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元(定州秧歌戲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占元是定州秧歌戲第五代傳承人。精通定州秧歌戲的音樂、板式、唱腔、打擊樂伴奏,通曉各行當的演唱技藝。代表作有傳統戲《呼家將》、現代戲《朝陽溝》、《社長的女兒》等;著有《定州秧歌史料》;2005年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占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簡介,從藝經歷,改編作品,為秧歌戲奔走,貢獻,心愿,

人物簡介

張占元,1941年生人,定州人。精通定州秧歌戲的音樂、板式、唱腔、打擊樂伴奏,通曉各行當的演唱技藝。能編創和導演節目;著有:《定州秧歌音樂、板式、唱腔》、《定州秧歌回憶錄》、《定州秧歌傳統劇目選集》;2004年導演並設計的秧歌戲《扒糕情》設計唱腔獲文化部第十三屆“群星獎”;2005年表演唱《社區就是一首歌》設計唱腔,獲河北省社區文化月展演一等獎;2005年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從藝經歷

出入劇團
從16歲起進入秧歌劇團的張占元,經歷了秧歌的繁榮鼎盛時期,也親眼目睹了它的衰落。1958年,張占元剛進入秧歌團的時候,正是定州秧歌風靡一時的時期。當時,多數人都會唱秧歌,就像現在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一樣。那時演出非常頻繁,一年在家的時間特別少,就和現在明星趕場演出差不多。幾度繁盛之後,定州秧歌逐漸走向低谷。1988年定州秧歌劇團被撤銷,張占元被迫回家後一直跟著業餘秧歌團到各地演出,其演出形式主要是“走堂口”(廟會演出)和“擋小事”(紅白喜事演出)。雖然秧歌在農村還擁有一批新老戲迷,但由於劇團人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其演出已遠遠趕不上從前。1957年,張占元進入秧歌團的時候,正是定州秧歌風靡一時的時期。張占元回憶說,當時80%的人都會唱秧歌,就像現在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一樣,隨口就能哼哼上幾句,作為一個定州人如果在當時說不會唱秧歌,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張占元張占元
小有名氣
兩年後,他已經小有名氣,這時秧歌裡面的古裝老戲也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演出非常頻繁,張占元一年在家的時間特別少。正月、二三月、九月最為集中,一個地方的演出結束了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演出地,和現在當紅明星的趕場演出差不多。就這樣,張占元把定州秧歌傳播到了保定石家莊衡水等地,深受喜愛。1978年,張占元迎來定州秧歌的再次興盛。當時到新樂、莞縣(順平)等地演出,每天要開四場戲,比正常的演出多出一場,可還是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天不亮人們就要去排隊買票,100元一本的戲票,一買就是幾本。唱戲禮堂的一個門口清場放人,另一個門口就開始收票,有時三個門口同時往裡放人都來不及。有一次,戲已經唱完了,觀眾還是不肯離去,要求接著往下唱,但劇本還沒編完,沒法接著往下演,可觀眾不信,依舊執著地在台下等著。沒辦法演員們只好臨時安排角色,串台詞,即使這樣,台下也滿是掌聲。
免費教學
現在,秧歌面臨著後繼無人地窘境,年輕人沒人願意學,他就免費地教大家,不為別的,就是不想讓秧歌就這樣消失了。他對秧歌地熱愛與執著,讓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動。輝煌很快就結束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定州有關部門下發檔案解散了秧歌團,張占元也第一次跌到了藝術低谷,他期盼著有一天再登台演出,而這一等就是十年。
這兩年國家很重視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定州秧歌戲也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部門請張占元提些建議,他表示必須成立定州秧歌藝術團,節目形式多樣,但必須和定州秧歌結合起來。2008年農曆二月初二,“定州市侯國軍秧歌藝術團”正式成立,張占元任藝術顧問。

改編作品

為了讓古老的秧歌戲煥發生機,張占元古韻譜新詞,古詞換新曲,先後創作並改編了《打經堂》、《扒糕情》、《一封邀請書》、《老陳家的喜事》等一大批優秀秧歌戲作品。他還歷時5年,完成了一部長達72萬字的巨著——《定州秧歌史料》,包含了《定州秧歌》的發展歷程、音樂、板式、唱腔及傳統劇目等,是一部用文字和曲譜將定州秧歌規範詳實記錄下來的戲劇資料。對於一位只有國小文化的農村上年紀的人,歷時五年著成此書,張占元對定州秧歌的痴情可見一斑。

為秧歌戲奔走

秧歌劇團三起三落,這期間流失了眾多優秀的演員,但
是固執的張占元始終對這門民間藝術不離不棄,他說自己離了秧歌就活不成,就是要幹這行。劇團解散後,秧歌戲老前輩宋文川成立了自己的秧歌班,張占元就跟著秧歌班演出。在這之後,定州先後成了7個秧歌班,但經常活動的也就兩三個。這兩年國家很重視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定州秧歌戲又贏得了一線生機,但是張占元關於秧歌戲的焦慮還遠未結束,他說自己現在正在寫文字的東西,力圖把音樂、板式、唱腔以及劇目留下來,但是當務之急是要留下影像資料,“我數了數,現在能唱幾句秧歌戲的大概只有32個人,這其中30歲以下的沒有,30歲到40歲的有9個,40歲到50歲的12個,剩下的都60歲往上了,能當老師的不過兩三個。老人們沒的差不多了,再過兩年想唱都唱不動了。無論錄製影像資料還是辦個學校,都需要錢,對於張占元來說這談何容易。定州秧歌戲的保護和傳承絕非一朝一夕,這是個大工程,而張占元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奉獻給他鐘愛的定州秧歌戲。
張占元張占元

貢獻

《定州秧歌史料》由定州市文聯編輯出版,定州秧歌傳承人張占元編著。歷時5年,編撰70多萬字。此書分三部分,介紹了定州秧歌的發展歷程,記錄了其音樂、板式、唱腔,以及經過修改、整理的部分優秀傳統劇目,並收錄40多幅反映定州秧歌歷史的珍貴圖片資料。
定州秧歌是當地人民自創、全國唯一的一個地方劇種,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的傳統劇目大都以反對封建禮教、揭露社會醜惡、頌揚人間正義、反映百姓生活為主要內容。該劇種的傳藝方式自古以來均為口傳,劇目沒有劇本,唱腔沒有曲譜,目前沒有專業的秧歌劇團,已到瀕臨滅絕的地步。《定州秧歌史料》用文字和曲譜的形式,為愛好者提供了一部比較規範、詳實的戲劇資料。

心愿

唱了一輩子秧歌戲的張占元,對秧歌戲的感情一言難盡,“我就是愛它,離不了它。只要說起秧歌我就有精神,吹、拉、彈、唱、寫樣樣都行,別人都叫我‘秧歌大王’。2002年的時候,我開始著手蒐集材料,決定先用文字的形式把定州秧歌記錄下來。目前我已經完成了三本書,共72萬多字,預計河北人民出版社將於今年6月份出版。”
說到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占
元既高興又感覺壓力大,“你打電話的時候,我正在琢磨新的唱腔、唱段。給定州市宣傳部提交了一個‘秧歌傳承方案’,把定州秧歌的現況和發展寫了寫。目前定州會唱秧歌的人一共有32名,除了我以外,唱得較規範、有風味的只有黃翠和張芬然二人,況且她們倆都60多歲了。我想趁著這些能唱兩句的人還在,留下更多的音像資料,方便後人學習繼承。” “另外,我還希望打造一個秧歌名牌劇目,不論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組織骨幹力量,再請個高水平的導演,把我們定州秧歌推向全國,甚至國外。還有組織一個高水平的秧歌藝術團也是必需的。前幾天幾個企業出資剛成立了‘定州市國軍秧歌藝術團’,我打心眼裡高興。”
張占元張占元
現在,秧歌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張占元無奈地說:“不怪年輕人不願意學,現在定州秧歌沒有市場,沒有名牌劇目,就連正規劇團也沒有,根本吸引不了年輕人。不過,我不會灰心,等打造出來一個名牌劇目,拿著它上中央電視台演出,一準有人來學。我現在免費教大家,不為別的,就是不想讓秧歌就這樣消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