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儀(中國工程院院士畜牧學專家)

張子儀(中國工程院院士畜牧學專家)

張子儀先生,山西省臨猗縣人,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名著名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子儀
  • 國籍:中國
  • 職業:畜牧學專家
  • 畢業院校北海道帝國大學
  • 主要成就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傑出貢獻獎。
  • 代表作品:《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學術經驗,養生之道,

人物經歷

張子儀,畜牧學專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子儀先生的父親是前清進士,幼年受儒家思想教育頗深,古文底子很好,16歲即赴日本讀書。1945年畢業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類預科,1948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後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反芻動物微量元素營養,並被聘為外國人特別研究員。1952年回國。前後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一級技術員、飼料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員。1980-2001先後兼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動物營養學分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現兼任中國農學會計算機農業套用分會顧問、中國自動化學會農業專家系統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等職。歷任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第一、二、三、五、六、七屆畜牧組專家顧問及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一屆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環保學部院士。1998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
張子儀張子儀

研究方向

1979年撥亂反正後,張子儀院士先後主持了“飼料營養價值評定”、“畜禽營養代謝規律研究”等國家、農業部重點攻關項目,組織全國協作完成了“豬飼料消化能離體測定方法”、“雞飼料代謝能標準測定方案”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全面完成了現代動物營養學指標配套的《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為制定發布中國瘦肉型豬飼養標準、雞飼養標準、奶牛飼養標準及開發最佳化飼料配方軟體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工作“七五”期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受國家技術監督部門聘任,組織專家先後完成了《中國飼料工業體系表》及有關飼料工業國家、專業、行業、地方等系列標準的起草、發布、宣傳、貫徹等工作。
近10年來,張子儀直接主持及參加完成的飼料工業標準近70項,為確保中國飼料工業產品質量及完善監督檢驗制度提供了立法、司法依據。根據國際飼料分類法原則,結合中國國情,首次提出了“中國飼料分類法及篇碼系統”。1987年,創建了中國飼料資料庫情報網中心,實現了飼料營養研究的現代管理。主持開發的功能齊全的最佳化飼料配方軟體,改技術已在中國普及套用。
張子儀張子儀
作為中國飼料科學研究和飼料工業發展的開拓者之一,張子儀主持或參加完成的研究成果4項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5項獲得省級科學進步獎,出版專著28部,發表論文260餘篇。
張子儀先生長期從事動物營養科學研究,其卓越貢獻盛譽業界,而其致力於畜牧業精神更為世人尊崇。2005年9月24—26日,“第二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在重慶榮昌舉行,張先生已是七十高齡,然卻蒞臨現場,興致勃勃,勞心勞力。1998年10月,重慶市人民政府為充分發揮榮昌縣畜牧業的科技、人才、資源等優勢,批准在榮昌建設“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當年的12月5日,張先生便來到榮昌,應邀出席“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的主要技術支撐單位重慶市養豬科學研究院(2004年更名為重慶市畜牧科學研究院)的2010年發展規劃論證會。
張子儀先生自己介紹,他的第一個研究成果是在日本。1948年到1952年,他在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動物營養學位。導師給了他一個題目:滋賀縣的耕牛一到冬天就犯厭食症。當地人的一解解釋是氟中毒。當時他查了大量的資料,覺得不像,最後證明是缺少金屬
當時,張子儀先生和一個叫小林的日本農民交了朋友,只要他的耕牛一犯病就告訴張子儀,張子儀就給病牛服用含鈷的藥,通過血液化驗,的確是由於缺鈷而引起的惡性貧血症。這一成果受到病區政府的表彰,他也被京都大學聘為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主要貢獻

“六五”以來,主持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參與或主持國家畜牧、飼料科技規劃的制定和論證,是動物營養學會的創立者之一。“六五”至“ 九五”期間主持或參加完成的研究成果出版專著28部,發表論文260餘篇。他本人先後十多次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中國農學會等表彰和獎勵。

獲獎記錄

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傑出貢獻獎。,4項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5項獲得省級科學進步獎。

學術經驗

2008年11月12日晚張子儀先生在中國農大的名家論壇上,與大家一起他的學術經驗。
年輕人要勇擔歷史責任:
“中國必須結合自己的歷史情況、實際情況創新,探索出適合發展的道路。”張子儀先生語意深長的說。他認為,作為年輕人要勇於承擔歷史的責任,要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即“如果我每天都去學習、每天都有反思、每天都得到新的知識,那么我每天就都有進步,這個就是現在創新的含義”。他鼓勵同學們要抓住學習的機會,不斷地開發自己的智力,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創新
科學研究要直面挑戰:
張子儀先生結合很多中國的實際例子談起歷史的回顧與反思,他認為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規避問題和直面挑戰是兩種處理問題的態度。 “中國的農業向何處去?”他提出這樣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根本,“三農“問題不解決,中國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但是,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中國面臨著生態赤字的問題。
張子儀張子儀
“如何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如何面對生態赤字問題?”。張子儀先生談到,黨的十六屆三種全會明確提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他認為中國的畜牧業、農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要直面挑戰,要樹立“生態文明觀”,保證發展合理與生態平衡才是根本出路。
張子儀訪問中國農大。
複雜問題簡單化科技成果實用化:
農業、生態、科技的發展成果的整合和物化是關鍵,用把成果轉換成為實際運用的東西。張子儀先生指出,“很多研究成果是好的,但是農民不會用,這是因為高深的理論和成果沒有還原成為實際的東西。”他認為,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可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用還原論派生出來的方法還原其最原始的狀態即可使複雜問題簡單化。
黨的十七大,國家領導人提出還原論整體論的結合,不否定整體論,也不否定還原論。張子儀先生認為做科學研究不要排斥,要互相包容,要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來發展中國的農業。
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
張子儀先生認為,在中國發展的過程當中,團隊凝練與創新是一個整體。他用淺顯的例子說明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他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神七”上天都充分體現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他鼓勵同學們要把自己積極的把自己納入一個新的整體和社會,不斷的創新與思考。

養生之道

張子儀在繁重的研究之餘是如何注意身體?他說:“順其自然,不刻意去琢磨什麼,什麼名呀利呀,不想。我也不怎么鍛鍊,也不上醫院。”張先生還談到自己做過的一項研究工作:先讓動物分別食用草、麩子、豌豆等;然後再將飼料混合在一起,結果動物食用後者效果顯著,長得又快又大。所以,他主張人也要吃“雜”一些,每天不應少於30種食物。張先生的養身之道就在於吃東西時,不求多,但要“雜”。因為,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不一樣,只有品種多,才能保證各種不同營養的吸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