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禎

張廷禎

張廷禎山西崞縣(今原平)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崞縣支部書記。1938年先後入延安中央黨校、馬列學院學習。後任中央警衛教導大隊政治處副主任,中央警備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北京市公安總隊總隊長。建國後,歷任公安部隊警衛師政委、公安軍幹部部部長、總參謀部警備部副部長、北京衛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廷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崞縣
  • 信仰:中國共產黨
視野少將張廷禎的革命人生,初期,奮鬥經過,高峰期,

視野少將張廷禎的革命人生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時,總參謀部警衛部副部長兼幹部部部長張廷禎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除起義人員外,在沒經過長征的革命軍人中實屬例外。張廷禎(1909—1983),原名張廷秀,崞縣(今原平市)上長樂村人。因為纂修《原平縣誌》的緣故,我曾多次訪問張廷禎少將,他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革命的無私奉獻和廉潔奉公的品德,使我受到深刻教育。他是我終生難忘、由衷敬佩的領導人之一。

初期

崞縣,地處晉北南緣,人口眾多,土肥水美,物產豐富,有“東有搖錢樹(梨果),西有聚寶盆(煤炭),中間是‘米糧川’”之譽,外出經商、教書和從政從軍者較多。早在1926年,縣內即建有中國共產黨支部。同時,閻錫山對這塊土地的統治也特別嚴密,委派可靠親信擔任縣府和國民黨縣黨部要職,並在境內原平鎮駐軍一個團。李興唐①和李志敏②先後組建的中共崞縣黨支部均遭破壞;李興唐被迫離境,李志敏被捕入獄判無期徒刑。
1930年,中共山西省委派晉北特派員李舜琴③到崞縣,以崞縣中學教員身份為掩護,領導崞縣和鄰近幾縣黨的工作。1930年,張廷禎崞縣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即因組織領導驅逐國民黨縣黨部運動被開除學籍。後到本縣北王就村國小當教員,利用公開身份繼續開展建黨、反帝、反封建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在滹沱河東組織起抗日義勇軍,創辦《抗日半月刊》和抗日通俗報《小電燈》④。人民民眾的愛國熱情和行動遭到蔣閻政權的殘酷鎮壓,抗日義勇軍被解散,李舜琴和地下黨員張大睦及進步學生申萬泰等在崞縣中學被捕。張廷禎在眾人幫助下曾化裝為伙夫潛入監獄,與被捕同志密商鬥爭策略。趕在閻錫山下令把所謂“人犯”解押省城前,把李舜琴營救出獄,由邢志尚⑤連夜護送到忻口離境。

奮鬥經過

張廷禎在黨的領導下,繼續以國小教員身份為掩護進行地下革命工作,並與中共山西省委保持著聯繫。1935年5月1日,北同蒲鐵路由大同修到臨汾。鐵路當局招考一批具有國中文化證書的男青年擔任站務夫(列車員),張廷禎接省委指示,讓他設法報考,爭取錄用。他因被學校開除,沒有國中畢業證書,就借某同鄉的證書報名應試,被錄用。
他利用站務夫跟車往來南北之便,巧妙地完成了很多黨交辦的任務,同時也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注意。有一次由太原去大同,約定要在寧武站台與一黨內交通員見面,發現有人跟蹤,即在原平下車。見跟蹤人緊盯不捨,他即直接進了區政府院內國民黨區黨部辦公室,找負責人程子聖⑥,以此迷惑敵人,甩掉了尾巴。在中共山西省委領導下,同蒲鐵路的黨組織和黨領導的鐵路工會都建立起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鐵路中斷,大批軍政公教人員後撤。張廷禎按照黨的指示,於1938年2月由臨汾撤到延安,先後入中央黨校、馬列主義學院和社會部學習,後調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從此,一直在黨中央和毛主席身邊擔任保衛工作。為保密和避免干擾,他10餘年斷絕同崞縣老家及親友的一切往來,以致村裡有了“張廷禎早已犧牲”的說法。
1947年,胡宗南進攻延安,他協助汪東興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周恩來等轉戰陝北。在佛道山和高橋兩次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奮戰,頂住強敵,使毛主席等安全轉移。
1948年春,保衛毛主席、周恩來等一路突破封鎖與圍擊,由陝北山西到達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1949年春,跟隨毛主席進京,歷任中央警衛師政委、北京衛戍區副政委等職。

高峰期

1960年,正值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張廷禎退掉國家給他的特殊物質供應,得空就帶孩子們到郊區挖野菜。每天吃飯,全家同桌不同食,他和夫人的飯菜較好,子女們經常是窩頭鹹菜。他的大兒子私下曾對我說過:“若非逢年過節,我家總是這樣,習慣了。父親說:‘你們現在不能太優越了,出去工作後生活水平低於家裡,可能產生不滿情緒,不利於鍛鍊成長’。”他的子女原在山西省軍區育英學校就讀,他發現那裡的條件太優越,就力主都轉到市立普通學校學習,並鼓勵他們多和出身勞動人民家庭的孩子交朋友。
1961年7月3日,我在原平接到張廷禎從北京打來的電話,告知他將攜帶一兒一女和警衛員來上長樂村探家。托我轉告邢志尚、張大同⑦兩位老戰友於7月5日在範亭中學等他。再三囑咐千萬別告知縣領導,不接送,不住招待所,不給縣裡添任何麻煩。放下電話後我作了難,當時從原平火車站到範亭中學所在地崞陽鎮沒有公共長途汽車,若讓一位久別故土、年近花甲的老人步行百里回家,於心實在難忍;但若告知縣領導又違背了老人的意願。最後,我還是向縣長劉鈞如實作了稟報。當時,全縣僅有的一部吉普車早已失修停運,還有一部卡車是用於機關拉煤運糧的。劉鈞想了想說:“不迎不送不招待,咱照辦,這大熱天走長路到崞陽,一程就是40里,不行。這樣辦吧……”我領命準備。
5日早晨,張廷禎等由太原乘火車到原平,我當嚮導,引他們踏上去崞陽鎮的大路。他在火車上坐了三小時硬座,毫無倦意,邊走邊談原平當年景象,兩個孩子和警衛員各背一包行裝緊跟其後。走了約三五里路時,身後開來了一輛空載卡車,司機伸出頭來喊:“曹館長去哪呀?”,“陪客人到范中。”“嘎”的一聲車停路旁,司機下車說:我去崞陽運糧,順路,捎上你們,上車吧。”說著,他把張廷禎讓進副駕駛座,其餘的人上了空車廂。到了崞陽,張廷禎與在範亭中學等候的邢志尚、張大同暢敘離情到深夜。
次日上午,張廷禎訪查了蘭興書局舊址和店主的後代。1931年張廷禎參與編輯的《抗日半月刊》就是在蘭興書局秘密印發的。店主姓楊,河南濟源縣人,有愛國思想,同情革命,不怕坐牢殺頭,勇敢承擔進步書刊印務,解放後病故。其子繼承父業,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了縣百貨公司幹部。
下午,張廷禎回到了上長樂村。此時,老父已去世,他就住在了弟弟家。幾天后我到上長樂村看望他,得知他一進村即到黨支部和貧下中農協會報到。 用全國糧票在大隊按社員標準價購原糧——玉米、高粱和穀子,同兩個孩子和警衛員用碾、磨人力加工成米麵食用。弟弟和侄兒仍都是光棍,遂把年邁的姑母請來為他們做飯。我去的那天正趕上他們吃憶苦飯——谷糠面野菜團。他問兩個孩子:“好吃嗎?”回答:“不好吃。”他說:“對,就是不好吃。你爺爺、奶奶和我都是吃這些長大的,要想不再受苦,就得立志把國家建設富強。”他還要求18歲的兒子和村里青年一樣,每天必須為生產隊割回100斤青草。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當地農諺有“七月十五看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說。經過一年辛勤勞作,豐收有望,抗災將獲勝利,村民愁眉稍展,張廷禎按村中風俗同兒女跟鄉親們一起拴麻谷、蒸面羊、祭祖先,領著兒女到前妻墳前掃墓。轉眼間,暑期即將結束,張廷禎等與親友告別,啟程返京。臨走時,他拿出200元,托我在上長樂村建一個圖書室。我和縣新華書店經理田愛卿共同挑選適合農民閱讀的圖書數百冊,用腳踏車送到上長樂村,還幫村里制訂了圖書管理和借閱制度,後將這一制度連同書目等抄寄給了張廷禎。能為家鄉做點事情,張廷禎很是欣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