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復興(黃浦畫院副院長)

浙江紹興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和上海教育學院。現在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工作,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黃浦畫院副院長。出版有《張復興畫集》等,1900-2000年中國畫百年大展入選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復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畢業院校:上海美術學校
人物簡介,書畫特點,

人物簡介

浙江紹興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和上海教育學院。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工作,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黃浦畫院副院長。出版有《張復興畫集》等,1900-2000年中國畫百年大展入選畫家。"錦繡中華萬里行"、"彩墨境界"等有影響的學術活動的參展畫家之一。2004年獲黃賓虹學術獎。作品多有發表,為國家重要場所部門創作多幅大型山水畫,為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山水畫 水墨太行山水畫 水墨太行

書畫特點

在張復興先生的繪畫之中,將群山萬壑有機的排列而無鬆散脫氣的現象,是其一大特點。換句話說,他的畫有一種強烈明快的音樂節奏。眾所周知,中國山水畫家在觀察物象時,採用的是散點透視方法,這種方法不同於西畫的焦點透視,在散點透視的過程中,畫家一面走,一面看,將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形成心象,化成墨象。這種散點透視的方法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但無庸諱言,也有羅列煩瑣,彼此缺乏呼應,不能一氣貫之的弊病,但是張復興先生卻將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解決方法的取得途徑,就是得力於對宋畫嚴謹的體悟。許多人對宋人之丘壑往往津津樂道,其實,宋畫之精髓還是章法整齊、經營合理、虛實得當。古人將萬象以一線妙織,如天女織錦似的渾化之理被他領悟,於是,他將古人的這種不傳之秘演繹成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將起伏的群山那些無窮無盡的層次人為的壓縮,縮小空間感,將中景、近景、遠景用簡潔的幾筆微妙地過度,將萬象不留痕跡地溶化在一起,就避免了畫面的散與碎。如果說,他的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這個整體的每一部分是獨立的,而這個整體的各個局部又銜接的天衣無縫,這就叫匠心獨運。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增加了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由於畫面中表現的是一個主題,所以,極能吸引人的視覺,這種整齊的畫面給人以蒼茫博大、氣象崢嶸之感。〈二〉、由於是將各種物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畫面又顯得大而不空,厚實之中又內涵豐富。看他 的畫如看沙場秋點兵,在排山倒海的大氣勢之中,有一個個威武雄壯的士兵,挽手昂首闊步、高歌猛進,不知有多少人馬,那威勢真箇震撼人心。這是大手筆的運作方法,如果將他筆下的物象比作排列有序的戰陣,那么,指揮這場戰役的他,就是一位運籌帷幄的大將軍。他的畫,物象的有機結合,靠的是本體的內部聯繫,這種內在的聯繫表現為一種律動的韻致。而其中的高低起伏、長短快慢所形成的節奏,正是音樂的節奏。這種節奏,源於自然,得之於心,是在和諧的交響樂中產生的。這是一種無聲的音樂。莊子說:“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對於這種無聲的音樂之和,莊子進一步解釋說:“得之於天,謂之天和,得之於人,謂之人和”。天和與人和的完美結合,就是天人合一。在張復興先生的畫中,這種天人合一的美,處處體現地淋漓盡致。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將他的任何一幅畫,採擷其中一部分獨立地看,所得到的同樣是一幅完美的畫。與原畫相比,儘管尺幅大小不同,但美是一樣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完美的藝術品,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完美的。在物象之間相互穿插過程中,其理暗合於老子《道德經》之言:“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不足者補之”。這種辨證的思想統一在畫面之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他追求統治畫面的凝練純化語言和一 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力量,竭力將內美充塞畫中,為畫賦予一種精神的主題,這是立意,是他先追求畫外的東西,先定畫外之畫和畫外之意。他作畫時,總是意在筆先,也就是說,不是先畫畫,而是先立意,是把思想從畫外向畫內推移。  這個過程是表達個人的寄託和心語,是個人請山川代言的含義。它是一種抽象的語言,有時,作者的情感通過山川來表達,山川不能訴諸於語言,必須由讀者解讀,這就涉及藝術理解問題。由於讀者文化底蘊不同、思想境界不同,理解方式和結果也不盡相同。藝術理解的多層次性會使畫面顯得更加撲朔迷離。而這正是畫面內美產生的主要原因。2,他追求繪畫語言的豐富。如果說,繪畫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是因為繪畫語言內涵深刻的話,那么,繪畫語言的豐富則是其外延的寬泛。這種寬泛的語言是靠什麼來表現的呢?我們知道,電視、電腦能夠全面地傳播聲音圖象,是靠複雜的集成塊來完成的。張復興先生的畫之所以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也是靠這么一個複雜的集成塊來傳輸的。顯然,他繪畫之中,那層層疊疊的物象就是他傳輸繪畫語言的電路集成系統。莊子說,萬竅都可以發出聲音。張復興先生的畫也是這樣,每一個物象都可以代表自己表達情感,他的畫中,四季常青的植被中一股爽朗的清氣,這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方法,而被樹林掩映的村寨之中有一種古樸之風,又是一種情感的表現方法。再望上看,又一個村寨,又一層植被……又是另外幾種情感的表現方法。這種用相同物象表現主題並不是機械地羅列,而是有目的的、有節奏地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表現。表現的東西越多,內容越豐富,趣味也越濃。張復興先生的繪畫就是通過這種繁紛複雜的物象來體現自己的情思,畫中的物象是無限的,他的情思也是無限的。
山水畫 水墨太行山水畫 水墨太行
山水畫 水墨太行山水畫 水墨太行
山水畫 太行金秋山水畫 太行金秋
在構圖中,虛實得當是張復興繪畫的另一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在整個畫面中,局部強調留白與大面積的物象措置形成對比,以虛破實,實中又有虛。物象的陽面,線條堅挺稀疏,相對為虛,而物象的陰面,則在勾線的基礎上,用墨筆皴擦、點虱、渲染,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使物象有空間感,立體感,又可使物象樸厚而具有質感。(2)在局部的虛中,不是虛空無物,而是用模糊的筆觸點幾下,使之似雲,似水,似草,似樹。或什麼都似,或什麼都不似,至於是什麼,或不是什麼,憑觀者自己根據相似的物象去判斷,推理和猜測,這種做法,正是老子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在恍惚中將具象引向抽象,使畫面增加了一種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朦朧之感,從而引發一種詩意的暢想。(3)以墨色對比顯示虛實又是一種創造。通過墨色的明暗對比,將畫面的空間延伸、拓闊。墨有外漲的作用,色有收縮的作用。二者相對應,一收一放,畫之中的界面自然而然的擴大。(4)動與靜的結合,既增強了畫面的靈動,打破了寧靜,又增加了虛實對比。這種以動破靜,以虛狀實的手法是欲實反虛的意匠表現,它起到一舉三得的作用。首先,它表現一個渾厚的山脈,表現層巒疊嶂的意境,採取的不是現代流行的一些反覆積墨的方法,而是以雲水從反面去顯映的方法。有雲的地方山自然突兀峭拔。古人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須煙雲鎖其腰乃高。”古人之言不欺人,但到了他的筆下,除了顯示山的高大之外,又多了一層顯示山的雄渾之意,這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的一個創造,比較一下前人和他對畫中有雲霧出沒地方的描述方法可以看出,古人畫山,多數是將山頭用墨皴得渾厚,但在雲與山交匯處,則是用稀疏的線條,以顯其被雲遮霧障的狀態。而他的畫中山體,多是在雲與山交接處,用濃墨染的渾黑。也就是說,古人表現雲,在山頭著力,張復興先生表現雲,在山腳著力。這種和古人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雲與山對比十分強烈,虛空的雲將朴茂的山勢襯托的更加巍峨雄壯,從而使一股浩然之氣撲面而來。其次,他特喜歡在畫的右下角用雲來烘托氣氛。他往往將左邊的畫面拓實,顯然,這種被拓實的畫面儘管出現在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但仍然會使左邊過於迫塞。這時,他巧妙地用一條山溪來破其迫塞。動感和虛感於是就同時出現了,這還不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充分體現,那么,作者匠心獨運之處體現在哪個地方呢?這是我們要探討的最後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他畫出了水的速度和聲音。那一溪空明澄碧的清水從遠處飛流直下,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受,仰望這條蜿蜒的山溪,會把你的胸中積垢洗的乾乾淨淨,閉上眼睛,仿佛一股清涼的水氣撲面而來,你會情不自禁的去擦拭濺在臉上的水珠。如果你是一個情懷浪漫的人,你會脫口吟出古人的詩句,或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或許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或許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等。總之,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至於什麼樣的含義是他的初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他從結構上以溪水破實,使畫面兩邊和諧相稱,又用溪水增加了山的質感,最重要的是以溪水抒發了自己的情懷,這種作法,不正是顧愷之所推崇的“遷想妙得”的結果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