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能

張德能

張德能(1899—1944),1899年出生於廣東省開平縣一個華僑家庭。1920年高中畢業,遵父命回鄉擇配完婚,與長沙沖美坊譚少英結婚,婚後不久,便攜眷赴越南謀生。於1922年毅然攜眷返國,投入雲南講武學堂第二期就學,當時雲南講武堂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學校。

1924年學成畢業,被分配到陸軍第四軍任排長職。1933年再升為副師長,1934年正式升任五十九師少將師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升任第四軍第59師師長。1942年4月,任第四軍副軍長。1943年,任第四軍軍長。1944年6月,長沙淪陷,張德能因“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被蔣介石下令處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開平縣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44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雲南講武堂
  • 信仰三民主義
早期經歷,軍旅生涯,參加北伐,戰功卓著,守衛長沙,長沙大捷,再戰長沙,失守撤退,慘遭殺害,

早期經歷

張德能,1899年出生於廣東省開平縣沙岡鄉沖翼全騰里一個華僑家庭。張德能的父親是一位旅居越南海防市開設德源船料行的華僑。
張德能3歲時,他的母親伍氏在家病逝,因無人照顧,其父張崇銘回鄉,攜帶張德能到越南支撫養。因他聰明活潑,勤奮好學。肯下苦功鑽研科學。因此,他在越南華人辦的中法文國小國中高中學校讀書時,均各列前茅,成績優良。1920年高中畢業,他遵父命回鄉擇配完婚,與長沙沖美坊譚少英結婚,婚後不久,便攜眷赴越南謀生。
在越南定居期間,張德能和廣大愛國僑胞一樣,密切注視著祖國局勢。關懷著祖國的命運,那時,中國因軍閥爭權奪利,連年混戰,武力割據,各自稱雄,使祖國四分五裂,而世界各帝國主義,對中國則垂誕三尺,虎視眈眈,時欲瓜分中國之勢。張德能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祖國富強,華僑才有靠山,而亂世要強兵,衛國靠軍人。張德能抱著一片愛國的熱心。

軍旅生涯

參加北伐

1922年張德能毅然攜眷返國,投入雲南講武學堂第二期就學,當時雲南講武堂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學校。1924年學成畢業,被分配到陸軍第四軍任排長職。當時是國共合作時期,第四軍軍長是張發奎,他們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北伐的戰鬥中,張德能非常勇敢機智,英勇善戰,屢立戰功,亦多次負傷。他從排長、連長晉升為營長,北伐軍首先攻入湖南的是第四軍,張德能所在的第一團與葉挺獨立團當時是最英勇善戰的。

戰功卓著

在血戰訂泗橋的戰役中,張德能於槍林彈雨里,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勇往直前,殺得吳佩孚孫傳芳等所部人仰馬翻,在槍奪訂泗橋,他率部奮力殺敗敵兵,在混戰中冒死救護張發奎而致身受重傷,被送軍醫院搶救治療,數月後治癒出院,重返前線。得到嘉獎,並提升為該軍五十九師第一團團長。1933年再升為副師長,1934年正式升任五十九師少將師長。因戰事稍有停,張德能將軍請假回鄉祭祖,受到當時開平縣政要人物及沙岡父老鄉民等歡迎,在振華圩橋頭、沙水公路及鄉公所門口三處搭起彩色排摟歡他。

守衛長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在國共合作,全民抗日的旗幟下,全國各地愛國軍民風起雲湧,奮起抗起。1938年秋,國民黨統治區的北平(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等許多大城市已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逃到重慶,為保全實力,把滴系中央軍調往後方,把非謫系軍調到前線,當時第四軍奉命調往湖南長沙防守,張德能的五十九師,負責守衛長沙,當時湖南省當局奉蔣介石密令,實行所謂“焦土抗戰”政策,不但不積極布防。保家衛國。反而用一把火將長沙燒掉。造成史無前例的長沙大火,人民損失慘重。

長沙大捷

當時第四軍帶領民眾,一面救火,一面抗日,那時情勢極其嚴重,日寇大軍壓境,民眾樓房被焚;張德能坐鎮長沙,指揮若定,在友軍及民眾的大力協助支持配合下,奮勇反擊日寇,痛殲來犯敵人,取行了聞名全國的第一次長沙會戰大捷,戰果輝煌,捷報飛向全國各地,大鼓舞了人心。
1939年,日寇不甘心失敗,而且更迫切地要奪取此軍事重地長沙。企圖打通粵漢鐵路,強化日偽統治,於是再次調動大批兵力,進犯長沙,這是長沙第二次大會戰。那時張德能兼任長沙警奮司令,他分析了形勢。當機立斷,採取向外分兵合圍戰法,先埋伏兵力於長沙外圍,以小部隊誘敵,分割圍而殲之。他們與各條戰線互相配合,依靠愛國民眾,同心協力,浴血奮戰十多天,痛殲來犯日寇一半,又取得長沙第二次會戰的大捷,打亂了日寇的戰略計畫,張德能因此又取得長沙第二次會戰的大捷,打亂了日寇的戰略計畫,張德能因此又立下戰功,被晉升為第四軍副軍長兼五十九師師長。
日寇又遭失敗後退回岳陽,整頓軍馬,於1940年大舉調動,第三次進犯長沙。張德能與軍長歐震等制訂作戰破敵良策,由他率領一個師潛伏長沙外圍要地。其餘兩師由歐震統率,布防長沙內線,互為倚角,互相呼應,各線經過艱苦血戰十五天,殲滅日寇一個師團,奪得了長沙第三次大會戰的勝利,捷報電傳,舉世聞名。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來電錶示祝賀。由於第四軍屢戰屢勝,建立了特大功勳,該軍軍長歐震升為第八戰區副總司令,第四軍軍長由張德能升任,並晉升為陸軍中將

再戰長沙

1941年12月,日寇發動太平洋戰爭,侵占了香港,南洋等大片土地,為了打通由中國東北經華北、華中、華南、貫通南洋的大動脈,同時欲攻占西南各省,逼蔣介石投降。因此,便孤注一擲,務必占領粵漢鐵路要津長沙,經過密謀策劃,再作一次爭奪戰。
1942年,日寇選調三個精銳師團及大量偽軍共十多萬人,並配備空軍、坦克、大炮,從南、北、東三路夾攻長沙。當時張德能的第四軍經過三次長沙大會戰,傷亡不少,他將長沙險情電告蔣介石。蔣介石亦深知長沙安危,至關重要,便急向美國駐華軍事使團救援,得一美軍炮兵團,又調謫系三十六軍前來長沙增援。美軍的軍事顧問到達長沙,選擇長沙外圍嶽麓山,名義上是保守長沙,實際上是保衛美國顧問及炮兵團。日寇經過三次進攻長沙慘敗教訓,轉變戰略戰術,採取步步為營,穩打穩紮的方針,日寇探悉長沙仍由張德能坐鎮指揮,不能貿然發動攻勢,而外圍嶽麓山方面是由三十六軍防守,該軍雖屬美式裝備,但未經戰陣、容易得手,便擬定了侵攻長沙,先破嶽麓山的作戰計畫,首先擺開陣勢,假裝猛攻長沙模樣,其實暗調大軍迂廻嶽麓山,那時張德能根據各方情報,亦估計到日寇有此陰謀,使用電話向第九戰區司令部總參謀長趙子立報告,請求第四軍與三十六軍換防,以防萬一。但美軍事顧問在場,聽後不滿,認為自己的布置非常嚴密,是萬無一失的,不予採納。

失守撤退

日寇大軍暗渡湘江,迂廻嶽麓山後,先嚴密監視美軍炮兵陣地,然後將三十六軍分別包圍。準備就緒後,先用飛機狂轟濫炸,再用大炮密轟,地面部隊以坦克開路,發動猛烈進攻。美炮兵猝不及防,被炸屍橫遍野,三十六軍裝備雖好,但未經大戰考驗,官兵聞戰,心驚膽顫,軍長黃濤,驚惶失措,暗中逃跑,軍中無首,未戰自亂。因此,一觸即潰,霎時兵敗如山倒,大部官兵和美炮兵為日寇俘虜,日寇占領嶽麓山後,控制了外圍制高點,便立即全面調集大軍,以坦克掩護,三面夾攻,並以大量空軍轟炸掃射,彈如雨落。張德能得知屏障盡失,孤軍無援,但為了保衛長沙,仍需冒死抵抗。他分電向趙子立蔣介石告急求援。並親自上前線指揮作戰,全體將士,浴血奮戰,一次又一次擊退敵人衝鋒。激戰達七天七夜,一名師長,幾名團長先後陣亡,官兵死傷慘重,彈藥不繼,援軍無望,眾寡懸殊,腹背受敵。有的地方已轉入巷戰,如繼續死戰,必將全軍覆沒,長沙也無法守住。張德能將實際情況向九戰區總參謀長趙子立電告,請示解決辦法?當時趙子立電復:“如守不住可撤”。(屬電話往來,沒文字記錄,後趙竟不認賬)接此命令,張德能才下令撤退。當時因三面被圍,只有湘潭一面可撤,但為湘江阻隔,船隻又大部開走,撤時勿促,日寇攻勢又猛,很多官兵無船渡江,象倒瀉籮蟹,有用門板,杉木漂浮,有的徒手遊泳過江,溺死沖走的不計其數,張德能指揮僅有少數船隻先渡傷員及文職人員過江,他殿後指揮兵士掩護。日軍四面涌至,他欲舉槍自殺殉職,被衛士奪去手槍,又被工兵營長李保羅(是開平長沙沖澄人)抱起,跑到江邊,擁下汽船撤退,撤至衡陽時全軍只剩三分之一。

慘遭殺害

日寇占領長沙,經短期整頓後,便驅兵直進,勢如破竹,直搗衡陽,再沿湘桂,占廣西柳州,一路上毫無阻擋,頓時喪失大片領土,輿論譁然,更兼美軍顧問不甘心失去許多大炮,威迫蔣介石追究失守長沙責任,蔣介石無法交待,乃電召張德能到重慶開會,沏時有人勸張德能不要去重慶,因蔣介石妒忌賢能,排除異已,偏袒嫡系,去必被殺。但他認為撤退令是由趙子立發的,而且三十軍、美炮兵團先敗,丟失嶽麓山於前,才造成後來的長沙失守,自己已盡了軍人責任,如自己不去,必須追究四軍責任,就算自己一死,也要保存各師團長及士兵,乃不顧勸告,毅然去重慶。張德能到達重慶,便被蔣介石囚禁起來,但不敢正面公開審訊,只從側面追問一次,張德能將當時實情申辯,而趙子立則否認曾發生過任何撤退命令,張德能被囚禁約三個月後,便下令“該軍長失守長沙,有失戎機,槍決”。就這樣將張德能槍殺,1945年,日寇投降後,張德能之長子張文龍將其骸骨由重慶運回原籍,安葬於梁金山南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