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攪

張曉攪

張曉攪(別名:張曉覺)

1952年3月出生於河南項城,現任全國書畫院協會副主任,居住於河南洛陽;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協會員,洛陽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洛陽收藏家協會會長、洛陽山水畫研究院院長。

2002年—2003年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高研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曉攪
  • 齋室名:墨齋
  • 別名:張曉覺
  • 作品:《山水》
張曉攪作品賞析,張曉攪獲獎作品概覽,張曉攪藝術理念,

張曉攪作品賞析

張曉攪張曉攪
作品賞析

張曉攪獲獎作品概覽

1996年,作品《山水》、《黃土情》入選河南省美術作品展。
張曉攪山水畫張曉攪山水畫
1997年,作品《收穫》被中南海收藏;同年作品《清秋》入選河南省第七屆中國花鳥畫展並獲得三等獎。
1998年,作品《伏牛山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牡丹杯新人獎”全國書畫展;童年作品《荷花》被煙臺美術館收藏。
1999年,作品《春到高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紀孔”書畫展;山水、花鳥作品分別被河南省日報社,新疆日報社收藏。
2000年,作品《大河岸邊是我家》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全國書畫大獎賽;作品《鄉情》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大獎賽;作品《紅掌微動盪清波》入選首屆國畫家中國水墨小品展覽獲優秀獎;作品《山情》入選慶祝海南解放50周年第二屆中國畫作品邀請展。
2001年,作品《故鄉情》入選河南省首屆山水畫藝術展。
2002年,作品《雲泉適野性》獲全國書畫院協會第一屆畫展優秀獎。同年五月,隨中國全國書畫院書畫家赴歐洲交流訪問團出訪,任副團長,並在法國舉辦畫展。
2003年,五福山水畫作品被收入中國畫報社出版的《繼往開來》畫集。同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評為實名優秀創作獎獲得者。
2004年,作品《秋山薄霧帶雨歸》獲河南省十屆美術展銅獎。同年,作品《高山無雨水自吟》獲全國書畫院第二屆“走進生活”作品展徐悲鴻美術獎“百佳書畫家”稱號。

張曉攪藝術理念

張曉攪藝術理念賞析——詩韻·詩情
張曉攪山水畫作張曉攪山水畫作
畫家張曉攪先生認為:“一個畫家的畫作其民族性同地域性的聯繫是很緊的,無疑它需要遵循傳統的筆墨運用法則,同時作為關鍵的是畫家必須首先置身於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中汲取養分,山水畫作是中國畫中最為常見和分量較重的一個畫種,它並不是對自然簡單地記錄與描摹,而應使之成為畫家對自然的感受與其思想感情的載體,展示並表述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傳統文化精神和畫家生命價值取向”。在張曉攪先生的網作品中,簡單的水墨變化,看似尋常的黑、白、灰關係對比,將物象濃烈到極致的點線關係處理,對傳統表現手法的“嫁接”式創新,都無處不在地令觀者品察到他深厚的學養,博大的胸懷和豐富情感的泄露。蒼涼的西北高原,險峻的太行峽谷,綿延的八百里伏牛,一瀉千里的黃河之水——自然與時間的概念在此刻皆已定格為生命生存與抗爭的特定背景,尺幅之間似正涓涓泉水般的詩韻汩汩淌出,與之對語……曉攪先生擅長山水,我在十多年前曾知曉,但認真系統地品味乃至漸漸對其作品有偏愛卻是近些年的事。曉攪先先生是一個博學者,早年他專修過科技,從事過研究,又讀政治、哲學和經濟管理,下歷史文學、詩詞,精賞戲曲歌舞。從政多年,後棄政從藝。近年又至北京中國畫研究院高研班就讀,畫風灑脫恬淡雅逸,意深厚重,趣味耐尋。數十年來,其寄情丹青,默默耕耘他通過對傳統中國畫尤其是傳統山水畫的研究,把傳統的語言按照自己創作的情感需要,重新進行規範與組合,從獨有的審美角度,刻畫了山水畫創作中自身的特質。他向古人討教,向今同行學校,拜造化為師,不甘於世俗,亦未流入浮躁,只是心態極其平和地將自己生命里程中的興奮、感傷、激情、思索全部融入筆端的點與線,以借自造化更源於心源的筆墨語言詮釋著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獨到的理解,坦蕩從容地營造著“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地精神家園……
傳統是什麼?傳統就是被歲月塵封的往昔時尚。拂去歷史的塵埃,人們會自然地發現,中國畫在形式上表現為它所選擇的筆墨技法,而在內涵上則表現為它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一種被賦予理想色彩並極富有浪漫情調的文化情結,這種情結在藝術表現過程中不斷的升華並被加以詩化,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把握、感悟與思考,便構成了千百年來無數成功者藝術化詩情的源泉。
塬嶺的黃,山石的褐,老樹的綠,深潭的碧,在曉攪先生這裡被濃縮為簡單到極限的黑白五色……思來味美,賞之甘醇。
太行的雄偉,中嶽的險峻,伏牛的神奇在這裡被渲染成一種極富傳統人文氣息的文化氛圍……
不去苟求“真實”,因為照相機已問世百年。
也不唯求“具象”,因為大自然原本就是鬼斧神工。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青氣滿乾坤”,從極富詩韻的古典筆墨中折射出鮮明的自我意識和淡薄從容的生命詩情——我想,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曉攪先生作品的可貴之處,皆正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