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卓

張大卓(1892—1915),字鐵庵,江蘇漣水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入縣高等國小堂讀書,1908年考入江北公立中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考入南京民國大學政治科學習。在大學期間,廣結革命志士,共同探討革命方略。曾在假期請陳其美引薦,赴廣州拜謁黃興。黃興對張大卓的學問膽識極為讚賞,又將其引薦給孫中山宋教仁。1913年張大卓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憤歸故里,與江北革命黨人取得聯繫,商討革命大計。江北革命黨人推舉張大卓為代表,駐滬與陳其美、韓恢聯繫,準備在淮陰起義。

張大卓到達上海後,一面與韓恢籌集餉械,一面聯絡同志,商討江北革命事宜。同時秘密派遣賈伯誼、秦印西前往淮陰,聯絡軍警,待機起義。因經費不足,張大卓寫信囑家中籌款,並托同鄉將信帶回。不料這個同鄉將信丟失,偏偏信件又落入江北護軍使蔣雁行手中。蔣雁行當即做好防務準備,一面電告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做好防範。1915年1月20日夜晚,江北革命黨人在淮陰發動武裝起義。因江北護軍使蔣雁行早有準備,起義不幸失敗,秦印西退至漣水被捕。1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鄭汝成的幾個密探圍住張大卓,並在其衣袋中搜出幾枚炸彈和陳其美信件,當即將張大卓逮捕。鄭汝成對張大卓用盡酷刑,將張大卓手指骨全部砸碎,但張大卓堅貞不屈,隻字不吐。1915年2月11日張大卓在上海龍華刑場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大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漣水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15年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張大卓(1892—1915),字鐵庵,江蘇漣水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2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幼年從兄讀書,天資聰穎,過目成誦。七歲時,詩詞已不絕於口;九歲時,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尤擅長月琴琵琶。一日,張大卓隨兄到朋友家赴宴。主家賓客如雲,他一個頑童竟自坐上席。主人為難之際,出一難題,叫他在一張大拇指大小的紙上寫一萬個字,如成,主席讓他坐。張大卓略加思考,便在紙上寫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寫後遞給眾客傳看。眾客看後,讚不絕口,皆稱其為天下奇才。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1歲的張大卓參加縣童子試,名列榜首。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縣高等國小堂讀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以最優的成績考取江北公立中學,並在這裡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年)畢業後回到漣水,在縣署做文牘工作。民國元年(1912年)辭職,考入南京民國大學政治科。
在南京民國大學讀書期間,張大卓廣結革命志士,共同探討革命方略。假期中經陳其美引薦,前往廣州拜謁黃興。黃興對張大卓的學問、膽識極為讚賞,將張大卓引薦給孫中山、宋教仁等人。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施行專制統治,張大卓積極投身二次革命,在校倡導並組織討袁軍,參加了保衛南京獨立一役,失敗後憤歸故里。
張大卓回鄉後,與江北革命黨人取得聯繫,商討革命大計。後來,民國大學遷至上海,張大卓聞訊後,整束赴滬。江北革命黨人推薦張大卓為代表,與駐滬陳其美、韓恢聯絡,準備在淮陰發動武裝起義。
張大卓到上海後,一面追隨韓恢籌集餉械,一面聯絡同志,商討江北革命事宜。張大卓派遣賈伯誼、秦印西前往淮陰,聯絡軍警,待機起義。因活動頻繁,經費不濟,張大卓囑家中籌款,托同鄉張連昌將信帶回家中。不料,張連昌將書信丟失,落入江北護軍使蔣雁行之手。蔣雁行一面做好防務準備,一面電告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報告張大卓在上海為江北接濟餉械,實為革命黨重要人物。
民國四年(1915年)1月20日夜晚,江北革命黨人在淮陰發動武裝起義,因蔣雁行早有準備,起義不幸失敗,秦印西在漣水被捕。1月28日,在上海租界外,鄭汝成的密探將張大卓圍住,在張大卓的衣袋中搜出幾枚炸彈和陳其美先生的要件,當即將張大卓逮捕。鄭汝成對張大卓用盡酷刑,殘忍的砸碎了張大卓的手指骨。張大卓堅貞不屈,隻字不吐。1915年2月11日張大卓在上海龍華刑場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張大卓在獄中對同志說:“人固有一死,唯國家多難,此志未遂耳。”就義前,張大卓留下一首絕命詩:“英雄兒女兩空空,轉眼滄桑變化功。假使今朝少一我,他年免卻淚成洪。”
張大卓和顧祝同私交深厚。就義後,經顧祝同推薦,民國十七年(1928年),江蘇省國民政府追認張大卓和賈伯誼為辛亥革命烈士。張大卓犧牲後,社會各界人士和民眾紛紛舉行悼念活動,許多社會賢達、文人墨客也賦詩填詞、撰寫輓聯,表示沉痛哀悼。張瑞卿和張大卓是至友,寫了一副輓聯,表達深切悼念之情:
憶往昔,晤言一室,評析時事,臧否人物,縱談古今中外,頭角崢嶸,皓氣滿懷,拯斯民於水火,救國家於危難,眾望所推,舍此君其誰哉!
看今日,涕流滿地,掛念忠魂,表彰生平,回憶音容笑貌,肝腸寸斷,萬念俱灰,慟吳俊之淪喪,悼哲人之凋零,衷情奚似,傷心人唯我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