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出自《菜根譚》,《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 出處:《菜根譚
  • 朝代:元朝
  • 作者:道人洪應明
原文,譯文,註解,評語,

原文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譯文

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註解

弄權:超越自己身分而濫用權力,據貢師泰《河決詩》說:“縣官同巡防,小吏爭弄權。”
道德:指人類所應遵守的法理與規範,據《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依阿:阿與依同義,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獨立人格,凡事都隨意附從他人意見。
達人:指智慧高超,胸襟開闊、眼光遠大的人,據《左傳昭公七年》說:“聖人有明德者,若木當世,其後必有通達之人。疏:‘謂知能通達之人。’”
物外之物:泛稱世事以外的東西,也就是現實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養,即佛都所謂不生不滅的涅般境界。
身後之身:是指身死後的名譽。
毋:毋同勿,不要。

評語

寧願棲守道德而寂寞一時,寧願遵從大義而捨生一死,從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文天祥就稱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載: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否則只有一死,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句就是現在人們經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的具體表現。達人所以能“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完全在於“仁義”二字,因此文天樣在他的“衣帶贊”中又說:“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古代的捨身取義。有了這樣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於淡泊了。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之,如魏忠賢、嚴篙、和砷等人,幾乎個個都是依仗枚勢的佞幸奸臣,他們最後都落得身首異處淒涼萬古的悲慘下場,為人處世不慎可乎!用這個道理來考察我們的現代生活,同樣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當年,李大釗、瞿秋白等一代先烈為了偉大的理想,為了美好的追求,捨生成仁,英勇犧牲。對照我們今天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丟悼原則,喪失理想,而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