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生

張存生

張存生(1969----2000),雕塑家,美術家,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安徽界首人,黃河澄泥硯、金沙泥茶具發明人,大型磚雕《紅樓夢》《三國演義》創作者。生前已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生前曾被評為鄭州十大傑出青年,鄭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生前曾擔任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鄭州市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存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9
  • 逝世日期:2000
  • 職業:雕塑家
  • 性別:男
張存生年表:,張存生藝術主張:,張存生軼事:,張存生藝術貢獻:,

張存生年表:

1972年,三歲,開始隨作為民間藝人的父親學習泥藝。
1974-----1982年,在學校美術成績突出,繪畫雕塑作品屢獲獎勵。
1983年,中學畢業,專業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和哥哥在家鄉創辦鄉村工藝美術廠,擔任技師。
1984-----1986年,縣工藝美術廠。
1986年,作為藝術人才被特招到鄭州黃河遊覽區工作。
1986——1989,獨立完成100平米大型磚雕《西遊記》的設計創作。30多家報刊報導,列入中央電視台“神舟風采”欄目內容《西遊記》磚雕小樣被新加坡南洋藝術博物館收藏兩版。開展大型磚雕《三國演義》、《紅樓夢》的創作工作。
1990年,主持發掘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黃河澄泥硯”並獲得成功,近乎失傳的古代名硯重獲新生,獲得國家專利。
河南省第三屆藝術美術作品展一等獎。作品四件
1991年,黃河澄泥硯系列作品獲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精品展一等獎,作品四件被河南省博物館收藏。
1991年6月,《三國演義》套硯兩件,被新加坡南洋藝苑博物館收藏。
1992年,黃河澄泥硯系列作品在中國鄭州少林武術節中原文化大觀園展演優秀作品獎及旅遊產品金獎。
1992年,黃河澄泥硯系列作品被國家旅遊局、商業部、輕工部、紡織工業部審定為天馬金獎。
1992年8月在中國民間美術家協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發表《對文化藝術與市場經濟的思考》並獲獎。
1992年9月,張存生與東南大學教授齊康先生合作設計的大型泥塑“南京大屠殺”完成,現陳列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1993年,論文《雕刻藝術中的困惑淺談》在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發表並榮獲一等獎。
1993年9月15日,參加文化部在蘭州舉辦的《黃河流域文化藝術精品展》,作品佛龕硯,仿漢竹簡硯或優秀作品獎。
1993年,被選入《國家級科研成果研製功臣名錄》第二輯,被鄭州市評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94年,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一等獎。
1994年,張存生攜夫人王玲赴澳大利亞進行學術交流會,並舉辦作品展覽。
1996年5月25日,論文《現代意識共享意識空間也是談當代雕塑綜合性藝術特徵》被《中國專業技術人才優秀論文集》一書採用。
1997年,張存生攜夫人王玲赴美國、比利時進行學術交流會,並舉辦作品展覽。獲美國愛因斯坦科技貢獻金獎盃。獲46屆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銅獎。
1997年,第六屆中國發明專利金獎。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1998年,黃河金沙泥茶具獲第七屆中國新技術特別金獎。
1998年,張存生攜夫人王玲赴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講學,並舉辦作品展覽。
1998年10月,被授予“鄭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98年底,被授予“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入選年度“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1998年,首屆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舉辦的槐花杯環境雕塑大賽獲《槐花獎》。
1998年,設計創作的磚雕《紅樓夢》《三國演義》獲中國首屆民間藝術節金獎,政府頒發最高獎《山花獎》。
1999年2月16日被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
1999年,張存生設計的作品“九龍晷”被河南省選為迎澳門回歸贈送禮品。並獲得創意一等獎。

張存生藝術主張:

張存生認為,中國磚雕藝術應該是獨立成科的大型陶版雕塑藝術,這是磚雕藝術繼承與創新的必然趨勢。傳統的磚雕只能雕鑿在一些燒制好的磚塊上,從而限制了磚雕“語言”的豐富性,表現內容的空間也小,制約了藝術家思維方式。
張存生的大型磚雕藝術,首先在“大器”上做文章。他一改傳統磚雕的小塊雕鑿為大型陶版泥塑後再燒制的工藝,隨著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與摸索,張存生還發現了黃河泥沙制出的陶器具有中國鈞瓷獨特的“窯變”藝術效果,從而增添了磚雕、硯台、茶酒具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圓浮雕以突出畫面的主要人物及故事,高浮雕、淺浮雕以表現畫面的質感和層次感,陰陽刻線以處理人物背景和故事環境。張存生的磚雕藝術注重表現手法多樣化,審美思維多元化,既有傳統國畫的線條藝術,又有西方油畫的質感、厚重感、光彩感;既有中國雕塑藝術的圓潤、寫實,又有西方雕塑藝術的抽象、誇張與想像。尤其是他的後期作品故事選材精練,人物少,場面大,立意深刻,工筆、寫意兼而有之,使畫面更具有動態感。可以說,他的磚雕、硯台、茶具已臻於爐火純青的圓熟境界。他說:“傳統藝術的‘落日’時,即是突破傳統的創新時,人生境界,在圓周上只是一個起點,永無終點。

張存生軼事:

硯台研製歷經苦難,趁洪水季節到黃河中取泥,撈泥巴的人,自然身上少不了泥巴。當張存生拉著泥巴向回運時,鄭州黃河遊覽區不少遊客看到他們臉上、身上的泥漿,不了解實情的人,認為是犯“神經”。
潮濕而又狹窄的斗室里,一張簡易的工作檯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台坯。晚上的遊覽區失去了白天的喧鬧,而台前的燈光卻顯得更加明亮。一絲不苟的張存生感到疲倦時,東方已發白了。為了研製出高水平的澄泥硯。多少個不這夜,在他工作的地方,只有無聲的汗水不停地滴落在泥土裡,只有黃河在不息地流著,只在那台小錄音機,在他睏倦時,為他送上一曲振奮的歌。採訪時,看到那台錄音機留下的無數個泥指印。不難想到這台錄音機在“頭懸樑,錐剌骨”中盡的力。
夏天,蚊蟲呆咬已習以為常。冬天,手上裂了口,貼上橡皮膏繼續乾,澄泥硯的製作相當講究。選好泥,製作出硯坯後,首先是陰乾,然後再燒。燒時用黃牛糞和稻糠溫火慢慢加溫。掌握不好為候,就全泡湯。硯出窯後,還要用墨蠟,米醋和多種名貴草藥蒸薰多次。

張存生藝術貢獻:

一、發掘開發四大名硯之一《黃河澄泥硯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的工藝十分講究,一般是用絲絹陶泥沉澱所得的極細的泥料經處理後製作而成,也可利用河水自然沉積於絹袋中的細泥製作。然後把河泥曬的微乾,加入黃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泥壓緊成坯,用竹刀刻成硯的大體形狀,然後再用金屬刻刀進行精雕細琢,在日光下曝曬乾燥,加麥糠等入窯中燒成陶質,取出後加墨蠟、米醋上籠蒸一下,這樣就最終製成,其質地堅硬細密,發墨而不傷筆頭,前人多有讚譽,明代高濂贊其曰:"澄泥硯'品硯以為第一,因其質細如石,其堅如玉故耳'。其性能有:'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窪之墨,盛暑不乾"。歷來為文人雅士之賞物,澄泥硯的質量可以從顏色上加以鑑別,鱔魚黃為最佳,綠頭青次之,玫瑰紅又次之,黃顏色上如有斑點的叫"砂斑點",斑點大的叫"豆瓣砂",小的稱"綠豆砂",如有大、小兩種斑點的更好。
澄泥硯的雕刻造型也很多,有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書法、印章等,也能根據詩意進行創意造型,如舉杯邀月、獨釣寒江、紅杏出牆、孤帆遠影、明月松石等。
澄泥硯一度絕跡,張存生攜夫人王玲為恢復傳統工藝進行艱苦的澄泥硯研製,後試製成功,在品質上與古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製作的澄泥硯造型優雅細膩,重若金石,叩之鏗然有金石之聲。1991年獲得國家專利,並榮獲國家旅遊局、商業部組織評比的"天馬獎"。
黃河澄泥硯是以黃河沉積泥土為原料,經多種名貴草藥熏蒸後,通過繁、雜、奇特工藝,人工雕刻燒制而成。黃河澄泥硯質地堅硬細膩,含津益墨,磨墨細膩,貯墨夏不腐冬不枯,作出字畫蟲不蛀,故其不僅倍受文人墨客的鐘愛,而且成為收藏家的珍品,堪稱華夏文化的瑰寶,中國藝術的奇苑,是一種集實用性、鑑賞性為一體的新型硯台。黃河澄泥硯出於陶,而勝於瓷,華於玉,觸若童肌,扣若鎦金聲,視之光彩照人,日光下呈現出的鯉魚黃、蟹殼灰、綠豆青、玫瑰紅等艷麗色彩相映成輝,爭奇鬥豔的窯變圖案使黃河澄泥硯一胎十案,一硯百變,雖神筆仙手亦自嘆。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被世人列為中國四大名硯。
張存生燒制的澄泥硯工藝考究,造型獨特,既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又有現代審美風範。硯出窯後,還要用墨蠟、米醋和多種名貴草藥蒸薰數次。經過諸多繁雜工藝製作而成的黃河澄泥硯,堅而柔、細而潤、呵之澤、扣似金、賽似玉、且因窯變而色彩紛呈,或豆青、或鱔黃、或蟹殼灰、或玫瑰紅,同一硯出現黑白交融、黃灰相間的自然圖案。上好的黃河澄泥硯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清香四溢。
主要有:
龍硯:黃河澄泥硯中極具傳統文化和收藏價值的作品,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象徵,以金沙工藝體現出來黃河文化的神韻,從而演繹出古今文房珍寶的藝術賞奧。此硯工藝複雜,有雕有塑,窯變效果明顯,藝術風格成熟,光彩華表,為當代文人的鐘愛。
南瓜硯:乃硯中珍品,造型絕倫,虛靜祥和,層次豐富,纖毫畢現,妙似天然,顯大家風範,定為文房奇珍。
牛硯:分硯池及硯蓋兩部分,二者合二為一成牛硯。此硯乃硯中珍品,造型絕倫,虛靜祥和,層次豐富,妙似天然,此硯用黃河金沙泥雕塑燒制乃顯其意義深遠。
“龍鳳母親”硯:分為硯池和硯蓋兩部分。硯池兩邊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龍鳳,寓意龍鳳呈祥,硯蓋圖案是代表黃河的哺育塑像,二者組合起來是一台完整的硯,寓意中華兒女在黃河母親的哺育之下圖騰之意。此硯又是黃河金沙泥燒制,其意義更加深遠,此硯造型別致,富於聯想,是有較好的藝術價值。
二、完成大型磚雕《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系列作品
磚雕(中國三大雕之一)是在特製的質地細密的青磚上雕刻物象或花紋的工藝。主要用於各種古建築物的壁面裝飾上。戰國時已有的花磚,漢代畫像磚更是聞名,唐代、宋代磚雕從減地平法逐漸變為多層次浮雕法,明清磚雕表現內容豐富,技法更為精湛,製作流程分為選料、制坯、燒制、水磨、刻樣、打坯、粗雕、出細、磨光等。如磚質有砂眼,還用豬血調磚灰修補,最後完成。近代此技法逐漸失傳。磚雕是我國一項古老的房屋建築的雕刻裝飾藝術。不管以富有的徽商、晉商大院、還是小院民舍,從富麗堂煌的宮殿到地方草堂,磚雕是一種必不呆少的裝飾手段。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造的,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的寫照,其內容或莊或諧,或雅或俗與廣大勞動人民都是息息相關的。
張存生在傳承歷代師輩技藝精華的同時,他對傳統的雕刻以及燒制技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磚雕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奇蹟般煥發新的生機。如:“舊時的磚雕易風化,其主要原因是,泥料的選取和磚坯製作過程簡單粗陋,質地燒制不夠堅硬。現在將制瓷煉泥的程式融入磚雕的制泥過程,從選泥、淘洗到燒制等需二十多道工序,其磚雕的質地和硬度可與岩石相媲美。又如:舊時的磚雕造型簡單,層次比例難掌握,立體感欠佳,因青磚太脆易碎不容易雕刻,對雕刻技法有諸多限制,約束了磚雕的藝術表現力。究其根源,皆因舊時磚雕“先燒後雕”工序所致。他總結出原因後,改“先燒後雕”為“先雕後燒”,提高了磚雕的整體效果。雕刻操作隨心所欲,線條流暢自如,技地更加細膩,物象更加生動,極具立體感。舊時磚雕全部採用減法,現在既減又加,手法多變關鍵所在陰刻、陽刻、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立體透視等現代表方法融入磚雕製作中,打破了傳統磚雕刻只用減法的單調技法,又改變了磚雕的燒制上,改柴草窯為碳窯、煤窯、液化器窯、高溫窯、低溫窯等,並使用現代化測溫儀器準確掌握窯溫,燒制出的磚雕抗風化、耐腐蝕,可長久存放。
張存生在磚雕技術的傳承上既不因循守舊,又不墨守成規,重在傳承,又能創新、有所發展。除保持徽州磚雕的本色外,又廣泛吸取其它藝術門類的精華。
明清磚雕花式繁多,但是配搭,獨自成章者少。張存生做磚雕,則大處著眼,小處用心,歷時數年與家人一起創作的大型磚雕《西遊記》全長100米,用高浮雕手法,把《西遊記》中的100多個故事,數百個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後他又創作了大型磚雕《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紅樓夢》的雕刻細膩、風格典雅;《三國演義》則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法,作品粗獷,古樸。張存生自幼受徽州徽派文化的薰陶,喜歡雕刻藝術。張存生自國小藝,繼承了幾代師傅的技藝精華,又歷經了多年的積澱和創新。如今他不僅全部傳承了磚雕的製作流程,而且將中原、山西等全國各地的磚雕技藝的特色融入其中,他位於黃河邊得天獨厚的工作室為為其提供了取之不盡泥土資源,他將原來磚雕先燒後雕改為先雕後燒等各個環節做了很大的更新和改善。張存生的磚雕集徽州磚雕的精髓,同時,他將豐富的中原文化和我國“四大名著”等經典文化融入其創作中,使磚雕更具極高的文化價值。他創作的大型磚雕《紅樓夢》(高2m,總長200 m)《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磚雕作品成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