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交流會

張店交流會

靈秀張店,歷史悠久。張店的物資交流大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由張店西一里許的古剎禪定寺的“判語會”演變而來。新中國成立後,由當地政府組織主持物資交流大會,湖南、河南、安徽、廣東等省的商人來趕交流會;浙江、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的商賈客人,也驅車前來展銷貨物。當地交易年年火爆。每年集會的有15萬人次,交易額近百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店交流會
由來,特色,民俗歌舞文藝匯演,物資交流種類齊全,

由來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改朝換代之際,由於戰亂和瘟疫,湖廣地區人口銳減。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皇帝下令豫贛填湖廣。明萬曆癸巳年(公元1593年)豫章饒州府樂平縣吳氏奉命遷入黃州府庶安鄉(今張店街一公里處)居住。
相傳,吳氏家境殷實。五世祖公(字朗珊),樂善好施,兼有高超醫術廣濟貧病百姓,一時盛名遠播。祖公又捐地五十畝,首倡建廟勸善。
寺廟建成之初,定名“禪定寺”,俗稱“土公廟”。時鄂、豫、贛地區道教盛行,吳氏家族又派人到麻城歧亭一大廟偷來了主神“蓋天帝主菩薩”的造像。據說偷來的菩薩更靈驗。
“禪定寺”建成之後,帝主菩薩顯靈,百姓有求神盼雨的,只要燒香叩頭就有求必應。加上吳氏祖傳神醫,老百姓的小病小災廟裡也免費施藥,神藥兩治,藥到病除,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一時間,山東、河南及鄰縣十里八鄉信奉者眾,於是,每年農曆二月十八禪定寺舉行廟會,主持廟會的道士就會蓋天帝主菩薩附身判身,由十八老子護法,為善男信女祈福免災。判令當年的年成氣象,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信眾雲集,禪定寺的兩百畝土地成了會場。
五百多年來,禪定寺廟會在二月期間隆重舉行,附近六省十八縣商賈雲集,會場十分火爆,生意非常興隆。1950年,禪定鄉政府(後改為張店鎮)為了擴大商品流通,決定將廟會東遷1公里到張店街舉辦。至此,一年一度的張店物資交流會就形成了,成為當地每年一度的巨大盛會。

特色

民俗歌舞文藝匯演

除了搭台唱楚戲之外,交流會三天中,在社區廣場安排了民歌民俗文藝演出。這裡劃線為台,觀眾都自覺線上外觀看,只有少許稚童穿行,但沒影響演出。這裡,沒有舞台有觀眾,沒有獎盃有口碑。演的是民俗民歌,民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體現當地人文風俗。民俗歌舞遊街演出,讓各地來的商賈們一覽張店人的風采。

物資交流種類齊全

貨攤經過嚴格審查,以傳統民間手工業農產品為主及日用生活品,凡涉黃和涉及兇器的都拒其入場。既增強精神文明的建設,又使參與者極有安全感,充滿了人文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