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祿(藥學期刊編輯家)

張天祿(藥學期刊編輯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天祿,藥學期刊編輯家,《中國藥學雜誌》(原名藥學通報)創辦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藥學雜誌編輯事業,在他長期主編下該刊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多次榮獲國家優秀期刊獎。同名者還有藝術家明末清初將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天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省簡陽縣龍泉鎮
  • 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
  • 職業:藥學期刊編輯
  • 代表作品:《中國藥學雜誌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主要論著,生平貢獻,辦出自己期刊的特色,主要譯著,文革後開展的新工作,人物評價,堅持學習,

個人簡歷

1926年5月12日 生於四川省簡陽縣龍泉鎮(現劃屬成都市龍泉區)。
1949年6月 畢業於華西協和大學理學院藥學系。
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標準藥房藥師;營業主任。任成都澤生藥房藥師。
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藥聯合製藥廠技師。
1952年 任中國藥學會藥學通報編輯。
1953年-1968年 任藥學通報編輯、編委。
1968年-1972年 衛生部江西五七幹校;衛生部五七幹校醫院中醫師。
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師。
1978年-1998年 中國藥學會中國藥學雜誌(原名藥學通報)編委、副主編、主編。
1989年 中國藥學會第18屆理事會理事;代理副秘書長。
1994年 退休。

生平簡介

張天祿,漢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於四川省簡陽縣龍泉鎮(現劃屬成都市龍泉區)一個普通的農、商家庭,父親經商,其兄務農。念國中時,一天,身體一貫康健的母親突患腹瀉病,找遍鎮上名醫用遍良藥均不見效,拖延月余終因衰竭而亡。張天祿極為悲痛,從此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學習醫藥,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畢業,因寒假各大學均不招生,他便報名參加了華西協和大學先修班學習(半年)。他學習用功,從未缺席一堂課,期終考試名列全班第二。當時,學校規定,凡先修班考試成績前兩名的學生有權選擇學校的任何院系。張天祿起先自己選擇了當時最為著名的醫學院口腔系。後與家人商議,認為牙科學習年限較長,且無公費資助,當時家境不太好,恐難支撐常年的學、食費用,便在入學後轉到惟一有公費資助的理學院藥學系學習,終於實現了自己學習醫藥的志願。入學後不久,抗日戰爭勝利,全校同學無不歡欣鼓舞,喜形於色,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但這樣美好的日子並不太久,國民黨便發動了內戰。愛國學子無不痛恨蔣介石大逆不道,不顧人民死活,重又點燃戰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熱之中。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園裡反飢餓、反內戰的浪潮,愛國學生紛紛上街遊行示威,抗議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張天祿也不例外,類似這樣的活動參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學畢業,隨即於7月應聘於成都標準藥房工作,任營業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轉入澤生藥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轉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藥聯合製藥廠任技師工作。該廠生產的品種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維生素C、維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幾種產品。由於該廠產品質量好,故銷路比一般老廠的要好,名聲也較大,很快便成為成都地區有影響的藥廠之一。
1952年,張天祿經廠方同意外出學習,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學習的路線是北京、大連、上海。在北京除了參觀數家藥廠外,還拜訪了當時中國藥學會(以下簡稱藥學會)的理事長孟目的老前輩及秘書魏鑒明同志。孟目的對他說學會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輕人來創辦刊物。並說:“學會是人才薈萃之地,專家教授雲集,是年輕人學習最好的地方。另外學會要辦的刊物是向廣大會員、作者、讀者傳播藥學新知識、新技術的媒體,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園地。”孟老的一席話,使愛學習的張天祿動了心,同時創辦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是全國人民最熱愛、最嚮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無上榮光的思想驅使下,張天祿舍下多年生活的故鄉成都,舍下眾多老師及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當選為成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一職的機會,赴北京中國藥學會工作。是年11月,學會在北京召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即第13屆年會),張天祿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創辦兩種刊物,即《藥學學報》和《藥學通報》。張天祿有志於刊物的編輯工作,隨即與陳新謙先生等共同籌劃《藥學通報》的創刊和出版,並擔任該刊的專職編輯,從此開始了他的編輯生涯。1953年《藥學通報》正式出版發行,“文化大革命”期間,雜誌停刊。1968年他和學會的同志一起到衛生部江西五七幹校學習和勞動,後又調到幹校五七醫院藥房工作。再後同五七醫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醫院,從事了近十年的中醫臨床工作。1978年7月《藥學通報》復刊後才調回北京繼續從事編輯工作。張天祿歷任《藥學通報》編輯、編委、編輯部主任、編審、《中國藥學雜誌》(藥學通報易名)副主編、主編。他是新中國成立後,專門從事藥學期刊編輯工作屈指可數的幾位前輩之一。張天祿曾先後任成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藥學會代理副秘書長,中國藥學會編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國製藥企業概況》、《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藥學卷》、《中國新藥雜誌》等書刊副主編,《新編藥物學》、《醫院藥物手冊》、《中國醫院藥學雜誌》、《中國藥房》、《中國藥學年鑑》、《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等書刊的編委及常務編委。還曾擔任成都藥業工會、中國藥學會工會、中華醫學會工會副主席及主席。張天祿事跡曾被載入中宣部出版局編、陳雲同志題寫書名的《編輯家列傳》(1986)及《中國藥學雜誌》藥學人物欄目中(1996)。由於他工作較突出,成果顯著,曾多次獲獎及先進工作者稱號,如獲衛生部先進工作者(1959),北京新聞出版局、北京科學技術編輯學會編輯金獎(1992)等。1995年還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1 張天祿譯.蘇聯藥典第一補充版生藥檢測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1954.
2 張天祿.談談藥物的保管法.護理雜誌,1956,(3):131.
3 張天祿.抗生素及其套用.護理學習,1958,(2):57.
4 於忠,張天祿譯.化學試劑與製劑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57.
5 於忠,張天祿譯.無機化學試劑手冊.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58
6 於忠,丁汝訓,張天祿譯.玻璃與玻璃熔融.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1958.
7 張天祿,陳新謙.本草綱目與現代研究.藥學通報,1983,18 (10):19
8 張天祿.獻身於藥學編輯事業的陳新謙編審.藥學通報,1985,20(12):760.
9 張天祿,陳新謙.解放前中國藥學會分會.藥學通報,1986,21 (3):182.
10 張天祿.抗寄生蟲病藥物;主作用於消化系統的藥物.陳新謙,金有豫主編.新編藥物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
11 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生平貢獻

張天祿從事藥學編輯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協助藥學編輯家陳新謙先生從事編輯工作,處理有關編輯業務。他從1988年擔任主編後,繼承和發揚歷屆主編們對藥學事業的一片赤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為在新形勢下辦好《藥學通報》而奮發工作。在編委會和編輯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調整了辦刊方針和刊物內容,提出將《藥學通報》更名為《中國藥學雜誌》,並總結了自己多年編輯工作的經驗,制定了“新、全、實、活”(即內容要求“新穎”、“全面”、“實用”、“形式活潑”)的四字方針,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編輯工作中,他強調執行國家的有關法令和各項規定。他認為,質量(包括文章質量、編輯質量和印刷質量)是刊物的生命,編輯的責任就是竭盡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質量。為此,他親自擬稿約並不斷修改完善,對刊物各欄目的字型字號、排版格式、版面設計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並以身作則認真執行,從而使刊物的編輯出版更加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不斷地提高了刊物的質量。

辦出自己期刊的特色

在辦刊工作中,張天祿常說,一個刊物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在眾多的刊物中就很難長盛不衰。他還認為要辦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讀者的脈搏,了解他們的需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稿、選稿。他和編輯部的同仁經常深入基層,到讀者當中去,有時召開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他還經常利用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收集讀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參加東北三省人參專題學術討論會後,為配合研究人員攻關,及時組織並發表了有關人參成分的研究、栽培技術、生產經驗、商品知識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還被《中國藥學雜誌》評為優秀論文。張主編一貫注意發揮編委的作用,定期召開編委會匯報和討論編輯出版工作,聽取編委的意見。凡雜誌的重大事項,都經編委會討論決定,並認真執行。例如,根據編委會意見,自1991年開始對該雜誌發表的文章進行評優,受到了廣大讀者作者的歡迎,這種做法在他卸任後仍在繼續。將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發表改為隨正文刊出,也是根據編委的意見改變的。為使刊物反映當代國內外藥學各學科的發展,發揮刊物的先導作用,他認真徵求編委的意見,商定組稿計畫,並親自組織實施。張天祿自幹上編輯工作,便與藥學刊物結下了不解之緣,將一生的大好時光都奉獻給了雜誌。他勤勤懇懇,埋頭耕耘,終於結下了豐碩成果。在他擔任主編期間,《中國藥學雜誌》曾連續二次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優秀期刊一等獎,他本人也獲得了廣大作者、讀者的讚譽,成為一位知名的藥學編輯家。

主要譯著

張天祿自50年代從事藥學刊物編輯工作以來,深知藥學科技書刊要以反映當代先進理論和最新技術以及科技動態為重要內容,以使廣大讀者獲取新知識、新技術而推動中國藥學事業的發展。因此,他在50年代後期就在辦好刊物的基礎上,利用業餘時間翻譯前蘇聯的科技書刊。其主要譯著有:《無機化學試劑手冊》 、《化學試劑與製劑手冊》、《玻璃與玻璃熔融》、《純化學試劑》等6種共100多萬字。他早期編撰的藥學小叢書有:《藥房工作》、《藥品生產》、《藥品檢驗工作》、《藥用無機化學》、《藥用有機化學》等十餘種。這些譯著和叢書彌補了當時刊物內容的不足,對當時學習和引進蘇聯先進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其後張天祿還參加了《中國製藥企業概況》、《當代中國的醫學事業》、《英漢中藥大辭典》、《中國藥學近代史》、《化學化工大辭典》、《中華藥學大辭典》、《新編藥物學》、《現代醫院藥學》、《藥學名詞》等十餘種書籍的編撰工作。由此說明,張天祿不僅在編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績,在編書工作中也碩果纍纍

文革後開展的新工作

文化大革命後,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帶來了藥學期刊蓬勃發展的春天。張天祿擔任主編後,在繼續辦好刊物的基礎上,積極支持編輯部開展新工作,拓展為讀者、作者服務的領域。(1)他積極參加和組織一些書籍的編輯工作。如為了滿足廣大藥學工作者、醫務人員及病患者掌握新藥知識的需要,在張天祿組織下,編輯部將截至1999為止在該刊發表的229種新藥資料彙編成冊,其後又將近年出現的新藥收集整理成新藥手冊第二冊,先後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與編輯部同仁一起組織開展學術活動,推廣先進經驗。如為了提高我國藥學期刊編輯水平,張天祿曾根據當時的情況先後舉辦了兩期藥學編輯業務學習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的藥學期刊編輯部。學習內容包括:編輯的職業道德、編輯的基本知識、編輯的程式,編輯加工要求等。通過學習,學員普遍感到很有收穫,對提高藥學期刊的編輯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國藥學雜誌》、《成空藥學》編輯部和中國藥學會成都分會舉辦了全國大輸液技術研討會。1994年又在長春舉辦了第2屆全國大輸液技術研討會。第一次會議編印了《大輸液研究進展》,第2次會議編印了大輸液論文集。通過這兩次會議,大家交流了大輸液生產技術,使大輸液,特別是醫院藥劑科配製的大輸液質量有所提高,保證了藥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廣告,介紹新設備、新儀器,促進生產、科研和套用。(4)為方便讀者查閱本刊資料,在紀念《藥學通報》創刊30周年時,張天祿組織編輯部人員編輯了《藥學通報》1953~1982年(第1~17卷)文題總索引。通過查閱本索引,可以較快地找到本刊已發表過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來累積的寶貴資料,為我國四化建設服務。在慶祝建國40周年之際,《中國藥學雜誌》編輯部聯合中國藥學會主辦期刊的其他編輯共同編輯了《中國藥學會慶祝建國40周年贈刊》,該刊反映了我國藥學研究、藥學教育、醫藥事業、軍隊藥學工作、藥政管理、學會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國建立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還介紹了我國重要藥學研究機構及學會主辦期刊的概況。(5)徵得學會同意,張天祿積極與各方聯繫,自1988年開始,《中國藥學雜誌》編輯部與中國農村智力開發函授學院、原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聯合創辦了函授藥學系,共開設課程14門,連續3年向社會招生。學員遍布全國各省、市、區、鄉,總數達1.5萬餘名,僅90年首屆畢業生就有5000多人,並達到大專水平。為了幫助學員學習,刊物上還辟有專欄發表輔導材料。

人物評價

張天祿同志為人正直,作風正派,敢講真話,對人對事有意見都能在正當場合下直言不諱。他勤奮、忘我的工作精神,贏得了較高的榮譽,曾先後被評為密雲水庫二等勞動模範、衛生部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張天祿編審一貫忠誠於人民的編輯事業。

堅持學習

他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在藥學編輯崗位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默默地作著無私的奉獻。他胸懷坦蕩,謙遜謹慎,待人誠懇,處處按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編委,愛護和培養青年人,全心全意為廣大作者、讀者服務,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如今,張天祿編審已是七十餘高齡的老學者,但他仍精神矍鑠,筆耕不止,與藥學界同仁共同編著國內尚屬空白的《中華藥學大辭典》和其他書籍,繼續為藥學編輯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