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明村(浙江龍泉市住龍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建明村屬浙江省龍泉市住龍鎮,位於市西北邊陲,烏溪江上游,系浙閩兩省和龍(泉)遂(昌)浦(城)邊界林區。距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龍淵鎮59公里。該村以科技為先導,以林業為基地,抓住林產工業,由此促進農業、交通、水電、文教的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富裕,被譽為浙南"工業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明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龍泉市住龍鎮下轄村
  • 郵政區碼:323725
  • 地理位置:市西北邊陲,烏溪江上游
  • 面積:5.34萬畝
  • 人口:775人(2014年)
  • 方言:龍泉方言、浦城方言
  • 著名景點:馬尾坑瀑布
自然地理,歷史沿革,村情簡介,基礎設施,區域建設,區域發展,經濟發展,農業,林業,

自然地理

總面積5.34萬畝,各自然村沿峽谷(住溪兩側)向東北擴展,長7公里。

歷史沿革

唐至清屬西寧鄉。民國後屬住龍鄉,已屬住龍鎮。1935年為中共浙西南特委轄地,曾建立村蘇維埃政府,主席廖榮古。1951年稱住龍鄉第四行政村,1961年以社會主義建設前途光明之意取名建明大隊,1984年5月改稱建明村。轄馬尾坑口、里塢、碧源坑、碧源、郎衣坑、黃泥畈、楓樹潭、林石坑、九條坑、大?門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馬尾坑口。1992年有村民207戶,738人。李、楊、廖等姓於明末清初從福建連城汀州遷入,李姓綿延至今約20代。

村情簡介

唐至清屬西寧鄉。民國後屬住龍鄉,現屬住龍鎮。村民以李、羅姓占多,吳、蔡、廖、葉姓居中,劉、楊及其他姓次之。李、楊、廖姓於明末清初從福建連城汀州遷入,李姓綿延至今約20代。
建明村東跨大高山與岩樟鄉接壤,南鄰住溪村,西與碧龍村、周調村相連,北與遂昌縣龍海鄉交界。境內山峰疊翠,大高山海拔1553米,十山海拔1447米。有小澗3條,注入住溪,流經遂昌王村口,入烏溪江。總面積5.34萬畝,各自然村沿峽谷(住溪兩側)向東北擴展,長7公里。

基礎設施

區域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明村將大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1965年前,交通很不方便,至龍泉縣城要翻山越嶺,貨物靠步行肩挑。1965年住溪至龍泉公路開通後,村民還須跋涉5.5公里的山逕到住溪。70年代,利用村辦集體企業積累資金投資115萬元,於1981~1983年建成林石坑至大?門公路,長7.3公里南與住溪村公路相銜接,北與遂昌王村口公路相連,從此與縣、省道公路貫通,可以直達金華、溫州、浦城、龍游。同時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2孔公路橋樑和碧源機耕橋各1座。隨著交通的發展,村民自購三輪機動車8輛、機車12輛、菲亞特小汽車3輛,另外還投資2萬元,架設通向自然村電話,安裝電話機5部。

區域發展

1979年集體投資16萬元,投工3000個,於1980年建成水電站1座,集雨面積4平方公里,設計水頭129米,流量0.08立方 秒,裝機1台,容量75千瓦,居民照明和食品加工,結束了幾千年來火篾當燈照、碾米靠踏碓的狀況。1991年起,電站連網運行。
1949年後,始有公辦初級國小1所,利用舊廟宇作校舍。80年代後,集體投資6萬元建造新校舍,建築面積420平方米,興辦2所初級國小。集體投資5萬元,架設電視差轉台3座,由於高山阻擋,居住於峽谷間的農家只能收看浙江電視台節目,且螢屏清晰度欠佳,私營企業戶廖學耕、廖學友兩兄弟自籌資金1萬元,於1991年冬裝置衛星地面接收站一座,村里配套無償供給附近村民使用。能收看中央一台、二台,浙江台,貴州台和香港中文台等9個電視台節目。現全村有放像機9台,每戶都有電視機,其中彩電41台。
1949年前,有少半農戶住杉皮寮(用杉樹皮作瓦),多數農戶住兩三間泥牆木板平房。50~60年代,80%改建為泥木結構的二層樓房,70年代修建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每幢多數為三至六間,附加防火牆,外砌建一間廚房,門前都有一塊地坪,地坪邊緣種植數棵柑桔等果樹。80年代後期,20%的農戶拆去舊屋或在溪圩邊疊石砌基,建築起別墅式三至四層小洋樓,共31幢。

經濟發展

經濟以林業為主。1949年前,交通閉塞,林副產品難以開發,農業耕作技術落後,畝產僅170斤。只夠半年糧,為嚴重缺糧村,靠種山雜糧充飢,農民常年去福建打零工,一天僅得2升米維持生計。1949年後,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單純種田,每個勞動日僅值0.3~0.4元。80年代改革開放後,村民除種植責任田外,兼營工商業,每個勞動力每月收入160~400元不等。歷年來,集體經濟部分除用於基本建設外,1992年尚留公共積累資金6.7萬元,村級固定資產21.67萬元。

農業

耕地491畝,90%為山壟梯田,10%為溪岸畈田。1950年畝產170斤;1978年畝產1096斤,總產51.27萬斤,當年人均口糧733斤,為歷史最高年產量。茶葉173畝,春茶年產量1500斤。自留地49畝,種植瓜豆蔬菜,自產自食。1992年毛豬飼養量515頭、耕牛36頭、養蜂25箱。置有47匹馬力柴油機5台、14千瓦電動機5台、碾米機6台、磨粉機2台、飼料粉碎機2台。結束了人工踏碓加工糧食的笨重體力勞動。

林業

林地5.05萬畝,其中村級統管山1000畝,責任山4.73萬畝,自留山2232畝(人均3畝),林產品以杉木為大宗,其次為松木、荷木、毛竹、厚朴、筍、油茶等。累計營造杉木林4000畝(其中豐產林300畝),厚朴林1000畝,竹林700畝,7.3公里公路兩側皆為封山區,山林管理制度嚴格,有專人負責分管,有切實可行的鄉規民約。據測算,全村木材蓄積量35萬多立方米。1992年,向國家投售原杉、松、雜木9759立方米。
1960年,創建建明車木廠,為大隊集體所有,生產車木電燈盤,產品由五金公司統一收購,年產值1萬元;1973年改產熱水瓶塞;1977年轉為建明紡織器材廠,年產值80萬元。80年代後,引進先進技術並注重市場信息,實現原木深加工。以生產紡織行業專用的寶塔管為主,使1立方米木材由原來不上百元,提高到500元,林農可得200元,林業部門得70元,稅收50元。全村累計已產寶塔管達2500萬隻,遠銷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市。
1992年全村集體、聯戶、個體三種類型企業合計9家,職工270人,女工占80%以上,年總收入319.13萬元,其中聯戶企業266.13萬元,村辦集體企業53萬元,上交稅利共31.57萬元,純收入76.9萬元。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17.94萬元,固定資產80.32萬元,人均收入1588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