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澤爾尼克

弗里茨·塞爾尼克荷蘭語Frits Zernike,1888年7月16日-1966年3月10日),荷蘭物理學家,1953年因相襯顯微技術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茨·澤爾尼克
  • 外文名:Frits Zernike
  • 領域:物理
相襯顯微技術,歷史,原理知識,

相襯顯微技術

相襯顯微技術是一種光學顯微技術,光線在穿過透明的樣品時會產生微小的相位差,而這個相位差可以被轉換為圖象中的幅度對比度的變化,這樣就可以利用相位差來成像。
光線在穿過非真空介質時,會與介質發生作用從而產生幅度相位的變化,這種變化與介質的性質相關。幅度的變化通常是由於介質對光的吸收,變化程度與波長也就是光的顏色相關,而介質的厚度、折射率的變化會導致光線相位的改變。人的眼睛僅能測量到達視網膜的光線的能量強度,而很難觀察到相位的改變,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也無法檢測相位的改變。然而相位的變化通常也會攜帶相當多的信息,但是在對光線進行測量的時候這部分信息就全部丟棄了。為了使相位變化的信息可以被觀察到,就需要將穿過樣品的光線與參考光源相結合,相干的結果可以顯示出樣品的相位結構。
相襯顯微鏡觀察樣品時不需要進行染色,在觀察細胞的時候也就不會對細胞標本產生傷害,因此這種顯微鏡可以用來研究細胞周期

歷史

相襯顯微技術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弗里茨·澤爾尼克在研究衍射光柵的時候發明的。在研究中,他認識到與參考光干涉是很有必要的,而為了最大化對比度,需要向參考光中引入相移,這樣可以產生完全的相消干涉。隨後,他認識到相同的技術可以用於光學顯微技術。首先需要在玻璃上精確蝕刻圓環,當將玻璃插入顯微鏡的光路中的時候,就會產生所需要的相移。這個技術稱為相襯技術。
光學顯微鏡觀察的許多對象如原生動物細菌精子的尾等等細胞結構在染色以前都是透明的。染色是一個非常困難和耗時的過程,而且有時還會對標本產生傷害。然而,觀察對象的密度和成分不同經常會使光線在穿過它們的時候產生不同的相移,因此他們有時候也被稱為相位物體。使用相襯技術可以使這些結構顯示出來,同時允許對活體標本進行研究。
相襯技術是顯微技術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它的發明人澤爾尼克因此榮獲195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在大多數高級光學顯微鏡中都使用了相襯技術或提供可選的相襯套件,而它也被廣泛套用於為透明標本如活體細胞和小的器官組織提供對比度圖像。

原理知識

目前主要套用的相襯顯微鏡的原理示意圖如右圖所示[1],它的核心是一個位於聚光器的孔徑光闌位置的匹配環1和位於物鏡鏡頭後方的相位板。首先光線從照明用的燈絲內的一點射出,由場透鏡精確的聚焦在聚光器處的匹配環的開放處。由於這個位置處在聚光器的前焦平面,光線在通過聚光器後將變成平行光。假設這兩束光線在標本平面2(也就是顯微鏡的載玻片的位置)不發生反射和折射,它們將平行的射入物鏡。由於所有的平行光都會聚焦在後焦平面上,物鏡的後焦平面是聚光器的前焦平面的共軛平面。而實際上,部分光線通過標本以後將會發生反射和折射,而後將在平面3處聚焦,因此平面3也是物平面的共軛平面。為了完成調整相位的需求,需要在此處添加一塊相位板。相位板的另一個作用是將未被標本影響的光線減弱,用相位對中望遠鏡觀察物鏡後方的相位板,可見減光材料形成的暗環。大多數現代顯微鏡廠商使用真空沉積法製造相位板,把電解質或金屬材料沉積在獨立鏡片上,或者直接加工在物鏡的某片透鏡表面。
如果要使相襯顯微鏡清晰成像,需要將這兩個部件準確的放置在一起,中心也需要對準。在調整的過程中,使用相位對中望遠鏡暫時的取代一個目鏡,讓物體的像聚焦在相位板上,然後通過望遠鏡觀察將匹配環和相位板對應的環調整到同心位置。
曾經有過一種有趣的相襯設計的變種,在這個設計中,匹配環被一個十字形的傳輸縫代替,而位於物鏡共軛平面的相位環被一個十字形的相位板代替。這個設計的優點是在所有的相位物體的放大過程中只需要一個縫狀光圈,而十字的形狀使得重新對齊中心和旋轉對齊非常容易,因此調整不再需要使用對中望遠鏡了。
一些型號的顯微鏡在出廠前已經預先校準聚光鏡系統,並不需要用戶進行相襯對中操作。此外,相襯物鏡也可以用於明場觀察,只需將環形相襯光闌移出聚光鏡的光路,切換為明場照明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