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鎮

張家川鎮

張家川鎮,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中部,是縣人民政府駐地。

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境內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川鎮
  • 外文名稱:Zhangjiachuan Town
  • 別名:張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938
  • 郵政區碼:741500
  • 地理位置天水市東北部
  • 面積:90.8平方千米 
  • 人口:44371人(2017) 
  • 氣候條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天水機場
  • 火車站天水火車站張家川火車站
  • 車牌代碼:甘E
簡介,地理氣候,人口面積,概況,經濟,悠久歷史,境內資源,風景名勝,

簡介

張家川鎮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東北部 , 東鄰陝西省隴縣,南倚甘肅省清水縣,西靠秦安縣,並與華亭、莊浪兩縣接壤,是縣人民政府駐地。渭河支流後川河、清水河在境內交匯,張(川)—麥(積)、張(川)—華(亭)、隴(縣)—張(川)公路穿越鎮區。距天水火車站99KM,省會蘭州375.1KM。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政治、經濟、商貿和文化中心境內宣化崗拱北是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的發源地。

地理氣候

平均海拔 2011.4米,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貌複雜,正常年景年降雨量約600mm ,年平均氣溫 7 ℃左右,無霜期 163天。

人口面積

總面積90.8平方千米,總人口44371人(2017)。

概況

共有耕地面積6247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1畝。近年來,張家川鎮堅持走“農業穩鎮、畜牧強鎮、市場活鎮、科教興鎮、項目促鎮、依法治鎮”的發展道路。

經濟

城鎮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逐漸增強,市場建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增強。2005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45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628元,人均占有糧食320公斤,畜牧養殖業已經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以一個畜牧產業示範區,3個大型標準化養殖場,10個養殖專業村的“一區三場十村”畜牧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牛、羊等大家畜存欄量達1.6萬頭(只),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清真食品加工、皮毛產品加工業在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競爭力和知名度;建築材料製造、餐飲服務、小商品批發零售等已成為轄射帶動周邊區經濟發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與此同時,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健康協調發展。農業及農村經濟已形成了以畜牧養殖為龍頭,以糧食、蔬菜、中藥材種植、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專業市場建設為重點,特色鮮明,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的改善,居民收入增長加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張家川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風景優美的張家川也是十分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悠久歷史

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商時為西戎活動地。秦時屬雍州隴西郡,漢代屬隴縣、街泉縣。隋唐、宋時分隸於隴城、清水兩縣;元、明、清時分隸於秦安、清水兩縣;中華民國廢隴南道,屬甘肅省隴南道(民國16 年改道為行政區)之清水、秦安 2 縣,1949 年 7 月 29 日張家川地區解放.1950 年 5月設甘肅省天水專員公署,屬甘肅省天水專署之清水、秦安、莊浪和陝西省隴縣管轄.1953 年 7 月 6日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 1955 年 6 月 8 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張家川回族自治區更名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1958 年 12 月 20 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併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1961 年 12 月 15 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置,以合併前的區域為自治縣管轄區域。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迄今未變,現為天水市轄回族自治縣。

境內資源

全縣林木覆蓋率為31.8%。東部關山一帶有楊、椴、松、樺等天然林28.78萬畝,有名貴用材樹種油松、雲杉、側柏,有價值較高的藥材樹種祖師麻,有高級飲料原料樹種沙棘等。在茂密的森林中棲息著鹿、林麝、獐子、水獺、黃鼬等野生動物50多種。縣境內還有鹿茸、麝香、黨參、甘草、黃芪、天麻、柴胡、半夏、大黃等幾十種名貴中藥材。有野生植物600餘種,東部林區和林緣區盛產蕨菜。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全縣主要礦產有8種,礦點18處,已探明銅礦石儲量1367萬噸,鐵礦石儲量3111.9萬噸,鉛、鋅、銀以及非金屬硫、石灰石、石英石、長石也有一定儲量,特別是花崗岩儲量大、色度好、硬度高,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縣內名勝古蹟較多,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烽火燧台多處,有秦防西戎的堡寨遺蹟,有三國時期著名的街亭古戰場。位於縣城北3.5公里處的宣化崗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聖地,與佛、道教正覺寺、老庵寺共同構成張家川縣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特別是以橫亘縣境東北部的關山風景區為主體,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險、峻”特點的七大旅遊景點,其中“白岩勁松”尖石山、“九龍朝鳳”雲鳳山、“峻岭奇葩”麥垛山、“絲綢古道”老爺嶺等最為秀美險峻。全縣有耕地 723955.1 畝,占 36.7% ;園地 14786.3 畝,占 2% ;林地 57562.1 畝,占29.15% ;牧草地 329981.1 畝,占6.71%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66996.8 畝,占 3.39%;交通用地 24095.5 畝,占 35.97% ,水域面積.4 畝,占 0.99% ;未利用土地 219840.1 畝。

風景名勝

花果山水簾洞
花果山水簾洞,坐落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閆家鄉王坪村曹家寺,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遠近聞名的佛道教洞窟。洞窟開鑿在長約1公里、高30多米的山崖上,山上有桃樹、杏樹,每到春季,野花滿山,奼紫嫣紅,處處瀰漫著濃郁的花香。一到雨季,洞窟前珠簾垂掛,薄如絹帛,故名“花果山峽水簾洞”、“達摩洞”(或獻花洞)。兩洞各深5米,高約4米,寬約10米。洞內現遺存有兩口鐵鐘,上面鑄文:“清水縣漆馬營川有花果山水簾洞一處,達摩洞一處,主持僧人大和尚然服。康熙三十一年吉日造。”另遺有一台鐘磬,鐫刻“然服和尚”。
張家川鎮
根據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關文史資料記載,花果山水簾洞,始鑿於唐代。水簾洞、達摩洞內壁遺存的飛天壁畫,俊秀飄逸,絢麗多彩,酷似唐代的壁畫藝術風格。根據洞內兩口鐵鐘所鑄文字記載,洞窟佛事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然服和尚主持。經過千百年時光,洞內的壁畫和塑像在戰爭和文革中屢遭浩劫,已蕩然無存。如今這裡經2003年至2008年間當地民眾兩次維修,在水簾洞、達摩洞前增加了一座觀音殿,還修建洞庭山門一座。每年正月初十舉行傳統廟會和三月三的桃花會,屆時附近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燒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
花果山水簾洞2006年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列入縣級風景名勝區。
張家川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