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

張偉平(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

張偉平,1955年生於桂林,祖籍永福。

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5年獲副高職稱。

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9年至2012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2年獲教授職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偉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桂林
  • 出生日期:1955年9月
  • 職業:教授、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山海匯觀》(中南海懷仁堂收藏)
  • 代表著作:畫壇名師大講堂—張偉平講山水畫
人物簡介,出版著作,主要思想,畫作展覽,作品賞析,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張偉平,1955年生於桂林,祖籍永福。
張偉平張偉平
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5年獲副高職稱。
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9年至2012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2年獲教授職稱。

出版著作

2016年 《山水畫法教程》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年 《畫壇名師大講堂——張偉平講山水畫》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14年 《墨海尋微——張偉平山水畫作品集》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 《中國當代畫家 張偉平》 中國書店出版社
2007年 《2006年中國畫藝術年鑑——張偉平》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中國畫名家畫庫·山水卷》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4年 《當代中國畫名家技法·張偉平山水畫法》
2002年 《世界美術工作室——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工作室》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2年 《教學范畫叢書——中國山水畫》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2年 《山中有我(意筆山水教學講座)》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1年《中國歷代名家技法集萃》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0年 《廬山高(名畫臨摹技法)》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0年 《富春山居圖(名畫臨摹技法)》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8年 《溪山行旅圖(名畫臨摹技法)》 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7年 《寫意山水畫入門》 廣西美術出版社

主要思想

中國畫是一個直接關注生命狀態、提倡“天人合一”的具有生命超越形式的畫種。因此,千百年來,中國畫家在表現方法的選擇上,漸漸地採用了一種能夠最大程度提升生命自在力,且最少被物質因素約束的表現技法,這就是“筆墨”。所以,筆墨是與畫家的生命狀態密切相連的中國畫技法。說得具體一些,中國畫的技法特點是處理相間、相碰、相生的筆墨關係,是最能引發畫家抒發“自然性”狀態的繪畫技法;由筆墨組構的體格,是最能融合、承接畫家“自然性”(本質)的地方,畫史常記載古代大師作畫入“自在”之境說的就是同一個道理。我想中國畫的本質就是通過運用筆墨特性,顯現上述的生命要求。這一凝聚了東方文化內涵,並經由歷代名家成功運用筆墨形式而顯現出來的本質,一直延續至今,並與西方油畫有著很大不同。油畫在材料上選用了不透明、覆蓋力強的油彩顏料,這樣在繪畫時可以不論深淺,逐層覆蓋,遇到不滿意處甚至可以刮掉顏料,作品因而可以便於作者描繪出很強的立體感。它最早服務於宗教要求,表現對象的莊重和崇高感,以顯示出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後來發展到現實主義畫家那裡,就變得越來越寫實,表現日常世俗場景了。然而,無論表現對象是誰,大多數早期西方油畫派別追求的都是逼真的表現對象。由於油畫所選用的材質給了畫家高度寫實的可能性,我們便可以說油彩這種材質具有了逼真刻畫對象的屬性,這種本質
屬性也因此被大部分西方寫實主義畫家成功運用。
中國畫是一個以呵護生命、提升生命本質為目的的畫種,因此其生命顯現的多層次就直接反應在對畫的品鑑上,也就有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區別,也可以說歷代評論家看畫賞畫,是帶有自我生命體驗的。既然中國畫顯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融相合之道,那么可進一步推知,它產生的力量一定是正能量,一定與生命健康成長息息相關,神、妙、能、逸各品都如此。這是由中國畫本質所決定的,也是它的“道”。
中國畫的本質(或“自然性”)是經由千萬個高品質生命(歷代名家名師)打造所得的一個能與自然相融相合的大體格,因為“術業有專攻”的原因,不同中國畫家對人生境界的不同解讀會產生對畫境理解的差別,這種差別也會反映在畫家運用的技法上。這樣,單箇中國畫家便會有不同程度的專業知識或經驗的缺失,因此對“中國畫本質”問題理解的差別也理當存在。如果在不了解中國畫本質的前提下,僅憑表象與自己(對中國畫)有缺失的經驗,就對中國畫這座藝術聖殿下判語,結果是令人譁然的。好比一個佛教徒走進曲阜,看到孔廟的建築,如果僅憑寺廟建築的眼光看孔廟的表象,很容易就會給它下一個“這是佛教寺廟”的結論。上世紀很多以西學為根基的畫家們對中國畫的判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談中國畫的單個本質,是要以畫家之性與工具材料特性(筆性、墨性、紙性)在剎那間的融合貫通後,產生一個新的視覺品相來決定的。而中國畫就是由這些優質的品相共同組成了其核心,再逐漸地由其他品相向外延伸,並無定界。所以,對中國畫本質的認定就很難統一,只能個人根據自己所處的不同層面去感應,並作出判斷。雖然是“各自判斷”,但並不等於它沒有核心,這樣一個體格宏大,以將畫家之性融入大自然為終極目標的畫種,一定有著自我千古不移的核心審美和價值體系。

畫作展覽

2000年為中南海懷仁堂西廳特約作畫《山海匯觀》並被收藏;
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首屆中國畫展覽”、“全國中國畫展——深圳優秀作品展”、“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中國畫大展”;
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等舉辦“中國新文人畫大展” 、“中國新文人畫五人展”;
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美術研究所、《美術》雜誌、《中國畫》雜誌社主辦“2001 黃河中國畫大展”;
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水墨延伸——2001人物、山水、花鳥大展”;
參加台灣中興藝術中心舉辦“桂林山水畫大陸名家四人展”。

作品賞析

人物評價

傳統繪畫中,“筆精墨妙”是成就經典名作的第一要素,而何謂“精、妙”?為何要“精、妙”?當代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地指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魏晉大玄學家王弼為之注到:“妙者,微之極也。”故此解題:中國畫之氣象何其浩瀚,而於浩瀚中能辨其精微者,識道之門徑也!一為廣袤無垠之體,一為體格精微之端;識精微而不落細碎,蘊浩瀚而不落空亡,何其不易!只有識到畫中精微處,方能入妙。畫能至精微之極,眾妙乃生也。
張偉平墨海尋微數十載,不隨時尚沉浮;既承接了宋人蘊養胸中丘壑的傳統,又融入了元人筆精墨妙的筆墨意識,展示出自己平和安祥的內心世界。張偉平畫中的一枝一朩、一山一水,雖都出於尋常景致,然而細細揣摩,又都耐人尋味。“筆精墨妙”理應是每位中國畫家的終身所求,但並不是僅靠勤奮書寫至天長日久,也不單憑埋頭苦思就能必有所獲得,一切都必須在以理入法的修養過程中慢慢悟浸透於胸。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求“大”而“全”者,必專注於“微”而“精”,無此而遠非中國畫的最高境。長年耕耘於此的張偉平,沿著正確的路徑,用筆墨之精微,構築出了一幅幅淡泊疏朗的畫面,將觀者引入到一處處古樸凝重可賞、可居、可游的境地,其所構之世界,在當下繁華躁動的年代,不失為一處心靈的遏棲處。 故依理而行者,中國畫家悟道之要略也,其(畫)理逾修之精微,眾妙之和可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