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瑞武俠小說全集:鐵鐲子傳奇

《張寶瑞武俠小說全集:鐵鐲子傳奇》是2012年1月1日民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寶瑞。

基本介紹

  • 書名:張寶瑞武俠小說全集:鐵鐲子傳奇
  • 出版社:民眾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定價:26.00
  • 作者:張寶瑞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449583, 750144958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鐵鐲子傳奇》講述了董海川去世後,他的大弟子“鐵鐲子”尹福接任掌門人。有史可查,尹福又任清宮護衛總管兼光緒皇帝的武術教師。時值康梁“戊戌變法”時期,珍妃的翡翠如意珠丟失,朝廷震動,尹福會同八卦掌門人破案。一連串謎案發生,此起彼伏,尹福的師弟“煤馬”馬維祺被毒砂掌擊殺,肅王府的寵妾金桔一反常態……尹福夜探肅王府,發現金桔的替身是其妹妹銀狐公主;在頤和園又發現董海川的舊日仇敵、“塞北飛狐”沙彌。此時與尹福同往的銀狐不幸中了慈禧太后的保鏢文冠的天女散花針。為救銀狐,尹福孤身闖千山尋解藥。八卦掌門人二闖頤和園,設計殺了沙彌,但遭到清軍虎神營伏擊,傷亡慘重,“大槍劉”劉德寬等五人被俘。以後八卦掌門人在琉璃廠劫法場,救出劉德寬等人,弟兄們各奔東西。此時,尹福才明白,是後黨設計盜去皇妃寶珠,為的是讓光緒皇帝疏遠尹福等八卦掌門人,以除掉刺殺光緒的障礙。以後尹福夜闖天津榮祿府,終於奪回寶珠,並無意中偷聽了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尹福見維新黨人和光緒危急,火速趕往北京,但為時已晚,維新運動失敗,光緒被囚於瀛台。尹福憤而將寶珠投入御河之中,呼曰:變法既已失敗,我主又已被困,我千辛萬苦尋來的寶珠又有何用……
《鐵鐲子傳奇》編輯推薦:張寶瑞這套全集內容年代橫跨宋、元、明、清、民國千餘年,性格各異的武林人物,在其中穿梭跳躍,展示出風激雷盪、氣壯山河的英雄本色。塑造了董海川、楊露禪、郭雲深、張策、尹福、醉鬼張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眾多武術名家的形象,堪稱中國武術史的濃縮畫卷。
《鐵鐲子傳奇》是《八卦掌傳奇》的續集。描寫了清末著名武俠英雄尹福的傳奇一生。

作者簡介

張寶瑞,祖籍山東,1952年8月生於北京。曾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總編輯、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文革時期流傳甚廣的手抄本名作《一隻繡花鞋》的作者。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是中國當代大陸武俠小說代表作家,也是作品最早打入港台的中國大陸武俠小說作家。張寶瑞將武術、史實、京味融為一體,塑造了眾多武術名家形象——武林豪傑行俠仗義,義薄雲天,展現出雨激雷盪、風嘯馬嘶、氣壯山河的英雄本色。張寶瑞力求歷史與傳奇、武術與俠義、文史與傳說、言情與民俗相結合,其作品使人讀罷恍入中國武術浩瀚博大的歷史長卷之中,堪稱中國武術史形象生動的濃縮畫卷。張寶瑞革新了舊式武俠小說,在武俠小說史上以“寫實派“著稱。其武俠小說曾在台灣《力與美》雜誌上連載,風靡一時。他被廣大讀者譽為“中國大陸金庸”。

名人推薦

武俠小說並不純粹是娛樂性的無聊作品,其中也要抒著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寫武俠小說也是寫入性,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在武俠小說中,俠比武重要,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打抱不平,是小俠行徑;以天下為己任,才是大俠之舉。張寶瑞令人可欽可佩。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
張寶瑞的小說是夠得上用堅實二字來形容的,尤其在“武”這方面。他寫的是名副其實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用簡單的算式表示,即:武俠小說。必須三者結合,才能名實相符。張寶瑞的小說,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有關武術的描寫,寫董海川與鐵佛法師談論武術,對各門各派的拳腳功夫如數家珍。張寶瑞的小說有俠,無須待我來說。他那兩部代表作的主角——張長楨與董海川,本來就是有許多行俠仗義事跡在民間流傳的真實人物。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粱羽生
在傳統的文學境界裡,武俠小說一直就占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實為廣大讀者民眾所喜愛閱讀。“武俠”二字,“武”——尚武的精神,“俠”——偉大的同情。一部好的武俠小說,是應該在這樣的一個範疇之內盡情創作與發揮。張寶瑞的武俠小說情真意實,質樸無華。書中人物、門派、掌故之交代,多為確有其入,果有其門,真有其事。讀來倍感親切,不忍釋卷;易古而今,真仿佛四鄰周遭發生之事,不失為武俠小說別開生面之作。這樣為保留中華武學文化精華的執著熱情,誠是不易而難能可貴。
——美國著名華裔武俠小說作家 蕭逸

圖書目錄

第一回珍貴妃夢失如意珠 馬維祺命喪毒砂掌
第二回妙香界幽琴解妙音 小佛堂衷腸動俠客
第三回話鼻煙巧得松鷹瓷 裝瘋癲隱入梨花院
第四回銀狐女涵遠堂盜珠 榮制台樂壽堂稟急
第五回木蓮女聽鸝館遇難 銀公主法源寺臨危
第六回一眼古井洗淨老臉 幾部刀書引出判筆
第七回尼姑慘慘不忍睹身 韓六傻傻有傻福氣
第八回悲中悲命喪無量觀 夢裡夢神遊西域國
第九回文小姐悲壯殉大義 馬踏燕寒酸敘真情
第十回圖救人拜見鼻子李 為尋寶專訪西湖妹
第十一回大刀王重返松筠庵 尹教頭二進榮祿府
第十二回文廟燭映照強國夢 棋盤街迴蕩刺客影
第十三回救殘花單刀李施義 探難友眼鏡程落淚
第十四回搶囚車血戰琉璃廠 背難友避進煙花巷
第十五回數英雄初識神鏢李 話武史同贊甘大俠
第十六回扮嫖客大鬧清吟班 冒春梅亂攪肅王府
第十七回賣國權李總管受賄 姘洋虜美婦人被辱
第十八回思謙堂載灃驚飛俠 雲集園德寬叼餓桃
第十九回誤泉州彩臣中黑槍 論黑道於鑒憂惡煞
第二十回探府衙屍驚英雄膽 攀清源石破壯士心
第二十一迴風塵鏢夜遇風塵客 痴情女難逢痴情男
第二十二回賜恩岩識廬山面目 開元寺睹群鳳羞容

序言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保精養氣,吞吐沉浮;每當拉開架勢運氣發功,便內在地生出一股升騰之力,瞬息可發。我覺得這種力就是我們千百年來一直推崇和渴盼的強國強民強種之力!董海川、楊露禪、王薌齋、張長楨、尹福等著名武術家便是這種力的代表。而正是這無數的傑出代表與勤勞勇敢的普通民眾一起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讓俠的精神貫穿始終。
據史書記載,搗毀祖龍居的陳勝義軍中的許多勇士就是角牴的喜愛者。漢末的黃巾軍在起義前也在民間聚集太平道徒練習武藝,終成強悍之師。唐初,以少林寺和尚曇宗為首的十三棍僧,搭救秦王李世民,救一明主,以致出現盛唐之治。燕青拳起源於北宋末年梁山義軍浪子燕青之手。南宋初年岳家軍中的岳家拳曾使金兵聞風喪膽,“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軍中的常遇春、沐英等都是著名的武術家。明代抗擊倭寇的戚繼光創立戚家拳,名震國門。一九〇〇年的義和團運動更是中國數十萬武術之眾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明證。
俠者,勇也,義哉。俠是一種精神。中國武術浩瀚博大的歷史長卷之中,清代和民國初期是中國武術的鼎盛時期。八卦掌始祖董海川、楊氏太極拳始祖楊露禪等武術盟主,異軍突起,各領風騷。八大鏢局,叱吒風雲;四大佛教聖地,俠香縷縷。更有那“醉鬼張三”“大刀王五”“鼻子李”“翠花劉”“鐵鐲子”“小辮梁”等性格各異的武林人物穿梭跳躍其中,展現了一派雨激雷盪、風嘯馬嘶、俠飛劍擊、氣壯山河的英雄風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日本記者問大成拳始祖王薌齋:“中國武術史上你最崇尚誰?”王薌齋毫不猶豫地回答:“八卦掌開山鼻祖董海川和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
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生於清嘉慶年間,自小嗜武成癖,秉性剛直,疾惡如仇,濟困扶危;後來在江南遇道士畢澄霞指點穿掌,即八卦掌的雛形。據八卦掌研究會會長李子鳴先生介紹,為報家仇國恨,董公曾接受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派遣,忍辱割閹,棲身北京王府試圖接近鹹豐皇帝行刺,以釀成清廷內亂,使太平天國趁機北征。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董海川壯志難酬,於是在北京正式設館收徒五十六人,創立八卦掌,聲名遠揚。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這位武術大師端坐而逝,葬於北京東直門外紅橋牛房村;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遷於北京西郊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
楊露禪(公元一七九九年一一八七二年),字露禪,別號祿纏,名福魁,直隸永年縣人。年輕時慕河南溫縣陳氏拳名,往投陳長興門下學太極拳。他天資穎異,秉性堅毅,終於盡得陳氏拳法之秘,數次與陳家諸徒較量武功,皆敗之,師驚其才,遂傳授秘術。數年後,以能避強制硬之力見長,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人稱“治綿拳”。後至京師,任旗營武術教習,名震朝野,有“楊無敵”之稱。曾與董海川交手,名望極高。其子班侯、健侯,自幼秉父教,均卓然成為名拳家。滿族人全佑、凌山、萬存、萬春,亦得露禪之真傳,但均奉露禪之命,拜於班侯門下。
“醉鬼張三”張長楨,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武術家,武術門派“三皇功”的創始入。他瘦骨嶙峋,弓腰垂背,平時上身穿一件雪白色對襟兒長褂,下身穿一條肥大的青布褲子,腳穿一雙千層底布鞋;左手拎著一個竹鳥籠子,籠內養著一隻紅嘴綠頭的畫眉鳥兒;右手握一桿銅鍋白玉嘴的尺余長菸袋;一雙醉眼像兩個燈籠,分外有光彩。他仗義疏財,藐視權貴,暗中幫助百姓,留下許多佳話,是京城老百姓競相傳頌的英雄人物。張三曾護送欽差到西藏,其經歷也是跌宕起伏。
目前已查明,全國源流有序、拳理分明、風格獨具、自成系統的拳種有三百多個,武術名家逾千人。一九七一年我創作長篇小說《落花夢》時,文中就已經有了武俠人物的雛形。在描寫俠客國的時候,我寫到了幾十個俠客,主要是清代長篇武俠小說《七俠五義》《小五義》《兒女英雄傳》對我的影響比較深。但真正接觸中華武術,卻是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新華社記者的時候,當時分管文教報導,包括體育報導。中華武術屬於體育範疇,我採訪了很多武術名家,和眾多武術界的知名人士便成為好朋友。像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再傳弟子、八卦掌研究會會長李子鳴,副會長謝佩啟,戳腳翻子拳研究會會長劉學勃等都是我的朋友。在交往的過程中,我一直注意記錄他們講述的人生經歷和一些有價值的逸事。八卦掌傳人李子鳴,他的家就在西草廠附近,我時常去他家中拜訪他。新中國成立前,李子鳴曾經成功地掩護了當時中共北平地下黨的一位負責人脫險。當時,國民黨特務跟蹤那位負責人到了李子鳴家附近,李子鳴將他藏在了自家的醬缸里,解救了這位地下黨負責人。新中國成立後,李子鳴和他一直保持著來往。與武術名家交往,對我的影響很大。在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武術與京劇一樣,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我也逐漸對中國武術史上各個拳派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代表人物產生了興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出現了一批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優秀影視作品,如電影《少林寺》、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等,一度形成萬人空巷的觀看熱潮,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普通百姓對此類作品的渴求。這也促使我萌生了創作弘揚正義、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武俠小說的想法。因為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能夠最直接地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我將我寫作武俠小說的原因,詳細地歸納成了五點:第一,我了解武術界;第二,武俠小說的俠是一種精神和境界;第三,寫武俠小說可以發揮更多的想像;第四,我為人坦蕩、豪爽大度的性格,多少有一些俠氣;第五,當時武俠作品的熱潮正席捲中國大陸。於是,我一邊認真地完成新華社交給我的採訪任務,一邊利用業餘時間開始創作武俠小說。
不久,我寫的長篇武俠小說《八卦掌傳奇》出版了。這部長篇武俠小說記敘了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董海川少年嗜武成癖,青年浪跡天涯,在九華山拜碧霞道長為師,並與呂飛燕結下不解之緣。這個呂飛燕是飛劍斬雍正的俠女呂四娘的後代,反清的壯志使這個年輕貌美、武藝高強的俠女與董海川一見鐘情,心有靈犀一點通。十四年後董海川下山,歷盡磨難。後來太平天國垂危,天王洪秀全淚請董海川進京刺殺鹹豐皇帝。董海川為了反清大業,毅然斬斷與呂飛燕的姻緣,慨然受命,閹割進京,棲身王府,尋機接近鹹豐皇帝,以求謀殺。董海川自閹後先後在四爺府、肅王府任護衛總管,在圓明園皇會比武中,力挫群雄,冠絕一時。恰恰此時,太平天國失敗,洪秀全自盡。董海川壯志難酬,抑鬱而終。呂飛燕在萬念俱灰之中悽然遁入峨眉山削髮為尼。這部小說以董海川與呂飛燕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寫出英雄與美人、俠客與情人的悲劇。《八卦掌傳奇》出版後,和當時的《霍元甲》《螳螂拳演義》等成了名噪一時的暢銷書。這無疑給了我繼續進行武俠小說創作的信心。以後我又寫出了《鐵鐲子傳奇》《宦海俠魂》《醉俠傳》《太極英雄傳》《大成遊俠》《東歸喋血》等一系列長篇武俠小說。
長篇武俠小說《鐵鐲子傳奇》,實則是《八卦掌傳奇》的續集。董海川去世後,他的大弟子“鐵鐲子”尹福接任掌門人。有史可查,尹福又任清宮護衛總管兼光緒皇帝的武術教師。時值康梁“戊戌變法”時期,珍妃的翡翠如意珠丟失,朝廷震動,尹福會同八卦掌門人破案。一連串謎案發生,此起彼伏,尹福的師弟“煤馬”馬維祺被毒砂掌擊殺,肅王府的寵妾金桔一反常態……尹福夜探肅王府,發現金桔的替身是其妹妹銀狐公主;在頤和園又發現董海川的舊日仇敵、“塞北飛狐”沙彌。此時與尹福同往的銀狐不幸中了慈禧太后的保鏢文冠的天女散花針。為救銀狐,尹福孤身闖千山尋解藥。八卦掌門人二闖頤和園,設計殺了沙彌,但遭到清軍虎神營伏擊,傷亡慘重,“大槍劉”劉德寬等五人被俘。以後八卦掌門人在琉璃廠劫法場,救出劉德寬等人,弟兄們各奔東西。此時,尹福才明白,是後黨設計盜去皇妃寶珠,為的是讓光緒皇帝疏遠尹福等八卦掌門人,以除掉刺殺光緒的障礙。以後尹福夜闖天津榮祿府,終於奪回寶珠,並無意中偷聽了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尹福見維新黨人和光緒危急,火速趕往北京,但為時已晚,維新運動失敗,光緒被囚於瀛台。尹福憤而將寶珠投入御河之中,呼曰:變法既已失敗,我主又已被困,我千辛萬苦尋來的寶珠又有何用……
長篇武俠小說《宦海俠魂》,是《八卦掌傳奇》的再續集。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的鐵蹄突入北京,慈禧、光緒等皇族西逃,清宮護衛總管尹福、李瑞東護駕而行。八國聯軍、義和團、軍閥宦官、巨盜土匪、綠林豪傑、將門遺族等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企圖刺殺慈禧和光緒,由此而展開了跌宕起伏、撲朔迷離的故事和驚心動魄的廝殺,刀光劍影,悲壯曲折。武術大師車毅齋、郭雲深、馬貴、張策等大顯身手。其中一些宮闈秘史、西遁內幕均屬首次公布於世。西遁之途,迢迢遙遙,山高路遠,谷幽水深,始終是一個謎。據史書記載,皇家行列曾遇土匪巨盜騷擾、亂兵襲擊、義和拳眾阻擊、內訌……這部小說有史實、逸聞、傳奇、秘史,杯弓蛇影,燭影斧聲,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活劇。書中所寫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派出殺手黛娜欲刺慈禧是為釀成中國內亂;義和拳眾欲殺慈禧是因她出賣了義和拳;袁世凱派人慾殺光緒是恐其死於太后之後,以絕復仇之患;於鶯曉刺殺光緒是為反清復明;江南神偷喬摘星看中了光緒帝手中的小盒子,只因盒內藏著御璽;燕山大盜黑旋風劫掠皇族是為了食色謀財;“臂聖”張策師徒追殺慈禧是因為朝廷棄城而逃……皇家行列在八達嶺遭到黑旋風匪幫的襲擊,光緒被劫;正當黑旋風欲殺光緒時,女俠於鶯曉從天而降要帶光緒帝到恆山祭祖;她殺散匪幫,光緒又不翼而飛……在雙榆鎮,出現兩個懷來縣令,令人難辨真偽;懷來縣城又出現由義和團眾裝扮的皇家行列。為索回被喬摘星偷走的御璽,尹福來到山西太谷,恰遇天下俠士雲集此地,目睹形意門兩泰斗郭雲深與車毅齋比武;尹福奪回御璽,挫敗八國聯軍暗殺的陰謀,最終護送皇駕安全抵達西安。
長篇武俠小說《東歸喋血》,是《宦海俠魂》的續集。寫的是一年後,以慈禧、光緒皇帝為首的皇族從西安返回北京的故事。蓮花寺“花花和尚”、“天山二秀”秋家姐妹、少林寺惡僧悟慧、“通臂猿”胡七、八國聯軍女殺手黛娜等人,各懷異志,對皇駕多次實施突襲,由此險象環生。慈禧攜瑾妃、隆裕皇后在驪山華清池洗浴,身染“花花和尚”所投之毒。尹福與假扮瑾妃的宮女木蘭花深入蓮花寺,騙取解藥,使她們轉危為安。李蓮英獻奇策,讓王爺載瀾的義女向昀假扮慈禧,去頂那“明槍暗箭”。向昀為救流放西域的義父,忍辱領命。此時,真慈禧突然失蹤,向昀被少林寺僧人劫持。尹福獨闖少林,救出向昀;歸途誤入陷阱,生命垂危。“天山二秀”鞦韆鴻、鞦韆鵠姐妹為報夙仇,千里迢迢,趕來突襲皇駕。光緒夜入英豪鎮教堂祈禱,遭到假扮聖母的黛娜槍擊,光緒佯死,虎口逃生。尹福與向昀產生真摯愛情,而尹福不能擺脫傳統的世俗觀念,兩個人的愛情充滿矛盾與痛苦。尹福為救向昀落入秋家姐妹魔掌,被劫持到西域女兒國。在一女俠的幫助下,尹福等人消滅秋家匪幫,恢復了女兒國的太平盛世。少林僧入圍攻開封府皇駕,宮女木蘭花壯烈殉難,惡僧悟慧斃命。皇駕北渡黃河,中流擊水,風浪大作,又遭“通臂猿”胡七等人圍困。尹福曉明大義,施展神功,胡七等人悄然退去。皇駕終於結束了三個月的流亡生涯,由直隸正定乘火車返京。在京城南部馬家堡車站,正當向昀下車之際,黛娜從迎駕的洋人行列中瘋狂躍出,身抱裝有炸藥的手提包,孤注一擲地朝假慈禧撲去;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兩人同歸於盡。
長篇武俠小說《大成遊俠》,描述的是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的一生。清末王薌齋拜師郭雲深,後來到北京曾投軍做伙夫,因顯絕技,被吳三桂後裔吳封君招為女婿。王薌齋巧入六國飯店戲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與韓慕俠、王子平等武術名家結為莫逆之交。王薌齋為博採眾藝,開始馳騁江湖;在少林寺遇到高師指點,於達摩洞前目睹天下奇雄比武;為追擊武林敗類小白猿,登峨眉山與群猴大戰,仿佛身入猴國;以後輾轉福建鼓山、浙江杭州,來到華山,邂逅鼓山老道、“江南第一妙手”解鐵夫、方士樁、劉丕顯等名家,又引出許多故事;在九華山終於擊斃小白猿,替武林除一大害。這部長篇小說的特點是把動物人性化,如峨眉山的猴子、鼓山的鶴、華山的鷹,都訓練有素,栩栩如生,極有靈性。蒼鷹能千里報信,野猴能列陣搏殺,白鶴死後解鐵夫為之立碑,特別是猴群中也有善惡之分,頗通人性,別開生面。
長篇武俠小說《醉俠傳》,寫的是京都名俠“醉鬼張三”以奇術絕技行俠仗義的一生。張三本名張長楨,生於清末,早年靠保鏢護院為生,名噪大江南北。晚年看破紅塵,息影家園。因他嗜酒成性,整天迷濛著一雙醉眼,又在家排行第三,人稱“醉鬼張三”。他便也倚醉賣醉,不管哪位權貴相請,大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之慨!故事以“小辮梁”大鬧馬家堡為引筆,張三為救小辮梁,夜探紫禁城找尹福出面相助。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張三巧救于謙祠堂里眾多被關押的婦女。為救天壇里的更多受難女子,張三又闖入中南海挾持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逼使他下令釋放天壇里的被扼女子。八國聯軍退後,張三為欽差大臣王金亭護鏢到西藏頒詔,後又到杭州剷除污吏,精武館遇霍元甲,大明湖辨真假劉鶚,深州府鏖殺,夫子廟論扇,普陀山救人,懸念迭出。
長篇武俠小說《太極英雄傳》,寫的是楊氏太極拳名家楊露禪父子一生的故事。清鹹豐年間,楊露禪三下陳家溝裝啞偷拳;為救師父陳長興,他闖孔林、下蘇州,身陷黃葵幫匪巢,禍至福來。為救秦淮歌妓鄭盈盈,他赴“雄縣柳”家奪官印,身中劇毒;幸虧女俠陳玉娘大鬧北京圓明園,戲鹹豐皇帝,謔四春貴妃,巧奪解藥,使楊露禪轉危為安。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總管文豐自盡前請楊露禪、楊班侯父子護送一批國寶轉移至北京西山。潭柘寺刀光劍影。一路上曲折逶迤,清官大內高手、黃葵幫和水澳幫巨盜、英法聯軍、宮娥侍衛步步緊隨,對國寶垂涎不已,由此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搏殺。獵戶馮三保、馮婉貞父女血染山谷,與各路殺手同歸於盡,結局出乎意料,令人迴腸盪氣,雋永不已。
我創作長篇武俠小說《醉俠傳》是在一九八八年。“醉鬼張三”的舊居就在我家住的喜鵲胡同附近,我小時候經常去那裡玩兒,因此,對“醉鬼張三”的題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為了寫這部小說,我下了很大的工夫。我最先想到的是採訪張長楨先生的長孫張芝綸,但他早已隱居。等找到他在甘肅的地址後,仍然聯繫不上,無奈我只好另尋渠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找到了“醉鬼張三”這一門派的武術家賈振才,當時他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了。賈振才老人是剪刀匠出身,江湖人稱“剪刀賈”。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採訪時的情景。他家裡陳設簡單,牆上掛著一個一塵未染的相框,框裡正是“醉鬼張三”的照片。到了午飯的時間,老人拿出橘子、核桃,問我:“張記者,喝什麼酒?”說著,手一伸,在床底下“嚓”的一聲抽出一個箱子。我一看,裡面全是白酒。老人一指桌子上的橘子和核桃說:“這就是當年咱們張三爺的下酒菜!”他拿起一顆核桃,手一用力,“咔嚓”一聲核桃就碎了。“醉鬼張三”的照片很少見,所以我很想將賈振才家牆壁上掛的那張照片拍下來。一天下午我又去了他家。當時,賈振才的一個徒弟正好也在他家。這個徒弟比賈振才的年齡還要大,他看到我要拍牆上“醉鬼張三”的照片,就上前來對我說: “拍照片是不是應該給個價錢?”賈振才“啪”地打了他一個嘴巴,大聲說:“張三爺從來不讓自己的門下談錢!”賈振才又轉過身來,對我說:“張記者,你儘管拍!”我拍了幾張照片。後來,翻拍的“醉鬼張三”的照片印在了我出版的長篇武俠小說《醉俠傳》(原書名《醉鬼張三》)里。這部小說出版以後,我意想不到地見到了當初我千方百計尋找的“醉鬼張三”的長孫張芝綸。那是一九九。年初的一天,我正在位於北京日報社裡的新華社北京分社的辦公室里寫稿子,忽然聽說有人找我。我出來一問才知道,是張三的次孫。他說:“張記者,我大哥來北京了,想見一見你!”我又驚又喜,就隨他一起去了。我們去的地方正是離我家老屋不遠的“醉鬼張三”舊居。走進舊居的大門,只見正堂的太師椅上端坐著一個又矮又瘦的老人,青衣長褂,很是精神。老人看到我們走進來,馬上從太師椅上站了起來,熱情地走過來,把我迎到太師椅旁邊的座位上。寒暄之後,他仔細地端詳我,見我高個頭、身材魁梧,就問:“張記者,會不會武功?”
我一笑,回答他說:“我不會,我寫武功!”
他說:“無論如何,首先感謝你為我爺爺寫了一本書!”
我告訴他最初準備寫《醉俠傳》的時候,和他聯繫不上。他聽後連聲說:“多包涵,多包涵!”
我與“醉鬼張三”的長孫談得很投機。他為人熱情豪爽,向我講了他自己的情況,而更多的是談論他的爺爺“醉鬼張三”。據他講,“醉鬼張三”是一個不事張揚的人。由於他的武功好,很多人想制伏他,借張三的名氣來揚自己的名。所以張三行事一直很謹慎,包括在胡同里走路,他從來不貼著牆根走,總要與牆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被別人暗算。他有三個孫子,而武功高強的是長孫。我有幸見到繼承了張三武功的這位後人,可惜他於一九九七年在安徽悄然去世。
長篇武俠小說《醉俠傳》被改編成電影是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九八九年底,香港齊明電影製作公司準備拍攝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大刀王五》,來到內地洽談相關事宜;武術界的竇鳳山先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負責人鄭曉龍向他們推薦我擔任電視劇的武術顧問,主要原因就是我創作了很多武術題材的小說。我們一起拜訪了“大刀王五”的孫媳和重孫,參觀了“大刀王五”主辦的源順鏢局,鏢局位於北京東珠市口。這時,我將我出版的一些武俠小說送給了香港導演戴徹。他讀過之後,有意將《醉俠傳》改成電影搬上銀幕;同行的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張子恩也是這個意思。他對我說出這個想法之後,我欣然同意。一九九。年,根據我的長篇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醉鬼張三》,由香港齊明電影製作公司和青年電影製片廠聯合搬上了銀幕,在內地發行電影拷貝達二百三十二個,後來此電影還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五十年優秀影片之一。

俠者,勇也,義哉。武俠小說是俠者的碑跡,是俠者心路歷程的紀錄。著名作家劉紹棠生前曾這樣評價我的武俠小說:“將武術、史實、言情、京味融為一體,革新了舊式武俠小說,應該是武俠小說中的寫實類型。”我在創作長篇武俠小說時,力求歷史與傳奇、武術與俠義、文史與傳說、言情與民俗相結合,使人讀罷能恍入中國武術浩瀚博大的歷史長卷之中。但是,能夠稱得上寫實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小說中描寫的一招一式都是有淵源的,並不是完全依靠想像。在創作武俠小說的過程中,我有幸結識了幾位武俠小說創作成績斐然的大家,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我與梁羽生先生的交往很有傳奇色彩,我們至今都未曾謀面,卻有書函輾轉往來。一九九三年,我希望梁先生能夠為我的武俠小說作序。當時,我找到梁先生的經紀人,他與梁先生聯繫後,梁先生表示要看我的武俠小說。我寄給他兩部武俠小說,一部是《八卦掌傳奇》,另一部是《醉鬼張三》(後更名為《醉俠傳》)。正在澳大利亞悉尼隱居的梁先生在看到我的兩部武俠小說之後,欣然應允為我寫序;他在序中還對武俠小說的發展趨勢,作了客觀和卓有遠見的評述。
為感謝梁羽生先生的諄諄教誨,也便於讀者諸君了解梁先生關於武俠小說的真知灼見,現將所作序言照錄如下。 六W與三結合
粱羽生

文章貴有個人風格,對長篇小說而言,更加如此。無風格不能成家——雖然成家的條件不止一種,但風格卻是屬於基本的因素。張寶瑞的武俠小說是有他的個人風格的。
我和張寶瑞不相識,只知他是記者“出身”。作家的風格往往受本身經歷的影響,張寶瑞的風格似乎也是源於他的職業。西方新聞學有六w之說,把一篇新聞報導必須具備的因素概括為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此說雖來自西方,但中西一理,缺少六W之一,就不能成為一篇完整的新聞報導了。
張寶瑞的武俠小說具有紀實文學的性質,在大陸亦早有定評。以他的兩部代表作《醉鬼張三》(編者註:即《醉俠傳》)和《八卦掌傳奇》為例,前者寫三皇功創始人張長楨的一生,後者寫八卦掌開山祖董海川的事跡。書中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是真有其人,實有其事的。紀實文學脫胎於新聞報導,其必須具備六W,是無須說的。除了真人實事之外,張寶瑞還有嚴格的時空觀念。例如,《醉鬼張三》中十三、十四兩回,寫了張三在某年春節期間的活動:鬧花會,看藝人的雜耍;逛廠句,聽小販的吆喝;游鳥市,賞珍禽的奇姿;進戲園,觀名伶(楊小樓)的演出……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清末民初的北京民俗畫卷。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描繪,是決不能移用於別的地方、別的年代的。
最後兩個W(why,how)屬於敘事的範圍。任何小說離不開敘事,因此只有技巧高下的問題,並無需不需要的問題。技巧問題,在有限的篇幅中是難作評述的。是否必須具有六W,要看作品的性質。例如,歷史小說必須有,科幻小說就無需了。武俠小說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只是“成人的童話”,因此是要六W具備,還是只要其中的一部分,那就全看作者的取向了。許多武俠小說說不清楚故事發生於何地何時,但自有其文學價值,正如“成人的童話”一樣。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有六w的作品,因為出於高手的成人童話固然有其文學價值,但若是粗製濫造的作品則難免令人有雲山霧罩之感了。

有了個人的風格,還得有堅實的內容,否則就不耐看了。有如千嬌百媚的美人,其魅力也終如彩雲之易散。
張寶瑞的小說是夠得上用堅實二字來形容的,尤其在“武”這方面。他寫的是名副其實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用簡單的算式表示,即:武+俠+小說。必須三者結合,才能名實相符。並非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是有武有俠的,早就有人指出一個現象:“許多武俠小說都是有武無俠,甚至武也沒有,有的只是神,神怪的神”。
張寶瑞的小說,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有關武術的描寫,大陸作家林斤瀾就這樣說過:“現在的文壇有兩怪,一是張寶瑞,專寫武術;二是柯雲路,專寫氣功。”《八卦掌傳奇》第十五回,張寶瑞寫董海川與鐵佛法師談論武術,對各門各派的拳腳功夫如數家珍。張寶瑞的武術知識之廣博,於此可見一斑。
張寶瑞的小說有俠,無須待我來說。他那兩部代表作的主角——張長楨與董海川,本來就是有許多行俠仗義事跡在民間流傳的真實人物。
張寶瑞的武俠小說有紀實文學的性質,但並不等同俠士的傳記。他還是用小說的手法寫的,有在特定環境中“可能發生”的虛構情節,也有為了突出主角形象而安排的次要人物。當然,也有人物的刻畫和氣氛的描寫。

對於武俠小說的三結合,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因為在認同者中也還有枝節的差異,何況還有不認同的呢。這裡無法作深入的討論,只能略抒己見。
首先,在三結合中,哪一樣是重要的?當然應是小說。不能寫成傳記,更不能寫成論文(有人指出,我有幾部小說犯了說理過多的毛病。這確是我應作自我檢討的)。這一點似無異議,問題只在於小說寫法的討論了。例如,小說總有敘事(武俠小說更加是以講故事為主的),那么用什麼人的眼睛來作見事之眼呢?用作者的眼睛還是用書中人物的眼睛?我比較傾向於用人物之眼。對三結合,我個人的排列式是:小說、俠、武。
武俠小說必須有武,這一點似乎無異議。不過,是虛寫的好還是實寫的好,就有不同的意見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取向問題。揚長避短,是任何作者都會選擇的道路。如我,因為不懂技擊,也不懂氣功,就只能虛寫了。但我總覺得欠缺這方面的知識是一大憾事。
最大的分歧在“俠”這一方面。有人認為“俠”的觀念早已過時,不合潮流。武俠小說若受俠的觀念所束縛,就會影響作品的藝術性。對於“潮流”,我不會視而不見。今年四月間,我在北京寫的一首小詩,開頭兩句就是:“上帝死了,俠士死了!”
“俠氣漸消”這一社會現象,恐怕亦非自今日始。一百五十年前,龔自珍就發過“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己亥雜詩》於返鄉舟中讀陶詩三首之一。那年是一八三九年)的感慨。還有別人(清末文人吳伯揆)集龔詩的對聯:“俠骨豈沉淪,恥與蛟龍競升斗;人事日齷齪,莫拋心力貿才名。”
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武俠小說必須有俠,否則乾脆取消那個“俠”字,叫做武打小說或別的什麼小說好了,何必掛羊頭而賣狗肉。至於有俠就會損傷藝術性,我也不能同意。寫得不好,那只是手法高下的問題。更何況,如果連紙上的俠士都已消失的話,我們將如何面對那“嘆屠龍人杳,屠虎人無,屠狗人遙”的百年孤寂。
好在俠士並未死亡,我是無須過分悲觀的,而武俠小說,有武有俠的小說,也仍是千年老樹,尚發新枝。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澳大利亞悉尼
我曾經有兩部長篇武俠小說《八卦掌傳奇》和《大成遊俠》(原書名《形意拳傳奇》)在台灣《力與美》雜誌上連載,風靡一時。
而在香港出版我的武俠小說卻與梁羽生先生有著重要的關係。一九九七年初夏,香港名流出版公司總編輯冷夏到澳大利亞的悉尼找到了梁羽生先生,與他商談出版事宜。談話期間,梁先生向他們極力推薦出版我的武俠小說。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我的小說別具一格,風格寫實;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內地的武俠小說能夠流傳海外。不久,冷夏就飛到北京,我們在釣魚台簽訂了出版協定。正是在梁先生的推薦之下,我成為當代內地最早打入港台的武俠小說作家。
我與美國著名華裔武俠小說作家蕭逸的交往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一九九四年元月上旬,我與蕭逸在北京見面了。我知道蕭逸的名字應是在這次見面之前。我的大學同學王占海當時是《中國電視信息報》的總編輯,與蕭逸是好友,恰巧蕭逸與我都在《中國電視信息報》上刊登了徵集原著改編權的信息。一九九四年元月,蕭逸來到北京,在王占海的介紹下,我和蕭逸約定了見面的時間。那是在北京大都飯店,我們一見面,各自都吃了一驚。我看見蕭逸,風雅俊逸,瀟瀟灑灑,哪裡像是五十七歲的武林宿筆,所以急忙說:“老英雄指教!”蕭逸也想不到我如此年輕,竟見不到四十出頭的影子,便微笑著說:“京都怪傑可畏啊!”我們一見如故,聊起身世,原來還是老鄉。蕭逸是美籍華人,祖籍山東菏澤;我雖然出生在北京,但祖籍山東榮成。自古以來燕趙齊魯是一個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我們兩人以筆作槍,“揮戈躍馬”,“鏖劍武林”。蕭逸不嗜菸酒,我也是菸酒不沾。聊起寫作習慣,蕭逸每日八時三十分至十七時寫作,不熬夜。我則是一般晚八時至十一時寫作,也不熬夜。蕭逸背負遠大使命感,三十餘年執筆不輟。耳濡目染數千年的文化遺存,無數風雲人物的英雄業績,正史兼野史,前人傳記和書札,無不在他蒐集之列。一本好書,其樂無窮。我是有史即拾,有書即買,我的居室,僅書櫃就有十多個,書箱幾十個,櫃內的書雙層而立,還是不能如意,只好忍痛割愛,送給兄長一些。妻子莫愁曾戲言:居室大有圖書館之感。為查書方便,妻子還特意給我買來了一個摺梯。蕭逸先生與我談得投機,不覺三小時已過。當談到武俠小說的要旨時,我們一致認為武俠小說重在“俠”字。對於俠的理解,蕭逸認為:俠是偉大的同情。有偉大的同情心,講義氣,就是俠,不一定要會武功才是俠。我覺得:俠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俠是一種原始的共產主義的精神。因為,俠的本身是除暴安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所追求的是一種人人平等、個個仗義的社會。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童話的意境是美好的,武俠小說就是要使人擺脫困境步入理想世界。行俠仗義的精神使人振奮,使人忘記痛苦和煩惱,痛快淋漓地面對人生。在交談中,我們才知道,我們都很喜歡民國時期著名武俠小說作家王度廬的作品,因為王公筆下的人物都具有真實的人性,一點兒也不誇張,素有真情實感,被稱為“情俠小說”。而我們的作品都注重“情”、“義”二字。蕭逸笑著說:“我常和我寫的小說中的主人公談感受,她的一顰一笑左右著我的情緒,甚至到同呼吸共命運的地步。有時候寫到人物死了,自己也不免悲痛難禁,淚沾雙襟,稿紙都濕了大半。”而談到讀者,蕭逸說:“一個情感豐富的男人,在面對眾多仰慕的女讀者時,說自己不曾動心那是騙人的。但是,有緣無分,又如何呢?不可否認,讀者的支持是創作的一個原動力,但兩者之間的分寸是非常重要的。發乎情,止乎禮,是當謹守的。”蕭逸有情,讀者更多情。在洶湧澎湃的熱情環伺之下,蕭逸一路行來,有驚無險,始終守持在一種精神的境界,誠是功力超凡,定力頗深。蕭逸說他對情的看法是:文人若無風流之心,就不能當個好作家,所謂“君子尚風流”。我個人則是有風流之心,無風流之行。兩性之間的關係,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我注重兒女情懷,真實人生的兒女情懷。關於武俠小說中使用的武器,蕭逸認為中國的劍是正統的、最高境界的武器,它代表正義、光明正大,所以他的作品中武功最高的俠客永遠用劍。我認為使用不同武器反映不同入的個性,因此我的作品中主人公的武器奇特多變,如雞爪鴛鴦鉞、判官筆、如意針、梅花鏢、流星錘等。
我獲悉蕭逸當時當選為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長,又榮獲一九九三年拿破崙傑出華人成就獎,十分高興,當即向他表示祝賀。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希望蕭逸能為我的武俠小說作序言,他立即應允,在美國為我的武俠小說寫了序言。他寫道:“在傳統的文學境界裡,武俠小說一直就舉足輕重地占著重要地位,實為廣大讀者民眾所喜愛閱讀。‘武俠’二字,‘武’——尚武的精神,‘俠’——偉大的同情。一部好的武俠小說,是應該在這樣的一個範疇之內盡情創作與發揮。張寶瑞的小說情真意實,質樸無華。書中人物、門派、掌故之交代,多為確有其人,果有其門,真有其事。讀來備感親切,不忍釋卷;易古而今,真仿佛四鄰周遭發生之事,不失為武俠小說別開生面之作。這樣為保留中華武學文化精華的執著熱情,誠是不易而難能可貴。”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下午,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北京大學出現,他受聘為北京大學的名譽教授。當我見到金庸時,北大校長吳樹青介紹說:“金先生,這位是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寶瑞,也是寫武俠小說的作家。”金庸聽了,趕快從座位上站起來與我握手,他笑眯眯地上下打量著我。隨後,我把自己創作的六部長篇武俠小說送給了金庸。金庸把我遞給他的武俠小說接過去翻看了一下,然後高興地對我說:“你這么年輕,出了這么多著作,我回去一定好好拜讀。”金庸把這些書交給他的妻子保存,然後坐在沙發上與我交談。
金庸說:“武俠小說並不是純娛樂性的作品,其中也要抒著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我對他的觀點很贊同,點頭回答他:“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文學是入學,衡量作家作品成就的最根本的標尺,就是人學的標尺,因為無論採用哪一種文學形式,文學的主旨是寫人、塑造人,是拷問人的靈魂。”金庸點點頭,說道:“寫武俠小說也是寫入性,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我說:“作為武俠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其成熟的標誌就是俠、情、武的融合貫通。俠是一種精神。”金庸贊同地連連點頭,說道:“在武俠小說中,俠比武重要,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打抱不平,是小俠行徑;以天下為己任,才是大俠之舉。”
我在與金庸的交談中,在蕩然的話語中,悟出幾許淒涼。金庸是一個能人,一個哲人,他洞察了人生的千奇百怪,喜怒哀樂。他為什麼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悄然隱退,歸隱江湖?“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楊過身遭大難斷了一臂,又忍了十六年相思之苦才得歸隱;令狐沖身敗名裂與盈盈團圓;陳家洛大事難成,終生抑鬱,避居回疆;張無忌見大勢已定無力回天,心灰意冷,率眾出走;袁承志見父仇難報,家園難歸,浮槎海外,空有安邦志,卻吟去國行……金庸所念念不忘的是那些不得不歸去的人物。他曾遠赴英倫,也似袁承志浮槎海外。可見金庸是對某種現實、某種歷史積澱感到失望,失望便不再寫,故封筆掛劍,失望出走。一九九三年初,金庸移居英國,這位在香港馳騁了三十多年的“大俠”終於功成身退,在遙遠的英倫半島暫時覓得一片清靜之地。“歸去來兮”,如今金庸又回到祖國,在西子湖畔定居。世事滄桑,書香猶在;寶刀未老,雄心未泯。俠香一縷系天外,西子湖畔招魂來。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四日春節期間,我應位於浙江海寧的金庸書院之邀撰寫了一副對聯,是讚頌金庸先生的。聯云:
舉武俠進殿堂開天闢地功高摘日月
挾文雅入書卷革故鼎新位謙泣天地 中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俠的歷史。《張寶瑞武俠小說全集》的出版,重新向世人展示了許多大俠的義舉和英雄人生,無疑將再次喚醒讀者心中沉睡著的俠的精神。俠的精神永遠藏在中國民眾的心底里,俠的精神必將不斷發揚光大!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人間正道是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