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羽

張兆羽

中國畫家 - 張兆羽,字翔之,法名日必旺修(紅教),湖南郴州人,畫室涵泳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兆羽
  • 別名:字翔之,法名日必旺修(紅教)
  • 出生地:湖南郴州
  • 職業:人民藝術家
  • 主要成就:2010年 4月,作品《和諧盛世》入選廣西南寧首屆青年藝術大展賽
  • 性別:男
人民藝術家,藝術風格,藝術評論,藝術履歷,作品賞析,

人民藝術家

現任:
人民藝術家人民藝術家
- 中國國畫院特聘畫師,中國國畫研究院院士、研究員
- 中國北京美協會員,湖南省美協會員,郴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東方藝林》雜誌社常務理事、藝術總監,中國畫版主編,

藝術風格

張兆羽先生擅長大寫意花鳥、山水及古典人物,廣泛得吸取了古人之長而融會貫通,工寫兼長,提倡崇尚古典、回歸自然,體現真、善、美和中國畫以文為體、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兼修國學、研讀詩詞、工修書法,書法得力於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將草、篆、隸結為一體,自取一格,大俗大雅。創作多取於古典題材之經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橫逸,秀拙相蘊,生動雅健,風格別具,又作減筆潑墨,融工筆、線描、潑墨為一體,格外古樸脫俗,耐人尋味。
兆羽先生的古典人物作品有《曹雪芹》、《琵琶行》、《觀滄海》、《大江東去》、《屈原九歌圖》、《太白觀瀑》等,其墨色之濃淡、線條之繁簡、墨與線之多寡,工與寫之比重,構圖之平淡與奇崛,氣韻之風流與沉滯,都有不同的側重,由此他筆下的水墨人物亦呈現出生動而豐富多變的神韻和氣質,頗見出一種君子自知的尊嚴和樸質風度,體現了人品高於畫品的藝術價值。
兆羽先生的花鳥作品於藝勤勉,大膽探索,承傳統以開生面,打破了傳統構圖的完整,善用焦墨重彩的藝術語言,追求陽剛雄奇、崇高壯美的意境,筆墨蒼潤古拙、雄強渾厚。作品多次參加全國重要展覽並獲獎,曾榮獲“中國當代花鳥名家”等多種榮譽稱號。
兆羽先生的山水作品諸如《永州八記》系列、《湘西風情》系列、《灕江風情》系列,仿佛看到他在進行某種從自然秩序中發現繪畫的秩序的尋找,或者說是一種思考,因為,他的作品一直在向以真為師的思想源流下深入,尋求中國山水畫的集成之變,這可能是中國山水畫演澤最為深刻的所在。雖然這的確很難,但唯其如此,才能達中國山水畫中氣、韻、思、景、筆、墨之明物象之深、搜妙創真的師法自然及天成之妙。其善於辯山水之真諦,亦善於辯畫法之真諦。對於山水筆墨,他依據主軸線,主次、錯落、勾連、參差、遠近、高下、虛實、藏露、講求關聯演繹,形成大山堂堂的奇譎視線,在作品中體現雜木豐茂、台閣古稚、人物幽閒的傳統山水風範。使作品橫生氣象蕭疏、煙雲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古典意趣。
兆羽先生認為創作不在彼岸,而是此岸,在於淨化人的心靈。真、善、美的作品給人信心,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珍愛。他很明白知恩、感恩、報恩,他相信真、善、美的作品永遠是觀眾和藝術家們眼中最珍貴、最稀有、最親近、最感動人心、最有價值的藝術。
所以在兆羽先生的作品裡,你會發現在山水中隱現人物,人物中隱現山水,不是單純的一種體現,而是一種和諧的融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與動物的和諧,是人、自然、動物三者之間的和諧。他追求了人間的真、善、美,並在他的作品中充分體現出來。他的善良也在他的生活中體現出來,在2010年7月,兆羽先生的作品“梅蘭竹菊四條屏” 在郴州國際大酒店拍賣了106000元,全部捐贈給了湖南省郴州市江口鄉用於救助貧困學生。2013年他的作品“永州八記”再次在南京拍賣了209000全部捐給了才華基金會用作推廣公益慈善事業。
代表作品山水系列《永州八記》,花鳥作品《荷塘飛鷺》《金色歲月》,人物作品《屈原》《觀滄海》《大江東去》。
《美術報》《河北當代書畫雜誌》《文化中國》《現代生活雜誌》《東方藝林》《中國書畫市場報》等均有介紹。
出版有《張兆羽中國畫選集》《永州八記系列》多種畫冊、專輯。

藝術評論

新聞文集
《由山水畫的構成美還原於筆墨美》 -讀畫家張兆羽的系列山水畫作品
馮峰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
中國山水畫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像,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像的象徵。我們的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話,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鑑賞啟開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我如斯說,是因為我一直鐘情著中國的山水畫。若我們認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圖》,就會被其視錯覺創意震撼。這是兩種視覺衝突的藝術:在滿足正面的平視前題下,建築物的平移重疊與傾斜重疊構成了矛盾的主體,兩種不同透視法則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畫面具有了超現實的立體感。有趣的是,先賢的藝術家一開始便使用了縱橫平移重疊、視線具有深度卻不消失的重疊透視法則,而且在複合視域中能將正面與傾斜兩種透視法則藝術的衝突起來。應該說這一法則較之當今的西方立體派早了近兩千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用視覺形式衝突所構成的藝術感動,在今天繁浩眾多的國畫家的經典作品中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體驗。一個十分明顯的指向是,隨著人與自然、社會的認識關係的深入,人們欣賞國畫藝術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以觀念為象、裝飾為用、幾何為圖的原始圖式,演化為意志為象、生活為用、境界為圖的古典圖式。這一歷程的演繹,理念的積澱,山水畫構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為當今山水畫走向多元化的藝術市場,構建多元化的理論體系,並由此產生藝術的經典作品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推動。
同樣,我也喜歡湖南籍青年畫家張兆羽先生的山水作品。這些年來,張兆羽漂在廣西南寧市和江西景德鎮之間,既為生計更為藝術,他在寂寞的山水中尋找一種精神慰藉,以靈性的筆墨抒發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天地與藝術的永恆,體味人在此中的自由,並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體現這種體悟的本質和意義,把它們變成一種可觸知的東西。一個有藝術的創意,就是將親身體驗到的無形結構找到形狀。山水草木在一墨一色彩中是真意深情,是體現中國精神的哲學,是超然物外,是沖淡平和。
張兆羽先生的國畫作品自覺的注重形的依託,多從生命與藝術與哲學的本體論出發,追求清靜無為的神超理得。不斷去展示中國山水的人文情懷,努力的去追逐自然本體和生命本體的體悟。通過行雲流水的線性形狀,鳥瞰呼應的重疊形式,展現出中國山水藝術的奪目與神奇。
宋代宗炳在《山水畫序》中提出了著名的透視法則: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可以講,中國山水畫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核心認信已確立了邏輯起點,而空間視覺原則也得以邏輯的深化。
張兆羽似有覺悟。我在讀他的諸如《永州八記》系列、《湘西風情》系列、《灕江風情》等系列的山水作品中,仿佛看到他在進行某種從自然秩序中發現繪畫的秩序的尋找,或者說是一種思考,因為,他的作品一直在向以真為師的思想源流下深入。尋求中國山水畫的集成之變,這可能是中國山水畫演澤最為深刻的所在。雖然這的確很難,但唯其如此,才能達中國山水畫中氣 、韻 、思 、景 、筆、墨之明物象之深、搜妙創真的師法自然及天成之妙,善於辯山水之真諦,亦善於辯畫法之真諦。對於山水筆墨,張兆羽先生依據主軸線,主次 、錯落 、勾連 、參差 、遠近 、高下 、虛實 、藏露 、講求 關聯演繹,形成“大山堂堂”的奇譎視線,在作品中體現“雜木豐茂、台閣古稚、人物幽閒”的傳統山水風範。使作品橫生氣象蕭疏、煙雲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古典意趣。
近幾年來,張兆羽的作品更注重引禪(境)入畫,其《情系家山》、《靜觀溪泉》以及在景德鎮創作的瓷板畫系列作品以水墨之法表現了淨心頓明的空闊之境。給人一種自娛田園的怡靜,意象遠逸畫外,頗耐咀嚼。張兆羽的山水強調“水墨為法”,他把墨的秩序法則自覺進入到藝術的高度,詩情畫意由此而生。
我們不得不承認:自五代南唐董源以來,中國山水畫的皴法之美至此獨立於美學之林。從某種意義上講,筆墨即為美。以勾、皴、點、染的不同技法,抒狀風、晴、雨、雪的不同氣象,從而實現巒光山色、朴茂靜穆的平深布局。張兆羽的作品善於從先賢、從傳統處汲取營養,他以打點為皴,一改線皴的規範,加之草草墨戲,一筆拖泥帶水皴,其作品不乏蒼潤奇雅,漸成景觀。
張兆羽十分重視具體景物深入細緻的刻畫,精心經營山坳深壑中的飛瀑流泉和山巒頂端密密層層的樹木。特別是正面的山體以稠密的小筆,皴出山石巨峰的質與骨。體現出畫家自己面向自然、融於自然、頓悟自然的禪心逸態,亦成了一種渴求,入世中的出世,都市中的村野,呈相一種特別的美感體驗。
中國山水畫的天人合一,畫外之畫、味外之味、言外之言無疑是藝術品鑑的最高之境。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要通過細膩的揣摩、精微的體驗、深入的剖析,方能成就最高追求。張兆羽的作品以其精緻、深致、別致,筆墨由崇高而致優雅,由浩大而致精微,自然地將勾、勒、皴、擦、點、染、烘的皴法系統進行,從而構成美的空間意識,使筆墨不僅有了更大的表現舞台,也有了更深的題材表現,更構成美的意識。
當今山水在寫實精神的旗幡下,中國山水畫的構成美巳突兀於筆墨美,這一美知在巨製橫絕的畫作中立見經典。閒情逸緻之筆與概史括今之筆顯然是各具文章的,而史詩性的敘述風格,若沒有把握宏大的構成能力,光靠為己之筆、一角之視是很難勝任的。被稱為夏半邊的南宋畫家夏圭,善於在大縱橫、小精密的空白補意,在無墨處求畫,這頗值得當代眾多山水畫家思考。
惟願兆羽先生有所思,因為橫陳在他面前的藝術道路還很漫長。誠如郭熙在《山水訓》中所指出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渭之平遠。”我堅信,因為對藝術的恆持,張兆羽能夠走向高遠!
(作者馮峰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株洲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書畫評論家)
人民美術網
《張兆羽:一切景語皆情語》
劉全軍
性情膽略,俱以情告,是筆者對國畫家張兆羽先生藝術特色的大致印象。儘管他所涉獵的題材和體裁非常寬泛,但流露於每幅作品中的情意是不加掩飾的。情貫徹於他的書畫藝術始終。這於他的涉身際遇有關,一個需求有所發展的藝術家,在圖生存和圖發展的輾轉追求中,在思鄉的憂鬱情愫中,總是想在覽物之情、風義交情中尋求心靈的慰藉,以撫慰寄託風華浸遠之平生夙願。暫時不談其繪畫的筆墨秉承和新變,就其作品所表達的不一態情之真妙,實為六情靜於中,百物湯於外。他的花鳥托物寄情,清雅意趣,人物山水緣物趣顧,曠達高爽,書法跌宕起伏,爛漫多姿,順情達性流露盡於此矣!
張兆羽先生的家鄉在被稱為楚粵之孔道的林邑之城湖南省郴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唐宋文人韓愈、柳宗元、秦少游、周敦頤在郴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因為工作關係,又與百越之地結緣,有因為接藝術人氣,飄忽於城市之間,尋求藝術交流與合作。藝術跋涉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家只在雲水之間,家只在“心游天地·情系家鄉山水”的系列畫卷中。
藝術是藝術家真實確切的情感再現。一個時代的背景往往影響著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和他的審美取向。不同的社會人生,不同的生活歷練,不同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通過各自的主觀意識加以強調與提煉,藉助不同個體藝術元素的筆墨,將情感強烈地表達出來,創作出個性風格的作品。天地之藝物之道。身心融於自然的過程,實際是一個悟道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雖依法則也好,轉運變通也好,藝術作品如果失去了內在的需求和內心的音響,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也就等於丟了魂魄。張兆羽先生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動輒得咎丟掉傳統文化內涵和筆墨語境,而是在以心象的吐納作為表現自然的前提下,在充滿了無窮變化的墨化墨韻玄機中探尋了自己的一條墨象生路,從而讓他的墨彩畫富有了難能可貴的內涵與情思。他的“永州八記”系列是他藝術創作濃墨重彩篇章,可謂意與古合,直抒胸臆。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對我國遊記文學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代表作就是《永州八記》。林雲銘《古文析義》中說:語語指劃如畫,千載之下,讀之如置身其際。張兆羽先生與柳公對接,是通過天地造物的點化,釋開久蓄心底的鬱結情懷,把自己帶入一個莊嚴灑脫、橫無羈押的境界,是一種與現實中對人生的哲理而欣然有所悟的“醉”。
張兆羽先生的作品超然天趣,賦性象外,墨彩流光,視覺形式個性和清晰情感凸顯。他的“情系家鄉”“永州八記”“湘西風情”“灕江風情”“唐詩宋詞”等系列山水作品以及嘗試性的瓷板畫,“骨氣”由“用筆”而來,“墨韻”因“心象”而立,古意心會,玄機四伏,品味生命之象,體驗生命之道,自然真實地表現了自己的心境與精神的探求。這種探求也就是他的“敬、靜、淨”的精神境界升華和對真、善、美的感知、強化、提高、陶冶的美學美育價值的追求。

藝術履歷

2003年 2月,花鳥作品在“第四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展”中榮獲創新獎;
2003年 8月,作品在“第二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暨第四屆中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銀獎,作品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並作永久收藏。;
2004年 9月,作品在“當代中國書畫家與收藏家北京交流展”中榮獲銀獎,作品被永久收藏,入選《當代中國實力派書畫家作品集》;
2005年 7月,作品在第八屆國際書畫審美大展賽中,榮獲一等獎,作品在中國桂林、韓國漢城、日本東京、巴西聖保羅展出;
2005年 12月,“第二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中榮獲銀獎。被評為“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稱號;
2006年 4月,作品在“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30周年全國書畫大展中,榮獲銀獎,作品入編《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優秀作品集》;
2006年 12月,書法作品入編第二屆“華夏龍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優秀作品集《中華龍典》榮獲銀獎;
2007年 1月,作品在“第二屆唐詩、宋詞、元曲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金獎,作品入編《當代書畫名家珍品博覽》集;
2007年 12月,作品在梅蘭竹菊全國大賽中,榮獲金獎,入編《當代書畫藝術家梅蘭竹菊精品鑑賞》畫冊;
2009年 10月,作品《春風》被《香港書畫研究院》永久收藏;
2010年 4月,作品《和諧盛世》入選廣西南寧首屆青年藝術大展賽;
2010年 7月,作品“梅蘭竹菊四條屏”捐贈湖南省郴州市江口鄉救助貧困學生拍賣活動,在郴州國際大酒店以106000元拍賣成功;
2010年 8月,作品《紅荷怒放》被山東省賀敬之文學紀念館永久收藏,並榮獲榮譽獎章;
2013年 作品《永州八記》在南京才華百家拍賣會上已20.9萬拍賣成交。

作品賞析

書畫作品集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張兆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