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山

張恩山

張恩山,男,1944年2月出生在神木縣爾林兔鎮石板太村,曾任西藏林芝地區政協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恩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藏族
  • 出生地:爾林兔鎮石板太村
  • 出生日期:1944年2月
  • 性別:男
簡歷,業績,評價,

簡歷

張恩山,1944年2月出生在神木縣爾林兔鎮石板太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是在放羊放牛中度過的。1952年開始,他先後在石板太、吧嚇采當、爾林兔國小讀書。195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爾林兔新成立的第一所中學就讀,是爾林兔第一批中學生之一。1961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神木中學就讀高中。在當時生活困難的條件下,他節衣縮食,刻苦學習,於1964年考入西藏民族學院,是爾林兔的第一位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克服重重困難,認真鑽研藏語言文學和其他課程,取得了較好成績,並於1966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7年大學畢業後,他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分配,毅然進入雪域高原,開始了將近一生的援藏工作。

業績

1967年至1986年,在西藏林芝縣,他先後任迫龍鄉文書、縣財政局會計,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86年至1992年,任西藏林芝地委秘書科科長、副秘書長;1992年至1995年,任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縣委書記;1996年至1997年,任西藏林芝地委政法委副書記;1998年至2000年,任西藏自治區國家安全廳林芝地區國家安全局黨委書記;2001年1月,經國家安全部和朱鎔基總理批准,被授予二級警監警銜(副廳級待遇);2000年至2004年,任西藏林芝地區政協副主席;2005年退休。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林芝,在雅魯藏布江上游,縣城遠離拉薩400多公里,距印度不足200/Ak里。在喜馬拉雅山山腳下,那裡有終年不化的雪山,有巍峨高聳的神山,有一望無際的大森林,有閃著酥油燈光亮的僧尼寺廟。1967年新設立的迫龍鄉條件更艱苦,全鄉是青一色的藏民,就連鄉上的十來名脫產幹部也都是藏族幹部,只有他一人是漢族幹部。那裡的藏民,甚至鄉上藏族幹部,大都是不知疲倦的朝聖者。高海拔形成的缺氧大氣,漢藏語言的不通,交通信息的閉塞,生活習俗的差異,工作條件的艱辛,對於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張恩山來說,感到陌生、神秘、孤獨,甚至有點望而生畏。但他憑著從小就養成的那種陝北漢子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奮鬥精神,懷著回報黨和國家培養、教育之恩,懷著當初毅然選擇了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到祖國邊疆艱苦的雪域高原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堅定決心,懷著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默誦著入黨誓言,沒有氣餒,更沒有退縮,而是既來之、則安之,更加勤奮地工作。為使自己早日進入角色,他努力熟悉生活工作環境,擠時間學習藏語方言,尊重民風民俗,虛心學習和請教當地藏族幹部和藏族上層人士,積極維護民族團結,踏實認真工作。很快,他就贏得了鄉村幹部和藏族民眾的信任。
張恩山同志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鄉文書乾到了縣委、縣政府辦公室的副主任、主任,又從一個科級幹部乾到了縣委書記。中途有幾次回內地工作的機會,他都主動放棄了。他說,已經和西藏的幹部民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活上也適應了,工作上也已經離不開西藏了。
林芝地區的察隅縣離緬甸30多公里,距拉薩840多公里,是林芝最偏遠的一個貧困縣。他任縣委書記後,遵循黨對西藏工作的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營經濟和農牧業生產。這些舉措使該縣政治局勢比
任何時候都穩定,邊疆民族空前團結,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加快,民眾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他每年都要深入鄉村和農牧民家中,訪貧問苦,問寒問暖,把黨的溫暖送到邊疆少數民族家中。農牧民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了農牧民。
張恩山同志對邊疆藏族人民的辛勤付出,也得到當地黨組織的認可和人民民眾的擁戴。1997年自治區黨委調他出任自治區國家安全廳林芝地區國家安全局黨委書論,並授予其二級警監警銜。2000年,林芝地區“兩會”期間,被政協委員高票推選為林芝地區政協副主席。地位變了,職務高了,但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在安全局工作期間,他努力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繼續嚴格自律,以實際行動保衛邊疆的安全。他任政協副主席後,深入鑽研政協章程、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和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很快進入角色,與其他領導、機關幹部一起,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並和藏族副主席一起做了大量的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的具體工作,體現了

評價

一個共產黨員領導幹部的應有風範。
張恩山四十年如一日,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為雪域高原奉獻了青春和才能,為西藏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給陝北神木父老鄉親們丟臉。”現在,他雖已退休,但仍以一個普通黨員的姿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