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思(中國人民大學貨幣金融系教授、長江學者)

張成思(中國人民大學貨幣金融系教授、長江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成思, 男,漢族, 教授, 貨幣金融系主任。先後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貨幣金融系系副主任,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方向為巨觀金融與金融時間序列分析等。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成員,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成員(2006-),國家外匯管理局顧問專家;JMCB等多個國際SSCI期刊匿名審稿人;《經濟研究》、《金融研究》、《經濟評論》等中文核心期刊匿名審稿人。

2016年獲得第二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成思
  • 畢業院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巨觀金融、金融時間序列分析
  • 職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兼系主任
人物經歷,講授課程,科研方向,獲獎情況,學術成果,科研項目,參加活動,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99年7月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獲經濟學士學位(國際經濟學方向)
2006年9月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7.8-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
2013.4-2017.8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
2013.12-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房地產金融研究所所長
2012.08-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核心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執行主編
2012.07-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貨幣金融系主任
2012.01-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海外引進人才專家評審組委員
2010.07-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07-2009.08 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主講博士生課程Applied Time Series Analysis等)
2006.09-2010.07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講師、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數學”雙語實驗班項目執行主任

講授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
金融學(貨幣銀行學)、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全英文碩士項目)
金融時間序列分析、金融計量學、國際金融、金融專業英語
香港中文大學(全英文)
Applied Time Series Analysis(碩士/博士研究生); Applied Forecasting Methods(本科生)

科研方向

巨觀金融(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動態機制、金融機構與市場、金融發展)
金融時間序列分析

獲獎情況

[1]2018年,北京市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大思政引領之厚重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踐》
[2]2017年,《金融研究》年度最佳論文獎
[3]2017年,“鄧子基財經學術論文獎2017(第五屆)”
[4]2016年,第二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中國商品金融化分層與通貨膨脹驅動機制)
[5]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本科課外教學優秀獎
[6]2015年,第三屆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莫乾山會議·2014)優秀論文獎
[7]2015年,《金融研究》雜誌年度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第一名)
[8]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經濟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跨學科實驗班十年實踐與推廣)
[9]2014年,第二屆“CF40-青年論壇”優秀論文提名獎
[10]2014年,第六屆“薛暮橋價格研究獎”
[11]2013年,北京市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財政金融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推廣》
[12]2013年,“首屆中國金融發展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獎”(經濟研究、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
[13]2013年,第四屆“陳彪如金融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華東師範大學)
[14]2013年,第二屆“中國青年金融學者獎”(中國金融博物館設立)
[15]2013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6]2013年,北京市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財政金融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推廣》
[17]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8]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高等教育)
[19]2011年,寶鋼優秀教師獎
[20]2011年,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優秀論文獎(10年僅6篇)
[21]2011年,北京市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二等獎
[22]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第六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特等獎(第一名)
[23]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先進工作者
[24]2010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5]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班主任
[26]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27]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8]2007年,《金融計量學》被評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學術成果

部分中文期刊成果
[1].張成思,2017,《預期理論的演進邏輯》,《經濟學動態》第9期。
[2].張成思,黨超,2017,《基於雙預期的前瞻性貨幣政策反應機制》,《金融研究》第9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3].張成思,朱越騰,2017,《對外開放、金融發展與利益集團困局》,《世界經濟》第4期。
[4].張成思,計興辰,2017,《中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分歧與共識》,《金融評論》第6期(刊首文)。
[5].張成思,計興辰,2017,《善言為賢:貨幣政策前瞻性指引的中國實踐》,《國際金融研究》第12期(刊首文)。
[6].張成思,2017,《最優貨幣政策邏輯》,《中國金融》第10期。
[7].張成思,黨超,2016,《誰的通脹預期影響了貨幣政策》,《金融研究》第10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8].張成思,張步曇,2016,《中國實業投資率下降之謎:經濟金融化視角》,《經濟研究》第12期(封面文章)。
[9].張成思,黨超,2016,《基於央行調查數據的通脹預期轉化:算法基礎與理解分歧》,《金融評論》第1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10].張成思,蘆哲,2016,《不對稱的螺旋:媒體輿論與通脹預期傳染》,《財貿經濟》第6期(封面文章)。
[11].張成思,劉貫春,2016《最優金融結構的存在性、動態特徵及經濟成長效應》,《管理世界》第1期。
[12].張成思,2016,《樓市上漲的邏輯是經濟金融化》,《中國金融》第20期。
[13].張成思,2015,《央行溝通與前瞻性貨幣政策》,《中國金融》第10期。
[14].張成思,劉貫春,2015,《經濟成長進程中金融結構的邊際效應演化分析》,《經濟研究》第12期(封面文章)。
[15].張成思,張步曇,2015,《再論金融與實體經濟:經濟金融化視角》,《經濟學動態》第6期。
[16].張成思,張國斌,曾慧,2015,《中國出口廠商依市定價行為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4期(刊首文)。
[17].張成思,劉澤豪,羅煜,2014,《中國商品金融化分層與通貨膨脹驅動機制》,《經濟研究》第1期(封面文章)。
[18].張成思,蘆哲,2014,《媒體輿論、公眾預期與通貨膨脹》,《金融研究》第1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19].張成思,陳曦,2014,《中國經濟學套用研究的可信性進步》,《世界經濟》第1期。
[20].張成思,姜筱欣,袁江,2013,《資本輪動、行業潮湧與中國通貨膨脹模型》,《世界經濟》第2期。
[21].張成思,朱越騰,蘆哲,2013,《對外開放對金融發展的抑制效應之謎》,《金融研究》第6期(封面文章)。
[22].張成思,2012,《全球化與中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模型》,《經濟研究》第6期(封面文章)。
[23].張成思、李雪君,2012,《基於全球視角的中國金融發展指數研究》,《金融研究》第6期(封面文章)。
[24].張成思,2012,《經濟成長、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回歸貨幣主義?》,《世界經濟》第8期(封面文章,刊首文;人大複印資料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並刊登於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成果要報內參)。
[25].張成思,2011,《通貨膨脹目標錯配與管理研究》,《世界經濟》第10期。
[26].張成思,2011,《人民幣升值與中美國際平價關係新格局》,《財貿經濟》第6期(封面文章)。
[27].張成思,2010,《長期均衡、價格倒逼與貨幣驅動》,《經濟研究》第6期(封面文章)。
[28].張成思、李穎,2010,《全球化與通貨膨脹動態機制研究》,《世界經濟》第11期(封面文章)。
[29].張成思,2010,《隨機波動與經濟周期平穩化研究》,《財貿經濟》第1期。
[30].張成思,2010,《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新前沿:全球新型金融危機視角下的理論述評》,《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封面文章)。
[31].袁江、張成思,2009,《強制性技術變遷、不平衡增長與中國經濟周期模型》,《經濟研究》第12期(封面文章)。
[32].張成思,2009,《中國CPI通脹率子成分動態傳導機制研究》,《世界經濟》第9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33].張成思,2009,《外生衝擊、貨幣政策與通脹持久性轉變》,《管理世界》第7期。
[34].張成思,2009,《基於多變數動態模型的產出缺口估算》,《統計研究》第7期。
[35].張成思,2008,《中國通脹慣性特徵與貨幣政策啟示》,《經濟研究》第2期。
[36].張成思,2008,《通貨膨脹動態路徑轉變及其啟示》,《金融研究》第3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37].張成思,2007,《短期通脹率動態機制理論述評》,《管理世界》第5期。
[38].張成思,2007,《國際資本流動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國家外匯管理局內參(保密資料)。
部分SSCI英文期刊成果(全部為獨立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1].Zhang, C., Zhu, Y. (2018), “The interest group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openness and the role of interest group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under review.
[2].Liu, G., andZhang, C.(2018), “Does financial structure matter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China Economic Review,Rundefinedamp;R.
[3].Zhang, C., Dang, C. (2018), “Is monetary policy forward-looking in China.”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forthcoming.
[4].Liu, G., Y. Liu, and C.Zhang,(2018), “How important is factor alloc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World Economy,forthcoming.
[5].Zhang, C.(2017), “The Great Globalization and Changing Inflation Dyna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12(4), 191-226.
[6].Zhang, C., Sun, Y. (2017), “Confidence in Chinese monetary polic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52(6), 212-221.
[7].Liu, G., andZhang, C.(2017),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The World Economy, 40(9). 1890-1917.
[8].Liu, G., andZhang, C.(2016), “The dynamic linkage between insurance activities and banking credit: Some new evidence from global countrie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44(1), 40-53.
[9].Zhang, C.,(2016),“Financial Re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An Introduction.”Emerging Market Finance and Trade,52(9),1967-1969.
[10].Zhang, C., Zhou, Y.(2016), “The Global Slack Hypothesis: New Evidence from China.”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42(1), 339-348.
[11].Zhang, C.(2016), “How has globalization affected inflation in China.”The World Economy, 39(2), 301-313.
[12].Zhang, C., Zhu, Y., and Lu, Z. (2015),“Trade openness, financial opennes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59(1), 287–309.
[13].Zhang, C.(2015),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flation in New Emerging Markets.”Emerging Market FinanceandTrade,51(5), 1021-1033.
[14].Zhang, C.(2013), “Has Chinese Economy Become More Stable?”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18(1), 133-148.
[15].Zhang, C.(2013), “Money, Housing, and Infl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35(1), 75-87.
[16].Zhang, C.(2013), “Monetary Dynamics of Inflation in China.”The World Economy, 36 (6), 737-760.
[17].Gang, J., N. Ye, andZhang C., (2012),"Financial Crisis,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Implie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A Cross-Region Study",Manchester School,80(9), 92-120.
[18].Zhang, C.,and Y. Murasawa (2012),“Multivariate Model-based Gaps and a New Phillips Curve forChina.”ChinaEconomic Review, 23(1), 60-70.(封面文章)
[19].Zhang, C.,and Y. Murasawa (2011),“Output Gap Measurement and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for China.”Economic Modeling,28(6), 2462-2468.
[20].Zhang, C.(2011),“Inflation Persistence,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Economic Modeling, 28(1), 622-629.
[21].Zhang, C., and J. Clovis (2010), “China Inflation Dynamics: Persistence and Policy Regimes.”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32(3), 373-388.
[22].Zhang, C., and J. Clovis (2010),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A Serial Correlation Extension.”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13(1), 159-179.
[23].Zhang, C.(2009), “Excess Liquidity, Inflation, and Yuan Appreciation: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the Recent History?”The World Economy,32(7),998-1018.(刊首文)
[24].Zhang, C., D. Osborn, and D. Kim (2009),“Observed Inflation Forecasts and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1(3), 375-398.(封面文章)
[25].Zhang, C., and J. Clovis (2009), “Modeling US Inflation Dynamics: Persistence and Monetary Policy Regime Shifts.”Empirical Economics, 36(2), 455-477.
[26].Zhang, C., and J. Clovis (2009), “Modeling China Inflation Persistence.”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0(1), 89-110.(cover article)
[27].Zhang, C., D. Osborn, and D. Kim (2008),“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from Sticky Inflation to Sticky Pric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40(4), 667-699.(封面文章)
專著與教材:
[1].2019,張成思(專著,30萬字),《商品金融化的邏輯》,即將出版。
[2].2019,張成思(專著,40萬字),《中國經濟波動的金融化邏輯》,即將出版。
[3].2018,張成思(專著,40萬字),《基於預期的前瞻性貨幣政策邏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重大項目成果)。
[4].2018,張成思(編著,25萬字),《金融專業英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2016,張成思(專著,30萬字),《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形成機制的多重邏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6].2016,張成思(專著,50萬字),《金融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視角》(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110餘所高校《金融計量學》和《時間序列分析》等課程指定用書)
[7].2012,張成思(專著,50萬字),《金融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視角》(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2009,張成思(專著,40萬字),《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現實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 2016,Economy of Words(《語控經濟》,25萬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獨立翻譯)
[2]. 2011undefinedamp;2018,《Econometric Analysis》(格林《計量經濟分析》第6版undefinedamp;第8版,100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2009,《Global Investment》(《全球投資學》第6版,CFA指定教材,7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009,《New Frontiers of Economics》(《經濟學新前沿》,50萬字,與李濤等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 2007,《Multinational Finance》(《國際金融》)雙語教材中文作者,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專訪:
張成思,《人民幣貶值的基本邏輯》,《21世紀經濟報導》,2014年4月22日。
張成思,《媒體輿論透明有助合理引導公眾通脹預期》,《21世紀經濟報導》,2014年3月22日。
張成思,《普通商品金融化趨勢值得關注》,《21世紀經濟報導》,2014年1月8日。
張成思,《穩通脹、促增長:改進貨幣政策的路徑選擇》,《21世紀經濟報導》,2013年4月8日。
張成思,《理解國內通脹需考慮國際影響因素》,《21世紀經濟報導》,2012年11月5日。
張成思,《從“保增長”到“穩增長”》,《21世紀經濟報導》,2012年3月12日。
張成思,《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平穩化發展》,《21世紀經濟報導》,2011年11月12日。
張成思,《如何理解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問題》,中央電視台,2011年3月24日。
張成思,《“輸入性壓力”終究是暫時的》,《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3月5日。
張成思,《2011年四季度通貨膨脹走勢》,《中國金融家》,2011年10月1日。
張成思,《加息或成調控常態》,《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2月10日。
張成思,《CPI不足以成為衡量通脹的唯一指標》,《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1月1日。
張成思,《三步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12月2日。
張成思,《CPI與GDP平減指數相差懸殊,巨觀政策選擇路徑面臨調整》,中國社會科學報《諫言》專欄,2010年3月11日。
張成思,《我的通貨膨脹問題研究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報《當代學人》專欄,2010年3月11日。
張成思,《政策扶持應從技術引進轉向落後經濟部門》,商務周刊,2010年第17期。
張成思,《關於銀行承兌匯票問題》,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2010年11月。
學術職務:
[1]全國金融系統青年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2]中國金融40人論壇—青年論壇管委會委員、論壇召集人(2013-2018)
[3]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2018-)
[4]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員(2016-)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7]國家留學基金評審專家
[8]教育部留學基金評審專家
[9]教育部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
[11]中國金融培訓中心金融英語證書考試專家組專家
[12]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
[13]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成員
[14]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成員
[15]國家外匯管理局顧問專家
[16]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兼職研究員
[17]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博士生畢業論文外部答辯人
[18]中國農業部項目規劃辦項目評標金融專家
[19]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金融專家
[20]《財貿經濟》執行編委(2018-)
[21]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編委(SSCI期刊,2018-)
[22]Panoeconomicus編委(SSCI期刊,2017-)
[23]China and World Economy編委(SSCI期刊,2016-)
[24]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期刊編委(Econlit收錄期刊,2012-2015)
[25]達沃斯論壇專門委員會專家候選人(2012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推薦)
[26]《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等中文權威學術期刊匿審專家
國際SSCI期刊匿名評審: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China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ChinaEconomic Review
Chinaand World Economy
Economic Modeling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and Trade
Empiric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Macroeconomic Dynamics
Regional Studi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The World Economy
The Manchester School
Urban Studies

科研項目

[1]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主持2016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基於預期的前瞻性貨幣政策邏輯》,項目批准號16JHQ007。
[2]2016年12月-2021年12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於微觀基礎的巨觀金融政策研究》項目批准號16JJD790057。
[3]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後危機時代的通脹風險、通脹預期與貨幣政策互動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71173224(已結項,鑑定等級為優)。
[4]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經濟波動與財政貨幣政策研究》,項目批准號:12JJD790039(已結項)。
[5]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通脹預期管理研究》,項目批准號:12AZD058(已結項)。
[6]2011年3月——2011年12月,主持中國財政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與信息化決策》項目(已結項)。
[7]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8]2008年6月-2009年12月,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今後幾年我國價格波動趨勢及其動因研究》,項目批准號:08CJY048(已結項,鑑定等級為良好,項目成果有4篇發表於SSCI國際期刊,另有4篇發表於《經濟研究》等中文權威期刊)。
[9]2009年2月-2011年12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項目名稱《全球新型金融危機與中國外匯儲備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08JZD0011(已結項,項目成果形成專著5部,發表論文20篇)。
[10]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項目名稱《科學發展觀與新時期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政策選擇》,項目批准號:07AJY015(已結項,項目成果形成專著1部,發表論文12篇)。
[11]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立項課題子課題負責人,項目名稱《我國銀行制度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相互關係以及作用機理研究》,項目批准號:05JJD790097(已結項,項目成果形成專著1部,發表論文12篇)。
[12]2007年3月-2008年1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自由探索項目《我國通貨膨脹動態傳導機制與預測研究》,項目編號21353232(已結項,鑑定等級為優,項目成果論文6篇)。
[13]2006年12月-2008年1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通脹率動態機制研究》,項目編號:06XNB003(鑑定等級為優,項目成果論文8篇)。

參加活動

術會議發言與主題演講:
[1]2018年3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成果評價發布論壇暨學術評價與學科發展研討會(改革開放40年經濟學、管理學的學科發展與期刊建設),(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2]2017年12月7日,The Changing Role of Central Banks PostGlobal Financial Crisis,亞洲開發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主辦,(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3]2017年9月6日,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大會,“中國巨觀經濟轉型”(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4]2017年6月11日,《財貿經濟》2017筆會,“貨幣金融研究前瞻”(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5]2017年2月23日,中國金融論壇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所)研究沙龍,“基於預期的前瞻性貨幣政策反應機制”(主題演講)中國人民銀行,北京。
[6]2016年3月29日,中國金融青聯專題講座,“現代金融學發展簡史”(主題演講),北京大商所,北京。
[7]2014年8月27日,the 12th seoul international derivatives undefinedamp;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conference,(特邀嘉賓主題演講),韓國首爾。
[8]2013年4月16日,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3)發布暨支付清算理論與政策高層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9]2011年9月22日,Conference on Changing Global Economy andChina's Macro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10]2011年6月,中日韓三國15人專家區域貨幣合作高層研討會(特邀嘉賓主題演講),韓國首爾。
[11]2011年3月26日,China’s CPI: Cheating Price Inflation?北京師範大學經管學院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
[12]2010年9月31日,《中國通貨膨脹問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13]2010年5月31日,《中國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變遷研究》,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學術研討會,
專題發言。
[14]2009年8月24-25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
治研究所專題研討會,(特邀嘉賓主題演講),北京。
[15]2009年8月19-21日,《第六屆中國經濟發展論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專題發言,北京大學。
[16]2009年3月23-27日,《轉型中的中國通脹持久性:結構變化與政策區制》,第9屆美國西部經濟學家會議,日本京都。
[17]2007年12月16日,《中國通脹慣性問題研究》,第7屆中國經濟學年會,深圳大學、香港大學。
[18]2007年12月12日,The Persistence of China Inflation Rates,ACE 2007 Conference,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2007年12月4日,《中國流動性過剩、通脹持久性與治脹成本問題研究》,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學術研討會上的專題發言。
[20]2007年10月30日,《國際流動性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世界銀行國際研討會,北京香山(特邀嘉賓主題演講)。
[21]2007年9月,《中國通脹慣性特徵及貨幣政策啟示》,第7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浙江大學。
[22]2007年4月,《通脹率動態機制建模研究》於2007年計量經濟學理論與套用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香港科技大學(特邀專場主持人學術演講)。
[23]2007年3月,《新時期中國通脹率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對策研究》,於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雙周論壇上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
[24]2006年11月,《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通脹率動態模型研究》,於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銀行監管與貨幣政策”專題課上的發言,北京師範大學。
[25]2006年7月,《廣義矩回歸(GMM)與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於2006年世界計量經濟學年會遠東會議上的發言,清華大學。
[26]2006年1月,“On the Successful Estimation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討會上的發言,北京大學。
[27]2006年4月,《通脹率預期與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的實證分析》,於2006年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年會上的發言,英國諾丁漢大學。
[28]2005年5月, 參加《貨幣政策委員會,貨幣政策的執行》學術會議討論會,曼徹斯特大學管理學院、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聯辦,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29]2004年12月,《改革開放後中國貨幣政策指標變數的確定:矢量回歸模型的套用》,於第四界中國經濟學年會的大會發言,南開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