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十一五”發展規劃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加快、中國-東協博覽會每年在南寧舉辦,以及泛珠三角經濟區合作、中越 “兩廊一圈”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深入開展,廣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形勢的多變性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強,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為了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廣西對外經濟貿易工作必須在正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對外經濟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十一五”發展規劃,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把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等優勢快速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提高我區國民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努力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加工製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

本規劃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畫綱要》和商務部《對外經濟貿易第十一個五年計畫綱要》(討論稿),結合我區對外經貿實際編制而成,是指導自治區“十一五”對外經貿工作的行動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十一五”發展規劃
  • 地區:廣西
  • 時期:“十五”期間
  • 進口累計:69億美元
“十五”外經貿發展情況回顧,“十五”期間外經貿主要成績,“十五”期間外經貿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十一五”外經貿發展條件和環境分析,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十一五”外經貿發展重點,“十一五”外經貿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完善外經貿管理體制,健全外經貿法規體系,促進外經貿的支持政策,建立外經貿促進體系,

“十五”外經貿發展情況回顧

“十五”期間外經貿主要成績

“十五”期間,全區外經貿行業積極把握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等歷史性機遇,努力克服全球經濟衰退、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響,在擴大進出口規模、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企業“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外貿進出口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十五”計畫,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勢頭良好,外經貿事業取得顯著成績,有效拉動了全區經濟的增長,提高了廣西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戰略地位,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1.對外貿易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十五”期間,全區進出口年均增長達到20.5%,超過預期目標10個百分點,貿易額累計達到169億美元,比“九五”增加59億美元,其中出口累計100億美元,年均增長14%,比“九五”增加18億美元;進口累計69億美元,年均增長33%,比“九五”增加41億美元。2002年以來,外貿出口連續保持了20%以上的較高增長速度。2005年全區進出口總額達51.8億美元,其中出口28.8億美元,進口23.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9%、20.1%和21.8%。
2.出口結構得到有效改善。“十五”期末,機車、有機化學品、染料、儀器儀表、電線電纜、柴油機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已經發展成為我區出口的重要商品,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額達6.5億美元,所所占比重重由“九五”期末的15.2%提高到22.6%,高新技術產品達6662萬美元,所占比重由0.8%提高到2.3%。“三環”牌日用陶瓷、“新華”牌電池、“兩面針”牌牙膏、“金海”錫錠等一批名優特大宗出口商品品牌在境外成功註冊,擴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與我區發生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168個,東協國家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出口經營主體格局得到有效改善,民營企業迅速成長。2005年民營企業出口所占比重超過三成,表現出很大的增長潛力。貿易方式得到有效調整,加工貿易、邊境貿易分別以年均15%、30%以上的速度遞增。
3.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全區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共51個,協定投資額累計4350萬美元,協定中方投資額累計3370萬美元,其中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25個,協定中方投資額1636萬美元,占全區對外投資中方投資總額的48.55%,民營企業逐步成為我區“走出去”的一支生力軍;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契約金額累計達14892萬美元,完成營業額10190萬美元,全區具有對外承包工程資質的企業由4家發展為10家,全區開展的對外承包工程及勞務合作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以公路、房屋建築、電站土建項目為主;境外直接投資涉及40個國家和地區。
4.對外開放環境明顯改善。200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了全區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並印發了《關於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決定》,制訂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外經貿發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區的開放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各級政府進一步精簡對外經貿項目的審批手續,清理和規範有關收費項目。海關、檢驗檢疫等涉外部門不斷改進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5.市縣外經貿工作快速發展。“十五”期末,市縣外貿出口額已占全區外貿出口總額的88%,其中崇左、桂林、南寧、柳州、玉林、梧州等市對外貿易出口額均突破2億美元,六市的出口額占全區出口總額的63%。各市扶持和培育了一批重點出口企業,成為了我區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6.商務系統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自治區及地市商務信息系統建設初具規模,系統內公告文告已實現網上發布,部分許可證發放和招投標工作已通過網上進行,大大降低了行政費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各級商務部門積極鼓勵和指導出口企業運用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重點扶持了近200家出口企業開展網站建設。
7.外經貿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我區大部分外經貿企業在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經營機制逐步轉換,企業自主經營權得到落實,逐步建立健全了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十五”期間外經貿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外開放的整體合力尚未形成。部分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發展開放型經濟和“大外經貿”的觀念還沒有完全樹立,貿易、產業、科技、財稅、海關、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間的聯合工作機制尚未建立,資源共享和政策集成效應沒有充分顯現。
2.出口商品結構有待最佳化。外向型產業基礎薄弱,資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出口仍占我區出口主導地位,機電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高科技產品規模偏小。2005年我區初級產品出口的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9個百分點;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
3.貿易方式有待改善。一是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低,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不高。2005年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二是邊境貿易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難題,邊貿點的基礎設施簡陋,制約邊貿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降稅的實施使國家邊貿優惠政策逐步減弱;東興、憑祥兩個邊境經濟合作區仍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4.出口主體和載體競爭力薄弱。一方面,出口企業競爭力不強,缺乏質量高、效益好、資信高的大型外貿龍頭企業和自營出口生產企業,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行銷網路。另一方面,各類園區特別是北海出口加工區的產業聚集和出口帶動效應沒有形成,出口基地還有待於培育。
5.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規模偏小。“走出去”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難以取得國家金融信貸和擔保政策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少;外派勞務檔次低;缺乏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諮詢和信息服務的中介機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機制難以適應境外投資需要。

“十一五”外經貿發展條件和環境分析

有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為廣西外經貿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從國際形勢的總體發展趨勢看,未來一段時期,和平、發展與合作依然是時代的主體,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尤其是以美國、日本、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了強勁的恢復性增長,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如東協、印度、俄羅斯等經濟也快速發展,國際市場需求旺盛,為我區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區外經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
國際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區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根據WTO的協定,我區企業在與成員國開展貿易過程中將能享受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以及相互間降低關稅和減少非關稅壁壘等諸多貿易便利;WTO爭端解決程式使多邊貿易體制更具備安全性和可預見性,有效降低企業貿易風險,保證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有利於我區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3.國內經濟持續增長有利於我區外經貿發展。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發展,已進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成長正由政府推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由投資帶動型逐步向消費拉動型轉變。近年來,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國家巨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對外貿易的持續較快增長奠定了基礎。
4.多重歷史性機遇的迭加為我區外經貿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廣西經濟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和每年一屆的中國-東協博覽會,進一步確立廣西作為溝通中國和東協國家貿易通道的地位;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推進,有利於促進我區擴大對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特別是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協定的深入實施,將吸引粵港澳的製造業、物流、金融等產業向廣西轉移,推動廣西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5.廣西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新進展為外經貿發展提供較強的支撐。“十五”期間,我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突出抓好優勢產業和強優企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品、陶瓷、編織品、木製品、鋁及鋁製品、水海產品、食品罐頭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出口產品和產業。近年發展起來的電線電纜、原電池、汽車、汽車及零部件、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等一批機電產品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並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為我區外貿出口提供了貨源保證,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出口。
6.體制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為外貿發展提供了保障。一是隨著國家出口退稅機制進一步改革完善,大大減輕了地方負擔出口退稅壓力,確保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有利於調動地方和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二是從2004年7月1日起,我國實行外貿經營權登記制,進一步釋放包括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多種所有制企業開展外經貿的活力;三是隨著國家和自治區鼓勵外經貿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政策促進作用進一步顯現;四是隨著廣西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將進一步改善外經貿發展環境。

不利因素

1.國際政治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有可能增加。國際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和地區潛在衝突有可能增加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有可能增加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對我國國家安全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將對我區外經貿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2.國際貿易摩擦的阻滯作用不可忽視。近年來,國際上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美歐等已開發國家和部分開發中國家頻繁地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一些國家還針對我國出口產品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利於廣西進一步擴大外貿出口。另外,從2005年起,我國步入WTO“後過渡期”,進一步履行開放市場和降低關稅水平的承諾,眾多國外產品將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使企業更直接地面對國際競爭,增大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壓力。
3.我國外經貿深層次矛盾日趨突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出口的增長主要依靠數量擴張,企業、行業出口自律較差,低價惡性競爭日趨嚴重已經成為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的誘因之一。出口市場較為單一,市場應變及抗風險能力弱,出口貿易仍存在較大的隱患。重要資源性商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加深,將直接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4.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影響明顯。一是近年來為控制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國家取消對電解鋁、鐵合金等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降低了煤炭、鎢、錫、鋅、銻及其製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產品大多為我區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直接增加了我區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二是國家取消了鐵合金加工貿易出口,對我區的外貿出口影響較大。三是人民幣匯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將削弱我區勞動密集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5.廣西工業基礎薄弱使得外經貿增長乏力。廣西屬西部經濟欠發達省區,工業基礎薄弱,出口商品仍以資源性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工業製成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低;工業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制約著廣西“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發展。
6.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制約了外經貿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市場石油等部分主要工業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廣西煤電油運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導致企業出口綜合費用增加,影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抓住構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國-東協博覽會落戶南寧和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越構建“兩廊一圈”、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和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等難得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擴大進出口規模,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開展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主要目標

根據我區“十一五”期間建設“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平安廣西”的戰略任務和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加工製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的總體要求,全面提升外經貿發展的水平,增強我區外經貿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大力促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一是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調整產品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更大範圍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二是保持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增長,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外貿發展高於全國外貿平均增長速度,增強外貿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三是建立對外經貿新體制。按照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原則,不斷深化外經貿改革,建立起統一穩定、公正透明、規範高效的對外經貿管理體制和促進體系;四是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指標實現較快增長,初步形成貨物、技術、服務、資金、人才雙向流動的新格局。
具體目標是:
1.進出口貿易保持穩定增長。到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91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2%。其中:出口總額達到48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1%;進口總額達到43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3%。
2.對外貿易質量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間,力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幅度達到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工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出口每年增長15%和8%以上;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產品出口比重逐年增加。
3.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實現較快發展。到2010年,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協定投資額9000萬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5%;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6000萬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2%。

“十一五”外經貿發展重點

(一)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層次
貫徹落實自治區“東靠西聯、南向發展”的戰略決策,
積極參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經濟區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以中國-東協博覽會為平台,以貿易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為先導,加強統籌和協調,不斷擴大廣西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廣西對外開放的水平和層次。
1.積極參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
(1)充分發揮中國-東協博覽會作為國際貿易新平台的作用,通過商品展銷、經貿洽談、論壇交流等多種形式,加深廣西和東協國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資金和技術、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使博覽會成為廣西走向東協、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2)進一步完善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東協國家在公路、鐵路、海運、航空、信息通訊等方面的對接和貫通,口岸軟硬體設施建設達到新水平,為貨物進出口和人員往來提供快速、安全、便捷、優質的服務。
(3)加快發展貿易物流業。依託廣西的沿海港口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強貿易物流及相關設施的發展,高起點地規劃和建設一批輻射境內外的國際物流中心、物流網點,簡化跨境交通規章和手續、提高貨物運輸效率,減少貿易交易成本。
(4)積極參與自貿區內貿易和投資合作的多邊和雙邊磋商機制的建設,簡化和協調海關制度,加強檢驗檢疫標準的一致性,協商解決妨礙人員和貨物自由流動的非物理障礙,減少貿易壁壘,最大限度地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5)充分利用《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貨物貿易協定》實施後中國與東協“貿易門檻”大大降低的機遇,加強宣傳和培訓,指導企業抓住商機,開展與東協的貿易與合作,使我區產品、服務和資金在零關稅、免配額及其它市場準入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擴大對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
(6)促進產業合作開發與相互投資。加快中國-東協國際商務區、中國-東協經濟園區等項目建設,承接新加坡等東協已開發國家的產業轉移,發展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發展新的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對越南、高棉、寮國、緬甸等東協國家的投資合作,重點開展能源和資源型項目的開發合作。
2.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
(1)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總體框架下,堅持“睦鄰友好,擴大交往; 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以項目合作為突破口,以交通、旅遊、貿易、農業、產業、資源、人力資源開發等為重點合作領域,推進一批重點項目的開發與建設。
(2)按照《GMS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的相關安排,建立口岸通關便利化機制。實施“大通關”工程,建立健全“監管有效、高效運作、一口對外、方便進出”的口岸通關機制;利用中國電子口岸現有資源,建設廣西電子口岸,構築統一信息平台,提高通關效率;對具備條件的口岸建立“單一視窗”服務的集中辦公模式,力爭實行“一站式”檢查作業方式。
(3)積極推進中越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基地、廣西崇左-越南北寧(東協)國際物流中心等項目的立項、審批和籌建工作,積極探索發展集貿易、加工、倉儲、物流、旅遊功能為一體的新型邊境經濟合作模式。
(4)開展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充分發揮廣西大學、廣西醫科大學重點學科的優勢,以廣西民族大學國家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基地為平台,積極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開展語言、農業、醫學、商務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3.積極推進“兩廊一圈”建設
(1)按照“加快啟動,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原則,把推進“兩廊一圈”合作作為廣西參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全面推進與越南的經濟技術合作。
(2)加強邊境磋商機制建設。建立與越南邊境省市領導人及有關部門定期互訪會晤制度,相互交流雙方經貿發展情況,通報經貿政策變動信息,圍繞重點合作事項進行友好協商,共同推進合作項目的落實。
(3)在產業合作方面,充分發揮廣西在汽車、農用機械、有色金屬、糖業、醫藥、林漿紙、建材等重點產業的優勢,通過技術轉讓、設備出口、工程承包、投資入股等方式與越南開展全面合作,有效整合雙方資源,促進雙方經濟共同發展。
(4)加強商貿領域的合作。一是共同推進商貿信息平台建設,使之成為雙方企業取得商貿信息的重要途徑。二是相互支持和組織企業到對方辦展或參展,促進商品交易,擴大雙邊貿易。三是發展商貿物流,以擴建、改建進出口倉儲為重點,以進出口貨物分裝、加工、配送服務為基礎,加快南寧及廣西沿海、沿邊城市的物流中心和商業網點建設。
(5)積極推進“兩廊一圈”重要節點的開發建設。一是加快南寧-崇左-憑祥-河內經濟走廊廣西段的建設,重點推進中國-東協國際商務區、中國-東協經濟園區、良慶工業經濟開發區、崇左市工業區、崇左市國際物流中心、中越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基地等節點項目建設。二是充分發揮廣西的區位優勢,加強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使其成為桂越經濟、貿易、旅遊合作的重要平台。
(6)加強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友誼關(中)-友誼關(越)口岸、東興-芒街口岸和防城港、北海、欽州沿海口岸的聯檢設施、驗貨場、海關監管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防城港、北海港和欽州港三大海港口岸開放區域範圍;改造和升級南寧、桂林兩大空港口岸出入境通道及聯檢設施,並新增設桂林鐵路口岸。
4.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1)以CEPA為契機,大力拓展和深化與粵港澳的全面經貿合作。主動接受粵港澳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大力引進粵港澳的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充分利用服務貿易對外開放的機遇,重點加強與粵港澳在物流、旅遊、商貿、金融、信息產業、法律諮詢和其它中介服務的合作。
(2)充分發揮廣西地處西南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交匯點的區位優勢,聯合雲南、貴州加快建設南貴昆經濟區,加快構築東西互動、南北互通、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使大西南與泛珠三角形成互動,促進大西南與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二)加快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不斷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出口市場結構、貿易方式結構和經營主體結構,加快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外貿進出口穩步增長,增強外貿對全區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1.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深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努力培育自主品牌,不斷提高出口品牌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增加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
(1)機電產品
重點抓好一批具備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出口產品,如汽車、工程機械、農用機械、電子產品、電線電纜、電池、柴油機等。積極扶持重點企業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改善產品質量和提高競爭力,形成一批機電產品出口的拳頭產品。
擴大機電產品的加工貿易。加強國內外協作,主動承接東部沿海省市機電企業的產業轉移,有側重地引導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到我區開展機電產品加工出口業務,提高機電產品加工貿易的所占比重。
利用中國-東協自貿區全面降稅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大機電產品對東協國家出口。一是增加農用機械、日用機械、造紙機械等大宗機電產品的貿易額,提高其在東協國家的市場份額。二是積極擴大市場潛力大、技術領先、競爭力強的工程機械、建築機械、通用機械、電線電纜等產品對東協國家的出口。
鼓勵大型成套設備出口。支持製糖、建材、水力發電、木薯綜合利用等成套設備生產企業參加境內外的展銷會、出國開展市場考察前期工作和參加成套設備招投標活動。積極向中國進出口銀行推薦較成熟項目,幫助企業獲得國家政策性出口信貸的支持。
積極組織企業“走出去”,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支持我區機電產品生產和銷售企業到東協各國辦廠設點,舉辦境外加工裝配廠,建立產品生產裝配點、銷售網、服務網,帶動我區機電產品以全套散件或部分散件的形式出口。
(2)高新技術產品
促進產業與貿易互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建立健全科技興貿聯合工作機制,自治區商務廳、科技廳、財政廳、發改委、經委、信息產業局等部門加強溝通與協調,爭取把國家各部委和自治區各部門出台的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和商務部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政策有機的整合起來,形成科技興貿的合力,做大高新技術產業,逐步提高我區納入海關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統計範圍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促進體系。在“十一五”期間,積極爭取自治區財政在地方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中安排“科技興貿”專項,主要用於促進我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高新技術展會、開拓國際市場;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申請國外專利;支持軟體出口企業申請CMM認證等,切實推動我區出口商品結構的最佳化調整。
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載體建設。一是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北海出口加工區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項目;二是自治區商務廳、科技廳做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和申報工作;三是積極推動各類高新區的體制、機制改革和能力創新,協助爭取地方給予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重點扶持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海洋生物、生物技術、醫藥和軟體等產業,通過政策導向努力培育出口型的高新技術企業。
組織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一是有選擇地資助部分企業參加商務部舉辦或組織的各類高新技術產品展銷會;二是重點組織中醫藥和軟體企業小分隊到適銷的市場進行考察推介;三是利用中國-東協博覽會平台,資助其產品對東協市場有潛力的企業參展;四是廣交會攤位分配適當向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傾斜;五是鼓勵有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開拓技術貿易市場。
加強對企業的信息服務。一是每年爭取舉辦兩期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培訓班,重點對高新區內生產企業和各類相關流通企業進行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二是利用自治區商務廳入口網站構建科技興貿信息平台,加大對我區高新技術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通報各類科技興貿動態,交流信息等。
(3)傳統優勢、大宗出口產品
化工產品。在保持化肥、農藥、鈦白粉、燒鹼、乳膠製品等國際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梨酸、甘露醇、檸檬酸、山梨醇、變性澱粉、高純果糖、海藻糖等精細化工產品。
醫藥產品。依託廣西動植物、海洋生物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具有獨特療效、市場前景好的治療心腦血管、糖尿病、抗腫瘤、抗病毒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現代中藥;加大青蒿琥酯、左旋米唑、紫杉醇、喜樹鹼、左旋多巴、胺基酸等化學藥物的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擴大已開發成功並投放市場的免疫類、基因工程類生物製藥的出口;積極發展尿液、血液分析儀、高頻醫用X光機等醫療器械等產品的出口。
輕紡產品。輕工業產品出口要突出重點,創立一批飲料酒、軟飲料、罐頭食品、陶瓷、編織品、珠寶等名牌產品,擴大品牌產品出口規模;紡織行業要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棉紡、蠶絲、麻類、皮革及其加工製成品,提高加工深度和技術含量,擴大出口。
農產品及加工品。大力發展亞熱帶農業及食品加工業,積極培育名牌農產品,發展特色農產品、綠色食品,重點是加快建設一批水果、蔬菜、水產品、禽畜等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蔬菜和水果的保鮮及濃縮汁提取、海產品深加工和肉類產品精加工項目。
冶金及礦產品。發揮我區獨特的資源優勢,擴大鋁、鉛、鋅、錫、銻、銦等冶金及礦產品的市場份額,努力實現集約化開採、集團化經營,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4)實施以質取勝和品牌戰略
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知名品牌。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創造新品牌,對新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的出口企業和列入國家出口品牌名單的企業給予獎勵,以品牌促進出口增長。
指導和支持企業開展IS0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認證、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產品認證(包括CE、FDA、UC、COS等)的認證,使企業儘快獲得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2.最佳化出口市場結構。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按照“傳統市場是基礎、新興市場是關鍵”的原則,牢牢抓住區域經濟合作機遇,在鞏固傳統優勢市場的基礎上重點開拓東協、非洲和拉美等市場容量大、具有深度開發潛力的新興市場,不斷最佳化出口市場結構,實現市場的合理布局。
(1)傳統優勢市場。有計畫、有重點地組織出口企業參加在傳統市場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各類專業交易會、博覽會、展銷會,加大與目標國政府部門、商協會、企業等機構的合作力度,多渠道地推介適銷對路產品;組織和鼓勵企業走出國門,有選擇地到國(境)外設立商務代表處,加快境外行銷網路建設,減少中轉環節,提高出口效益。
--港澳台:要進一步擴大紡織服裝、皮革、鋼鐵製品、活豬、家禽、鋅及氧化鋅、藥材及醫藥、蘑菇罐頭等產品的出口。
--美國:保持重晶石、滑石、罐頭食品、煙花炮竹、紡織品、編織品、木製品等產品出口的穩定增長。
--歐盟:在保持服裝及衣著附屬檔案、陶瓷、煙花炮竹、編織品、有色金屬、松香等傳統產品出口增長的基礎上,積極擴大農副產品、腸衣、食品添加劑、電動工具、香料等產品的出口份額。
--日韓:重點擴大鋼材、滑石、錫及合金、塑膠、手錶、乾鮮果、蔬菜、海淡水產品、松香等產品的出口。
(2)新興市場。以東協、印度和中東國家市場為目標,通過舉辦商品展銷會等形式迅速提高廣西產品知名度,擴大銷售;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境外加工和裝配業務,帶動和擴大我區設備、技術、原材料及勞務出口,實現產品本土化生產和銷售。
--東協:要緊緊抓住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降稅的契機,以機電產品為重點,努力發展農用機械、運輸工具、家用電器、大型機械和成套設備、紡織品、日用消費品、水果、建築材料、化肥、農藥、飼料、食品等適銷對路產品的出口。
印度、中東國家:進一步擴大賤金屬及其製品、機電產品、珠寶、陶瓷、木製品、罐頭食品、紡織品等的出口。
(3)潛力市場。積極組織企業小分隊考察潛力市場,結識新客戶,建立新關係,努力開拓市場,逐步提高市場份額。
獨立國協及東歐國家: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需求,重點擴大汽車及零部件、機車、皮鞋、罐頭等產品的出口。
非洲及拉美國家:重點加大機車、茶葉、電池、化工醫藥等產品的出口。
3.進一步最佳化貿易方式。積極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探索新形勢下發展邊境貿易的有效形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促進貿易方式的調整最佳化。
(1)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在逐漸消化和吸收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打造自主品牌,帶動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重點發展機械、汽車、醫藥、食糖等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性強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農產品的加工貿易,不斷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
繼續發展有色金屬、珠寶、貴金屬及製品、紡織服裝、陶瓷製品、皮革製品、塑膠及橡膠製品的加工貿易,增強深加工能力,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促進利用外資與加工貿易發展良性互動。積極開展加工貿易招商,重點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性強、發展前景好的“配套協作型”加工貿易龍頭項目,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促進加工貿易由低層次加工向深層次加工轉移。
充分發揮北海出口加工區的集聚效應。指導北海出口加工區搞好園區建設和產業配套,引導高新技術加工貿易企業向區內集中,擴大產業規模,儘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使出口加工區成為土地集約程度高、現代製造業集中、產業聚集效應突出的外向型工業區,成為推動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平台。
最佳化加工貿易發展軟環境。簡化加工貿易審批手續,下放加工貿易審批許可權,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2)實現邊境貿易的良性發展
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邊境貿易的有效形式,改變過去以單一貨物貿易為主的模式,以貿易帶動投資,大力發展邊境加工貿易。“十一五”期間,爭取在條件相對成熟的邊境地區設立集貿易、加工、倉儲、旅遊為一體的跨國加工貿易區,大力培育口岸支柱產業和新興特色產業,發展與進出口貿易配套的組裝業,將小型“通道經濟”轉化為具有本地特色的口岸經濟。
積極落實2005年4月《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越南高平、諒山、廣寧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建立邊境磋商合作機制問題的會談備忘錄》經貿合作有關共識,建立與越南邊境三省經貿磋商合作機制,密切雙邊經貿合作關係,創造良好的邊貿發展外部環境。
積極參與以便利化通關為主要內容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戰略行動框架”,與越方協商在友誼關等口岸實施“一站式海關檢查試點項目”,延長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實現貨物的便捷流動。
創造良好的邊境貿易環境。一是認真做好2004年清理整頓邊貿收費的落實工作,督促和指導邊境市縣認真貫徹落實新的邊貿收費辦法,努力營造公開、公平、透明的邊境貿易經營環境,提高邊貿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二是多方籌集資金,加強邊貿點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使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能適應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需要。
(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
服務貿易。抓住我國加入WTO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機遇,大力促進信息諮詢、電信、金融、物流、商貿、旅遊等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大型服務貿易企業集團,全面促進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
技術貿易。在技術輸出類型上逐漸從小火電、農業種養殖技術向造紙、製糖、礦產開採、水泥生產等成套設備技術輸出轉變,積極鼓勵高新技術產品、軟體產品、專利技術、品牌商標等出口;出口形式由許可證交易、技術諮詢和專業人才培訓向工程設計、設備安裝與調試、成套設備交易等發展;技術出口市場重點放在東協、非洲和拉美等市場開發潛力和容量大的國家或地區。
4.進一步最佳化外經貿經營主體結構。繼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賦予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出口經營權,培育和發展大型外經貿龍頭企業,引進外向型外商投資企業,重新煥發國有外貿企業活力,不斷壯大外經貿經營隊伍。
(1)繼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利用國家對進出口經營權門檻降低的機遇,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私營企業開展外經貿業務,加快形成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科研院所、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等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外經貿經營格局。
(2)以生產企業為重點,培育一批大型出口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出口量大、經濟實力強的出口型生產企業,自治區在財政、貸款、技改研發、出口獎勵、開拓市場等方面給予扶持,在海關通關、檢驗檢疫、出口退稅、外匯核算、配額分配、出國審批和辦理進口手續方面提供便捷服務,支持企業建立健全出口產品境外銷售網、服務網,鞏固和擴大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鼓勵外資投資生態開發型和出口創匯型農業,引導外資發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環保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提升化工、製糖、食品、建材等傳統工業,推動我區工業化發展步伐,豐富出口貨源,擴大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
(4)繼續深化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要突破地區、所有制、資金來源等局限,推進外經貿企業產權多元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採取多種途徑,逐步解決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歷史包袱問題,使國有外經貿企業儘快走出困境,煥發出新的生機。
(三)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爭取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突破
以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為主線,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動對外投資、工程承包、設計諮詢和勞務合作,積極爭取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多邊、雙邊援助,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之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視窗。
1.鼓勵優勢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投資。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境外投資,以投資帶動出口,積極向境外輸出成熟的設備和技術,帶動原材料、零配件、成套設備出口以及勞務輸出。
(1)對外投資地區。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地緣區位優勢,重點開發東協市場,力爭使東協市場成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重要的增長點。此外,繼續開拓中東、非洲等傳統市場。
(2)對外投資領域。加強境外煤炭、有色金屬、林業等資源合作開發與利用;鼓勵製糖、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電力、冶金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加快走出去。
(3)對外投資主體。推動對外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支持國有企業“走出去”的同時,積極鼓勵和推動私營企業對外投資,培育一批利用境外資源、開拓境外市場、輸出技術、設備和管理的跨國經營企業。
(4)對外投資形式。從“點”、“線”、“面”向“立體縱深”方向發展。即先期考察並設立境外貿易網“點”;待項目可行後則設立境外企業,組織生產線或設備出口,並帶動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形成橫跨兩個市場的出口“線”;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建立行銷和服務體系,形成產品市場“面”的擴大。要以國家鼓勵的境外帶料加工裝配業務為主,增強輻射周邊市場能力,實施多元化經營,並帶動我區勞務、技術及國內相關產業出口。
2.大力發展對外工程承包。發揮比較優勢,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發揮承包工程對貨物、技術和服務貿易的出口帶動作用,拉動經濟成長。
(1)建立為外經企業提供承攬項目的信用擔保制度,提高其承攬項目的成功率。
(2)大力培育多元投資主體的外經企業集團,提高施工資質和實力,推動企業開展ISO9000認證,增強承攬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建設若干體現廣西企業實力的對外承包工程。
(3)加強對外工程承包企業與國外大企業合作,聯合投標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在我國的援建或貸款項目,為下一步與國外大企業聯合投標總承包、總施工國外大項目探索一條新路子。
(4)建立國際工程項目信息收集、分析、傳播網路及中介機構,幫助企業儘快獲得國際承包工程信息。
3.積極開展對外設計諮詢。充分發揮我區在水電、建材、礦產開採冶煉等方面設計諮詢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外設計諮詢業務,實現對外設計諮詢、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聯動互補,共同發展。
(1)建立以對外設計諮詢企業為龍頭的對外工程承包集團,實現設計、諮詢與施工的一體化經營,提高企業的綜合經營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在國際工程市場的中標能力。
(2)建立對外設計諮詢企業承攬項目信用擔保體系,根據國際慣例和WTO規則的要求,建立對外設計諮詢企業承攬項目信用擔保體系和市場開拓資金,增強設計諮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發揮科研機構、設計院所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以承包方式開展設計諮詢、施工監理、技術管理等業務,提高對外設計諮詢的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
4.大力推進對外勞務合作。根據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現狀,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充裕的優勢,把對外勞務合作培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指導對外勞務合作企業及時掌握海外勞務市場的發展動態,了解海外勞務市場的準入條件,提高海外經營競爭能力。
(2)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中低級對外勞務輸出;同時,加強對國際中高級勞務市場需求信息的了解和跟蹤,大力開拓國際中高級勞務市場,逐步擴大機械操作、電子工程、項目管理、醫生、護士等中高級勞務輸出。
(3)對外勞務的重點市場。以華人華僑聚居、語言溝通相對容易的周邊國家(地區)為對外勞務輸出的重點,同時根據市場需要,抓好其他重點勞務市場的開拓。
5.努力爭取國際多邊雙邊援助。充分利用國家對西部實施的優惠政策,拓寬受援渠道和領域,爭取已開發國家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無償援助。
(1)主動尋求國際援助。要在交通設施、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持等項目上尋求國際援助,為我區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積極爭取“小額信貸社區發展項目”。積極爭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人口基金會的“小額信貸社區發展項目”援助,對貧困地區婦女兒童權益實施保護,提高婦女經濟地位。
(3)主動承擔國家對外援助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對外援助項目,指導和督促企業保質按期完成對外援助任務。
(四)加快商務系統信息化建設進程
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統一標準、保障安全”的原則,以提高商務管理水平和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電子化、開發利用國內外經貿信息資源,更好地為商務事業服務。
1.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建立以辦公自動化系統、業務管理系統、巨觀決策系統、入口網站系統為主要內容的電子政務大平台,形成自治區、地市商務部門互聯互通的信息化體系,實現辦公自動化、公文交換無紙化、管理決策網路化、公共服務電子化,全面提高信息化套用水平。
(1)編制商務系統信息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信息資源為中心,平台驅動,在全面發展中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思路為指導,充分發揮專家諮詢作用,啟動信息資源規劃工作,做好信息化專項規劃。
(2)建設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網站。建立自治區和地市商務部門兩級電子政務網路系統,通過電子政務網站,向全社會公布商務領域的政策法規、商務公告文告、市場行情等公眾服務信息,受理公眾、企業用戶提交的網上業務申請事項,提高辦事效率和透明度。
(3)繼續建立和完善商務領域的基礎資料庫。圍繞對外貿易、國內流通、國際交流與合作、信息服務等主要工作,大力開發信息資源,在完善現有的外經貿信息資料庫的基礎上,籌建其他商貿信息資料庫,為政府各部門和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政策法規、商務信息、市場行情等綜合信息。
(4)建立和完善商務信息資源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信息採集、加工、審核、發布、更新等各項管理制度,保證各級商務部門的政務信息能夠及時、通暢地採集、編輯和發布。
2.進一步做好電子商務套用與推廣工作。積極跟蹤、把握電子商務發展動態,為企業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套用環境,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
(1)配合商務部積極支持和推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的建設,加強對電子商務套用知識的培訓,定期對各市商務部門、出口企業進行電子商務技術培訓,引導和鼓勵企業利用新的手段拓展市場,推動電子商務的普及套用。
(2)繼續扶持重點出口企業建設和完善個性化的獨立網站。統籌安排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重點出口企業建設或更新網站,促進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強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五)適當擴大進口規模,發揮進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實施進出口基本平衡的對外貿易方針,改變重出口輕進口的觀念,在做好出口工作的同時,重視做好進口商品的巨觀調控工作,注重發揮進口在解決國內資源、促進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重點增加急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短缺資源及重要原材料的進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技術進步,提高加工製成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促進經濟發展

“十一五”外經貿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完善外經貿管理體制

1.加強對外經貿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自治黨委提出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強對外經貿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把外經貿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解決外經貿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和完善促進外經貿發展的政策措施,確保完成“十一五”各項目標任務。
2.轉變政府管理部門的職能。要切實轉變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對外經貿工作的管理,強化其政策引導與服務促進功能,重點是規範、保障、促進各類企業的外貿經營活動,引導、幫助企業用好用足政策,協調企業與其它政府部門關係,為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3.建立和完善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管理制度,實現貿易
便利化。各級商務、海關、檢驗檢疫、銀行、稅務等部門要加強溝通與協調,通過簡化各種審批程式、提高貿易政策透明度、廣泛使用先進技術,降低收費標準,積極推進由海關牽頭實施的“大通關”、“電子口岸”建設等促進貿易發展的措施和辦法,努力實現貿易便利化。
4.建立外經貿聯合工作機制。各級商務、財政、稅收、金融、外匯、保險、海關、檢驗檢疫和各產業部門之間要加強聯動,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形成促進外經貿發展的整體合力。
5.加快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改革。深化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改組、改造,規範改制方式,完善改制措施,實現政企分開,推進企業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增強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活力。

健全外經貿法規體系

1.做好涉外經濟法規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進一步做好涉外經濟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的清理工作,對不適應當前外經貿發展要求和不符合WTO規則的法律檔案予以廢止、修訂,同時,根據廣西實際情況加強立法調研工作,適時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規、規章,推進涉外經濟的立法進程。
2.建立健全外貿預警和快速反應體系。一是從建立廣西熱帶水果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入手,建立和完善地方快速、高效的進出口預警系統,積極防範和化解貿易風險,維護本地產業和經濟安全;二是建立貿易壁壘的保護體系,加強對貿易壁壘特別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幫助外貿企業採取合法的應對措施規避有關國家的貿易壁壘。
3.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提高全社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重視和加大對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商標保護工作,鼓勵有較大出口市場和出口潛力的技術成果在國外申請專利。
4.加強涉外經濟的管理執法和監督檢查。加強政府對涉外經濟的調控和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涉外經濟法規體系,強化涉外法規的執行,加大對涉外經濟活動的監管力度,加強對涉外經濟活動的引導,使其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

促進外經貿的支持政策

1.落實和用好國家、自治區財政扶持資金
(1)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在總結“十五”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拓展資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果,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確保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走出去”等戰略的貫徹落實。
(2)西部地區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和廣西外經貿發展促進資金。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爭取國家財政每年繼續安排給廣西外經貿促進資金,同時爭取自治區本級財政每年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以確保外經貿促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3)出口產品研究開發資金和技改貸款貼息資金。積極爭取優選項目使用國家商務部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研發資金、技改貸款貼息資金。同時,積極爭取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科技興貿專項扶持資金。
(4)爭取國家其它促進外經貿發展的專項資金。一是積極組織相關單位參加國家專款資助舉辦的非商業性境外投資和貿易展覽會;二是推薦有實力的企業利用國家建立的中東歐企業家交流基金,參加與東歐企業面對面的交流活動,開拓東歐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三是積極爭取商務部農產品、軟體產品等專項扶持資金。
2.落實出口退稅政策
(1)落實出口退稅有關政策。在國家已經完善中央與地方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的基礎上,爭取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由自治區級財政全部承擔,並作為一項體制或長期政策固定下來。
(2)引導企業逐步調整貿易方式和產品結構。各級商務和稅務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密切跟蹤出口退稅新機制運行情況,關注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出口影響,引導企業調整貿易方式和產品結構,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為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督促出口企業加強內部退稅管理,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制定高效的退稅流程,做好退稅的申報工作,切實做到“新帳不欠”。
3.落實融資支持政策
(1)爭取政策性融資支持。一是大力協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爭取出口信貸,積極開展買方信貸,加大政策性出口融資支持;二是積極推動企業開展出口信用保險,大力推動保單融資業務,降低出口風險;三是為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企業申請中長期貸款和外匯周轉資金貸款貼息;四是幫助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落實和申請使用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專項資金。
(2)建立穩定的銀貿協調機制,爭取商業性融資支持。一是積極推動商業銀行開展出口貿易融資業務,包括打包放款、出口押匯、出口托收押款、保理等金融支持,爭取貿易融資機會以及相對優惠的貸款利率,緩解出口企業流動資金融資困難;二是積極推動融資擔保公司對出口融資支持,對於出口企業申請出口融資擔保,在擔保條件、擔保程式、擔保期限給予一定優惠;三是推動商業銀行向具備一定條件的企業提供“封閉貸款”和專利權質押貸款。

建立外經貿促進體系

1.擇優扶強,培育外向型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根據各市實際,規劃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點、競爭優勢、發展潛力的產業和企業,政府及有關部門從資金、用地、政策和服務等多方面重點扶持和跟蹤,爭取在三五年內將其培育和發展成為出口數量大、產品競爭力強的重點外向產業和龍頭企業。
2.推進園區建設,培育出口基地。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和協調,推進出口加工區等各類園區建設,切實改善園區軟硬環境,使園區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產業集聚、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先行區和產品出口新增長區。
3.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商務信息化服務水平。把商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規劃、落實人員和資金,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外經貿商情信息、政策法規信息和經濟環境信息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外經貿信息服務體系,加快電子商務的推廣和套用。
4.以會展為平台積極擴大出口。一是組織各類出口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以及紐倫堡、法蘭克福、馬契夫等國內外品牌展會,組織企業有針對性地在重點目標市場舉辦廣西出口商品展。二是辦好中國-東協博覽會,利用博覽會這一平台,促進廣西與東協及世界各國貿易投資的雙向流動。
5.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推動商會、協會等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加強對商會、行業協會的指導和聯繫,充分發揮他們在行業協調、行業自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人才培訓、市場開拓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6.加強外經貿人才隊伍建設。把建設高素質外經貿人才隊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實施“人才強貿”工程,加快精通外語、熟悉業務、適應國際競爭新形勢的外經貿人才隊伍建設,同時,大力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努力營造吸引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良好環境。
本規劃所確定的目標任務,將通過年度外經貿工作報告和外經貿發展計畫加以實施,最終實現政府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目標。加強對計畫的預警監測和跟蹤督查,並在五年規劃執行過程中,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外經貿發展目標,定期報告規劃的實施進展情況。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要認真組織學習,進行廣泛宣傳,讓廣大幹部和有關部門了解規劃的主要內容,並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加以貫徹執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