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姓

張廖姓

張廖姓的得姓始祖是張願仔(張元子)。我國《百家姓》一書中,沒有記載“張廖”這一姓氏,這一獨特的姓氏並非音譯,而是兩姓的結合,一嗣雙祧的一族,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二姓合一家。論姓氏雖系兩姓,論血統實為一脈。張廖是在台灣俗稱“雙廖”(正統之廖氏稱“單廖”),發源於福建省漳州詔安縣二都官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廖姓
  • :張廖氏
  • 出自:清·光緒時
  • 拼音:Zhāng liào
姓氏源流,出自張、廖兩姓璧聯而成的雙姓,出自清·光緒時,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張廖名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張廖姓宗祠通用對聯,張廖氏祖訓,字輩派衍,典故,白馬事件,活廖死張,禁食雞頭,歷史源頭,張揮,張陵,廖姓,官陂,

姓氏源流

張廖(Zhāng liào)姓源流獨特,源出有二:

出自張、廖兩姓璧聯而成的雙姓

稱張廖氏。最早的張廖姓源於元末明初福建漳州有張元子公者,入贅詔安廖府,單生一子,因受恩於廖氏,乃誓約後裔子孫:“在世為廖,死後歸張”。此為“張骨廖皮”、“一嗣雙祧”之由來,族人自稱“雙廖”,並立“清武”為堂號,族譜命題也都以張廖姓為多,例如《雲林張廖氏家譜》即是。
張廖姓

出自清·光緒時

台灣日據時代,一廖氏人家所改。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失敗後,台灣在《馬關條約》中割讓予日本,從此展開了台灣島上五十年的日據時代。期間,再衍生另一支複姓的“張廖”姓,據說肇因於日治時期,在台灣中部台中市有一戶廖姓人家,某一天日警來廖家查戶囗,當他看到神龕上都以張姓記載祖先名字時,就質問該家戶長為何謊報廖姓,在一時無可辯解下,就聲稱是姓“張廖”以化解當時日警之刁難,此後全台亦僅台中市有此一家以“張廖”為姓者,子孫共有二百多人,台中市議會議長張廖貴專,即屬此支裔孫。

得姓始祖

元順帝時,白蓮教猖亂,官陂始祖張願仔公(後改名元子公),字再輝,原籍雲霄縣(北鄰於詔安縣)西林和尚塘,為張天正公之三子,避居官陂坪寨教讀。當地廖化公(又稱廖三九郎),單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聰慧賢淑,通讀詩書,事親至孝。廖公見張願仔英姿義氣,忠厚風雅,敬而慕之,贅為東床。廖公視婿如子,把產業全部交給愛婿執掌。張願仔對岳父母也像親父母一樣孝敬,身受族人讚譽。張元子48歲,張、廖長子友來誕生,未冠之時,廖族有犯國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無蹤,累及全族。張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親族身份,往官申辯,然當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臨終遺囑友來:“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張寥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張寥友來的後代子孫,就以祖囑改姓張寥氏,稱張寥姓,故張寥姓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福建省詔安縣的張願仔(張元子)。

遷徙分布

四子張廖永祖為建饒楊梅坑張廖氏始祖。……
台灣省雲林縣西螺鎮廖族公祠“崇遠堂”倒塌後,裔孫廖景裔孫廖景琛將元子公祖龕請回家中奉祀,並執掌祖業一切權益,嗣經輾轉改選管理人,廖族遵守“七崁箴規”力圖振作,於1926年由族人廖天來、廖重光、廖富淵、廖學昆等推選廖大滿主持籌建新祠。經宗親出錢出力。糾工匹材,於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現址重建“崇遠堂”祠堂,於1928年春天完成,今裔孫繁榮發達,在台灣,張廖的子孫是非常旺盛的,各地的張廖宗祠,像雲林縣西螺鎮的“張廖姓崇遠堂大宗祠”,台中市西屯區的“張廖家廟承佑堂”,雲林縣二侖鄉的“清武家廟垂裕堂”等等,都是規模宏大而組織完密。另“張廖姓”後裔台中市議長張廖貴專等。

張廖名人

張廖貴專:前台灣省台中市議會議長。據台中2004年10月《台中市前議長涉貪污起訴》報導,前台中市議會議長張廖貴專在議長任內,到有女子陪侍的酒店消費並將酒賬報公賬,台中地檢署四日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將張廖貴專提起公訴。檢察官調查發現,張廖貴專自2000年6月起至2001年2月止,連續在台中市金錢豹系列酒店與KTV、假日酒店與KTV等有公關小姐陪酒的酒店,召公關小姐坐檯陪酒、宴飲、唱歌、跳舞娛樂,事後再利用其議長身份,在職務上有權辦理核銷業務費之機會,將喝花酒之私人宴客飲酒以公賬報銷。檢方指出,張廖貴專為規避會計,審計單位得知其以酒家消費報公賬之不法情事,及政府規定每筆指定採購金額不得超過10萬元之限制,在酒店消費或由其簽賬或由其簽賬或由同行宴飲之人代為簽賬,除要求酒店提供報賬用之統一發票每紙面額不得逾10萬元外,統一發票之商號也要一般飲食店或餐廳名義,酒店及KTV總管理處會計人員及收帳人員均在消費日後第二個月的次月5日,將消費明細簽賬單及發票送至台中市議會請款,消費事項均記載為便餐。承辦檢察官表示,張廖貴專以此方式,連續26次詐欺得款113萬餘元,一次請領48萬餘元未遂。台中地檢署昨日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罪嫌將張廖貴專提起公訴,檢方調查指出,台中市議會主計、總務、會計人員在審核作業,因請款憑證之記載內容為便餐,且開出之發票名稱為一般飲食店或餐廳,無法得知該筆款項不得以公費報銷因此陷於錯誤而予以核章,檢方因此未將相關審核人員列為被告。

郡望堂號

郡望

詔安縣:詔安,歷史悠久,南北朝為綏安之城,明嘉靖九年置縣。詔安,北枕巍峨烏山,南瀕浩瀚大海,東連閩南金三角,西鄰潮汕平原,介於廈門.汕頭兩特區之間,是福建的南大門,分水關屹立於閩粵交界處。素稱“漳南第一關”。
清 武:張廖姓,已傳至二十五世,分布於詔安縣官陂鎮的17個村落。為使後世子孫共知張廖姓木本水源,張廖族人取張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為本家族標幟。

堂號

崇遠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張願仔逝世,張友來奉父祖神主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張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並將父囑告知親族,張姓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堂號)衍派;汝(南)水(廖氏堂號)流芳”。賜譜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民萬世欽。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並用籃轎八台,鼓樂送回父祖神主,囑堂號如不適宜,可再撰,燈字勿廢。於是將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開宗祖祠。於是“張廖”二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謂“張廖”氏,又稱“活廖死張”、“張骨廖皮”。
清武堂: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 ,為福建詔安官坡張廖一族之源。這派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堂”。
承佑堂:張廖家廟堂號承佑堂,為承續福分的意思。
此外,張寥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垂裕堂”等。

張廖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清河衍派;
汝水流芳。
——張氏宗祠撰賜張廖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張氏望族居清河郡。下聯典出廖氏望族居汝(水)南郡。
-----------------------------------------------------------------
〖張廖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千祥雲集家聲遠;
百福年增世業長。
——佚名撰張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台中市西屯區西安里西安街205巷1號張廖氏家廟祠門聯。
-----------------------------------------------------------------
〖張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承繼雙桃原為一體;
佑分九族本是同宗。
——佚名撰張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堂名(下同)。
承先代傳家惟忠惟孝;
佑後人纘緒宜儉宜勤。
——佚名撰張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聯。

張廖氏祖訓

〖張廖氏“七嵌”祖訓〗
張廖族歷代祖宗對祖先所定的“七條祖訓”均刻意經營,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興建溪口樓時,更將其大門門嵌特設為七嵌,用意是要子孫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下的“七條祖訓”,足見張廖族對祖訓的重視,從此子孫也稱這“七條祖訓”為“七嵌箴規”。所謂的“七嵌”即:
第一嵌:生廖死張,姓曰張廖。
如戶籍、兵籍、財產、名號、生辰、結婚等記載,都以廖姓為本,逝世後神主牌和墓誌、祭祀則寫張,代表廖、張血緣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論。
因二世祖友來公常代替父親巡視農田,以牛和狗為體,有一次遇到老虎,牛為了保護主人與虎鬥,狗則回家吠報,廖祖妣遂發願為報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籃轎八台。
是友來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發願說:“生而姓廖,以報母族。死而姓張,歸宗父脈。”先祖得正祀位,內心甚感安樂,比八個轎夫去擡轎還快樂。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紹為先。
凡無男而次女繼承者,日後招來配婿,所生之男則生廖死張,則生身之父無歸宿者,待生子孫繼絕為先,繼承生父,次嗣女繼承香火者須寫明張廖媽,以明由來,婿歸本姓不入張廖之祠。
第五嵌:制無苟且,恐生戾氣。
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懷孕,恐生脾氣暴躁的嬰兒,應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譜,敦親睦鄰。
即祠堂作祭祀修譜之外,兼作教育子孫闡明祖訓,導引後代能和睦相處。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即指遷居外地,要姓張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須修明家譜,以使後代子孫了解來由,子孫各房分散雖遠,一看序譜,就知道是一家人。從此張、廖兩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張廖氏”,後裔“張廖姓”,派衍“張姓”、“廖姓”。後裔若從母系本姓“廖姓”又稱“活廖死張”、“張骨廖皮”。後裔若從父系本姓“張姓”則系承繼本姓,三姓均書譜明緣由,使“張姓”、“廖姓”、“張廖姓”三姓相通。

字輩派衍

〖張廖氏字輩派衍〗
為了表達慎終追遠之意,張廖族人除了將七崁奉為箴規外,也十分重視族譜序列,日後張廖姓族人只要從名字上即可明了長幼親疏的關係,並知道所屬派系及世代了。如:
昭穆清武溪口日享公派為:
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名萬世欽。
昭穆日享元表公派自十六世祖為:
文明登仕錦松國恩,武有正鎖奉天發隆。

典故

白馬事件

“張廖氏”是傳統社會入贅他姓但僅生一子,決定後世繼嗣倫常的一個特別規例,不過“張廖氏”派衍的“張姓”、“廖姓”,也曾兩姓後世因為不明自己的淵源而發生一些憾事。
如清乾隆年間,“廖姓”十三世武魁進士,藍翎侍衛廖國寶,深得乾隆信任,因而引起朝內“張姓”張國公忌妒,而保廖出征,致其遭人暗算,後來張公知道兩人原系同源,後悔莫及。
台灣光緒年間發生的“白馬事件”,也出現過誤會,幸即時出現“張廖”一家而化解。
所謂“白馬事件”,即“鐘、廖、李拼生死典故”。在廖姓族人墾居七崁的同時,另有鐘、李兩大姓混居其間,光緒元年(1875年)廖姓族人因李家的白馬盜食廖家稻穀,竟引發嚴重衝突,又由於李姓與鐘姓有甥舅之親,最後形成廖姓與李姓、鐘姓的械鬥長達三年,衝突激烈時雙方各出動人丁數百名,在三姓部落間吶喊廝殺宛如戰場,居民們也死傷慘重,乃至於田園荒蕪,是清代最大的一次分姓械鬥。此事件過後地方上開始流傳著“鐘、廖、李拼生死”的諺語,在地方史上通稱為“白馬事件”。

活廖死張

據《清武族譜》中對張廖合姓的源流,說明甚詳,據其族譜所載,相傳,廖三九郎為當地富家,惟獨生一女,名曰大娘。當時一位年輕人名為張願仔,為人俊秀忠厚,是一個生意人,經常往來於詔安官陂一帶。廖家於是招張氏為婿,並將財產悉數交由他管理。張氏事岳父母克盡孝敬,但廖家還是怕將來張氏忘廖還張,於是對張氏說:“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得我業而忘我廖者不昌。”張氏亦對曰:“生當姓廖,死必歸張。”自此張廖兩姓合而為一別開一族。廖氏大娘。單生一子名友來,等他長大後,張氏常叮嚀他說:“汝父原住在雲霄和尚塘,本姓張,因為兵目始來平寨入贅廖家,原籍尚有祖業,以後應回祭掃祖墳,至於春秋二祭,廖家公媽更不可忘,代代相傳子孫當須如此。”所以現今,西屯廖家族人尚稱自己是“廖皮張骨”世代相傳,於戶籍上寫“廖”,而神主牌位則改為寫“張”,即所謂“活廖死張”典故的由來。

禁食雞頭

在從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往往只有祭祀、拜神、宴客之時才能吃得較為豐盛。所以民間慣例,主人宴客時客人往往不能夾食雞頭,好讓主人於下批客人到時,能夠再添加幾塊雞肉,又是一隻全雞上桌,以示款客誠意。相傳張廖氏第六世先祖廖日享公家貧,一日為了赴宴,特地借了長袍馬褂帶著孫子參加,筵席上孫子嗜吃雞肉,一不小將雞頭腦汁噴到廖日享公的衣襟,日享公大怒、孫子哭鬧弄得場面十分尷尬。被玷污袍褂,袍褂為借用,奉還時物主出言羞辱一番。於是回家後,日享公便招集張廖氏族人戒之“食雞頭者,非我族類。”其父兄廖宗福代為解釋曰:“男不可食雞頭,女則不拘。”從此,雙廖氏後人男丁便禁食雞頭,但是單廖姓氏的族人就沒有這個禁忌了。

歷史源頭

張揮

張姓始祖張揮為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如明嘉靖年間所刊張浚等纂修《張氏統宗譜》,卷二《得姓郡望》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皇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日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明崇禎十三年,張太賓撰城步縣《張氏族譜序》云:“天下之物,木必有根,水必有源,其理一也。天下之姓不一也,然必有賜姓之始,有歷朝之派,不可不知也。若吾張姓始於軒轅黃帝之第五子也。姓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幟,因賜姓日張,賜名日揮,以其善作三軍也[b]”。(清河郡為現河北清河縣)

張陵

張良22代孫張陵,字文古,自清河搬遷到光州固始(現在河南信陽)子張龍、張虎,於唐總章二年(669年)福建土著居民(畲族)發生暴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張虎,字伯紀,官指揮使,居漳州開基。因北方軍隊水土不服,被困雲霄一帶,等朝廷救兵,所以基本在雲霄定居。裔孫張開甫,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官參議大夫,宋亡隱居西林(今雲霄縣火田鄉),為西林始祖,今傳至20多代,後裔多移居台灣,留村有4500多人。光甫五世孫得仁入贅廖家,開創兩岸張廖清武堂一派。

廖姓

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張廖氏源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發祥於福建漳州詔安縣二都官陂,張廖氏始祖張元子(1328-1392),祖出張虎(伯紀),張伯紀於唐總章二年隨陳元光開漳州,後在福建漳浦縣南郊中營開基。元順帝(1341-1364)時,白蓮教猖亂,張伯紀第十三世孫張元甫遷福建雲霄縣西林和尚塘,明洪武七年(1374年),張元甫第五世孫張天正第三子張元子,字再輝,到福建詔安縣二都官陂鄉教書,為官陂廖化賞識。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乃封外部員外郎,賜九品銜,人稱三九郎,三九郎單生一女名為“大娘”。並招張元子為婿,元子入贅廖家事三九如父母。翁視東床如己出,廖家事業皆由元子執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元子48歲,張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來,友來未及加冠。某年,族人有犯國法者,拖累族人,族人不敢見官潛逃株連無數。當時,張元子就以廖姓身分,往官申辯。不料官訟多年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結案,張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重病垂危,臨終時遺囑兒子友來:“吾深受汝外外祖父(三九郎)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效,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於前,死歸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張友來尊父遺囑,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我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西林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外地,張姓、廖姓由其自便。”張元子死後,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廖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並將張元子遺囑告知親族。張族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堂號“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為張氏堂號,汝水(南)為廖氏堂號,又賜譜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民萬世欽。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後用藍轎八台鼓樂送張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來並將官陂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祠。奉父為「張廖」始祖,自己改名“張廖友來”,自立一族“張廖氏”。 張廖族為了發揚祖先勳業訓勉世代子孫,族譜的封面均書為《張廖氏族譜》,並敘述“張廖氏”的由來,承認“張廖”之本姓,並定“七條祖訓”刻碑文嵌入祖祠牆壁,教導子孫明白本源的由來,此亦為“七嵌”的來源。張元子子張廖友來生四子,長子張廖永安、次子張廖永寧、四子張廖永祖後裔由福建詔安縣二都(今官陂鄉)遷饒平縣建饒。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
長子張廖永安為建饒塗屋樓張寥氏始祖。張廖永安生五子,第四子張廖元聰,後裔派衍台灣。移居台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
次子張廖永寧為建饒石壇張廖氏始祖。張廖永寧生四子,第四子元真又生四子,次男素庵之第四代孫張廖旭予(第九世)。於明末由官陂鄉坪寨村遷來建饒石壇,為開基祖。張廖旭予生七子。張廖旭予生七子,第五子張廖撥誠於38歲去世後,繼子張廖名天,遷徙台灣。
四子張廖永祖為建饒楊梅坑張廖氏始祖。……

官陂

官陂的為什麼都是張姓,而廖姓比較少,據說是1949年後後為了便於人口管理政府要求之報一個姓,大多數人選了張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