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耕

張曉耕

張曉耕(1885-1944),又名資生、逢年,江西萍鄉湘東硯田洲(今湘東鎮硯田村)人,民間指墨畫家。張曉耕出身農家,幼時上過私塾,而後隨父耕田種地,可他聰穎好學,酷愛繪畫,未從名師而練出一手好畫。光緒三十三年(1907),時年22歲,他離家赴景德鎮以瓷繪營生,但不曾停過拜師精畫。後來畫技長進很大,遂先後到湖南醴陵、武漢、廣州、天津、上海、青島、北平以繪畫、賣畫營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還出海赴日,從事書畫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曉耕返居老家,在鄉間從事繪畫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曉耕
  • 別名:資生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44
人物經歷,書畫風格,追憶,

人物經歷

張曉耕,男,常落款為“吟浦”一作小耕,又名“逢年”,江西萍鄉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民國時期的江西省陶業學校圖畫教師,曾培養了不少優秀畫瓷弟子,擅長花鳥瓷畫。 既是釉上、釉下彩繪的全能藝人,也是才華出眾的書畫名家,金石、書畫和花鳥、人物,山水無不擅長。同時他對刻瓷、微雕和指頭畫,也有很深的功力。相傳其就是將刷花技藝從日本引進中國者,並在首創醴陵瓷釉下五彩瓷做出貢獻。張曉耕雖身懷絕技,但在舊時,生活卻很清苦。尤其是日寇入侵時,書畫難以銷售,收入無幾。他返回老家後,想建幢住房,都無力完工。1944年夏,日寇侵入湘東,鄉人紛紛逃難。他思忖,自己去過日本,會說幾句日語,再則自己已近花甲,不能頂用,也就未離家出逃。日軍進入湘東時,他真的安然無事,可後來,有人誣他有漢奸嫌疑,被國民黨政府當局抓去,解往蘆溪,殺害於大安里(現蘆溪縣華雲鄉),享年59歲。

書畫風格

張曉耕的繪畫,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畫的風格,又兼加西方畫派的韻味。他的指墨畫(又稱“爪痕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用指頭、指甲作畫,指法精巧流暢,水墨色彩調和,粗獷工細錯落有致,工筆寫意兼而有之,所繪山水、人物、花木、蟲魚、鳥獸,維妙維肖,傳神至極。往往著墨不多,卻流水有聲,草木生情。他的工筆畫長卷牡丹、菊花,指墨畫《雙虎圖》等,至今還被萍鄉市博物館收藏。他的《雙虎圖》畫的是皓月當空的午夜,兩隻斑斕猛虎一前一後步出森林。畫面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水墨濃淡相宜,給人一種蟲蟄息聲、虎嘯生威的感覺。張曉耕在他繪的畫幅上,還多用指書題寫詩句,他的文學修養很好,詩詞創作功底也強,作畫後的題詞也很精練雋永。張曉耕的微雕,是他又一絕技,他曾在民國時期發行的一分硬幣上刻孫中山的遺囑;在一方寸的像牙上刻一部《大學》和半部《中庸》;在上寬5毫米、下寬4毫米、長118毫米的象牙骨扇兩夾上,各刻7行共2000餘字的行草,字型圓潤清晰,但需用20倍的放大鏡方可辨認。

追憶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表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