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縣

建國縣

建國縣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中共獻(縣)青(縣)滄(縣)交(河)【今泊頭市】中心縣委書記焦建國(原名焦守健)烈士而命名。

河北省建國縣,前身是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冀中區獻青滄交中心縣,1941年6月份,抗戰英雄焦建國(焦守健)犧牲後,以他的名字命名改為建國縣,1959年4月被河北省政府撤消。建國縣當時轄八個區,250個村,20餘萬人,包含現在的獻縣淮鎮、韓村鎮、壘頭、高官轄區,滄縣杜生鎮、崔爾莊鎮轄區,河間景和鎮、故仙鎮、黎民居鎮、位村、西留莊、北老生轄區以及南部屬交河縣(現泊頭市)的部分村莊。縣委開始設在韓村,後遷韓村鎮的大村,再遷河間景和鎮的豐爾莊村,最後撤消時縣委、縣政府設在滄縣的杜生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國縣
  • 別名:中心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政府駐地:杜生鎮
  • 地理位置:河北青(縣)滄(縣)交(河)三縣結合部 
  • 人口:不足20萬人
  • 存在時期:1941—1959
相關連結,相關介紹,

相關連結

焦建國(1912-1941),原名焦守健,化名蘇一華、肖實。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屯裡村人。1925年在縣立第一高級國小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投身革命。1926年擔任饒陽縣第一任團支部書記。1927年秋,考入北平(今北京)燕京大學農學院。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2月7日,因組織學生運動被捕。出獄後,返饒陽從事地下工作。1930年冬,饒陽小堤暴動失敗後,奉命轉移到天津擔任中共河北省委交通員,秘密從事學生和工人運動。1933年,河北省委特派焦建國回冀中農村重新開闢和恢復黨組織工作。1934年9月,河北省委針對津南特(工)委遭受破壞的情況,派蘇一華(饒陽人,原名焦守健,又名焦建國,後化名改為肖實)來滄州恢復黨的組織,重新組建和恢復了中共津南特(工)委,他擔任津南特(工)委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擔任饒陽縣第一任縣委書記。1938年5月,上級特派焦建國進駐中共獻縣縣委,加強津浦西側的抗日力量。1938年底,上級黨委調焦建國東進,擔任中共獻(縣)青(縣)滄(縣)交(河)一帶的中心縣書記。1939年,在賀龍同志一二〇師的配合下,在中心縣組建起了抗日自衛軍十八大隊,焦建國兼任政委,率軍民拆鐵路、截火車、炸碉堡,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使抗日烽火很快在中心縣一帶熊熊燃燒起來......1941年4月,焦建國在滄縣前軍莊主持召開四縣幹部聯席會議時,由於叛徒告密,突遭敵重兵包圍,他沉著指揮十八大隊與敵激戰,在最後指揮突圍戰鬥中,為了掩護地委巡視員劉光鑒及其他戰友,他幾進幾出,不幸被敵彈擊中頭部,英勇犧牲,年僅29歲!他犧牲後當地黨政機關和十八大隊為其召開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了紀念焦建國烈士,冀中區黨委和行署(冀中三專署)根據民眾要求決定,把他戰鬥工作過的青、滄、交一帶劃出一部分區域,在三縣結合部成立了以焦建國烈士名字命名並以杜生鎮為中心的建國縣

相關介紹

焦建國(原名焦守健)犧牲以後,黨組織調焦建國烈士的三弟焦守信(又名焦石)〔1915-1952〕,到建國縣繼續領導抗日救國鬥爭。焦建國(原名焦守健)兄弟四人:在當時白色恐怖籠罩下,焦守健協同大哥焦守成〔1908-1972〕一起進行革命鬥爭,從而影響三弟焦守信(又名焦石)、四弟焦守封(又名焦星耀)〔1918-2004〕均在1930年前後走上革命道路,被譽為共產黨的“焦氏革命四兄弟”
1959年4月2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調整行政區域時撤銷了建國縣。將其所屬分別劃入河間、滄縣、獻縣。在抗戰時期,這個不足20萬人口的小縣城,是冀中平原上鬥爭最艱苦的地點之一,對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註:焦建國(原名焦守健)烈士的忠骨和銅像安葬/放在河北省英烈紀念園內(石家莊);焦建國(原名焦守健)犧牲時已當選為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的代表:中共“七大”醞釀較早,由於種種原因推遲到1945年才召開。2015年7月焦建國烈士入選100位河北抗日根據地傑出共產黨人名錄。2015年8月24日焦建國(原名焦守健)烈士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