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崗鋪

張崗鋪村是天津市寶坻區周良莊鎮所轄的26個自然村之一,位於周良莊鎮轄區的最西部,屬cc,2004年人口為98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崗鋪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天津市寶坻區周良莊鎮
  • 人口:人口1998年為1017人,2004年為987人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氣候
村莊簡介,歷史沿革,經濟狀況,農作物,養殖業,工業,氣候資源,交通路線,相關典故,

村莊簡介

張崗鋪村是天津市寶坻區周良莊鎮所轄的26個自然村之一,位於周良莊鎮轄區的最西部,東臨西四里港村地界;南臨牛家牌鄉孫家莊村地界;西北臨大口屯鎮新網戶莊村地界;北臨郝各莊鄉大五登村地界。東距寶白路0.5公里、津薊高速公路3號出口3公里;南距青龍灣左堤線4公里;西距津圍公路9公里;北距大黑路2公里。東、北被潮白新河環繞,村東300米處引欒明渠,南面有青龍灣河。人口1998年為1017人,2004年為987人。主要姓氏有 崔、張、李、王、韓、於、趙、譚八姓。 郵政編碼為301800。

歷史沿革

始建村於明朝永樂年間,相傳先有韓家台後稱張崗鋪,此地土著居民為韓氏,後絕大多數原始村民隨“燕王掃北”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此。

經濟狀況

農作物

小麥,玉米,棉花,天鷹椒,葫蘆,紅皮大蒜,五葉齊大蔥,大豆,高粱,穀子,水稻,花生,紅薯,芝麻,綠豆,紅小豆,白豆等。

養殖業

鯉魚,鰱魚,鯽魚,蝦,肉雞,豬,牛,羊,肉鴿,兔,鴨。

工業

精密機械零件製造。

氣候資源

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冷暖乾濕差異明顯,春旱突出,夏季高溫多雨,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少雪多風。年平均氣溫11.6度,年降雨量613毫米,無霜期平均在190天左右。
面積:東西2公里,南北3公里,耕地面積5000畝。

交通路線

天津市區到張崗鋪村
從天津市“津宇長途客運站”乘坐開往“寶坻溫泉城”的公交大巴終點站下即到。自駕走津薊高速公路3號出口(寶坻溫泉城出口)下高速公路即到,或走津圍公路大口屯鎮轉行大黑路。
北京市區到張崗鋪村
從“八王墳”乘坐開往“寶坻溫泉城”的公交大巴終點站下即到。自駕走京瀋高速公路寶坻出口轉上津薊高速公路(天津方向)3號出口(寶坻溫泉城出口)下高速公路即到。

相關典故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藉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明朝庭軍部都督被擒,主帥耿炳文逃入正定閉門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兵50萬攻打燕王,欲挽敗局。但因將士多屬臨時拼湊,號令不一,指揮不靈,一戰即潰。而燕王且追且戰,相繼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號永樂,後又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民間俗稱為“燕王掃北”。
冀南一帶許多人祖輩相傳,他們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來到這裡的。說在明初燕王掃北,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慘遭殺掠,逃亡殆盡。北方大地人煙荒蕪,十室九空。明朝政府就從人口密集的山西組織大批鄉民,在洪洞縣大槐樹下集結,發給憑照川資,強行遷往各地。所以,本地古來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
民間傳說中的明初大批遷民與燕王掃北有關。燕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名叫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永樂皇帝。稱帝前曾為燕王,建藩於北平(今北京)。關於燕王掃北一事,史書上未見有記載。燕王鎮守的北平一帶地處國家的北方,是他統治的勢力範圍,他為何要去掃北呢?顯然,民間流傳的“燕王掃北”之說是難合情理的。
那么,“燕王掃北”之說究竟是子虛烏有還是事出有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使朱家天下代代相傳,首先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作為他的繼承人。但是朱標短命早亡,朱元璋又立朱標之子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由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雄霸北方,手握重兵,對這個年幼文弱的侄兒不甘臣服。建文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議,先後將他的幾位叔叔周、湘、代、吝、岷諸王加以罪名罷官廢黜。燕王看到自己也將不保,便藉口朝中出了奸臣,要為建文帝“靖難”,並援引朱元璋的《祖訓》,以“清君側”為由,在北平首先發難,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號“靖難”之師,一路殺往南京。沿途經河北、河南、山東、皖北等地,遭到政府軍和人民民眾的反抗和阻擋,反覆拉鋸作戰。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在真正(今正定)、順德(今邢台)、廣平、大名等大肆殺掠。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一仗,燕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經過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打下南京,當上了皇帝,隨之對忠於建文帝的官員、軍隊和反抗過他的百姓大肆報復,殺無遺類,致使冀魯豫等廣大地區人民又一次遭受屠戮,加劇了這些地方的災難。據《洪洞古大槐樹志》記載:民間盛傳,燕王發起“靖難”之師,打的旗號是要打到南京去掃祭南京城的功德碑,也就是皇族的祖宗碑,所以又稱為“燕王掃碑”。看來,邯鄲一帶傳說的“燕王掃北”似應是燕王掃碑的同意之誤。
至於洪洞大批遷民,據史籍記載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開始了。元朝末年,由於兵亂蝗疫、天災人禍造成中原廣大地區民不聊生、非逃即亡。明朝建立後為了恢復這些地方的農業生產,朱元璋採納鄭州知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奏議,實施了“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不過在燕王“靖難之戰”後,冀魯豫廣大地區的人民飽受戰亂和自然災害的侵襲,史書記載“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特別是河北這塊地方,到處是“青燐白骨”,滿目荒涼。“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明政府不得不興起又一次的移民高潮。從洪武元年到永樂十五年,這種大規模的活動持續了長達五十年之久,明初的這項移民屯田振興農業的措施,對恢復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鞏固明朝政府的封建政權是有積極意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