由自主地做到了。他對記者說:“我現在工作很忙,平時開銷也不大。在股票基金方面也幾乎沒什麼投資,因為沒時間關注。至於談戀愛,我還不急。我現在更關注自己的事業,萬一有更好的職業機會,拖家帶口或買了房子,就會影響我的選擇。所以,我考慮35歲再結婚。”

相親張江

現在上海哪裡的相親角最流行,人民公園?非也。前天,3位母親在張江捷運站為大齡女兒發傳單擇婿。“為女兒,我們不惜戰高溫、迎酷暑、拉老臉,不達目的不罷休。”一位媽媽告訴記者。據了解,最近,為避免在人民公園遭慘烈“廝殺”,越來越多的“媽媽團”直奔“前線”,到張江捷運站截堵“張江男”。
有事業,不花心,父母眼中的好女婿有事業,不花心,父母眼中的好女婿
(本報記者 瞿艷花 實習生 羅文)

剩女

王阿姨是東北人,平時並不住在上海。今年夏天,她從東北趕到上海看望在此工作的女兒。
說起女兒,王阿姨心情複雜,“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相貌端正、供職於世界五百強企業,有著可觀的收入。”可讓她想不通的是,女兒如此優秀的條件,卻依然沒有對象。眼看著到了三十多歲的“高齡”卻依然沒有半點動靜,王阿姨心急如焚。
“女兒上大學時,我怕影響她學習反對談戀愛,到了讀研時,女兒自己反而不想談了,覺得沒有合適的。工作後想談,卻壓力大,沒時間,再加上本身性格靦腆文靜,唉……”王阿姨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一天,她在小區里碰到了兩位東北老鄉張阿姨和李阿姨,無意中說起自己的大齡女兒,沒想到,張阿姨和李阿姨也遇到這樣的“傷心事”,3人一拍即合,決定幫女兒尋找另一半。

行動深入

張阿姨告訴記者,他們之前也找過滬上一些婚姻介紹所,也去過大名鼎鼎的人民公園裡面相親角,結果卻是“逃”著出來的。
“人民公園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競爭實在太激烈了。”張阿姨回憶,她在裡面看見別人在牆上貼出來的女方信息,個個是“世界五百強”、“重點大學畢業”、“有房有戶口”的硬體,對比自己的兒女,幾乎占不到任何便宜。而讓她們鬱悶的是,一些條件稍好的男士信息剛掛出來,就被“團團圍住”。
“再加上一些非法中介混跡其中,去了幾次後就放棄了。”張阿姨說。
幾天前,3人一合計,決定深入“前線”搶占先機,當問起為何在張江蹲守找女婿時,3位媽媽異口同聲:工作穩定,人老實錢又多,正好是心中理想的“女婿”標準,而且張江男多女少,比例失調,女兒的優勢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
於是,從7月26日開始,3人飯畢就拿著事先做好的徵婚橫幅和寫有女兒基本信息和聯繫方式的小紙條到張江捷運站,看到中意的男士就上前發小紙條。為了防止有人說她們是中介行騙,“媽媽團”隨身攜帶了女兒的一摞資料,包括大學畢業證、學位證、工作證,甚至四六級證書。

堅決不收兵

媽媽們張江尋婿的舉動,女兒卻並不知曉,當記者提出拍照時,她們連連擺手:“不行不行,我們都是瞞著她們過來的,女兒看到了會罵死我們的。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當記者問及這兩天戰況如何時,阿姨們有些沮喪:“看熱鬧的人不少,聊的不多。”她們告訴記者,這幾天陸續接到過兩三個電話,但都只是想了解一下情況的,真的有見面意向的暫時還沒有。
為了提高成功率,阿姨們還“厚著臉皮”跑到張江軟體園找團總支部,大侃大齡職場未婚青年和社會安定的關係,並適時提議多舉辦一些徵婚活動。
“小姐,你們單位有沒有合適的?“正當記者準備離開時,李大媽不忘抓住機會,讓記者介紹報社男青年。
“反正這次來,我們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找不到合適的我們就天天在這裡發傳單。”3位媽媽鐵了心。

相親市場

曾經因“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張江男”一度是相親市場的困難戶,然而近幾年,隨著“剩女”的日益增多,“張江男”的優勢日益顯現。各方相親市場也將其視為“香餑餑”。
張江高科技園張江高科技園
去年7月,一場名為“歌詩達郵輪7天海上浪漫派對”火熱募集單身嘉賓,報名人數突破1萬大關,讓人意外的是,女性報名者超過70%,為了平衡男女比例,主辦方發動聯想等知名企業的“張江男”集結起來找對象。
張江高科園相關主管部門也是千方百計,為張江男們搭建平台。例如藉助於張江啤酒節的平台,1500位來自張江的“張江男”和“愁嫁女”相約張江,在他們日常工作的高科技園區里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而帶隊來參加活動的企業老總和人力資源總監們則視其為挖掘員工“幸福生產力”的好機會。
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在論壇上也到處充實著“尋找張江男”的徵婚廣告,記者在“張江男社區”網上看到,整個“交友吧”幾乎被這樣的帖子包圍。

“騷擾”之苦

老實內向的“張江男”如今是未來丈母娘眼中的理想女婿,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最近,“張江男”經常在單位食堂、捷運站被“媽媽團”“騷擾”,不少“張江男”為此在網上大倒苦水。
網友“會飛的鹿”說,“我中午在張江捷運站經過時被幾個幫女兒相親的阿姨攔住了,當我表示自己已經結婚了時,媽媽們依然不放棄:‘沒關係,看看資料,回去有合適的麻煩給介紹一下。’說完,立馬塞上一張寫有女兒信息的小傳單。”
不僅在捷運站,在員工食堂里也經常出現“媽媽團”的身影,張先生在張江一家軟體公司工作,一個月前他在食堂用餐,突然看到幾個阿姨拿著馬甲袋,對“看著順眼”的男同事搭訕,從婚姻狀況、籍貫、收入,一一盤問。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碰到這些‘媽媽團’了,上次在單位的告示欄上還看到有一個找張江男的徵婚信息,同事們都好奇地上前圍觀。”

社會評價

其實“張江男”並不難弄,只是在他們的世界裡,通常只有是和非,不存在“曖昧”這種中間地帶。人文的東西在張江男身上的確比較匱乏。當然這不是誰的錯,也不是做技術工作的必然結果。其實在張江,有一些歐美來的老工程師,他們的魅力,幽默和睿智常常讓人折服和心動,你會發現“矽谷男”也是很可愛的。因此“張江男”沒有理由永遠是“張江男”,多涵養深藏在體內的知性、智性,多一點人文精神,多一點沉澱,多一點嬉皮士的隨意,“張江男”會成為真正的鑽石王老五
電路和軟體設計的核心是邏輯思維,所以張江男在很多時候習慣用“是”和“不是”來思考和回答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對絕大多數問題作出一個確定的結論,而不存在“不確定”或者“可能”。
人文的東西在張江男身上相對匱乏也是一種主觀的偏見,每年張江的各個公司都會舉辦自己的年會,在年會的舞台上你可以充分看到張江男身上的文藝和娛樂細胞。另外,體育,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人才不比任何一個其它地域或領域的人少。所以沒必要給張江男貼上過多的輔助的標籤,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理工科背景,從事積體電路,軟體等行業,在張江工作”。

熱議

2010年11月20日《非誠勿擾》節目迎來了一個號稱自己是“張江男”的,聽了孟飛的解釋才知道什麼是“張江男”。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深居簡出,工作勤奮,智商很高卻想法簡單,拙於表達、木訥不懂浪漫的他們很難招女孩子喜歡,這個群體被稱為“張江男”。
吳宗非就是“張江男”中的一員,作為一名高智商的軟體工程師,他在工作上事業有成。在生活上,他也在努力的去成為一個懂生活的浪漫男人。《非誠勿擾》舞台上“死於”朋友手下的已經屢見不鮮了,吳宗非就是其中一個。他自稱是一個典型的“張江男”,在一家外企的軟體公司擔任軟體測試工程師。“張江男”則指的是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具備理工科背景。工作勤奮拙於表達的人……有些像人們傳統意義中的“理工科宅男”。吳宗非除了工作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下班後鑽進廚房,為自己做一桌子好菜。他還將每天做的菜發到部落格當中,已經堅持了兩年時間。他熱愛學習,常常在捷運里大聲朗誦英文。吳宗非對感情的態度就是“together”,拆開就是“to get her”,認為大膽出擊才可以得到,他還嘗試過電台點歌、半夜送止咳糖漿等追女孩子的方式,但一次也沒有成功。本來場上女嘉賓對吳宗非的印象還不錯,但在最後的“朋友採訪”環節,卻因為朋友描述的穿過好幾個街區為了買一雙拖鞋,“貨比三百家”的行為給場上女嘉賓造成了很“小家子氣”的印象,場上還剩的14盞燈瞬間就全部熄滅了。主持人孟非形容稱“一個張江男害死了另一個張江男”,建議他以後在相親的過程中不要在把自己套在“張江男”這個概念當中。
張江男張江男
他現場說道:“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張江男’不懂生活、不懂愛情,整天只對著電腦,我來到《非誠勿擾》就是想改變人們對我們的印象。我是一個準家庭煮夫,做得一手好飯。同時,我也做過很多浪漫的事情。我半夜為女生送過止咳糖漿,點過電台情歌,我在沙灘上寫過英文情詩,我還很愛看浪漫電影,電影中的那些浪漫情節我都曾付諸於實踐...所有的一切,我只是想表達,我們‘張江男'也需要愛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