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純(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張孝純(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26年舊曆二月十八,孝純先生生於河北省丰南縣一個農民家庭。三歲時,過繼給伯父張麟閣,從此接受嚴格的親職教育。6歲時,在伯父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下,已能背誦“三百千”和《古唐詩合解》中的全部五七言絕句,並開始寫五絕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孝純
  • :世繼
  • :永錫
  • 籍貫:滕陽(今江蘇徐州)人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主要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張孝純,名世繼,以字行,是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大語文教育思想”的創始人

生平經歷

13歲,在私塾學完“四書”和《詩經》並能熟讀成頌。由於功底深厚,中學階段語文成績優異,並開始了對“儒學”的廣泛涉獵。1945年日寇投降後,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因矢志教育,二年級選入教育系。
孝純先生1949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先執教於北戴河臨撫師範,後入昌黎匯文中學。因學識淵博和教學有方,二十幾歲便蜚聲唐山專區教育界,可謂年少得志。1958年,被打入“右派”,並發配團泊窪“勞改”。1961年下放隆堯一中,1963年調邢台一中,文革中又慘遭迫害。即使此時,他的學識水平也為世所公認。有“活字典”的美稱。陰霾掃除後的1976年,孝純先生晉升為首批特級教師,此後長期擔任全國中語會理事和學術委員、河北省中語會副理事長、顧問。1982年開始在邢台市八中主持“大語文教育”實驗。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當選河北省政協常委。1992年10月25日因肺癌在邢台逝世。

主要貢獻

孝純先生獻身教育事業四十餘年,對我國教育事業的主要貢獻是創立了“大語文教育”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與非智力素質結合起來,把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訓練。“大語文教育”的教學結構由“一體兩翼”組成;主題是課堂教學,兩翼是課外活動和利用語文環境。這種教學結構打破了千百年來把學生關在教室里一味讀文、寫文的封閉式格局,把學生從舊式語文教學的“狹的籠”中解放了出來。曾仿古自編《烏有先生歷險記》,當中故事中信息量極大,包括學生在中學階段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及能力訓練之要點,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孝純先生的多種學術刊物和多位教育專家曾給“大語文教育”思想以極高評價,因而在我國語文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人物評價

孝純先生一生清正剛直,幾十年中在惡勢力面前從不動搖。他的兩句詩“但使脂膏能被物,不辭粉碎盡餘生”(詠向日葵)和“愛君硬骨勝鋼鐵,歷盡風霜鍔未殘”(題石林)是他品格的真實寫照。熟悉他的人都稱讚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報告文學家祁淑英在《啊,特級教師》中說他“永遠是一個剛直不阿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