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煜

張大煜

張大煜(1906年1月15日—1989年2月20日),字:任宇,出生於江蘇江陰,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第三任所長。

1929年張大煜從清華大學畢業並考取了公費留學德國,前往德勒斯登大學學習膠體與表面化學;1933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講師、教授;1937年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併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研究員;1945年擔任交通大學教授兼北京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1949年被聘為大連大學化工系主任,同時擔任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2年張大煜所在的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領導,並先後更名為工業化學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他一直擔任所長;1954年至196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首任所長;1958年至1978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1977年調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任顧問兼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1989年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3歲;2016年大連理工大學張大煜學院成立。

張大煜早年從事膠體化學和表面化學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開展對石油、頁岩油和煤的加工工藝和化學基礎研究;領導了催化、色譜、化學雷射和化學工程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大煜
  • 外文名:Ta yu Chang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江陰縣長涇鎮
  • 出生日期:1906年1月15日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20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德國德勒斯登大學
  • 主要成就: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06年1月15日,張大煜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長涇鎮。中學畢業以後,考入南開大學,後轉清華大學。
1926年,張大煜和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等校學生髮起組成大地社,該社由翟鳳陽負責,成員有葛春林袁翰青、張大煜等十餘人,他們經常探討如何“工業救國”和“科學救國”,並多次參加學生運動,為清華脫離外交部管轄,從留美預備學校轉為正式大學起到了一定作用。
1929年,張大煜於清華大學畢業,同年考取了公費留學德國和美國,他把留學美國的名額讓給了同學,自己赴德國德勒斯登大學學習膠體與表面化學。
1933年,張大煜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講師、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大煜從北平到長沙,又從長沙輾轉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併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研究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大煜從昆明到上海,擔任交通大學教授兼北京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講授工業化學和膠體化學,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還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留學回國十餘載的經歷,使他思想處於彷徨之中,他親眼看到知識分子在舊中國不可能實現富國強民的理想。
1948年底,張大煜經上海地下黨負責人介紹離開上海,繞道香港和朝鮮,於1949年初到達大連。
1949年,大連大學創辦初期,張大煜被聘為大連大學化工系主任,同時擔任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後改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研究員、副所長。
1952年,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領導,並先後更名為工業化學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大煜一直擔任所長。
1953年,在張大煜和燃料工業部的積極倡議下,成立了液體研究委員會,張大煜任主任委員。
1954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煤炭研究室基礎上改為獨立室,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室(現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張大煜兼任首任所長(1967年1月)。
1958年,由原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學、分析化學、潤滑材料三個研究室遷至蘭州而成立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大煜兼任首任所長(1978年)。
1960年,張大煜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大會上作了《多相催化研究中的表面鍵理論研究》的學術報告。
1961年11月,大連石油研究所正醞釀改名為化學物理所時,張大煜和當時的所黨委書記白介夫一起,明確了化學物理所的方向和任務、主要發展的科學領域,並制定出化物所的長遠規劃。
1977年,張大煜調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任顧問兼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時兼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顧問。
1989年2月20日,張大煜因病逝世,享年8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張大煜從基礎研究轉向石油、煤炭方面的技術科學研究,以期為抗日勝利貢獻力量,當時曾嘗試過從植物油製造重要國防物資並開展了將煤煉製成汽油的方法。他利用雲南豐產的褐煤,在昆明附近宜良滇越線上建立了一個從褐煤低溫乾餾提煉汽油的小型實驗工廠(利滇化工廠),邊實驗邊生產,歷盡千辛萬苦煉出了油。但在人力、物力、設備和經費等方面困難重重,終於被迫停辦。張大煜“工業救國”的嘗試遭到了挫折,但為他後來創建中國第一個石油煤炭化學研究基地提供了最初的經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張大煜圍繞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需要的重大課題開展工作,在中國天然石油資源尚未開發的情況下,他組織和發展了中國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頁岩油加氫、汽油餾分環化制甲苯等研究。他也很重視基礎研究,五十年代初期開始,他就致力於工業上廣泛使用的催化劑擔體研究,結合水煤氣合成石油的鈷催化劑和合成氨催化劑的催化性能研究,逐步建立了物理吸附、化學吸附等一系列研究方法,並且提出了表面鍵理論的構想,並以此為指導,研製成功了合成氨新流程3個催化劑,超過了中國國內外同類催化劑的水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中國天然石油匱缺之時,張大煜組建起第一個石油研究所,開展對石油、頁岩油和煤的加工工藝和化學基礎研究。由他指導的合成油七碳餾分環化制甲苯和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195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三等獎。六十年代組建了蘭州石油研究所和山西煤炭研究所,促進了內地科學事業發展。領導催化、色譜、化學雷射和化學工程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促進了中國石油煉製、石油化工、化肥工業、高能燃料等方面的進步;組織領導合成氨原料氣淨化新流程的研究開發,提供了科研與生產部門合作攻關的重要經驗。還提出了表面鍵催化理論見解,推動了催化化學、化學動力學等學科的發展。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張大煜親自兼任一個課題組長,從物理吸附開始逐步開展有關催化基礎研究,首先利用日本人留下的一些玻璃活塞和真空泵,建立了中國國內最早的兩套BET真空吸附裝置,又專門請玻璃細工劉興信(後來任副總工程師,成為玻璃吹制技術專家)來所工作。在中國國內首先試製成功了真空活塞、石英彈簧以及高真空擴散泵。1955年製成壓入水銀測孔儀,配合其它大型儀器的建立,初步具備了催化基礎研究條件。1953年開始催化劑物性的測定;以後又進一步開展了催化反應機理和動力學的研究,在工業催化劑載體的物理化學結構對催化劑活性關係研究中發現載體(如矽膠、氧化鋁、活性碳、硅藻土等)對催化劑有重要影響。1955年,在鈷催化劑製備中發現鈷矽複合物含量不同時會強烈地影響催化劑的還原和空隙結構。由於水煤氣合成反應受擴散控制,因而孔結構會強烈影響催化劑的活性、熱穩定性和壽命,從而提出了催化劑製備時對孔隙結構的控制問題。在此基礎上還研究了水煤氣合成熔鐵催化劑的還原和生成孔隙結構問題。
1957年開始化學吸咐的研究,在上述鈷催化劑上闡明了氫氣、一氧化碳吸附與反應性能間的關係。此外還從化學吸附等壓線等實驗事實出發歸為甲、乙、丙三種吸附類型,討論了表面不均一性所產生的能量圖譜,並推論丙型吸附可能與反應活性的關係密切,加上以後大量催化實驗事實的積累和對文獻中日益增多的數據的總結,逐漸形成“表面鍵”理論。1962年組織開展“表面鍵”研究工作時,微觀的表面測試工具,有的尚在初期套用階段(如紅外光譜),有的仍在研製(如各種能譜儀),因而測量表面鍵譜尚有困難。從表面振子模型出發,推出了吸附等壓線上極大處溫度與催化劑德拜溫度接近。在實驗上進行了鐵、鎳等催化劑的一系列等壓線的測定,包括與吸附和混合吸附等壓線;第三方面是反應機理的研究,如甲酸分解機理隨表面鍵強弱的變化而不同。在鎳催化劑上乙烯加氫機理研究中,探討預吸附氧對表面鍵的影響。當時還進行了鉑、鎳催化劑上吸附一氧化碳的紅外光譜研究,以期從微觀角度接近表面鍵問題,1964年後他又提出了表面振子模型如何發展,覆蓋度與表面鍵有什麼規律,如何溝通催化劑微觀和巨觀的表征參數等比較深入和具有吸引力的研究課題。“文化大革命”時強調套用研究,停止研究“表面鍵”後,張大煜承擔了合成氨原料氣淨化新流程3個催化劑攻關任務並任組長,經過研究所和化工設計、生產部門的大力協作,發揮催化基礎積累的作用,不到一年,就研製成功了3個高效催化劑並在工業上迅速推廣,為中國合成氨工業的技術改造做出了貢獻,被國家經委、科委譽為協作攻關成功的典範。
“文化大革命”開始,張大煜被迫停止參加科研工作,1972年他獲得得“解放”。當時,他獲得悉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丙烯氨氧化催化劑,在此啟發下,1973年他提出了建立“催化劑庫”的建議,組織力量對中國國內外各種類型的工業催化劑開展規律性的研究。這個建議得到研究人員和中國科學院領導的支持。他還寫成國外工業催化劑的研製中“理論走在前頭”的成功的10例提綱,意在科研人員中引起學術討論,以改變當時科研工作的混亂局面,加強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1973年,他又受到“四人幫”的反覆批判,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催化劑庫”的構想也隨之夭折。1976年10月,“四人幫”打倒以後。張大煜重新開始工作,晚年還支持開展新的科學領域的研究,如磁場對化學反應影響等基礎研究,他看到膠體界面科學在三次採油中的重要作用,關心並支持強化採油中界面現象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開拓,直到他病逝之前,仍然為恢復和發展表面鍵的研究而嘔心瀝血。
  • 學術論著
截至1988年,張大煜在膠體化學、吸附和催化作用、催化劑研究、水煤氣合成、表面化學研究等方面發表過學術論文30餘篇。
Lottermoser A. Chang Ta-yu. Physic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iron sols. I. The charge of iron oxide sols.on dilution. Kolliodz., 1933,(64):268-79.
Lottermoser A., Chang Ta-yu. Iron Oxide Sols.Ⅱ.The Charge in irregular Series. Kolloid Z, 1933,(65):62-72.
Chang Ta-yu, Peter P. T. Sah. Soy-lean Curd skin as dialysis mem-brare. Seience Repts. Natl. Tsinghua. Univ.,[A]1934,(2):257-261.
Chang Ta-yu, Wang Deh-shi. Electrolytic reduction of m-haloni-trobenzenese to the azo-compounds. J. Chinese Chem.Soc., 1935,(3):218-222.
Chang Ta-yu, Chiao Shou-tsung. Ability of neutra1 salts to permeate a collodion membrane. J. Chinese Chem. Soc., 1935,(3)308-320.
Chang Ta-yu,Chen Kuan-Jung, Yin Chao-Lan. Thermal conducitivity of kaoling toard. Science Repts.Natl. Tsinghua Univ.,[A]1936,(3):539-544.
Chang Ta-yu, Kao Pan.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pper scetate. J. Chem. Eng. China, 1937,(4):160-163.
Chang Ta-yu, Wu Chih, Liu Chang-chiu. Activation of Charcoal by Super-heated Steam,I.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activation.I. Chinese Chem. Soc., 1936,(4):370-379.
Chang Ta-yu, Lo Chien-pen, Chen Hsin-min. Miscibility of thermally treated castor oil with mineral oil. J. Chem. Eng. China, 1940,(7):11-16.
Chang Ta-yu, Wang Deh-shi. Fractional digestion of reeds and cornstalk. J. Chem. Eng. China, 1940,(7):5-10.
Chang Ta-yu, Lo Chien-pen, Chen Hsin-min. Termal treatment of castor oil. J. Chinese Chem. Soc., 1942(9):66--72.
Chang Ta-yu, Leo Nan-tsuen, Chang Chum-hao. Research on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Petroleum (London), 1957,(20):336-40.
Chang Ta-yu, Leo Nan-tsuan, Chang Chum-hao. Report on Pilot Plant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Chem. Eng. Prog., 1958,54(3):5558.
張大煜,曾奕昌,藏景齡,陳榮.鈷催化劑,Ⅱ.表面和由於鈷-氧化矽複合體生成的孔結構[J].燃料學報,1957,2(2):128-135.
張大煜,藏景齡.在不同矽膠上,二氧化碳、甲醇和氮的吸附[J].科學通報,1957,(8):239-240.
張大煜,曾奕昌,藏景齡,陳榮.鈷-二氧化碳表面複合體存在時,鈷催化劑的表面性質[J].科學通報,1957,(8):301.
Chang Ta-yu,Leo Nom-Tsuen,Chang Chun-Hao. Chinese 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Chem.& Proc.Eng., 1957,38(10):403.
Chang Ta-yu, Leo Nan-Tsuen, Chang Chun-Hao. Untersuchungenuber die Synthese flussiger Brennstoffe in dem Petroleum-Institut,China.brennstoff-chem., 1957,38(12):362.
Чжaн Д аюй.Иэвст.Серия,отдел.xим.,AHCCCP,1959,(2):70-80.
馮奎程,張大煜.用高爐煤氣為還原氣體生產氫[J].燃料學報,1959,(4):414-416.
張大煜,徐曉.熔鐵催化劑的還原條件對表面結構的影響[J].燃料學報,1960,(5):53-56.
Чжан Д Аюй,Цзанцзин-лин,Чжень Жун,Чзень И-чaн.физико-Фимические свой-cтва Поверхноcти кооальтового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пpоблemы кинetики и ка-Tализа AHCCCP,1960,(10):429-434.
李春瑭,朱葆琳,張大煜.常壓氫氧燃料電池的研究[J].科學通報,1963,(4):55.
章素,樓南泉,張大煜.催化色譜的某些特徵及規律性--鎳-氧化矽上丙烯加氫反應的考察[J].科學通報,1964,(2):175.
章素,樓南泉,張大煜.催化色譜動力學I線性平衡時反應物及反應產物的保留時間及區域半寬問題[J].科學通報,1964,(6):548.
章素,樓南泉,張大煜.催化色譜動力學Ⅱ線性不平衡色譜時反應物及反應產物的保留時間[J].科學通報,1964,(6):551.
劉建業,張大煜,郭燮賢,呂永安.合成氨反應條件下氮、氫吸附及反應速度的關係--反應速度與吸附等溫線[J].科學通報,1966,17(4):171-174.
劉建業,郭燮賢,張大煜.合成氨反應條件下氮、氫吸附與反應速度的關係反應速度的動力學處理[J].科學通報,1966,17(8):355358.
劉建業,張大煜,郭燮賢.氮、氫混合吸附與合成胺反應條件下氮、氫吸附的比較[J].科學通報,1966,17(11):510512.
尹元根,張大煜.分子催化的新發展--金屬簇和表面科學對多相催化基礎研究的推動[J].化學通報,1980,(1):1-7.
張大煜,蔡啟瑞,余祖熙,閔思澤.中國催化研究五十年[J].自然雜誌,1982,(11):817.

人才培養

  • 學術思想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張大煜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前後,他總結出科學組織工作中的6大關係:①處理任務和學科的關係,以任務帶學科,學科的發展促使為國家解決更多更大的任務;②挑選任務和課題應以國家“最重要”的為前提,本著我們“最合適”的尺度,嚴肅靈活地挑選;③“趕與超”、“遠與近”、大與小”等關係;④集中與分散的關係;⑤學術民主與學術領導兩方面的統一關係,就是領導、專家、民眾三結合;⑥處理專業研究和設計、生產單位的關係。

榮譽表彰

1955年張大煜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54年—195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196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3年—1966年;1978年—1982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64年—197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1983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
《燃料化學學報》主編

個人生活

“文化大革命”時期,張大煜遭到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抑鬱成疾。但是,就在這樣重重壓力下,他仍多次要求開展磁場對化學反應影響的研究,不斷提出建立催化劑庫等發展催化科學的新建議,堅持為科學獻身。

人物評價

張大煜早年從事膠體和表面化學以及人造燃油的研究;在大慶油田開發以後,組織了石油煉製、石油化工、高能燃料、色譜、雷射和化工過程的研究;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石油、煤炭化學的研究基地,並為中國培育了幾代研究人才。他培植了嚴謹的優良學風,並為創建界面與光催化研究室,強化採油界面現象研究等新學科領域的開拓做出了貢獻。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謙虛和藹,待人寬厚,善於發揮他人之長,深受同行們的崇敬,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組織和發展中國的人造石油、石油煉製、催化科學、化肥工業、化學工程、色譜、雷射和相應的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貢獻。他為中國科研事業、教育事業和中國第一個石油化學和煤炭研究基地的創建與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貢獻。徐光榮《一代宗師:化學家張大煜傳》;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評)

後世紀念

  • 大連理工大學張大煜學院
2016年4月,大連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舉行“張大煜學院”揭牌儀式,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和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院士分別代表雙方為“張大煜學院”揭牌,張大煜學院將打通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界限,建立8年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
張大煜銅像張大煜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