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皎

原名長發,又名在俊,字伯英。陝北紅軍領導人,革命烈士,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司令,1932年被捕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東皎
  • 出生地:陝西懷遠(今陝西橫山)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1932
  • 原名:長發
  • :伯英
人物筒介,主要簡歷,經歷,1925年,1928年,1930年,1931年,1932年,

人物筒介

張東皎(1903~1932)原名長發,又名在俊,字伯英。陝西懷遠(今陝西橫山)人。

主要簡歷

畢業於橫山縣高等國小。目睹人民受壓迫、剝削的苦難生活,對舊社會封建制度極為憎恨。1924年,只身前往榆林探求救國救民道路,接受革命思想影響。不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轉入中國共產黨。因在軍閥井岳秀部進行革命活動遭通緝。後入保定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輾轉寧夏、甘肅、北京、南京等地進行地下革命活動。1930年初,與謝子長、劉志丹等打入國民黨寧夏駐軍蘇雨生部第四師,開展兵運工作。歷任第十五團少校、中校團副、第三路游擊隊第一大隊長、甘肅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副旅長等職。與中共陝北特委、三邊區黨委密切聯繫,動員和招收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青年入伍,擴大黨在該軍的力量。相繼主持開辦學兵隊、教導隊,進行政治、軍事集訓後,分配到部隊任班、排、連長,加強黨對該部的控制權。任該部中共特別支部書記、軍委書記,黨在該軍中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後來數次舉行起義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注重地方工作,利用兼任靖遠縣長之便,發動農民民眾,發展中共黨的力量部署開展地方武裝鬥爭。1932年春,遵照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革命兵變”的指示,與謝子長等積極籌划起義,插旗建軍。同年5月30日,參與發動靖遠水泉堡起義,在甘肅樹起革命的第一面紅旗,組建“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任第二支隊司令。曾指揮游擊隊在大山峁重創圍攻的國民黨軍。後在深入敵營進行政治攻勢時被國民黨頑固分子俘虜,嚴詞拒絕國民黨軍官招降游擊隊員的要求,堅定地表示:“頭可斷,血可流,想叫我們投降辦不到!”後壯烈犧牲。

經歷

1925年

離開家鄉,到直隸(今河北)河間入國民軍第二軍鄭思成部。1926年,國
民軍第二軍在直奉軍閥聯合夾擊下失敗。張轉赴陝北三邊,加入王子元部,伺機反抗
軍閥井岳秀。

1928年

張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被中共陝北特委派到橫山縣石灣民團進行革命
活動。不久,經中共陝北特委軍委負責人劉志丹、謝子長介紹,到寧夏鹽池蘇雨生部
王子元團任團副。1930年初受命到榆林和井岳秀交涉蘇雨生部在陝北招兵問題。張利
用這一機會向中共陝北特委匯報工作,要求派一些有文化的黨團員到蘇雨生部開展兵
運工作。特委即派了19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學生去蘇雨生部王子元團從事革
命活動。

1930年

春,王子元團移駐寧夏平羅縣立崗堡(今屬賀蘭縣)。為了培訓兵運
骨幹,張根據中共組織的指示開辦了學兵隊,親自兼任大隊長和中共特支書記,學員
4 0餘人, 不少是由中共陝北特委派去的黨團員和進步學生。張對學兵積極進行革命
教育和嚴格的軍事訓練,並從中發展了一批中共黨員。是年秋,部隊轉駐甘肅省靖遠
縣城。張根據中共組織的指示辦起了教導隊,把幾十名剛參軍的黨團員和進步青年集
中訓練,結業後和學兵隊一樣,分配到基層擔任班、排長,加強對士兵的領導。

1931年

春,王子元團被甘肅軍閥雷中田改編為工兵營,張任副營長。不久,工兵
營又被改編為第三路游擊隊,張任副司令兼大隊長。是年夏,張兼任靖遠縣縣長。他
利用這一身份,團結當地進步人士,打擊反動豪紳勢力,減輕人民負擔,救濟受災民
眾,還介紹進步知識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宣傳中國共產
黨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蔣介石對日妥協退讓的行徑。
1931年冬,王子元部被楊虎城改編為甘肅省宣慰使署警備第三旅,張出任副旅長,
並任該旅的中共委員會書記。 他在兵運工作中十分重視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 到1

1932年

4月,全旅共有中共黨員近百人,其中軍官黨員36人,設立三個中共支部。在張
等的宣傳教育和影響下,不少官兵對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組織起
來,開展年關索要欠餉的鬥爭,有的士兵還提出“到陝甘邊當紅軍去”的口號。
1932年4月, 中共陝西省委派謝子長、焦維熾到靖遠向王部中共組織傳達關於發
動兵暴成立紅軍游擊隊的指示。 4月30日,張主持召開黨委會議,詳細匯報了中共在
王子元旅的工作,省委特派員焦維熾傳達了省委關於發動兵暴成立紅軍游擊隊的指示。
由於保密不嚴,兵暴的準備工作被王子元發覺。王子元派兵包圍了張東皎的住所,並
繳了他的槍。與此同時,又派兵扣押了共產黨員、營長王儒林,收繳了中共組織掌握
的執法隊和教導隊的武器。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謝子長、焦維熾當即發動兵暴,5
月5日晚帶出200餘人,次日宣布部隊改編為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第四支隊。由於準備
工作不夠充分和強敵的追擊,游擊隊被打散。經中共組織營救,張與王儒林脫離虎口,
先後到了蘭州,同謝子長、焦維熾、杜潤滋等人取得聯繫。他們一起總結了靖遠兵暴
失敗的教訓, 決定再次發動兵暴。5月中旬,適逢王子元旅的連長杜鴻範到蘭州領取
槍彈、軍裝和經費。張與謝子長等人向他講了準備建立紅軍游擊隊、急需槍枝彈藥時,
杜鴻範立即表示願帶上領取的槍彈和其他物資參加游擊隊。經過張等的工作,第一次
起義失散的游擊隊員陸續到了蘭州,很快聚集了70餘名共產黨員和進步官兵。這部分
人員分別於5月底到了靖遠縣的水泉堡, 附近的農民紛紛參軍,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
擊隊的紅旗正式打出, 游擊隊很快發展到近200人。謝子長任總指揮,張東皎任第二
支隊司令,杜鴻範、王儒林分任第一、第三支隊司令。
王子元旅派兩個營的兵力,前往水泉堡“圍剿”游擊隊,6月2日向游擊隊第二支
隊陣地——大山峁發起強攻。張指揮游擊隊員英勇還擊,斃傷敵多人。張命令停火,
發動政治攻勢,促使其倒戈起義。就在這時,一顆子彈打進他的左腿,鮮血直流。他
不顧個人安危,忍痛用手按著傷口,一顛一跛地繼續深入敵陣,動員敵軍投降,結果
被敵軍擊中滾下山坡,為敵所俘,當場被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