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裕祠

廣裕祠

廣裕祠位於廣東廣州從化區太平鎮錢崗村,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建築面積共816平方米,占地約992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裕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錢崗村
  • 占地面積:816平方米
  • 所屬地區:中國
簡介,結構特點,文物價值,歷史傳說,暗藏珍寶,祠堂修復,三大修復術,獲獎情況,相關報導,投資建設,地圖信息,

簡介

廣裕祠廣裕祠
因其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這就是它的最珍貴之處。
廣裕祠是廣東第一次發現有確切建築年代的古建築,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
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蹟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確的維修記錄刻在脊檁下或者牆體的碑文上。

結構特點

廣裕祠堂共三進坐北向南,主座均為木構架,兩旁山牆承重、屋面素瓦、懸山屋頂,是珠三角地區祠堂中具明顯北方風格的實例。
廣裕祠廣裕祠

文物價值

據廣州市文化局劉曉明處長介紹,廣裕祠兼具歷史價值、建築價值和美學價值,是考據北民南遷歷史以及南北建築風格互相借鑑發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築文物。
聯合國的獲獎公告指出,廣裕祠的修復是村民、政府機構和技術顧問組織精誠合作保護地方遺產的傑出範例。

歷史傳說

從化區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其中坐落在太平鎮錢崗村的廣裕祠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始建年代不詳。
廣裕祠廣裕祠
這個祠堂頗有來歷,據說當年南宋宰相陸秀夫在廣東崖門以身殉國後,其南遷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處藏匿,幾百年後發展成錢崗村,廣裕祠就是陸氏家族的宗祠。

暗藏珍寶

廣裕祠最值錢的東西一般人可能看不到。
因為廣裕祠作為一個宗祠,一直香火不絕,而解放前,廣裕祠曾是當地游擊隊的司令部糧倉;大躍進時成了公社的食堂;“文革”期間,成了“造反派”的總部;後來又作為下鄉知青的宿舍。
這么多歷史過去後,可能別的祠堂早就面目全非了,但是,廣裕祠的寶貝是藏在頭頂的,而且是在主梁里,所以得以倖存下來。
在廣裕祠中發現了一件曠世珍寶:廣州的清明上河圖。其西更樓上的一塊長8.7米,寬0.3米的“江城圖”封檐板,反映了清代廣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風光和鄉村生活風情。封檐板以浮雕、鏤空雕的形式,向人們再現了明清時期珠江兩岸的風光:河邊有下棋的、釣魚的老頭,有戴高帽的洋人,有民居商鋪;東部的大沙頭,當年仍是郊區,一片田園風光,牧羊砍柴、呈現農耕風貌。難怪有人將封檐板稱作“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廣裕祠廣裕祠

祠堂修復

廣裕祠項目是“村民政府機構和技術顧問的精誠合作”的結晶。
有關人士介紹,時任從化市委書記、主持這一項目的陳建華同時兼任市文管會主任,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對文化遺產的重視。
古祠維修的總負責人是全國知名古建築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陸元鼎教授。施工單位也是一家專門進行古建築維修的建築公司。
陸元鼎教授,他笑著告訴記者,古祠維修之細,堪稱為“繡花活”。
屋頂拆卸下的數萬塊瓦片,要一塊塊刷洗乾淨,然後掃上保護灰漿。用於敷設屋瓦的泥漿都是沿用古法炮製而成的草根灰,由搗爛的稻草和石灰按比例混合。維修更換了三根大柱子,是從廣州精心挑揀採購而回,為木質堅硬、抗腐力強的紅木,一條就需要數千元。所有更換的木材還要經過消毒防腐、防蛀的特殊處理。

三大修復術

偷梁換柱 
廣裕祠的修復重點在木作,磚作鋪地
其中柱子和梁是最重要部分,光二進就換了兩根頂樑柱。
由於原來的柱子用的是上好的波羅格木,修復時工程人員花了大量心思,找到了同質的、寬度與長度與原柱相配的木材,這兩段木材可是天價了,單價高達每立方6000元,一根柱子原材就花掉了1.5萬元。
其他不用換的柱子,就視劈裂情況分別採用環氧樹脂子堵抹、木屑竹片(老材)進行鑲嵌等方法。為了防腐,同時又露出木頭的本色,維修時在木構件表面塗抹一層桐油(熟桐油)。
而對梁及桁條實施“偷梁”處理:一些搭接在山牆和木柱之間的桁條、其出挑在外的部分腐朽嚴重,里端又因屋架錯位或牆體傾斜造成脫榫。修補時小心移動桁條,截去桁條里端糟朽的部分,重新製作榫頭。同時也截去伸出牆外糟朽的部分,使得長度剛好能搭接在山和柱端。然後採用梯形拼接的方法在外面出挑的部分接補上新的一段,接縫剛好處於山牆中間,再用不鏽鋼絲纏箍,最後小心合上榫頭。
嫁接 
對於大梁,工程人員還用了“嫁接”的方法:部分連線中間兩榀屋架的大梁,由於屋面塌陷、漏雨,糟朽嚴重,為了儘量留用原件,因而採用“嫁接”的方法。
結合的長度約為整個大梁的1/3,而且保證原來的大梁開槽後每邊至少有6厘米,以保證螺栓或鐵箍的受力。
一般情況下,椽子並不具有重要或特別的信息,對房屋的整體風格也並不造成影響。修補時主要是檢修屋面,更換損壞的椽子。更換時優先採用原來替換下來的材料,如不夠時才用新材,並在背面作好標記,包括材料和日期等,使符合《威尼斯憲章》第九條的“必須要有現代標記”的要求。
蒸煮兼油炸 
在修復過程中要大量用一些鑲補用的木材和竹片,那么,怎樣才能讓這些材料在不影響維修的真實性和外在形態的前提下“長命”一點呢?施工人員將“廚藝”運用到了工程中,又是蒸煮又是油炸。對於鑲補用的木材和竹片在修補前一定要進行處理,用鹽水“蒸煮”,將雜質和一些油脂“逼”出來,晾乾後使用。這樣,可保護它與老材料相近的伸縮性。而用於加固斗拱的竹籤、竹釘等在經過油炸後,依靠火油(花生油)的高溫可以滅菌殺青(破壞生化酶素),還可以提高其剛性。

獲獎情況

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大獎 
2003年12月1日經修復的廣東省廣州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廣裕祠,獲得了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第一名“傑出項目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頭名。據中國文化報報導,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主要獎勵私人、私人機構或公私合作組織在保護地方遺產、彰顯其文化價值方面所作的貢獻,旨在鼓勵民間力量對文物保護的作用。該獎設立於2000年,每年不定期舉辦一次,此前中國只獲得過優良項目獎或榮譽獎項。獲得此次大獎的廣裕祠位於隸屬廣州管轄的從化市錢崗村,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始建年代約為1406年,自明朝宣德年間後歷代均有維修記錄。廣裕祠堂共三進,建築面積共816平方米,占地約992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座均為木構架,兩旁山牆承重、屋面素瓦、懸山屋頂,是珠三角地區祠堂中具明顯北方風格的實例。
中國首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大獎中國首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大獎
據廣州市文化局劉曉明處長介紹,廣裕祠兼具歷史價值、建築價值和美學價值,是考據北民南遷歷史以及南北建築風格互相借鑑發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築文物。聯合國的獲獎公告指出,廣裕祠的修復是村民、政府機構和技術顧問組織精誠合作保護地方遺產的傑出範例。

相關報導

2003年9月11日華聲報訊:廣州從化太平鎮錢崗村廣裕祠堂項目最近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中,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
中國首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大獎中國首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大獎
據廣東新聞網報導,廣裕祠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內,是陸氏家族的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最早的維修記錄是“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歲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祠堂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建築面積816平方米。坐北向南,有磚牆瓦檐八字形照壁。主體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進,分為前廳、中堂和後堂,均為懸山頂式建築。屋面布碌筒板瓦,灰塑屋脊,素胎勾頭、滴水。
據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勵計畫於2000年成立,旨在表揚社會人士、社會團體等對保護修復亞太區歷史建築物的貢獻,以推動更多文物保護計畫,提高文物修復技術。
廣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地上地下的歷史文化遺存蘊涵豐富。從化作為廣州市的北大門,是古代北民南遷、逃難到廣州珠三角地區的重要通道。來廣州從化市開展了名城和文物專項普(補)查,其中從化廣裕祠就是在1999至2000年文普的重大成果。

投資建設

廣裕名祠修復後,錢崗村村民今天將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而聯合國官員更是親臨廣裕祠,給廣裕祠頒獎。而記者了解到,廣裕祠還沒有完全開放給市民參觀。據了解,從化有關部門已經將廣裕祠與錢崗村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上日程,一個投資2億元將廣裕祠與錢崗村打造成一個生態與歷史的名勝的方案,已經上報到市政府,等待批覆。方案中,將投入巨資,將錢崗村護村河、寨牆恢復,並將村內已經塌敗的古民居修復,這個千年的古村落將重現昔日“迷宮村”風采。而廣裕祠還是交由村民管理,有關部門已經派出兩人專門到北京學習古建築的保護知識,協助村民進行日常維護。
廣裕祠廣裕祠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錢崗古村廣裕祠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