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

廣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

《廣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13日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

發布通知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3日

規劃全文

為全面加強全區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及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以重大疫情防控為主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公共衛生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結合廣西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基本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立了自治區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截至2020年底,基本建成覆蓋自治區、市、縣三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20急救(指揮)中心和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應急網路,有8個設區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設立了衛生應急辦公室。全區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均已實行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區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計264例,累計治癒病例262例,治癒率達到99.24%。疫情擴散比為0.59,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到97.31%,各項指標位於全國前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效顯著。共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247家,配備移動核酸檢測車9輛,共有320家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總檢測能力達到40萬管/天。
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全區共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20個,其中自治區級1個、市級14個、縣級105個,基本形成以自治區、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體、以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為依託、以基層預防保健組織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共建成15家國家級流感監測網路實驗室、17家國家級哨點醫院,實現14個設區市全覆蓋。甲類乙類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降至653.25/10萬,較2015年下降44.72/10萬,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均達到95%以上,實現了消除瘧疾目標。
海陸空立體化緊急醫學救援體系逐步完善。建成了2支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和12支自治區級衛生應急隊伍,共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緊急醫學救援事件2315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回響率為100%,緊急醫學救援信息規範化報告率達到95%以上,現場規範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組建了由全區119家醫院組成的廣西航空醫療救援聯盟,成功實施空中醫療救援60人次。廣西國家(海上)緊急醫學救援隊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初步形成海陸空立體化醫學救援體系。
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能力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醫療120急救(指揮)中心市、縣(市、區)覆蓋率達到100%,急救車輛增至1754輛,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縮短到1.5分鐘。配備負壓救護車56輛,完成新冠肺炎病例轉運工作264人次。全區設定傳染病科或感染性疾病科的綜合醫院增至115家,增幅為25%。傳染病醫院病床使用率上升至90.01%。綜合醫院負壓病房床位數上升至323張,增長了近6倍。傳染病專科醫院增至5家,床位數增至1904張,增幅為116%。在東興、靖西、憑祥市等中越邊境地區建成3個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並投入使用。
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突破。全區公共衛生機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增至39015人,增幅為20.62%,開展衛生應急人員培訓20356人次。市級以上衛生應急隊伍開展規模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演練1015次。
第二節  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關鍵五年,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面臨重大機遇。由於廣西地理區位特殊,對外交流活動頻繁,新發突發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威脅日益增加且將長期存在,同時群體性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生物安全、海難和核輻射等事故災難潛在發生風險持續存在,全區公共衛生安全面臨嚴峻複雜的形勢和諸多挑戰。
一、把握新機遇
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彰顯了新時代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公共衛生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強化全區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和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能力,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切實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提供堅強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人民民眾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關切程度和強烈需求為廣西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實踐為全區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提供了實戰經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自治區建立了堅強有力、運轉順暢、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領導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形成了黨委和政府負總責、各部門協作配合、基層黨組織協調聯動的聯防聯控格局,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有效阻擊疫情並防止擴散。積極參與全球抗疫,支援高棉疫情防控,取得了跨國聯合抗疫的寶貴經驗。
特殊地理區位為全區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提供了新機遇。廣西是全國唯一與東協國家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十四五”時期要充分發揮廣西的地理區位優勢,深化中國—東協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應急合作,提升公共衛生跨境應急治理能力。
二、直面新挑戰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健全。自治區、市、縣三級尚未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各部門間存在職權界定不清、條塊分割的情況。目前全區仍有部分市縣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尚未設定衛生應急辦公室,專職人員配備不足。
公共衛生應急防控能力存在短板。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日益增加,2015—2020年廣西口岸出入境總計5641.56萬人次,口岸檢出各類傳染病2207例。廣西規劃建設兩個核電站,其中防城港核電站已於2015年併網發電,與之相應的核輻射損傷救治能力亟待加強。群體性中毒事件應對處置能力有待提升。廣西海岸線長、海域廣,海岸險情及海難事故發生風險大,海上緊急醫學救援能力亟待提升。邊境地區公共衛生應急基礎薄弱且能力不足,邊境技防及物防攔阻設施建設尚未完成,傳染病外防輸入壓力較大。
公共衛生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實踐中暴露出廣西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生產能力較弱,應急醫用物資依賴區外供應。全區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數量不夠、能力不足、結構不夠合理,流行病學調查處置技術人員偏少,多部門聯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能力有待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及實驗室能力建設與國家標準尚存在差距,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嚴重、人員薪資待遇低等問題。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不足,部分設區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金保障壓力較大。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始終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把握全區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基本規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提升防範化解風險和應急管理能力,以“生命至上”理念構建具有廣西特色和時代特徵的“一軸六翼”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西。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聯防聯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實現全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醫防融合,平急結合。堅持以預防為先,築牢公共衛生“網底”,加強平急有序高效轉換。推進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形成醫防緊密結合、平急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
統籌謀劃,系統治理。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協調發揮各主體作用,統籌完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管理、醫療救治、綜合保障、人才建設、科技支撐等各環節,提升重大疫情應對能力。
智慧型高效,創新驅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精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中的支撐作用。加強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建設,注重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推動科技賦能。
第三節  建設目標
到2025年,全區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持續加強,應急保障體系更加完備,公共衛生應急治理能力達到邊境省區先進水平。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構建自治區、市、縣、鄉四位一體的縱向管理網路及聯通各部門的橫向管理網路,建成指揮高效、決策科學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系統,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明顯提高。
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大中型公共設施“平急兩用”改造基本完成,實現隔離轉運管控科學有效;生物安全實驗室能力全面加強,大規模核酸檢測更加快捷;流行病學調查溯源更加精準,跨部門跨區域聯防聯控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提升;群防群控的理念和機制全面確立;建成調度有序、保障有力的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網路。
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明顯增強。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明顯提升,全面建成標準規範、運行高效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縣級醫院建成“平急結合”的可轉換病區,重症監護病區床位明顯增加,醫療機構防控救治能力全面提升。
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素質明顯提升。打造邊境省區一流衛生應急隊伍,建成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全區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素質整體提升。
“十四五”時期主要發展指標
類別
指標
2020年
實際值
2025年
目標值
指標
性質
設施
設備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達標率(%)
-
100
預期性
國家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個)
0
3
預期性
自治區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個)
0
4
預期性
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個)
0
1
預期性
生物安全防護二級實驗室縣級覆蓋率(%)
90
100
預期性
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定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74.86
100
預期性
傳染病床位數占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數比重(%)
1.95
2.1
預期性
設施
設備
每10萬常住人口負壓病房床位數(張)
0.64
1.91
預期性
設區市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
1.33[1]
8
預期性
縣級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
1.03[1]
4
預期性
具備快速轉換為臨時隔離救治場所條件的大中型公共設施改造完成率(%)
-
80
預期性
每萬常住人口急救車輛數(輛)
0.35
≥0.77
約束性
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負壓救護車占總救護車比重(%)
15[2]
40
預期性
聯防
聯控
承擔流行病學調查職責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覆蓋率(%)
-
100
預期性
鄉鎮(街道)公共衛生應急辦公室覆蓋率(%)
-
100
預期性
人才
隊伍
自治區級衛生應急隊伍(支)
12
14
約束性
市級衛生應急隊伍(支)
6
19
預期性
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支)
0
1
預期性
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支)
0
2
預期性
公共衛生應急隊伍規範化建設達標率(%)
63
85
預期性
應急
回響
居民公共衛生應急素養水平(%)
-
>30
預期性
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信息規範化報告率(%)
95
97
預期性
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範處置率(%)
95
97
預期性
覆蓋全區的現代化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個)
0
1
約束性
自治區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信息平台(個)
0
1
約束性
公共衛生應急專項預案地市覆蓋率(%)
78.57
100
約束性
綜合
保障
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市縣覆蓋率(%)
-
100
預期性
註:[1]設區市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縣級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以上兩個指標2020年實際值中的基礎數值為“2021年實際值”。
[2]該數值為目前(2022年)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負壓救護車占總救護車的比重(%)。
第三章  主要任務
構建“一軸六翼”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以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為軸,以應急回響、醫療救治、人才建設、科技支撐、國際合作、物資保障為翼,建機制、補短板、強弱項、固保障,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範和應急能力,推動廣西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體系現代化。
第一節  維護公共安全,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加強自治區、市、縣、鄉四級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全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由衛生健康、公安、交通運輸、文化和旅遊等部門組成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負責貫徹執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研究部署、組織指導、指揮協調、監督考核應急管理工作。各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本級人民政府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負責同志擔任,辦公室設在本級衛生健康委(局),辦公室主任由本級衛生健康委(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承擔指揮部日常工作。強化鄉鎮(街道)公共衛生管理權責,鄉鎮(街道)設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辦公室,村(居)民委員會成立公共衛生委員會,推動將基層公共衛生管理事項納入格線化管理。
建立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機制。完善自治區、市、縣三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建立健全突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會商研判、指揮調度、應急聯動、現場指揮等應急處置機制。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諮詢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的諮詢建議、技術支撐作用。強化部門協同,完善公共衛生應急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廣西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平台。加強軍地協同,加強對環境污染、群體性中毒、海難、生物恐怖等事件的快速回響和協同處置能力建設。
提升公共衛生應急預案編制與管理水平。全區各級人民政府制定本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明確部門職責和處置路徑,實現全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全覆蓋。及時修訂完善,實現預案動態最佳化和科學規範管理。建立健全預案資料庫,推進預案數位化管理與套用,提高預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定期開展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培訓演練。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基層群防群控工作機制。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公共衛生應急防控工作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作用,進一步完善基層幹部、格線員、醫療衛生人員、民警、志願者“五包一”防控工作機制,落實健康宣教、環境整治、人員排查、居家管理、生活保障、關愛服務等格線化措施,配合專業部門做好社區管控、人員轉運、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環境採樣檢測、終末消毒和心理疏導等綜合防控措施,推動公共衛生與基層治理高效融合。大力倡導全社會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營造和諧的涉外人文氛圍,落實人文關懷,引導歸國華僑華人和其他外籍人士自覺遵守屬地防疫規定,協同抗疫。
專欄1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項目
完善自治區、市、縣三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全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修訂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鄉鎮(街道)均設立公共衛生應急辦公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人員不低於專業技術人員的25%。
第二節  完善防控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回響處置能力
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落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改革完善全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工作體系。加強全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標準化建設,填平補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配置缺口。到2025年,全區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全部達標。支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或改造升級,加強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能力建設,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實現縣級全覆蓋,有條件的縣(市、區)可配備移動檢測車或檢測方艙,提升基層傳染病檢測能力。邊境縣(市、區)和口岸城市可配備移動式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進一步提升邊境口岸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推動建設重點地區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信息化建設,建立多部門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構建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疾病預防控制應急隊伍。
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職業中毒、食源性疾病等為重點,完善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系統,完善各類監測哨點布局。最佳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推送、會商分析和早期預警制度。及時監測預警高危區域、高發季節和高風險人群,健全覆蓋自治區、市、縣、鄉四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網路。加強農村地區疫情監測,充分發揮村衛生室、個體診所、藥店哨點作用,做好退燒藥、抗病毒藥、抗菌素等藥品處方或銷售的實名登記。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舉報獎勵機制,健全舉報人相關信息保密制度。探索建立疫情預警容錯糾錯機制。
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制度和方法,建立多部門聯合開展風險評估的聯絡溝通機制,明確風險評估周期、形式及規模,形成長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傳染病防控、職業衛生、食品安全、核輻射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庫,綜合評估研判監測信息,提高監測分析和綜合評價能力,提高潛在風險隱患的早期識別能力。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法、獨立、準確、及時發布疾病風險提示,提出預警意見建議。
強化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基礎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傳染病疫情、災害事故的預防、應急準備、監測、回響、處置及應急演練等技術標準。堅持“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原則,提升疫情防控綜合能力,提高疫情研判、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心理援助等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強化衛生應急設備裝備規範化建設,統籌應急狀態下分級回響、區域聯動、人員支援、設備調集和物資保障。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做好轄區內采、送、檢、報等全流程全要素匹配。
完善醫防協同機制。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性(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高效協同。建立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推送和自動抓取機制,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人群健康信息數據閉環,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有效銜接。加強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協同監測,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合處置疫情和分工協作機制。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能,推進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設立公共衛生科等直接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的科室,配備專(兼)職公共衛生人員,探索在醫療機構設立專(兼)職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指標體系。探索在一定範圍內賦予公共衛生醫師處方權,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定一定數量的傳染病床位,配備必要的臨床醫師。積極推動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融入醫聯體建設發展,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城鄉社區聯防聯控機制,強化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職責。以醫聯體公共衛生工作任務和需求為導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動參與醫聯體公共衛生工作。最佳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傳染病防治工作納入家庭醫生服務範圍。
做好公共衛生應急宣傳教育。建立健全自治區、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體系,完善自治區級公共衛生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媒體協同、線上線下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衛生健康科普工作格局。結合本地主要健康需求,圍繞急性傳染病、安全與急救等重點領域開展公共衛生應急健康教育。落實學校公共衛生宣教責任,採取多種形式宣傳疾病防控知識。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傳染病防控等公共衛生主體責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中毒預防、放射防護知識等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居民公共衛生應急素養水平。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宣傳與輿情引導,構築高效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處置機制。完善信息公開與新聞發布制度,及時發布疫情及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信息,正面回應相關輿情熱點問題,依法處置造謠傳謠行為,確保輿情平穩、社會情緒穩定。
專欄2  公共衛生應急項目
1.疾病預防控制能力提升項目。推進廣西公共衛生應急技術中心大樓建設,探索建設已消除或即將消除疾病防控技術儲備體系。建設全區統一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加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強化生物實驗室建設,搭建區域內“1+N”公共衛生應急專業實驗室網路。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信息化提升工程。
2.多點觸發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項目。合理布局設定監測哨點,強化傳染病與公共衛生應急監測預警信息化支撐,圍繞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建立相關症候群監測網路和數據平台。
3.監測信息共享平台建設項目。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醫療、疾控、公安、交通、醫保、醫藥公司等單位和企業的相關信息,形成廣泛參與和聯動的監測預警數據集成共享系統。
4.醫防協同建設項目。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能,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設立公共衛生科。將履行公共衛生職責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指標體系。
5.公共衛生應急素養提升工程。實施自治區、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工程。推進自治區級公共衛生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建設。
第三節  提升救治能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醫療服務體系
最佳化公共衛生應急醫療救治資源配置。完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覆蓋自治區、市、縣、鄉四級的傳染病醫療救治網路,高水平建設自治區級傳染病專科醫院。推進各設區市建設傳染病專科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傳染病區,每個設區市至少有1家醫院建有獨立的兒童傳染病病區。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回響期間,每個設區市、縣(市)應指定至少1家醫院為“黃碼醫院”,承擔風險人員的診療服務。到2025年,每個設區市、縣(市、區)至少有1個設定管理符合國家規範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醫院傳染病區。人口較少的設區市指定具備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作為傳染病患者定點收治醫院。推動傳染病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傳染病區、二級綜合醫院和中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與兒童專科醫院發熱門診標準化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疫情防控能力建設,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或哨點設定比例達到100%。加強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驗室能力建設,使其具備新冠肺炎病毒等高致病性病毒檢測能力。進一步加強邊境設區市、縣(市、區)公共衛生救治能力建設。綜合考慮城鎮化、人口分布、疾病譜等因素配置床位數,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擴大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資源供給,探索完善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成本補償機制。
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能力。推進自治區人民醫院北院區、自治區胸科醫院、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3個國家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加強各級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各傳染病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傳染病區應設定一定數量獨立的重症監護病房、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確保重症監護病區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達到預期目標。改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硬體設施,合理配置呼吸機、監護儀、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重點設備。組建多學科的重症救治專家組,培養重症醫學業務骨幹。加快推進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推進傳染病先進診療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升全區傳染病重症危重症診治能力。
加強院前急救能力建設。加強自治區、市、縣、鄉四級院前急救網路建設,設區市和有條件的縣(市、區)設定獨立建制的急救中心(站),尚不具備條件的縣(市、區)依託區域內綜合水平較高的醫療機構設定縣級急救中心(站)。直屬站點和網路醫院共同組成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市級至少設2個直屬站點,縣級至少設1個直屬站點,鄉鎮衛生院設立院前急救站點。有條件的設區市建立急救培訓中心,主城區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加強與解放軍、武警部隊、通用航空公司協同合作,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航空、海(水)上緊急醫學救援,完善海陸空立體化協同救援網路。健全院前急救轉運體系,合理配備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移動車載計算機斷層掃描(CT)等設備,完善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化設備。到2025年,急救車與負壓救護車配置達到預期目標;全區縣域120急救電話開通率達到100%,120呼救電話10秒內接聽比例達到95%,3分鐘出車率達到95%。建立健全院前院內一體化“綠色通道”,推動院前醫療急救與院內救治有效銜接。加強應急救護培訓,提升院前急救人才隊伍水平。
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防治能力。將中醫類醫院納入應急管理與救治體系統籌建設,把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制度化,推動中醫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高效協同。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全部設定發熱門診,推進中醫類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等相關科室建設。依託高水平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打造高水平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加強醫務人員中醫藥應急專業醫療技術培訓,探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中醫藥部門和專家隊伍。進一步完善中藥材及中藥飲片儲備,保障重大災情、疫情及突發事件的用藥需求。
專欄3  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1.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項目。實施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工程,爭創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急性傳染病、燒爆傷、急性中毒等專業類別的自治區級衛生應急專業救治基地、海陸空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自治區級危化品事故緊急救援基地、自治區級核輻射損傷救治基地,推動防城港、欽州市建立市級核輻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落實廣西海上緊急醫學救援中心項目。
2.醫療(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傳染病、創傷、中毒、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專業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自治區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設定建設。支持部分實力強的公立醫院在控制單體規模的基礎上,適度建設多院區,發生重大疫情時迅速轉換功能。
3.院前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自治區院前急救(指揮)中心,每個設區市獨立設定1家市級院前急救(指揮)中心,各縣(市、區)設定院前急救(指揮)中心,實現區域內院前急救統一指揮調度、縣級以上院前急救(指揮)中心全覆蓋。建設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急救站點能力建設工程。
4.傳染病檢測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醫療機構核酸檢測能力建設、新冠肺炎病毒機動檢測能力建設,以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驗室能力建設。
5.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定點醫院、亞(準)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建設,各設區市選擇1家綜合醫院針對性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對現有傳染病醫院進行基礎設施改善和設備升級。各縣(市、區)依託1家縣級醫院,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
6.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設1家自治區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集中診治疑難危重傳染病患者。各設區市選擇1家三甲綜合醫院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負壓病區。縣級醫院建設可轉換病區,擴增重症監護病區(ICU,含相關專科重症病房)床位,平時作為一般病床,發生重大疫情時可立即轉換,按照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機等必要醫療設備。
7.中醫藥預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設1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1個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支持邊境地區中醫醫院建設,提升中醫醫院服務能力。
第四節  注重實戰技能,加強公共衛生及應急醫療隊伍建設
加大疫情防控及救治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打造邊境省區衛生應急人才高地,建立完善公共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共衛生從業人員培訓體系,所有新入職的公共衛生醫師上崗前應經過規範化培訓。加強自治區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平台建設,加大疾病預防控制骨幹人才隊伍培訓力度,提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核心能力,持續提升公共衛生人員綜合能力,培養實戰型專業人才。加強傳染病學、急診醫學、重症醫學、內科學(呼吸病學等)、臨床檢驗診斷學等專科醫師培訓,強化高水平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建立中醫疫病學科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分層次、系統性地開展中醫疫病防治人才培養工作。支持區內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建設公共衛生醫師培訓基地。加強公共衛生學院建設,設定應急管理等新學科新專業,加快疾病監測、衛生監督、衛生應急等領域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參與公共衛生應急套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結合“柔性引才”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引進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重症醫學、衛生信息學等具有影響力的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
推進公共衛生應急隊伍專業化規範化建設。加快推進各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工作,繼續提升燒爆傷、群體性中毒、核輻射等衛生應急隊伍專業化水平。依託衛生健康、公安、工業和信息化、大數據、政法委等部門,加強自治區、市、縣聯合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專業化、規範化建設,進一步完善自治區、市、縣三級多部門聯合流行病學調查隊伍應急調派機制,提升聯合流行病學調查能力。探索建立公共衛生應急預備役制度,支持社會組織組建公共衛生應急志願者隊伍。到2025年,衛生應急隊伍建設達到預期目標,各設區市分別建成1支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流行病學聯合調查和公共衛生應急志願者隊伍實現市、縣全覆蓋。加強衛生應急培訓演練和考核評估,強化衛生人員應急知識儲備和實戰能力。加強對第三方消殺服務機構的培訓、指導和監督。
建立完善公共衛生人才激勵評價機制。完善公共衛生人員特別是基層公共衛生人才在準入使用、待遇保障、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等方面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對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用編保障力度。到2025年,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所占編制不得低於編制總數的85%,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不得低於70%。改革職稱評聘制度,探索建立與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相對應的職級體系,適當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數量和公共衛生高級職稱占比,探索自治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高級職稱自主評審。加大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適應公共衛生行業特點的績效評價方式,合理確定公共衛生人員績效工資水平。創新機制,落實“兩個允許”,探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有償社會服務方式、方法和路徑。
專欄4  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項目
1.高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和引進項目。實施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計畫、公共衛生專業和中醫預防醫學人才培養計畫。建設中國—東協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國際培養培訓基地。建設自治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打造衛生應急人才高地,建設自治區級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平台,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公共衛生應急培訓。
2.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建設項目。實施國家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國家(海上)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工程。實施設區市、縣(市、區)傳染病防控隊伍標準化建設工程。實施燒爆傷、群體性中毒、核輻射等衛生應急隊伍專業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區域性流行病學調查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一批公共衛生應急培訓和演練基地。
第五節  推動融合創新,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科技水平
加強公共衛生應急基礎理論創新研究。在“一案三制”(應急預案,體制、機制、法制)的基礎上進行體系與功能擴展,最佳化治理理念,圍繞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等重點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經驗,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基礎理論進行理論總結和內涵擴展,完善符合廣西公共衛生應急實際情況的新辦法、新方案。
加快公共衛生應急科研創新平台建設。聚焦病原監測、基因測序、檢測試劑和抗體製備等領域,創建國家級傳染病實驗室,打造公共衛生高水平科研創新平台。整合最佳化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廣西醫學科學院專業人才資源,培育一支跨學科、跨領域的公共衛生複合型科研團隊。加大對高校、科研院所在衛生應急科技創新上的扶持力度,支持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救治和創新醫防協同機制的研究項目。
加快公共衛生應急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啟動實施生物安全重大計畫,加強實驗室儀器設備升級和生物安全防護能力建設,搭建病原學研究、有效藥物篩選、新型疫苗研發技術平台。開展傳染病病原學檢測和變異檢測等全流程安全核查、監管和責任追溯。發揮中醫藥優勢,組織相關學科協同攻關,研發中醫藥有效預防及治療技術和藥物。健全市場激勵和政府補助機制,推廣套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領域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制定並定期更新公共衛生應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和技術改造計畫,落實政府採購政策,加快先進應急處置技術裝備套用。
建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智慧型化系統。建立公共衛生應急數據共享機制,協同聯動、整合打通衛生健康、公安、鐵路、交通運輸等各單位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治共享共用。規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據採集標準和歸集工作。加強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在監測預警系統中的套用研究,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創新型監測平台,構建科學有效的應急決策模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信息通信技術(ICT)、地理信息技術(GIS)等建設疾病預防與控制管理智慧型化系統,精準定位溯源,形成覆蓋應急預案、醫療機構、床位資源、醫務人員、醫療設備、應急物資等的衛生應急空間治理體系。
專欄5  公共衛生應急科技創新工程
1.公共衛生應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項目。依託已有科研機構,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進建設廣西預防醫學研究院,設立一批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科技攻關項目。
2.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智慧型化系統提升項目。建設廣西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平台,具備決策指揮、疫情監測、風險預警、趨勢研判、防控救治和資源調配等綜合功能,提升檢測、隔離、治療工作效率。
第六節  深化國際合作,提升中國—東協跨區域疫情防控能力
提升邊境及口岸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立健全邊境和口岸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組織機構,加強信息互通共享,完善與鄰國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機制。嚴格落實各項管控措施,全面提升邊境口岸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水平,動態調整工作方案。持續加強邊境地區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建設,重點加強重症病房建設,提升沿海口岸城市傳染病救治能力。加強對邊境地區民眾的公共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公共衛生應急意識。
加強中國—東協公共衛生應急交流合作。建設中國—東協跨境醫療創新平台,開展疫情聯防聯控。搭建跨國疫情防控聯席會議平台,建立共同會商研判機制,保證信息互通共享。利用好中國—東協衛生應急合作論壇,建設中國—東協公共衛生應急交流合作中心,深化公共衛生應急合作,充分發揮廣西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師資優勢,穩步開展對寮國、高棉、緬甸等國家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培訓工作。
積極參與東協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合作。調整完善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隊伍結構,最佳化完善醫療援外專家庫,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援外人員安全及其家屬綜合保障機制。積極參與東協國家衛生應急救援行動。搭建中國—東協傳統醫藥信息服務和交易平台,充分發揮廣西中醫藥醫療救治特色,推廣廣西應對重大疫情的成功經驗做法。
加強中國—東協公共衛生技術聯合攻關。新建和最佳化一批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打造集分子診斷、藥物研發等於一體的聯合科技攻關基地。探索“核心+哨點網路”模式和“平急結合”機制,平時促進學科交叉、產學研協同,應急狀態下快速形成一體化聯動回響。推進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建設,完善數據、平台等科研資源的共享開放機制。
專欄6  公共衛生應急跨境合作項目
1.邊境疫情防控項目。建立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防聯控機制,織密織牢邊境疫情防控“三道防線”。加強邊境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能力建設,實施邊境地區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邊境地區公共衛生應急設備配備。定期開展邊境地區應對重大疫情聯合演練行動。
2.公共衛生應急國際合作項目。充分發揮廣西與越南廣寧、諒山、高平、河江邊境四省跨境疫情防控溝通協調機製作用,進一步加強廣西與越南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合作。持續舉辦中國—東協衛生應急合作論壇,搭建中國(廣西)與東協衛生應急醫學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國際重大疫情防控及救治研究中心。
3.沿海口岸城市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項目。注重邊境常態化疫情防控及局部疫情應急處置,著力提升沿海地區傳染病重症救治能力,在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市建設應急救治中心。
第七節  加強協同聯動,完善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體系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以流通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為主體,以政府專項儲備和社會儲備為補充,建設形成覆蓋自治區、市、縣三級的應急物資保障網路。根據公共衛生應急需要,制定最佳化應急醫療物資目錄和生產、轉產、研發企業清單。重點推進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動態循環的應急物資輪換制度,定期開展儲備評估。建立全區統籌高效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品類、規模和結構。各設區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建立分級分類儲備目錄,儲備種類達到儲備目錄的75%以上。建立有序高效的應急物流體系。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醫療保障機制。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根據國家統一部署,通過有針對性免除醫療保險限制性條款等措施,落實相關醫藥費豁免制度,統籌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對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差別化支付。鼓勵商業保險機構豐富針對重大傳染病等相關健康保險產品的供給。
提升公共基礎設施衛生應急轉化能力。制定大中型公共建築用於隔離場所平急轉換預案,建立完善臨時可徵用的公共建築目錄清單。推進公共設施“平急兩用”改造,新、改、擴建的大中型體育場館、展覽館(會展中心)等公共設施應提高應急建設標準。充分考慮公共衛生應急需求,完善場地設定,具備快速轉化為臨時性救治場所或隔離區域的基本條件,為方艙醫院建設留足空間。建設醫院新院區要充分考慮重大疫情發生時的診療需求,按照必要時可轉換為傳染病醫院或規範化傳染病區的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大幅度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能力。
專欄7  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項目
建設1—2個國家級廣西應急醫療物資保障基地。建成自治區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基地。打造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西江流域防疫物資儲備中心。推動建設設區市、縣(市、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各級醫療機構應儲備能滿足30天滿負荷運轉需要的必要應急醫用物資。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務。加快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認真抓好組織實施。強化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和個人的管理責任,明確重點任務,以項目建設帶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第二節  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資金保障
明確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完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管理機制。重大及以上級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回響期間,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統籌醫療保障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做好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最佳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衛生應急投入力度,動員社會多元投入。統籌利用好財政資金、捐贈資金等多渠道資金,重點支持公共衛生應急方面工作。加強資金使用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三節  強化評估監督,確保實施成效
各設區市、縣(市、區)要結合本規劃,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實施方案,明確重點難點,細化分解任務,紮實推進工作。建立科學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定期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和成效評估,及時發現本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對策措施,確保本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