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生

張太生

張太生(1913年5月~1981年5月20日),江西省吉安縣官田鄉西山村人,1913年5月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讀了一年私塾。1929年在家鄉參加了少先隊,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32年2月,由少先隊組織介紹參加紅軍,在第三軍團教導營當戰士。193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戰鬥。先後擔任紅三軍團四師十二團團部偵察員、班長、排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太生
  • 出生地:江西省吉安縣官田鄉西山村
  • 出生日期:1913年5月
  • 逝世日期:1981年5月20日
  • 主要成就:開國少將
參加紅軍,抗擊倭寇,解放戰爭,

參加紅軍

張太生
他作戰勇敢,奮勇當先,曾在一次戰鬥中負傷住院,在傷勢沒有痊癒的情況下,部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在轉移中掉隊,他克服劇痛,追趕部隊,途中適逢紅軍黃克城部隊,黃克城命人用擔架抬著張太生行軍,送回後方醫院。傷未愈即要求出院戰鬥,不久升任十二團四連連長。
在長征途中,紅軍到達貴州狗腦鎮時,四連仍然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在與主力部隊因故失去聯繫的緊急情況下,張太生率部巧妙避開敵保全團,越過封鎖線,很快就趕上紅二軍團主力部隊,受到上級表彰。後任紅十五軍團七十八師二三四團營長、團參謀長。到達陝北後,張太生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擔任中共中央警衛團副營長。

抗擊倭寇

1938年8月,張太生奉命來到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籌建投日武裝。在彭雪楓的領導下,張太生任新四軍抗日游擊支隊第一中隊長。1939年初,部隊整編,張太生任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一團團長,取得了數次抗日戰鬥的勝利,並開展了歷時近一年的剿土匪戰鬥,建立和鞏固了抗日政權和抗日武裝,擴大了根據地。1940年6月,張太生任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旅副旅長兼十三團團長、政治委員。8月,取得反“掃蕩”戰鬥重大勝利。1941年2月,八路軍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張太生任下一旅副旅長兼三十一團團長。2月上旬,在彭雪楓統一指揮下,四師各部和豫皖蘇邊區人民在日、偽、頑敵夾擊中頑強奮戰,歷時三個多月的殘酷鬥爭,張太生率部進行了幾十次激烈的戰鬥,消滅了大量敵人,狠狠打擊了頑軍的反共氣焰,粉碎了日偽頑的圍攻。
1942年6月,張太生調任宿東遊擊支隊支隊長。12月底,任宿東地委書記,同時任游擊支隊隊長兼政委。粉碎了日軍對宿東的夏季“掃蕩”,打跑土頑劉元政部,剷除了土匪許大岔部。取得了一系列反日偽戰鬥的勝利。1943年11月,淮北第四軍分區成立,張太生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後改任淮北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1945年6~7月,成功指揮了睢寧戰役,此役,俘偽縣長夏碩武以下2000餘人,解放國土1200餘平方公里。為此,新四軍軍部、四師師部和淮北軍區通令嘉獎,延安《新華日報》作了專門報導。8月,淮北三分區改編為第四師十二旅,張太生任政委。

解放戰爭

1946年5月,張太生任華中八地委書記兼十二旅旅長,華中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1月8日,以冀魯豫六分區和華中八分區為基礎,成立新的豫皖蘇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張太生任軍區獨立旅政委。1947年,奉命到汝南、上蔡、新蔡、息縣一帶開闢豫皖蘇第七軍分區,張太生任七地委書記,七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張太生調任開封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1950年2月,調湖南任二十一兵團五十三軍政治部主任,五十三軍是參加湖南和平起義的原國民黨將領陳明仁率領的部隊,張太生在該部隊官兵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改造工作。1951年,他主動要求到中南軍區高級幹部文化速成班學習。1954年5月,學習結束後,張太生到桂林市任中南軍區第三文化速成中學校長兼政委。1956年7月,調任第一公安軍幹部學校政委,後任第二人民警察幹部學校政委。1965年6月,張太生因病離職在吉安干休所休養。休養期間,不忘關心家鄉的建設事業,官田樟坑水庫修建需要移民,有人不願搬,他就親自去做思想工作。他經常深入農村、工礦、學校、機關、部隊作報告,談工作,講傳統,宣傳黨的政策,發揮餘熱。1981年5月20日,張太生因病在吉安逝世。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