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實

張存實,原名張振亞,曾用名張步洲,河北蠡縣南莊鎮藺崗村人,1890年5月15日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存實
  • 別名:張振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蠡縣南莊鎮藺崗村
  • 出生日期:1890年5月15日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前言,早年,上海特科,河北民軍,情報處長,貶居農場,

前言

興城市西砬山果園裡,安葬著一位傳奇式人物,他作過馮玉祥的副官,在蘇聯加入共產黨,後在上海從事隱蔽戰線鬥爭,直接在周恩來領導下工作,曾介紹“佩劍將軍”張克俠入黨,後來張克俠率部起義;為了革命,他出生入死,當過國民黨方面委任的河北民軍副司令,最後率部參加八路軍;百團大戰時,他是八路軍的軍分區副司令,戰後卻平靜地離開指揮崗位,回到了隱蔽鬥爭第一線;他扮作糧商來到北平郊外蒐集情報,解放戰爭中又被派到東北海拉爾;晚年的他轉業到興城果樹研究所擔任領導,在興城工作、生活了十五年,他平易近人、受人尊敬,民眾親切稱他為“張老”,是小城當年響噹噹的名人。他就是張存實,一個有著特殊經歷的人。

早年

少年時代即矢志報國,後參加馮玉祥的西北軍部隊,曾任馮玉祥少校副官。因好學上進,被送入蘇聯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張存實積極要求進步,經過黨組織考驗,1926年,張存實在蘇聯秘密加入共產黨。
1928年暑假,蘇聯共產黨將東方勞動大學的學生併到中山大學,並決定把國民黨以及非共產黨的學生分批送回中國。張存實雖然已經加入共產黨,但組織關係沒有對外公開。張存實頭腦靈活,且有過做馮玉祥副官的資歷,黨組織決定派他回國從事隱蔽戰線工作,遂將他列入回國學生名單。

上海特科

和張存實一起回國的,有一位西北軍的中校副團長叫張克俠。張克俠畢業於保定軍校,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春經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推薦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蘇聯期間,張克俠接受了進步思想,提高了革命覺悟,曾向黨組織遞交過入黨申請書,但組織上還沒來得及批准他入黨,他就被校方送回中國。張克俠知道張存實是共產黨員,是可以信賴的人,於是,在歸國途中,張克俠向張存實再次談起自己的入黨願望,並請求老鄉、老大哥張存實能幫幫忙。張存實見他入黨的心情如此迫切,對張克俠說:“你的問題,回國後我一定向黨組織反映,有什麼訊息,我會馬上通知你的。”
張存實回國後被分配到設在上海的中央軍事部工作,直接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地下鬥爭。張克俠回國後,仍回西北軍任職,擔任張自忠任師長的第二集團軍第六師少將參謀長。1929年5月,張克俠突然接到張存實的一封信,約他到上海會面。接頭地點是靜安寺路的一處教堂,接頭人叫董健吾,公開身份是一位牧師(曾保護過毛澤東的兒子岸英、岸青兄弟)。
董健吾曾在馮玉祥身邊擔任秘書和英文教師,1927年秘密入黨,1929年在上海參加中央特科工作。董健吾並不認識張克俠,但有過在西北軍任職的經歷,由他出面見張克俠比較方便。可是,張存實寫的信卻讓張克俠犯了難:蔣介石叛變革命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此時前往上海接頭,無疑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儘管如此,張克俠還是下定決心,他向師長張自忠告假,匆匆趕到上海,這時已經是1929年7月。
在上海火車站下車後,張克俠先到澡堂洗了個澡,換上便衣,便前往靜安寺路。走進教堂後,張克俠看到只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牧師打扮的人在忙著修整花枝,便走上前去說:“我想找董健吾先生。”只見那位牧師將張克俠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讓張克俠先在大門內的一張長椅上坐下,然後對他說:“我就是董健吾。”
“我想見見張存實,是他約我來的。”見到接頭人,張克俠顯得有些激動。董健吾告訴他:“張先生最近很忙,你等兩天再來吧。”張克俠並不知道董健吾是秘密黨員,但他知道,自己離黨組織不遠了。兩天后,張克俠再次來到這個教堂,張存實已經在等候他了。老朋友彼此相見都非常高興,張存實告訴張克俠說:“黨組織已在考慮你的入黨問題,但要再等幾天才能安排見面,你先把你的住址留下,這幾天不要出門,隨時會有人來找你的。”
第三天,上海地下黨的交通員拿著張存實的親筆信來找張克俠,然後把他帶到一個相對隱蔽的房屋。地下黨組織的負責同志聽了張克俠關於自己歷史的匯報,向他提了幾個問題,隨後要他寫一份入黨申請書,張存實和李翔梧成為張克俠的入黨介紹人。李翔梧是張克俠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後任紅十四軍政委,1935年犧牲),和張克俠關係很好,直到此時,張克俠才知道他也是中共黨員。張克俠希望能去中央蘇區參加紅軍,但組織上覺得他還是留在國民黨軍隊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沒有同意張克俠的意願。
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張克俠被吸收為中共特別黨員,考慮到他的身份特殊,為了不暴露身份,作長期潛伏準備,張克俠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任何關係,由黨中央派人直接和他聯繫。談話結束後,張存實和李翔梧來到張克俠的住處,在這裡,他們秘密掛起黨旗,舉行了簡短的入黨宣誓儀式。宣誓後,張存實握著張克俠的手告訴他說:“周恩來同志十分關心你,他讓我代為問候你,他現在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今後,他將直接領導你的工作。”就這樣,張克俠這位國民黨將領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毅然作出人生選擇,成為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的特別黨員。
為張克俠履行入黨手續,是張存實人生中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此後,張克俠“潛伏”國民黨軍隊中長達20年之久,憑藉才幹和能力取得蔣介石的信任,被蔣介石親自授予“中正劍”,因此被稱為“佩劍將軍”,他歷任二十九軍副參謀長、第六戰區副參謀長、三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五十九軍中將軍長,1948年11月,張克俠在淮海戰場上與何基灃一起率三個半師總計二萬三千多人戰場起義,很大程度扭轉了淮海戰役的形勢,解放後任國家林業部副部長。電影《佩劍將軍》就是根據張克俠的經歷拍攝的。
1930年2月起,張存實到新改組的中央軍委兵士武裝科工作,工作地點仍是上海,該科負責人傅鐘(後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開國上將),成員有李翔梧、李卓然(後任紅五軍團政委、中宣部副部長)和張存實等。1931年春,張存實和中央軍委參謀科參謀朱瑞(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等一起主持士兵暴動訓練班,培訓做白軍策反工作的軍事幹部。這一時期,周恩來任中央軍委書記,歐陽欽、聶榮臻劉伯承曾中生吳德峰等許多著名共產黨員都在上海的中央軍委工作,他們每天都冒著被敵人搜捕的危險。
1933年初,張克俠來到上海和張存實接頭,不久張克俠進入南京陸軍大學學習。同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馮玉祥與張家口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召集原西北軍舊部舉旗抗日,當時陸軍大學正是暑假,張克俠便回響老長官號召,北上支持馮玉祥的抗日活動。碰巧的是,此前張存實也受黨組織的委派,和柯慶施張慕陶吳化之宣俠父等赴馮玉祥身邊工作,推動馮玉祥組建抗日同盟軍。在馮玉祥身邊,張存實和張克俠再次相遇,張克俠的對外身份是抗日同盟軍總部高級參謀兼幹部學校校長。1933年8月,在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的雙重壓迫下,同盟軍面臨困境被迫解散。張克俠靠老長官宋哲元的保護,回到陸軍大學繼續學習,張存實則因為失去了和黨組織的聯繫,回到河北暫住。

河北民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曾任北平警備司令、晉綏軍官教導團中將團長的原晉系將領張蔭梧被蔣介石委任為第一戰區河北民訓處處長,張蔭梧組建起一支叫“河北民軍”的抗日武裝,一個多月時間就發展到了一萬人的規模。張蔭梧將河北民軍總指揮部設在山西東南部的陵川縣。張存實經人介紹到河北民軍任職,由於他能力突出,能寫善講,張蔭梧委任他為河北民軍政治組上校組長,負責部隊的政工工作。此時,張存實因為和黨組織失去聯繫,沒有以共產黨員的身份任職,這也便於他取得張蔭梧的信任。
河北民軍編為九個團,人數最多時號十萬之眾。其成員有真正愛國憂民的志士,也有參加過國民黨軍的舊軍人,還有土匪和反動會道門成員,當然也包括許多無業游民和生活無著的農民。組建一年多時間裡,內部發生多起內斗、兵變,有時甚至是兩個團一起叛亂,並殺害隊伍中的共產黨員,因此鬥爭形勢十分複雜。張蔭梧本人也不過是利用共產黨員而已,並無誠意和共產黨員合作抗日。在這種局面下,1938年9月,張存實利用張蔭梧派他平定河北博野一帶民軍內亂的機會,在黨組織的支持下,他親自接管了一部分民軍,對外稱“河北民軍”,張存實任河北民軍司令員,下轄三個團和兩個支隊,還收編了一部分地方“聯莊會”武裝。張存實對外揭穿了張蔭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實面目,旗幟鮮明地表示擁護共產黨和八路軍,反對和拒絕執行張蔭梧的陰謀破壞活動和命令,他很快和駐防在博野縣的八路軍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取得聯繫,接受冀中軍區統一領導。當年12月,張存實還利用張蔭梧部內部的矛盾,爭取張蔭梧的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率三個團起義參加八路軍,受到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親切接見。
王長江率部起義後,按照八路軍冀中軍區的指示,兩部起義的河北民軍對外統一以“冀中民軍”的名稱存在,王長江任司令員、張存實任政委,邊冠三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5月,冀中民軍奉命與八路軍第120師特務團、先遣支隊等部合編為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王長江任司令員,張存實任副司令員,劉子奇任政委。1939年10月,這支部隊改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旅長為王長江,副旅長兼參謀長為張存實,政委為曠伏兆(後為開國中將、空軍副政委)。不久,警備旅兼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張存實兼第六軍分區副司令員。1940年,張存實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

情報處長

1941年,張存實調任晉察冀軍區情報處處長,從事隱蔽戰線領導工作。同年12月,張存實帶著兩名部下,化裝成“糧商”,攜帶電台一部,在北平以南的大興縣采育鎮已開設糧店為掩護,從事黨和八路軍的地下情報工作,直接投身隱蔽戰線鬥爭。這處糧店作為秘密情報站,一直存在到北平解放,為前線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張存實發揮在上海特科期間積累的工作經驗,培養和派遣了一批情報人員打入日偽軍內部,甚至連石家莊的日軍司令部都有中共地下黨員。在張存實的努力下,他和情報人員先後蒐集到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施行“大掃蕩”的情報多次,這些情報有力地配合了根據地軍民的反掃蕩鬥爭,受到軍區首長的表揚。
解放戰爭時期,張存實擔任華北軍區情報處處長,後被派到東北從事軍事調查與聯絡工作,曾在海拉爾開展工作。

貶居農場

1949年夏,張存實轉到地方工作,擔任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興城園藝試驗場(1958年改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場長,從此定居興城。
漫長的革命鬥爭生涯中,張存實幾番遇險,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為了革命,他獻出了一隻眼睛,右手也斷了兩根手指。轉業到地方後,他沒有以功臣自居,更加刻苦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在他的領導下,園藝試驗場不斷發展,在興城縣元台子西砬山建起了果樹示範場,經驗在全國得到推廣。張存實還在西砬山舉辦了“山地果園學習班”,培養了許多果樹管理的技術骨幹。張存實開創的經驗也引起國外的關注,美國的一所農業大學把西砬山果園的栽培技術編入《果樹栽培學》之中。
張存實生活樸素,一年四季穿著布衣、布褲,腳穿布鞋,冬季也只是披一件黑布斗篷,只是到北京、瀋陽等地開會時才偶爾換上質地較好的衣服和皮鞋。在用人上,張存實不徇私情,他的堂弟和侄孫從河北蠡縣來興城找他安排工作,他說:“我沒有給你們安排正式工作的權利,做個臨時工還是可以的,不同意,你們回去務農不也很好嗎?”就這樣親屬們被他送回了家鄉。
張存實的老伴兒是蘇聯人,和張存實是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的同學,隨張存實一起回國,幾十年里因為張存實工作需要,家庭受盡顛沛流離,老伴兒晚年和張存實一起定居興城,後和張存實安葬在一起。張存實的獨生女兒張麗娜也曾在果樹研究所工作,後調到北京。
1964年秋,張存實在興城因病逝世,享年74歲。逝世後,遵照他本人的遺願,安葬在他親手創建的西砬山果樹示範場內,那鬱鬱蔥蔥的青松和茁壯成長的果樹,掩映著他的墓地,墓碑上寫著:“張存實同志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