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銘

張又銘 解放前後的豫東教育戰線上,有位博學多才,德高望重的教師,執教五十餘載,桃李滿天下,他就是被譽為“豫東三傑”(蕭士棟、張又銘、李法白)之一的一代名師,愛國志士——張又銘。 發表《博、精、熟》、《謙字三談》等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又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81年
  • 職業:教師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簡介,讀書買書,教書育人,高風亮節,

簡介

張又銘 解放前後的豫東教育戰線上,有位博學多才,德高望重的教師,執教五十餘載,桃李滿天下,他就是被譽為“豫東三傑”(蕭士棟、張又銘、李法白)之一的一代名師,愛國志士——張又銘。
在鄲城縣洺河四橋旁,毗鄰河岸,矗立著一座莊嚴而肅穆的亭子,遠遠望去亭上琉璃瓦熠熠生輝,六個金黃色的挑角,凌空欲飛。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尊師亭”匾額和張又銘先生的紀念碑,透射出一種敬慕和神逸。
張又銘(1901—1981)原名子新、張沐,字又銘,河南省鄲城縣虎崗鄉張莊人,出生於教育世家,1923年畢業於省立淮陽師範,1927年在淮師附小任教時,受進步思想影響,開始閱讀《共產黨宣言》等書。1938年,日軍進逼中原,豫東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張又銘冒著生命危險,任教於張愛萍將軍主辦的抗日幹部培訓班,主講《日本研究》和《戰時教育》。1939年到淮陽聯中執教,指導學生辦抗日牆報《爵火》,歌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 。先生執教50年,桃李滿天下。他為教育事業在豫東大地上默默耕耘,奉獻了一生,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豫東“小聖人”、“活辭典”之稱。1950年被聘為淮陽專區土改委員會委員,1954年當選為淮陽縣人民代表、縣人民政府委員,1960年任商丘市政協委員,1962年被邀請參加省政協會議。

讀書買書

又銘先生於省立淮陽中學畢業後,由於家境貧寒,無力上大學,考入享受官費待遇的省立淮陽師範二部,以求儘快畢業挑起家庭重擔。他為未能進入大學學習而遺憾終生,因此下決心自學達到大學水平。他自幼隨父讀四年私塾、三年高等國小、四年中學,讀了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之言,有深厚的古文學和古代歷史根底。他篤信併力行韓愈“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的至理名言,遵循古代學者倡導的“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規律,勤于思考,嗜書成癖。他愛好極為廣泛,文學、歷史、哲學的古今名著無所不讀,他讀過的書上都寫滿了眉批,遇到精彩部分則全文抄錄。 又銘先生一生布衣蔬食,省吃儉用,卻捨得花錢買書。多買書,多讀書,買好書,讀好書,是他一生唯一的嗜好和樂趣,身邊幾大箱子書是他唯一的財產。

教書育人

又銘先生從1923年投身教育事業,先在沈丘縣師範講習所講教育學,後又在豫東各地國小、國中、高中、初級師範、高級師範、教育幹校、師範專科學校執教50餘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淮陽、商丘任教時,都是同時在三個學校任課,講授國文、地理、歷史三門課程,每周課時多達20至28節,經常從這個教室下課又匆匆到另一個教室上課,風雨無阻。課餘回到家裡在油燈下還要批改作業,繪製教學地圖,編寫教材,星期天還要輔導子女讀書。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張愛萍將軍在鹿邑創辦“鹿邑抗敵幹部訓練班”,邀請先生在這個班裡任教,講授《日本研究》、《日本侵華史》。先生對日本的地理、歷史,以及自明治維新走上軍事帝國的研究,具有獨到之處;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闡明得尤為詳盡精闢。他以中日兩國條件的對比,講明我必勝,日必敗,為師生樹立了抗日必勝的信心。 又銘先生還引導學生參加進步的社會活動。抗日戰爭中,他在水寨集組織學生,宣傳、募捐、慰問傷員,指導學生辦起了抗日牆報,並親自命名為《爝火》,點燃廣大青年愛國抗戰的熱情。

高風亮節

又銘先生勤奮好學,學識淵博。他給學生講課,從不看課本,不背講稿,對各種史實、年代、地理掌故如數家珍,脫口而出。加上整齊的板書、精緻新穎的圖表,使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融為一體。他把講課成功的訣竅總結為“博、精、熟”三個字,他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易懂易記。 1942年,豫東各縣到處是餓死的人,慘不忍睹,而富豪和反動官吏,則整日花天酒地。又銘在課堂上詠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聲淚俱下,教室里一片啜泣之聲。 又銘先生一生堅持只當專職教師,謝絕擔任行政職務,淡泊名利,不慕仕途,常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自勵。他不願把時間浪費在社交和閒談上。1951年,鄲城縣建縣伊始,專署領導同志擬委任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他為鄲城縣教育科長或中學校長,又銘先生以無行政管理經驗而再三辭讓,唯願鞠躬盡瘁,奉力講壇。 1981年1月13日凌晨5時,又銘先生由於長期偏癱、心力衰竭,與世長辭。又銘先生的子女遵其遺囑,將其所遺房宅作價3000元、珍藏圖書全部捐獻給地方教育部門。此事曾在《河南日報》1984年11月8日頭版要聞簡報中報導。(鄲城縣政協:李四端)
據鄲城又銘中學校長董相如介紹:他在讀中學時期,曾在槐店、水寨聯中兩度受業於張又銘先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生活特別困難,絕大部分是流亡學生,而張又銘特別關愛學生,多方照顧,盡心盡力幫扶,很受學生的敬佩和尊重,而最受學生愛戴和尊重的是他的愛國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張又銘相繼在淮陽中學、商丘師範、河南省教育行政幹校等處工作直至病逝,他一生勤奮嗜學,治學嚴謹,講課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將有些知識編成諧韻的歌訣,化難為易,便於記憶。他還注意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培育教育年輕一代,先後在報刊上發表《博、精、熟》、《謙字三談》等文章,深受年青教師的歡迎,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並當選為商丘市政協委員及省政協特邀代表。1965年在商丘師範退休時,將多年積存的書籍和文摘全部獻給了國家,去世前囑咐子女將其原籍房產捐給了寧平國小。為緬懷這位熱愛祖國、德高望重、博學善教的好老師。1986年12月鄲城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張又銘紀念碑和尊師亭,以紀念他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的畢生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