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修

張乃修

《張聿青醫案》為清·張乃修原著,經其門人吳玉純(文涵)整理編次而成。全書20卷,收錄張幸青臨床診治醫案1100條例,按外感、內傷、雜病編排,於每一病證後附以醫案。選案嚴謹,記錄翔實,辨識精細,論證精當,處方確切,記載了張乃修先生療效卓著的臨床經驗與用藥特點,尤其是每案後的批註,切中肯綮,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醫案專著,在近代中醫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於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臨床醫生必讀之書。本書是以江陰吳氏鉛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出版。為便於讀者學習,撰寫了導讀,書後附有病證名索引,以便學習中查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乃修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44
  • 逝世日期:1905
  • 代表作品:《張聿青醫案》
人物簡介,醫學著作,主要理論,

人物簡介

張乃修(1844-1905),清末醫家,字聿青,又字蓮葆。祖籍江蘇常熟,又遷居無錫。父張甫崖,兄仲甫,均業醫。少自少年時從父習醫,同治二年(1863年)曾隨父為太平軍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於大市橋“信性堂”應診行醫。嘗旅居滬上十餘年救奇難大症無數,醫名大振,從游者甚眾。

醫學著作

畢生勤於臨床,經驗豐富,傳世有《張聿青醫案》(又名《醫論治案》)20卷。秦伯未謂其“論病處方,變化萬端,不株守一家言。”《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中錄有其醫案多則。書中所列老年醫案,俱見匠心,其中的老年病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不僅啟發後學,也豐富我國傳統老年醫學之寶庫。
張乃修

主要理論

1.年邁正虛,治重補益,精心調養。張乃修認為,高年氣血虧損,精血虧虛,肝腎日衰,五液皆涸,因而認為屬正不勝邪,圖治不易,勝負之數,難以預決,所以對高年久病,難求速效,宜長期調治,精心調補。
2.補益調養,尤重肝腎,滋護胃氣。聿青所治老年病案,補肝腎之法尤為多用,血肉有情之品較為常選,書中列舉了很多病案,主要強調補肝腎益精血為治。在調和陰陽之中,尤其注重養陰,除滋腎陰、養肝陰外,尚十分注重胃陰,在治療方法上,多用滋胃陰,護胃氣,生津養胃之法。
3.扶正祛邪,兼顧標本,重舌脈診。張氏重視扶正祛邪,或標本、主次、先後、緩急有所側重或者兼顧之法治療,在臨床上常常獲得較好療效;臨床中很多醫家在診斷時重視脈診者多,往往忽視舌診。聿青不僅重視脈診,遇到情況複雜的時候,他往往能從舌診中求得真相,將舌診置於脈診並重的地位,合參舌脈,以作全面的診斷辨證,這是難能可貴的。
張乃修同時還注重五行學說的分析立論,師古而不泥古,博採眾家之長,記載病案中多次複診均精細詳盡,分析全面,因而立法得當,方藥周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