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衡

張亞衡(原名張全定,學名張鈞,字亞衡,別名張馭中),1895年出生於榆中縣金崖鎮張家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亞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榆中縣金崖鎮
  • 出生日期:1895年 
投身革命,參加抗戰,病逝學校,

投身革命

張亞衡兄弟7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父親張克昌是當地著名的醫生,因而比較重視對子女的文化教育。張亞衡在兄弟7人中又是一個比較聰敏、喜愛讀書的孩子,所以深得父親疼愛,因而盡全力供其讀書。張亞衡沒有辜負父親的精心培養和期望,1912年畢業於金崖國小,1913年8月與同鄉張一悟一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甘肅省第一中學,共同的志向使他們結為生死與共、親同手足的親密朋友。1917年6月他們從中學畢業。1918年秋,一同奔赴北京求學,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他們與早年考入北京大學讀書的同鄉丁益三住在一起。
1919年5月4日,北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愛國學生運動。血氣方剛的張亞衡與好友張一悟、丁益三在革命浪潮衝擊下,懷著一腔愛國熱情,和北平學生一起“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參加演講團和國貨維持會,發通電、撒傳單、到街頭講演,要求政府釋放被捕同學,懲辦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在這場偉大鬥爭中,張亞衡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開始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如火如荼地反帝浪潮,使他激動不已。他通過書信將“五四”運動的情況,以及他所認識到的進步思想,告訴給家鄉的親朋好友。“五四”運動後,他和張一悟一同南下,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在此期間,他仔細閱讀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以及《共產黨》、《新青年》等革命刊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922年4月,張亞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武昌高等師範。同年底,懷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同好友張一悟回到甘肅家鄉,在涼州(今威武)中學堂任教。他一面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家鄉人民,一面協助張一悟開展革命工作,宣傳進步思想。1924年,張亞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他協助張一悟在武威召開了孫中山先生追悼會。張一悟在會上作了《中國時局問題》的講演,號召青年“關心時政,振興中華”。由於宣傳革命思想,反動軍閥對他們十分敵視,欲加迫害。此後張一悟接受張掖縣縣長柴春林的邀請,去張掖籌辦師範學校;張亞衡去了青海湟川中學任教。不久,張掖師範停辦,張一悟返回蘭州,張亞衡也從青海回到蘭州,在蘭州師範任教。
1925年10月,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立後,張亞衡在“特支”的領導下,在軍隊、學生、工、農、商各界民眾中展開了宣傳、組織工作。協助張一悟辦了民眾夜校和甘肅政治工作人員訓練所,向民眾和青年進行文化教育和“新三民主義”的宣傳。他還積極支持甘南拉卜楞寺藏民代表為反對封建軍閥迫害來蘭求援的活動,支持“藏民文化促進會”的工作。通過國民黨甘肅省臨時黨部這一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國民黨左派及進步青年,同國民黨省黨部內的右派分子田崑山等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了張一悟、張亞衡等人的政治身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黨組織決定張亞衡和張一悟離開蘭州去陝西工作。1927年春節,張亞衡東去陝西。到西安以後,黨組織即派他去駐紮在陝西臨潼雨金屯的甄壽珊部隊(即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十七路軍第三師)從事兵運工作,公開職務是師參謀。在該部,張亞衡先後發展了高儒安(陝西省洋縣馬場鄉高堡村人,當時是該部隊教導營分隊長)等地下黨員。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這年6月,馮玉祥命令“禮送”共產黨員出境,甄壽珊奉馮玉祥的命令也在其部隊中開始清黨,撤銷了政治處,張亞衡離開雨金屯,到西安匯報工作。1927年,中共陝西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準備發動一場以許權中部隊為骨幹的渭華起義。起義中心在陝西渭南和華縣一帶。這年10月,張亞衡奉中共陝西省委的命令到華縣幫助工作。當時的華縣縣委書記王芾南(又名王林,陝西華縣人)將其派往起義的中心地區高塘鎮(即第一區)工作,公開職業是縣立國小教員,黨內擔任該區區委委員職務。這時,張一悟也在華縣工作,兩位生死與共的好朋友、老戰友又會聚在華縣。在此期間,張亞衡白天給學生教書,晚上深入到附近貧苦農民家中做宣傳發動工作。1928年5月,渭華起義爆發。張亞衡積極帶領高塘地區起義農民鬥地主、斗惡霸,分地分糧,在這一帶農民中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渭華起義失敗之後,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張亞衡離開華縣去了北平,改名張馭中,居住在宣武門外南橫街吳公祠(甘肅會館)內。
1929年下半年,張一悟從上海來到北平,黨組織將其安排在北平“鐸民國小”任教。以合法的身份在北平從事革命活動,並常來吳公祠。兩位老戰友又會聚在北平城。不久,由張一悟通過北平地下黨關係,將張亞衡介紹到駐紮在北平西城馮玉祥的國民黨第二教導團從事兵運工作。
1930年,張亞衡的同鄉陳成義、陸長林等人來北平求學,也居住在吳公祠內。1931年,張一悟在北平受到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黨組織將其又調往山東濟南第一女子師範任教。由於張亞衡離開陝西時沒有轉上黨員關係,北京地下黨經過一段時間考驗之後,根據本人要求,1933年經周平化介紹,第二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參加抗戰

1933年5月,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張家口聯合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以下簡稱同盟軍)。馮玉祥第二教導團也被編在“同盟軍”之內,張亞衡便隨教導團參加了“同盟軍”。“同盟軍”在吉鴻昌、方振武將軍的領導下,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先後收復察哈爾北部數縣,使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大漲了中華民族的威風。
1933年8月,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革命策略,派重兵圍逼“同盟軍”。在日偽和國民黨軍隊的四面圍擊下,“同盟軍”戰敗,餘部離散四方。同年10月,張亞衡返回北京,仍和“同盟軍”戰友、同鄉陳成義一道居住在吳公祠內。這時,蔣介石的憲兵第三團在北京瘋狂地搜捕共產黨員和抗日青年,地下黨組織也被破壞。他們回到北平後,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後陳成義遇見以前曾和他發生組織關係的陳新,告訴了他住處,希望通過陳新恢復組織關係。
1934年元月20日,由於叛徒陳新告密,憲兵突然闖進吳公祠,把張亞衡、陳成義二人捕去。在憲兵司令部里,敵人分別核對了張亞衡、陳成義的筆跡,就匆匆轉到法院審判。張亞衡與同鄉陳成義以“危害民國罪”為由,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關押在北平市河北省第一監獄。
1936年8月26日刑滿釋放。出獄後,張亞衡和陳成義二人仍然回到吳公祠居住。不久,陳成義去了天津,張亞衡去山東尋找張一悟。到山東以後,得知張一悟已被韓復榘部逮捕入獄,無立足之地,遂又回到西安。兩年半的監獄生活,營養不良,殘酷折磨,使張亞衡的身體受到很大摧殘,再加上托著極度虛弱的身體輾轉山東,1937年初到西安時已是蓬頭垢面的乞丐模樣,原想到西安後馬上找黨的組織繼續工作,但他離開西安八九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時難以找到關係。無奈何只得先到他在武昌高師時的同學衛勖哉家去。一來暫時找個安身之處,二來急需調理一下自己多病、虛弱的身體。在衛勖哉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理,張亞衡的身體才基本恢復。這時,衛勖哉正好在經陽師範(後搬到銅川改名為銅川師範)任教育主任,他就介紹張亞衡到銅川師範擔任教員。兩三年後,衛勖哉調往華陰縣雲台中學(現為華山中學)擔任校長,張亞衡也要求去雲台中學。
1941年2月,衛勖哉又將其安排在雲台中學當生物教員。在這裡,他象慈母一樣,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無私地奉獻給他的學生。學生稱讚他:“講課非常認真,講解動物時常常引用寓言故事,但絕不涉及迷信”。他常常和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教師相聚談心,抒發其愛國的赤膽忠心,暢談其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由於他為人忠厚、淳樸,待人誠懇,在雲台中學的廣大師生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病逝學校

1942年冬,張亞衡先患了嚴重的氣管炎和肺氣腫,接著又患了急性中毒性痢疾,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學校師生竭盡全力進行治療,終因治療無效,逝世在雲台中學的雲台宮裡,終年47歲。逝世後,學校將其安葬在華山腳下的公共墓地,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木質墓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