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社

張書社,男,河北正定人。精通“常山戰鼓”技藝和套路,注重表演技巧與藝術性,已任多年“常山戰鼓”隊主力和藝術總管,負責藝術和編導,從事“常山戰鼓”表演,教學40餘年,2007年被命名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山戰鼓”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確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書社
  • 國籍:中國
  • 職業:“常山戰鼓”的主要繼承人
  • 主要成就:精通“常山戰鼓”技藝和套路
人物簡介,成長經歷,傳承技藝,人物榮譽,

人物簡介

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書社能熟練掌握常山戰鼓的各種演奏技法,並整理編排了一整套系統的“常山戰鼓”鼓法,同時編寫了鼓譜,並用鼓譜傳授。申報人多次在亞運會等重大演出活動中表演常山戰鼓。現有傳承基地和傳習所,已有親傳弟子及學員500餘人。申報人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及保護做出了不懈努力。
張書社張書社

成長經歷

今年54歲的張書社出生在一個戰鼓世家,爺爺有一手好鼓藝,小時候,父親經常帶著他看爺爺敲鼓,指點各種鼓法。耳濡目染,張書社很小就對“常山戰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0歲時便開始學習鼓藝。 他剛學敲鼓的時候,做飯時也用手敲,幹著活也在心裡敲,就是睡覺的時候也用手在胸口上敲,都把胸口敲腫了。記得早些年他去給人敲鼓,都是步行十多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時候還不計報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給人家敲。不圖別的,圖的就是敲鼓時的那種感覺,圖的就是讓大家都能跟著他的鼓聲一起樂樂。“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鼓被砸了,銅釘拿去賣了。靠著一股韌勁,張書社和鄉親們一直堅持了下來。“只要有木頭,有牛皮,鼓砸了可以再做。敲鼓沒有別的,就是個愛好,圖的就是抖擻精神。”
就是靠著這股韌勁,張書社一直堅持了下來。成年後,張書社經過不斷學習、實踐,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時汲取了眾多鼓法、槌法的營養,並加以演變、創新、編成了一套較系統的“常山戰鼓”鼓法。

傳承技藝

作為“常山戰鼓”的主要繼承人,張書社深深的感到傳承和發展“常山戰鼓”是他的神聖使命。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傳和展示“常山戰鼓”。有耕耘就有收穫 ,在1990年,張書社帶隊參加了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通知。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儀式在北京圓明園舉辦,他們的戰鼓隊又應邀參加。作為教練和鼓手,在曾經被殖民列強踐踏過的地方,在圓明園的廢墟中,敲響咚咚戰鼓,鏗鏘昂揚,又一次揚我中華國威,長中國人的志氣,張書社覺得是他的光榮。那一天,他和隊員們都發揮出自己最高的水平,作了一次讓他們終生難忘的表演。
可是,輝煌過後,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市場逐步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賞水平日益提高。舊式的“常山戰鼓”,舊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已經逐漸不被大家所認同。“常山戰鼓”也一度走入了谷底。張書社在自己不斷總結創新的同時,又邀請中國舞蹈學院的專家們對其表演形式進行了進一步改進,使其動作更優美、隊形更合理,更富觀賞性。另外,張書社還改變了以往學戰鼓言傳身授的方式。潛心歸納總結了戰鼓的曲牌,技法,並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使得“常山戰鼓”千百年來口口相授的方式得到徹底的改變,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對戰鼓的曲牌進行了加工整理,排練出《戰鼓齊鳴》、《十面埋伏》等十幾個曲牌。目前“常山戰鼓”發展到了15個套路,72種變化。
在張書社的努力下,曲牌的創新,表演形式的豐富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常山戰鼓”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可是又一個問題擺在了張書社的面前,隨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加快,農民的工作和收入呈現多元化,男性青壯年外出務工增多,學習戰鼓的熱情和人數大大降低,“常山戰鼓”面臨後繼無人的危險。針對這一情況張書社大膽的打破了“常山戰鼓”“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吸納婦女學習戰鼓,加入鼓隊。使得以往只能遠遠的看,偷偷的練的婦女也能正大光明的學習戰鼓,表演戰鼓。現在的“常山戰鼓”隊百分之八十的隊員都是女性,她們以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把“常山戰鼓”敲向了全國各地。

人物榮譽

幾十年來,在張書社的帶領下“常山戰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89年參加石家莊市首屆迎春鼓賽獲得一等獎、1992年天津南開杯民間藝術邀請賽金獎、1999年澳門回歸慶典儀式、2001年中華鼓舞大賽銀獎、2004年省會鼓王爭霸賽金鼓王,第七界燕趙群星獎一等獎、2008年參加北京迎奧運聖火天安門表演和西柏坡火炬傳遞活動。
隨著“常山戰鼓”進一步的發展,張書社逐步認識到“常山戰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門特有的藝術,只有在更加廣闊的舞台上才能煥發她奪目的光彩,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民眾服務。為此年近60的張書社把晚年的主要精力轉向了戰鼓的資料整理和傳承上,他先後到河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大學、正定弘文中學向青年學子們講授“常山戰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論,並傳授敲鼓技法,同時還聯合各類媒體為“常山戰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相資料,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2008年奧運會到來之即,他還以三國常勝將軍趙子龍傳下來的豪邁之氣,帶領他的弘文青年戰鼓隊入選奧運迎賓儀仗隊進京演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常山戰鼓”的魅力。
刀光劍影已暗淡,鼓角錚鳴也遠去。戰鼓聲中,沙場重現。如今,當年只在村落之中口口相授,密不外傳的傳統藝術,已經走出了鄉村,走向了省會,走向了全國,張書社還堅信“常山戰鼓”還必將作為一個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他將朝著這一目標繼續奮鬥!
2018年5月,確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