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熊

張仲熊

張仲熊,宋朝名臣張叔夜的兒子,曾隨父兄領兵抗金。但後來投降偽齊金朝,做了叛徒。在清代小說《蕩寇志》中,此人有較多的出場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仲熊
  • 國籍:宋→偽齊→金
  • 民族:漢
  • 職業:軍人、光祿寺丞
歷史記載,文學形象,

歷史記載

張仲熊是宋代名臣張叔夜之子,張伯奮之弟。《宋史·張叔夜傳》中記載,靖康年間,金兵進攻汴京,在鄧州的張叔夜與張伯奮、張仲熊帶兵三萬,星夜兼程入京護衛。途徑尉氏地方,便與入侵金兵遭遇,於是張叔夜率軍且戰且進,一路殺敵,於十一月底輾轉到達京都。而在《三朝北盟彙編》中也有此事的記載,但張氏父子所帶人馬數量有所出入。張仲熊也因為此功與父兄一同獲得朝廷封賞。
後來張叔夜不願支持金人立異姓為帝。張仲熊與張叔夜一起被金人押往北方。張叔夜到北方後絕食而死。張仲熊在此時的舉動,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到了公元1137年偽齊被滅後,張仲熊與其他一群偽齊官員又在金朝擔任職務,其中張仲熊為光祿寺丞。此事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續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載。由此可見,張仲熊不但沒有隨其父親張叔夜殉國,反而先後投靠了偽齊和金。

文學形象

在清朝俞萬春所著《水滸傳》續書小說《蕩寇志》中,張伯奮、張仲熊兄弟作為“雷將”中的兩員,與父親張叔夜一同征伐梁山。書中稱其為“雷聲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將軍降生”,排名在雷部第三位,使厚背薄刃雁翎刀。曾與張伯奮協擒盧俊義。後被封為右神武大將軍、定國公。
張伯奮、張仲熊、辛從忠(《蕩寇志》繡像)張伯奮、張仲熊、辛從忠(《蕩寇志》繡像)
《蕩寇志》相關原文:
且說張經略領大兵直攻梁山內寨前門,伯奮、仲熊兩馬當先。正遇盧俊義,挺著朴刀,把住門中。伯奮、仲熊大怒,一齊奔上前去。此時梁山大事已去,盧俊義也明知難活,只是不甘心白死,便挺朴刀直斗伯奮、仲熊。二子一齊大喝道:“賊子到此,還不下馬受縛!”盧俊義也無言回答,挺刀直砍過來。伯奮急用雙錘架住,仲熊已一刀溯入。盧俊義不慌不忙,輪轉刀來,敵住了仲熊。伯奮又一錘打進,盧俊義托地躍馬跳出圈子,展開了朴刀,重複殺進來。伯奮、仲熊一齊迎敵,三馬盤旋,大斗六十餘合,不分勝負。張經略、蓋天錫都在後面,看那伯奮、仲熊力戰盧俊義,殺氣飛騰,神威酣暢。盧俊義合死忘生,兀自轉戰不衰。 盧俊義已與伯奮、仲熊力戰到一百三十餘合,忽見寨子已破,卻不慌亂,只顧死斗。伯奮心焦,想道:“只好誘他一誘。”便展開雙錘,擺出那擎天按地的勢來。盧俊義如何不識得,便將計就計,一刀搠將進來,原想他一錘打下,便閃過去砍他背後。伯奮卻故意不打,托地退回數丈。仲熊眼明手快,便使個旋天轉地勢,一刀覷準盧俊義左肩砍來。盧俊義刀溯個空,急忙掉轉刀來,掃轉左三路,卻好將仲熊的刀架住。伯奮、仲熊立意要擒拿此賊,力戰不捨,盧俊義此時也拚出了性命,三騎馬不住的惡鬥。背後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已將三關上的游賊,都接提淨盡,押解了朱仝、雷橫及一切群盜,並無數首級,隨後上來。見伯奮、仲熊力戰盧俊義不下,便要一齊上前去幫。張公道:“無須也,看本帥親去擒這賊。”便提鞭策馬,飛出垓心,取出左邊麒麟袋內一張鐵胎樺皮寶雕弓,右手便去飛魚壺中抽出一枝修乾鵰翎狼牙箭。只看那伯奮、仲熊和盧俊義奔雷駭電廝殺,張公搭箭弦上,暗想:“若要射殺他不難,只是生擒正法為是。”便舉起雕弓,拽開來正似一輪滿月,端的右手如抱嬰兒,左手如托泰山,覷定了盧俊義,撒放過去。弓如霹靂鳴,箭如逸電飛,不偏不倚,正中著盧俊義右肩。盧俊義狂吼一聲,往後便倒。伯奮急忙下馬,奮勇按住,仲熊一同下來協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