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敷榮

張敷榮

張敷榮(1904~1998),男,貴州普安人,九三學社社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知名教育家,建國後歷任於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教授、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教學論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敷榮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98
  • 畢業院校史丹福大學
  • 籍貫:貴州普安
  • 性別:男
  • 學歷:博士
  • 職稱:教授
個人經歷,學術研究,

個人經歷

他早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學習,1928年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先後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1936年,婉言謝絕導師的挽留,放棄美國優厚的物質待遇和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祖國。受當時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之邀,任川大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共建後方大學基地。1953年,因院系調整,調任西南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1979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和全國教育學科研究會常務理事;1981年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為首屆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同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編輯委員會委員;1984年任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第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教學論博士學位點博士生導師,培養出我國第一個教學論博士。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張敷榮先生在長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發表和出版了許多論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早年他在美國留學時撰寫出的博士學位論文《1885年以前美國舊金山市公立學校隔離華裔兒童運動的研究》,針對當時美國公共教育對華人的非法歧視,從美國憲法及加州各種法規的檢查入手,運用大量事實說明華人對美國及加州公共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揭示了華人受歧視的非法性和不公正性。這篇論文傾注了張先生早年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使當時參加答辯的美國專家格外驚訝,並一致同意授予他博士學位。畢業後,正值國難當頭,張先生毅然回國投身於抗日救國的鬥爭之中。他在四川大學教育系執教時以講台為戰場,向學生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並著手研究中國教育的發展方略。全國解放後,在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欣鼓舞的同時,他又積極思考和研究新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幸的是正當張先生的研究即將系統地產生成果時,“文革”十年浩劫使他不僅中斷、喪失了研究機會和資料,而且身心也受到嚴重摧殘。但是,即使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也沒有動搖過他的愛國主義信念。“文革”一結束,他立即煥發青春,投入到新時期教育教學研究與培養人才的工作之中。
在參加全國第一次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上,他為新時期教育科學的發展獻計獻策,贏得了國內專家的高度讚揚。也正是由於他不懈的愛國主義追求,於1984年6月30日,實現了他人生與學術思想的一個轉折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也標誌著其思想精神由愛國主義進一步升華為共產主義。從此,他有了更強大的精神動力,積極投身於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寫出了《外國教育家一般承認的學習原理》、《改進我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構想》、《開拓高等師範教育新局面芻議》、《教育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不斷改革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培養高質量的教育博士》等重要論文。在張先生的人生與學術思想中也貫穿著鮮明的共產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他經常為西南師範大學就讀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把一片愛心獻給學生,並在他的晚年把大半生的積蓄捐獻給自己的家鄉,用於發展當地的教育事業,這些都是他共產主義精神的表現。另外,他認為教育科學無國界,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可以相互共享。但是,教育學家有國籍,應該愛國。因此,他鼓勵學生到國外去學習,同時又教育他們學成後要報效祖國。

學術研究

張敷榮對教育的學習與研究長達60多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一個世紀來,他以紮實的理論根基和學術銳氣以及科學的方法,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堪稱當代中國教育學界大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中,他對教育學領域裡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從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從基礎教育、師範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從教育學基本理論到各個分支學科都有所涉及,在論培養目標、論教育、論課程、論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研究生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他親自撰寫講義19部,出版專著2部,譯著4部,發表論文24篇,譯文26篇。其主要著作有《1885年以前美國舊金山公立學校隔離華裔學生運動的研究》(英文),合譯有《學習的基本理論與教學實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