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平懷棘堂王氏

廣平懷棘堂王氏

廣平懷棘堂王氏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由始遷祖王貴從山西遼州府和順縣黃嵎嶺高曲村遷至廣平縣李白營村的,十六世紀末期,王氏家族分別遷於山東鄄城和廣平東關東。主要代表人物有五世:王臣 王臣五品追封兵部尚書 張氏 張氏追封誥命夫人。六世:允武 慶府長史從五品以子世揚追封兵部尚書 都氏 世揚前母封誥命夫人 趙氏 世揚生母封誥命夫人。七世:世揚 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正二品追封為太子太保正一品 寧氏 世揚妻封誥命夫人。八世:(世揚長子)三槐 山東昌邑知縣,(世揚次子)三聘 上林苑監丞五品。九世:(三槐長子)受善 襲錦衣衛千戶都督府同知從三品賜莽玉,(三聘長子)受仁 嚴州知府四品。十世:(受善長子)俞讜 襲爵位錦衣衛千戶(受仁長子)俞巽 順治年間貢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平懷棘堂王氏
  • 外文名:Guang Ping Huai Ji Tang Wang Shi
代表人物,王氏族譜序,時間次數,族譜序,五行起名法,歷史文獻記載,

代表人物

五世:王臣王臣五品追封兵部尚書 張氏張氏追封誥命夫人
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始遷祖王貴從山西遼州府和順縣黃嵎嶺高曲村遷至廣平縣李白營村的
世以農為業,四代默默無聞。傳至五世王臣為稟膳生(秀才),“端貞價士,博雅通儒”。一妻張氏,生二子,曰允文、允武。萬曆二十九年。以孫世揚顯貴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王氏族譜》記載他“生而聰慧、復勤敏過人”。補博士弟子員考試,總奪冠。有了薪俸但不多“僅能自給”。可是他看到族中貪乏者,便起憐憫之心,總是拿出一些錢來接濟他們。因此,他在族人中威望很高。族人都盼望他能“早登科第”。然而,後來屢次科考都未中便亡故了(奈何屢科不舉而卒)。族人們對他很惋惜
王臣的妻子張氏與丈夫感情甚深。丈夫英年早逝,她痛斷肝腸,萬念俱灰,決意要隨丈夫一起去死。有人勸她說:“允文、允武還小,你公公婆婆年老體弱,你死了,他們靠誰呀?(二孤尚幼、雙親衰暮、死則何依?《王氏族譜》、下同)你丈夫地下有知、能願意你與他一起去死嗎?”很久,她才止住哭,哽咽著說:“你說得對,我是氣糊塗了。‘棄親為不孝、撇子為不慈,背死為無禮’我要贍養公婆,撫育兩個孩子成人,對得起地下亡人”。於是,剪去頭髮(以明志),不施粉黛、布衣蔬食,有好吃都敬奉給公婆(所得甘鮮敬奉二親)。二老去世送終安葬。教子讀收,常熬到深夜,為油燈添油,給孩子燒水煮茶(灌膏煮茗)。早起晚睡、吃苦受累,終於培養允武成了國家棟樑之才。(允文多病早亡)。張氏死後,皇上以世揚顯貴贈他的祖母張氏為夫人,這是對她的最好回報。
六世:允武慶府長史從五品以子世揚追封兵部尚書都氏世揚前母封誥命夫人趙氏世揚生母封誥命夫人
臣之子王允武,字德毅,號棘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歲貢授江西南康通判,後升兩淮鹽運司副使。慶王府長史,有政績。終以不賄媚權貴被罷官。歸家茅屋薄田,寒素如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他為官清正,卓有政聲。百姓稱他為“王青天”,為其建生祠。其前妻都氏生二子,曰應揚,對揚。繼配趙氏,生一子,曰世揚。以子世揚貴追封為兵部尚書。
世揚的母親趙氏同樣有孟母、岳母之風,《王氏家譜》說她“性嚴明,有高識、純教天植”。她雖是世揚父親的繼室,卻勤勞善良、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料理家務、非常賢惠,她的故事非常感人。王允武雖居官數年,但不貪不沾。一大家人公靠他的薪俸維持,生活無異常人。平時很少改善生活,每有好吃的,趙氏自己不吃必敬奉婆母張氏。對婆母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趙氏三十多歲便守寡。世揚未居官時,母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趙氏“朝夕紡織,以資家用”(《王氏家譜》載)。世揚中進士作官後,趙氏封為太叔,仍然“自奉甚儉,紡織愈勤”。世揚恐母親太過勞累,勸母親:“過去家裡生活拮据,您老人家起五更,熬半夜,紡花織布,終日不得閒。如今兒子作官了,您也受了誥封,家裡生活好了,您也應該享享清福了,不要再那樣沒日沒夜地紡織了。”趙氏聽了很不高興,斥責世揚說:“我與敬姜誰賢惠?人家是大夫世婦,還不敢怠惰。我才封叔人,怎敢圖閒”。據王氏家譜記載,一個邱縣人,死在村里。暴屍街頭,無人料理。趙氏心中憐憫拿出自己的積蓄,將那名外鄉人安葬,並且為了便於其家人尋找“立石記之”。街坊鄰居無不稱讚趙氏有偉丈夫風。
世揚之所心能夠學業優異、政績卓著,位居尚書,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固然是他自己勤奮努力,銳意進取的結果。但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母親對他的培養教育,功不可沒。人們常說:孩子的每一任老師是父母。此言不謬。趙氏不僅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影響世揚。而且對兒子的成長、學習為書督責甚嚴。一次,世揚貪玩未按時完成作業,其母嚴厲訓斥道:“我所以沒有隨你父親去死,甘受貧困,是因為有你在,沒想到你這么不爭氣,你不用功讀書,一輩子沒本事,死後有何面目見你父親於地下,豈不知玩物喪志!”。說罷淚流不止。世揚看到母親如此傷心,想到平日母親為自己操心受累,實指望自己將來能繼承父業,讀書作官,報效國家,可自己卻一味貪玩,不爭氣,心裡很難受。他暗暗發誓,從今以後,一家刻苦讀書,記不懈怠。於是急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娘,你別生氣了,孩兒今後一定努力讀書,好學上進,再不惹您生氣了。”從此,世揚發奮讀書,終於考中了秀才,舉人,進士作了官。他母親甚感欣慰,激動的喜淚盈眶,對世揚說:“我家荷此殊恩,可惜你父親看不見,如果你父親活著,看到你作了官,該多高興啊。你應該盡忠竭智以報皇上,為國家為百姓多做好事。”世揚謹遵母命,夙夜匪懈,為國為民,做出卓著貢獻。
七世:
世揚的大哥應揚早亡。
世揚的二哥對揚 字民忠 號杏林,娶胡氏為妻。生二子,名三省、三樂。對揚過繼給自己伯父允文。他少有大志、才思敏捷、能言善辯,他讀《論語》、《孟子》等書,讀過一遍,就能理解其主旨。他的父親王允武非常喜歡他,常對人說:“光大我宗族的、必是這個孩子(大吾宗者、必此子也)”。後來,對揚患了病,而且很重。大家都很惋惜。他自己也甚為抱恨地說:“我得的啥病呀,害得我不能科考取仕”。他很孝順,生病前常侍奉母親左右,“承順無違”,對母親照顧得很周到。他很謙恭。跟隨父親居兩淮,身為公子哥。卻對門人廚役等下人和善、有禮,平等相待,他富而有禮、貴而不驕。全無一般官宦之家紈絝子弟優勢、驕奢之習。他很豪放。教子讀書之餘。愛與族兄王玭及弟弟王昂飲酒。喝到興頭上,他興致勃勃“歌詠風月,舒發性靈”。自稱“羲皇上人”,恣意談笑、真率詼諧。他很失意,自己本來對前途充滿信心,認為定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無奈何疾病纏身,登仕無望,甚感遺憾。於是將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他有兩句寄兒詩“兩豚若奮懸樑志。獨我何憂陋巷貧”。表達了他對後代的期盼之情。可惜,只活了41歲。
世揚的嫂嫂(對揚之妻胡氏)是本縣武城胡浚(想是望族)的女兒。她性情溫柔、善良,衣著樸素、淡雅。人很孝順。嫁給對揚後服侍祖母張氏,總是和顏悅色、小心謹慎。生怕照顧不周,惹老人家生氣。她與世揚母親年齡相仿,但從不因趙氏是繼室,比自己大不了多少而慢待她,而是執媳婦禮甚恭,毫無懈怠,對婆婆照顧的無微不至。看到婆婆不高興,她的心裡就不安,直到婆婆高興了,她的心裡才安寧,有好吃的奉敬婆婆,而自己吃粗食。她很勤勞,起早貪晚,照顧婆婆,撫育幼子,縫補漿洗、料理家務之後還要辛勤紡織。當時長子三省才入學、丈夫亡故、二兒三樂尚幼,家道中落。凡柴米油鹽及兩個孩子的學雜費用全靠她紡棉織布換來的錢供應。數年後,三省補了廩生員、三樂也入了學,她才稍鬆了一口氣。但她不肯閒著,對兒子說:“這下我可以專心伺候你祖母了”。於是,照顧婆母“愈勤”。朝夕不離其側。再後來三省為貢生、任大名縣學訓導。三樂為生員。二子俱成才。她寡居二十四年,活了六十三歲去世。
為了表彰她們皇帝下令嘉獎稱為一門三節,《畿輔通志》第八十九卷烈女篇記載的王門三節婦廣平府人王臣妻張氏,夫亡守節撫孤歷四十餘年 。子允武長史娶趙氏,允武卒趙氏孀姑以孝聞 。孫對楊娶胡氏,對卒胡孀居課子稱一門三節。
世揚的侄兒求賢在《王氏家譜》中記述張氏、趙氏、胡氏品行時說:“昔周有姜太、任太似三聖母而姬姓昌。今我王氏曾祖母張作於上,祖母趙善繼之,嬸母胡又善繼之,亦三世。賴母氏之功焉。子孫顯貴。”
世揚兵部尚書太子少保正二品追封為太子太保正一品寧氏世揚妻封誥命夫人
王世揚(1544—1608),字孝甫,號懷棘。自幼刻苦學習,夜則三鼓不眠,五更即起,自撰楹聯“磨穿鐵硯應憐我,射中金錢始嚇人”自勵。萬曆四年(1576年)中舉,鄉試二十三名。萬曆五年(1577年)中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專以奉使外出,傳宣誥命為職)。萬曆十年(1582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議減御衣織造十之三。巡視陝西茶馬司,時遇平涼府大災荒,牧卒、農民多逃散。“頹垣敗壁跨邑連村,白草黃沙漫山遍野”。世揚令官府查明荒蕪田畝,或官為代耕,或召人佃種,並支付平涼府貯銀2000兩購買籽種、耕牛,鼓勵軍民墾荒,逃卒移民紛紛回來,農牧復興,軍民渡過災荒。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任都察御史,巡撫宣府等處地方贊理軍務。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晉兵部侍郎,總督宣大諸邊。世揚長時間在我國西北邊疆從事軍務,每到一處,巡視營壘,了解民情,安撫少數民族,協調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使西北烽燧頓銷。他調集各路軍馬,平息異族騷亂,使邊界安然,牧業發展。他為鞏固我國西北邊疆立下汗馬功勞。皇帝給他的封誥中說:“爰處北門之鑰,用能建威,布信杜釁”。意思是你鎮守北方重鎮,用武力能威震敵膽,對民眾給以誠信,杜絕敵人的挑釁。他坐鎮西北,諸酋諸戌無敢跳梁,為有明萬里之長城。萬曆三十年(1602年)晉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但他在尚書職位時間很短,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丁憂還家,從此再無從政。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卒贈太保。其妻寧氏,皇帝封誥贊曰:“賦性貞靜,持家勤儉”、“爾夫學無馳志,官無違箴,爾之助也”。
八世:(世揚長子)三槐山東昌邑知縣
王世揚長子王三槐,萬曆歲貢生,任山東昌邑知縣
(世揚次子)三聘上林苑監丞五品
王三聘,以父貴,蔭恩生,任上林苑監右監丞
(世揚侄子)王三省
王世揚侄三省(對揚之子)歲貢生,任大名縣訓導。
九世:(三槐長子)受善襲錦衣衛千戶都督府同知從三品賜莽玉
(三聘長子)受人嚴州知府四品
王受人 字孟容,號鹹虛,天啟年間以蔭授南京後軍都督府都僉事,轉戶部員外郎,不久由郎中出任嚴州知府,在賑災中有政績;
王受言(三聘次子)任海豐縣知縣。
十世:(受善長子)俞讜襲爵位錦衣衛千戶
(受仁長子)俞巽順治年間貢生
王世揚重孫王俞巽(受人子),字乃繹,清順治年間貢生。嗜古力學,貢太學而不入。淡泊自甘,不侈華美。自擇隙地蒔花竹、彈琴賦詩,曾遊歷於吳越山水間。晚歲臥病二十餘年,物不釋卷。著有《鑑古樓詩集》。清陶梁編《國朝畿輔詩傳》,收其《督仆種蔬示諸兒》、《渡黃河》二首。康熙十年(1676年)主編《廣平縣誌》五卷,刻本今藏於全國各大圖書館與縣檔案館,為縣之文化建設作出貢獻。事跡載入《河北古今編著人物小傳》。
十二世,王世揚玄孫時舟(俞巽長子)乾隆時歲貢生,工書好吟詠,著有《蛩響詩集》。
十六世孫王煜經,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歲貢生,曾就讀於京師,後因多病淡於科名。喜吟詠,尢好書法,老而不輟。著有《鵝浦秋聲草》、《念堂詩話》、《讀佘雜談》等。事跡載《河北古今編著人物小傳》。

王氏族譜序

時間次數

王氏家譜於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從第六代允武開始修譜,距今已有四百多年,載止到1984年續修,共修譜十四次,家譜使用八開紙,毛筆書寫,厚度為十五厘米,重量為九斤。規定為三十年續修一次,其敘修時間分別為:
1、嘉靖二十二年冬十月,六代孫允武。
2、七世孫世揚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3、嘉靖二十八年仲春,七代孫玭。
4、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立秋,十一代孫時鼐謹識。
5、乾隆六年二月初六,十一代孫時得。
6、乾隆四十九年,十三代孫性存。
7、道光十三年六月,十四代孫抱琨等。
8、道光十六年丙申月,十六世孫煜經。
9、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七代孫王哲。
10、光諸二十三年孟冬,十六代孫昌元,十七代孫貢生哲
11、中華民國四年六月十五,十六代孫之貴十九代孫元書。
12、中華民國二十年,十八代孫貢生錦堂。
13、民國三十六年陰曆五月二十日,十七代孫心廣十九代孫樹智、二十代孫鳳祥、二十一代孫愛國。
14、一九八四年古歷三月初八,十八代孫致全二十一代孫愛國二十二代孫善敬

族譜序

昔者,蘇子作家譜而曰:蘇氏之譜,譜氏之族也。今王氏之譜庸非譜王氏之族乎?維我王氏,世居山右,其藝祖遠不可考矣。迨我朝太祖高皇帝肇造區宇,削平海內,而吾高祖貴生其時,與兄得與攜母至太行山,遇紅巾賊作亂,母被害,尋遷於廣平縣李白營村遂家焉。世以農為業,繼而年代益遠,支派益繁,間亦有為饑寒所迫寄寓於遠者,不惟不識其名,亦且不識其面,至使一木骨肉無以別路人,為人子孫者,能無愴然於懷乎?今冬十月,武偕叔舜弟在遍訪先人之諱,與夫當世行事之跡,備而書之。一展卷間,尊卑昭然,歷歷可指,為子孫者,無復遺憾矣。俾後之有至親親者,得有考於斯焉。
嘉靖二十二年冬十月朔六代孫允武謹識
享祭說
按古代禮有祭必有享,所以敬祖考之餘惠而亦洽同宗之情誼也。今復設祖考位亦同堂共享之義也。且尊嚴而不敢喧譁失禮,猶之鄉飲酒禮然。酹酒有次第者,所以明尊卑也;饌食各有定數者,所以訓恭儉也;讀族譜者,所以激孝思也;講讀訓誡者,所以昭勸懲也。歌蓼莪而父子之倫正矣;歌棠棣而兄弟之情親矣;歌雞鳴而夫婦之勤昭矣。終歌曾孫維為主者,又所以頌禱尊長,使善道相勉也何?無非欲吾族人興仁、興讓、以共臻雍睦也。若視為空談,漫不留心,豈獨負設享之意,亦非所以保全身家之完行也,凡我同族幸念之勿忽!
七代孫世揚謹識
一本圖贊
於維我祖,遼和巨宗,皇明啟運,自西徂東。受田分野,遂居廣平,隸畿輔內地,直隸神京。箕裘相繼,科第雲仍,綿綿瓜瓞,振振斯螽,百口揚播,九世張公,厥德既厚,我慶聿隆。
徙別太原延慶澤,綿綿瓜瓞蔭吾渠。
詩書事業推鄉里,文獻聲名溢帝都。
後世二之分爾汝,先人一視豈親疏。
漸無百忍承休德,追遠時瞻一本圖。
又贊一篇,詩一章,乃賢父所作,有合司馬叔敦睦之意,故附錄於此。
八世孫求賢謹述
一本圖說
按我王氏,出自太原周靈王太子晉之後,王之得姓自此始。其系實出於姬姓。春秋戰國以來,子孫代有顯者,第譜牒無存,雖不妄引名宗大家以華吾宗,然出自宗周之後其明德亦自遠矣。迨我聖明御遷山西等處,大姓以實畿輔。始祖諱貴者實來是邦,是為廣平府廣平縣丁家莊李白營人,其詳載於六世祖贈副都御史棘亭公序中。譜於乎作又五六年,賢先大人懼混焉無統,乃列為圖,其序文亦可考證,迄今又五十餘年矣。其間壯老者沒,子而孫,孫而又孫,不第不識,其面即卒,然遇之亦不能知其誰何。大司馬叔每念之欲續先人之業,以垂後裔,然勞於王事,未暇遑也。乃進侄賢而命之曰:纘成祖考以無忘先人之著述,其在子乎?幸采輯焉。我且壽諸梓。賢承是命,懼不克荷。因集族中尊長,以求舊譜之缺遺者,遂亦索其卑幼名字與夫所娶姓氏,共得十一世,而為人縱橫其圖。縱者自上而下直書,見祖孫父子一脈所傳,而大宗之義。於是明橫者自長而幼列書,見兄弟手足一氣相連,而小宗之別。於是乎昭宗法明則人知其敬。其一本枝葉連則人皆知愛其同氣。知敬知愛又寧有不孝不順不友不恭者乎?又寧有視祖考如路人,待宗族如寇讎,不悖德寡思於宗盟者乎?賢懼夫之富厭貧、貴驕賤,以毒吾宗也。故既圖而復為是說,是知王姓之有富貴貧賤者,遭際也。苟自親情視之,誰非祖宗遺體?而我顧以富貴卓越,輕忽之哉!因休戚本自相連。我不與之同休,誰與我共戚?恐非作譜畫圖意也。尚繹之哉,尚繹之哉。
八世孫求賢謹識
重修祖譜及祠堂敘
譜以考世系,廟以祀祖宗,二者缺一不可。譜創自高祖長史公而成於高祖大司馬之手,家廟亦於是立焉。迨崇禃七年,我祖嚴州解任歸里,倡金擴地四畝,建堂三楹,左庫右廚,環牆於外,前立大門屹然高峙,規模亦稍備矣。復大會同宗凡十五歲以上者,鹹坐。斯時,尊卑胥在,子姓畢集,誠敦宗睦族之盛舉也。尤欲置祭田以奉承,建立義學以成後進。祠堂修成後,異事遂侵至。皇清順治甲午,漳水西來,廟宇傾圮,父同族人鳩工修葺,煥然一新。壬寅歲,薦獻匾於廟曰:“水源木本”。後之人顧名思義,能不惕然於懷耶。其修復為漳水所壞。目睹而傷之,塋有枯楊二株,遂約族叔諸人為重修之舉,擇日落成,祭奠。復公議清明按丁糾資祭祀。會二日,歲以為當,祭畢。設席列坐,盡歡而散。雖之報遠,蓋亦萃渙合散之意焉。目族譜七世族玭圖贊於前,八世族求賢嗣修於後,僅十一世而止。歷年既久,簡帙不無殘缺,況支分派衍,愈浩愈繁,不有以續之,恐久而沒識其自也。於是,采輯族中卑幼名子,按世次遞書族譜。是冊一展卷間,昭然明白,俾後之覽此譜者,本源之念動於中,愛敬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乎,斯舉也揆諸先人作譜立廟之意,庶或仰承不墜。
康熙四十七年歲次戌子立秋日十一代孫時鼐謹識。
高祖東遷年月考
家乘載我王氏“洪武初諱貴者,自山西遼州和順縣遷於廣平李白營,遂家焉。”少時即欲考其年月。每讀明季紀史諸書,雖曾抄集族氏復佚去。最後讀《日知錄》見其所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古者狹鄉之民遷於寬鄉。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恆業。今河北諸州縣,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間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國賦增而民生遂矣。”上諭戶部侍郎楊靖曰:“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之民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間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禮奏。此明初遷民之始,二十五年十二月辛未。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山西民徙居彰德、衛輝、懷慶、廣平、大名、東昌、開封,凡五百九十八戶,三十五年九月乙未。命戶部遣官核實山西太原、平陽府、澤潞遼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州、府、縣。仍戶給鈔,使置牛具種子,五年後征其稅。末條於遼州雖有明文,然實北平各府州縣。則我王氏自是二十五年所徙明矣。
木本水源之感,桑梓恭敬之心,覽之不覺頓興。近因正月間暇,校對家乘,附錄於此。
道光十六年丙申月,十六世孫煜經謹考
重修家譜序
譜之創修也,以追溯淵源不忘本源為要;譜之續修也,以繼述功德不忘宗主為要。吾家之譜始於尚書棘亭祖,述於尚書懷棘祖。此二祖,不但為王氏後世子子孫孫所宗主,即闔天下人人家家萬世為臣子者,爼豆馨香以為法守。紹述宗主之則,萬世之天下勿壞。贈尚書祖以忠真廉介開其源而植其基,尚書祖以精忠保邦嚴夷夏之防,不獨可為明之名臣,並可為萬世之表率而遵循也。我贈尚書祖,萬民為之立生祠。署南康府狼兵斂跡,以及董陶陶人德之,以及決重獄,凡所到之處,民無不欽服。王青天德惠非獨仰其名也。終以不賄媚權,貴罷官。與海剛峰(海瑞)同為奸相嚴嵩所勘。歸家,茅屋薄田依然,毫無所贈,寒素如故,人多嗤之。於是,德動天鑒,祥開日華,乃生我懷棘祖也。誠為善之報也。我懷棘祖總督九邊,進兵部尚書,握神機十二營重兵,招討十三省兵馬。不獨倭寇蕩平,諸戎諸酋無一敢跳梁者。為有明之萬里長城,彪炳史冊。太夫人不豫,疏四上乞終養,朝廷依為柱石,終不許。是何如之品望,何如之功業,何如之重於國家。以視後之懷二而媚虜通外夷篡竊者,不為愧死哉!後之子孫覽斯譜者,勿徒知其支派之不亂,次序之不紊而已哉。凡我同宗讀書子弟少有知識,可不奮志芸窗下,惟苦讀如我懷棘祖之“磨穿鐵硯應憐我,射穿金錢始嚇人”。更當不忘其品性,朝記誦而時習之,追蹤之。是則,是效教子孫家一無不如是,庶可不愧為王氏之孫也。故略為之敘至譜中,祖訓誡與所定各條款章程,如有行不遵與忤逆或娼或盜者,棘祖已有明訓,逐其出祖譜中,削之不為過。慎之、戒之、懍之、惕之。凡修譜時,高聲朗誦而後人覺之,況家譜者家乘也,乘者載也。求賢祖有《賢行傳》所以著人之美義者,而為世人之法也。譜之所以修者,不重賴於此乎。
清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七代孫六品貢生哲沐手謹識
一九八四年王氏家譜原敘
譜之來由久矣,迄今六百餘年,幸賴前人屢經重修,世代相傳,代代遵守前章,枝派分遷,世系明晰,為族為孫者,秩然不紊,以至我闔族人等,無不展其卷而豁然也。自民國三十六年修譜以來,迄今已有三十八年尚未修敘,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國家政策轉化。尤其在1966年展開了史無前例地文化大革命,先祖的遺蹟功高如山的業績等都如暴風驟雨般地被橫掃一空。只因形勢所迫,各族眾人憤憤不平,且敢怒而不敢言,因開掘河道,家廟被拆除。刮政治颱風,祖墳墓被平滅,樹木被砍伐的一乾二淨。
但是,唯有家譜由族人十八代孫俊田,二十一代孫愛國,竭力保存下來,兩部家譜完整無缺,在這等惡劣環境下,能絲豪無損的保全族譜,也是使後人望塵莫及。此為一例,且謹記在心,無論處於什麼樣的情況,也要捨命相祐其譜,使子孫代代不忘祖德。某為祖、某為孫、昭然不亂。只因形勢的轉化益於光族耀宗,各族人紛紛議論續修家譜之事。當時族長新有更是熱心,因眼力哀退,年高八十單六歲,不能料理族中事務,囑託其三子致全召集闔族會議,有二十餘人分住片代表,無不贊成。重修家譜子孫註冊。這次修敘家譜更比前番不同,族中財產盡皆一空,套用資費只有出自族人,為承繼祖業,無不欣然贊同。為先祖業績後繼有人,為光宗耀祖,為子孫世代和睦相處,尊老愛幼,遵規守法孝恩不愧,修敘族譜為其志也。
十八代孫致全二十一代孫愛國二十二代孫善敬沐手謹篆合輯
一九八四年古歷三月初八日

五行起名法

王氏家族起名使用周易五行相生法
五行乃金、木、水、火、土。按十天干說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按數字說,1、2為木,3、4為火,5、6為土,7、8為金,9、10為水。古人認為萬物之根在於數,數中有五行,五行中有生克關係。吉凶便在其中。古人還認為“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可見天下父母是多么看重子女起名之大事。
王氏家族中有人文學造詣很高,世揚後代對起名很重視,對周易五行相生也很重視研究。他們認為祖先世揚等前輩人能在官場上謀得一官半職,除了先天運勢得天獨厚外,後天的地靈人傑也是不可或缺的動力。因此他們對周易五行相生法進行了研究。並從第十三代開始,使用五行相生起名法,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如第十三代用最後一字“銅”屬金。第十四代中間一字“澤”五行屬水,即金生水。第十五代中間一字“樞”五行屬木,即水生木。第十六代用“煜”字,五行屬火,即木生火。第十七代用“埑”五行屬土,即火生土。名人有王埑。孟固舉人原縣令楊陰陸為其樹碑立傳。(現王埑墓碑完整保存在北張固張運堂宅外)。第十八代用“錦”字,五行屬金,即土生金。第十九代用“鴻”字,五行屬水,即金生水。二十代用“桂”字,五行屬木,即水生木。二十一代用“熙”字,五行屬火,即木生火。第二十二代,用“坤”字,五行屬土,即火生土。二十三代用“鈺”字,五行屬金,即土生金。二十四代用“潤”字,五行屬水,即金生水。
按周易八卦五行相生法,象徵人丁興旺,生氣勃發,滋生滋長,後繼有人,根深葉茂,流傳千古之意。王氏家族在三百年前就使用五行相生起名法,在廣平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歷史文獻記載

淡然軒集巻五(明)余繼登撰
慶府右長史棘亭王公墓志銘
棘亭王公以慶府右長史致仕歸歸二年而卒卒三十年而公子大理左丞世揚以侍御馬公狀謁繼登請銘公墓道之石繼登梓里後學又與大理君同奉軒對誼不敢辭謹按狀志而銘之狀稱王氏之先本山右人其先世有諱貴者自山右徙居廣平之李排營村遂為廣平人貴生柔柔生玘玘生友友生臣臣攻文章有大志竟以諸生齎志而歿娶於張有二子次即公也諱允武字殿邦別號棘亭公生而敏恵才質過人長厲志讀其父書為文儁朗多奇氣既隸學官毎試輒冠其曹性嚴重不與羣曹伍即其曹亦帖然鹹服之顧數試數不售晩乃以明經入太學嘉靖庚戌謁選銓曹除江西南康府通判南康地故瘠薄而俗善逋賦毎郡吏督賦者至黠者輒醵金錢前為壽一入其賄即噤不敢復有所問以故賦恆逋多者或至八年公廉直不受私謁既視事前行金者徘徊門下不敢入公乃召諸逋者按緩急為期日而遣之諸黠凜凜以次輸賦無敢後期者部使者奇其能疏聞於朝為下璽書褒予之會守缺即以公攝守事時粵西狼兵入內地剿倭者所過橫甚百姓患苦之以次當至南康郡人甚恐公乃預為檄檄其渠率曰以爾剿倭奈何乃自為倭今與爾約饋餉不時罪在有司饋餉時而爾橫如故惟爾罪三尺法具在吾知用吾法耳率己前聞公名既得檄頗懼而戢其下公亦勑屬邑為具以待竟過南康無敢縱者郡瀕湖盜賊之所出沒舊有游徼船若干艘歲時繕治郡任其費而主者任其勞守備某匿其費而責繕治於郡公持不可某恚甚譖公於巡撫都御史都御史怒公廢格為停公月俸公乃徐條故事暨所為侵匿狀上之都御史內媿公卒褒公治行為江右第一饒萬年令某以朘削機兵月糧為機兵所訟讞者受賕右令而重繩諸訟者眾兵怒遂歃血以叛饒郡戒嚴時直指徐公方行部至饒倉卒無以為計適公以它務至徐公喜曰王別駕來事其濟乎即令公停它務而撫亂兵諸亂兵聞公來亦相戒無動王公治我吾屬當無患矣前讞者謁公為地公不應既繩諸亂首而令亦論如法眾心始安直指益奇公即以公署萬年事公更約束嚴稽核省一切煩費鹽米瑣屑一取給於南康壯兵某訟其隊之長而所株連甚眾公心察其寃為爭之御史竟反其成獄萬年民為歌以誦之詳見翰編浮梁金公所為去思碑中公治萬年凡六月以考績赴闕下民攀留不可得則相與圗公像尸祝之公既以最聞名益起復移公景徳鎮董陶事公愈孤立行一意自貢額外諸造為滛巧以賂遺權貴人者槩從禁絕歲省工費數千百緡景徳人徳公如徳父母浮梁尉某以巡徼至鎮而縱其徼卒有所剽取於民民不勝忿鼓譟圍尉將甘心焉尉恐避匿公署中公為尉慰民民乃解散去庚申升兩淮鹽運司副使公日講求利弊擇通商恵民便利國家者佐其長次第舉行之或有諷公為囊槖計者公峻詞以謝其人慚而退都御史鄢某以嚴相私人得總海內鹽政大以賂聞鹽政壊亂淮商黃某鳩金數萬將逆諸境上公廉得其實亟置諸法淮揚鹽賦甲天下都御史視為外府比至無所得大恨公會公遷慶府右長史猶未釋恨嗾所厚善御史伺公隙無所得竟以老落公職致仕時年五十七耳公既歸杜門謝客布袍蔬食無異寒士又逾年壬戌秋七月三十日以疾卒距生弘治甲子十月二十三日得年五十有九初配都氏嘉靖某年隨公游太學卒於旅舍贈宜人繼趙氏能以勤儉佐公廉者今封太宜人子男二長對揚娶胡氏都出次某即大理君娶某氏封孺人女一萬秀適醫官龎朴俱趙出孫男四三省三樂三槐三聘俱邑諸生孫女二人古人有言廉吏可為也而不可為夫廉者任氣多亢厲不能忍人難與共理其不然者又無能引當否至耗廢官事此安可為也公歴官所至常祿外毫不以自污非賓客不御酒肉騶從敝陋不治郡人見前導不問而知為公也豈不廉然無務凌人常有以自下者蔽人之過且調護之甚厚推其廉平人不忍欺故能片詞而銷兵民之變此非可以口舌爭也仕而俎豆於郡歿而俎豆於鄉有由然矣嗚呼若公者亷而可為者耶是宜銘銘曰亷於財或短於才公才恢恢以剸以裁如郄斯開亷於身或以矜人公則恂恂若芒若芚飲人以醇世競於貪貪以趨炎而公獨亷以廉見嚴故終仕而淹淹公之位不能淹公之世是生哲嗣為時廉吏以繼公志摭公遺蹟銘之貞石納於幽宅俾子孫承
亦玉堂稿卷十
明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故慶府右長史棘亭王公神道碑銘
王氏自琅琊太原兩望之後散布於天下代興地著鹹有聞人顯庸於世廣平之有王氏葢北宗之支自河東而徙者也廣平之滋大自尚書懷棘公淵源建樹自封尚書棘亭公始棘亭公諱允武字德毅幼端敏能屬文行誼惇謹有度名重河北文日益奇而亦用是不偶明經入太學庚戌謁選天官太宰蜀夏公異之除江西南康府通判南康地瘠而通判總一郡之儲累歲所負十七公內絕包苴外無所假借相緩急而時其催科一年賦乃盡起部使者奏最會閩浙連創於倭廣西狼兵奉詔往援所至驛騷道出南康人情洶懼公時攝守諭眾曰狼兵即悍寧無將帥寧弗畏法耶乃移檄與帥約曰天子以爾兵勝固徵不戢孰謂勝也成師以出而卒以不戢持此欲安歸乎且兵嘩以犒耳吾犒豐且時而嘩者弗息何帥之為請以法聞卜矣帥雅憚公名檄至戒其下曰清直翁果不可犯也已而公所治犒師具無不饒辦狼兵大喜而去市里晏然機兵以月糧缺訟萬年令於台台使下讞者不能平兵遂鼓眾謀亂郡城書閉公適以他事至直指徐公喜曰非王倅不能了此趣召公往訊獄具坐令朘刻而究鼓亂者正法郡賴以安直指益奇公即移署萬年除前弊政數十事反冤獄株連累歲不決者居六月以考績行民攀泣塞道肖像立碑頌焉入都署上考還郡數月兩台復檄視景德鎮陶務景德仰供尚方器被天下而磚埴之家且不讎費權豪稍侵牟之以故陶戶日瘁而器窳不中程公至悉為均節而禁外蠧之窟穴者商民工作為之一變庚申擢兩淮都轉鹽運副使淮鹺夙號利藪官者多以染指致累公持已益峻羣商秋毫無所與揚州盛生某家世素封以事逮獄死長子戇騃少子楫黠甚矯父命逼殺長者而據其室長子婦薛訟之楫大出公錢賄解獄反坐薛薛請就公讞公竟得楫殺兄狀論死揚人以為神明時都御史某倚分宜相核天下鹽政所至責賂無算淮商醵金數萬以待其來公聞怒口諸商賂即王某賂天下寧有媚人王某哉禁一無所饋都御史大恚署公左官遷慶府長史竟中以老疾罷時年五十七耳公歸槖中蕭然抵舍田不加於舊布衣疏食足跡不入城市□子明農之外一□所問居二年以疾卒於家以尚書公貴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配都氏先卒累贈夫人繼趙氏封太夫人子二女一孫男四孫女二姻婭皆名族詳志狀中公天性孝友內行純備居官清介操持凜不可犯而存心平恕事有乾重辟及士類罹訟者必詳審三四惟恐失入及臨大事關地方興廢民間利病則毅然任之即忤上官遺身累不為動也前宗伯余馮二公表志其墓已悉邑令陳公又采公行事入邑乘中茲不具載謹識其大者銘曰
衛陽鴻儒金玉其相含華耀穎蹈員履方絕調知希長才位下戢志賢關策名別駕惠藹如春明兼照夜赤子乂安神奸顧化賢媛協德宜厥家人發祥哲嗣流慶無垠三命崇階九京殊錫汗青有光彤管丕式淮水作禎原阡用即追琢馨香垂之罔極
喙鳴集十二卷 沈一貫撰
慶府右畏臾贈兵部尚書棘亭王公暨配都夫人趙夫人合莫墓志銘
曩懷棘王公以名御臾按於浙登良淚墨有范孟傳風而每登叫望遠作英英白雲天際想謂太夫人在堂也比拜少司馬協理戎政奏績昔大司馬而太夫人之問至公痛絕念光嚴耒有銘也請鉗及太夫人翁諱兄武字德稷別號棘亭先山右人五世祖貴徙廣平貴主稟桑生昆昆主友友主翁父臣為諸主有聲翁亦年十九補請生爛試異等而用歲舉入太學是時元配都夫人興偕卒再娶勸八黔八一蓋曰三一趙夫人夫人丘縣趙介寺女是生懷棘介己而翁謁選夏大軍邦謨苛之署判南康南康滿郡也前更染指遭賦至七入年翁一切謝苞苴請託條緩急示賦期期耒而賦集時東南被淒徵西尊猥兵二橫悍翁檄其帥謂朝延徵爾勒匪爾毋為淒供竄弗稱罪予稱而兵敢譚罪爾予與爾分受責帥閏凜勝勸其下而翁江乏其供人人醉飽去其長於濟變與馬燧柳鋒綽事正等飯州翼年令股餉馬機兵丙訟聰者私之眾愈趣徐直指急之而會翁上謁厲翁翁置令於理而重繩其首亂郡甲帷然因牒翁屠萬年半歲而屍視翁稍遷丙淮都轉運副使或諷翁盍為子孫計翁謝曰老嫡也不翔以飾而富道有鸞翁者遂遷慶府右長史且用老疾免時年五十有七撫台劉公景韶為之泣且惡之曰君有筐見足重無念弱歸而居谷椽是旅碑以遺大司馬者有十卷書佐於內恃太夫人不難脫簪弭以歡其姑翁仙則以爻重佐翁儉則以勒佐翁既切家益霧太夫人提大司馬勉之曰台聞讎白誤入子孫必昌是在光兵丁丑大謝司成進七縛行人又勉之曰而父言貪酷二字富官第一戎而父汝師也性不喜撓睨猶率大司馬夫人露日謙紅訓手若孫曰驕著澤佚昨保家理有自耒我庚於冬大夫人庫大司馬屢乞歸不得則迎養於邸太夫人慾歸詣奉之歸又不得乃違具子三聘奉歸歸谷月小起是時有章思贈翁兵部尚書都夫人與太夫人皆大人具訃也上特賜糞祭有加渾異谷煌煌啟棘亭翁芝而合銘曰軒軒棘亭矜修敕己潔其深源際為灌清官以寒身門方火壬乃開鉅忤一典皇會旅絲綸煙渝織於纖縷谷或葬啼而德濟夷兩配偕藏群玉萃止銘憶萬年千歲一昌
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九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廣平王公世楊傳(沈???)
王公諱世揚字孝甫先世家山右六世祖貴徙居廣平遂?其郡人四傳生臣臣生允武則公大父父也公□父廩學官父終慶藩長史稍稍用文行顯既公貴皆贈如公官長史娶都繼趙實生公其季也兩世鹹秩內階而趙稱太夫人趙太夫人方娠夢宰官擁童子從天門下曰以錫汝寤生公公能言則已英英露頭角既授讀輒了了大義垂髫補博士弟子員學使阮公鶚奇其才而公故從父宦於江於淮慨然民吪吏弊與伉直之不得伸也廉吏之不見察也庶幾當吾身一振之年十九喪父益哀苦厲志一燈熒熒主績婦糸?辟纑而身伊吾寸管間往往分夜如是者又十許年年三十三領鄉書明年成進士官行人司行人三銜命名藩所至謝卻饟遺詢謠俗識者知其有遠志壬午選湖廣道監察御史尋奉 命按視潼關以西茶馬值歲祲疏留賑餘蠲贖鍰共二千金復疏請茶課二千金分賑七監置種馬辟荒地易餘茶秦飢而不害甘肅故以番?蔽也番與虜哄筴者曰吾其坐觀公曰不然番入茶供馬我卵翼之久矣俾折而入於虜不武且恐西陲多事傳檄切責虜母剝我籓籬不者且犁爾庭亦約束部番勿輕挑釁是歲河西烽燧頓消而招中如約寫爾馬其等八族者生番也住牧莊浪西北林莽問頗媚虜公曰河西要害無逾莊浪而馬政獨闕可乎計收部如熟番歲增駃騠四百七十騎歲省樁朋金五千有奇且斷匈奴右臂自餘察吏安民肅然持大體當機畧多如此巳奉 命按淛先是漕艘踐更不如期將新之窘費且猝不得辦公曰是不足十五爾而太倉陳陳議改折十之三國不費而民蘇賦集已疏織造得減已疏抗嘉四郡災得蠲得賑問彈治其不恤民瘼者一二人浙吏士亦復肅然而民安已奉命按中州中州歲歲患河河蝕者無時而入蝕於河有恆竇竇泛瀾不可問猥當其猝一切問諸水濱公行視堤縷間俾積埽厚餼旦旦若儆於蝕者且?革例??攵豁虛賦緣河流民自古而河終公政不蝕或言道沁入衛可殺河勢公曰是虞溢也而不虞梗耶吾聞沁善淤衛獨當沁則章病而漕且梗潞居衛下獨得不念乎仍道晉入河使而梁州連兩歲災公檄淯??般亳餘粟移賑之又議留兩歲□粟若干其所以饘粥兩河溝中瘠而生全之者又不啻浙東西四郡爾巳還刷卷京畿道尋遷大理寺右寺丞歷左轉少卿而奉 特遣仍兼御史閱視延綏公故諳九酋詭讕狀乘障士內?伏市馬蹐非一歲所一切奉 璽書閱實按營壘下軍司馬上尺藉新故儲糈幾何次第及屯政酉?善法堅甲利兵爛焉誰何而後乃問胡馬要勒九部駃騠如初市不者閉關大賞轉賞勒如初額無侵士儲糈儲糈餉壯士寧餉虜壯士令乘障寧令芟夷灌莽也具勒如剬度三歲所貸犒若而金勒各屬所償士先是冏寺市本下薊而移衛軍上谷關也以馬羸故而馬故羸也公改寺金於延扶及?而給省麋費鉅萬始省直士更成榆中而後稍頓也直走儴已更逋南陽頴上且半減公令曰西安潼關蒲坂近那得不戌而南陽頴上視寧山勿減他所簡練部伍移壁斥野謹烽燧布渠荅種種數十百年桑上計最後條十事 天子嘉之下所司覆著?令尋晉左少卿遂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撫上谷初廷議撫史車二酋作塞外偵而大酋黃台吉等闌與媾也計且糜彼以甘心我而撫處者忸其欵忽不厝意西庭酋安兔因是得誘史酋依帳下與?豕突三歲所邊患苦無誰何公首下令諸將亟招撫而西單于因是縛獻史酋 廷議欲俘之 廟而釁諸公矍然曰是故吾屬也而脇息夫酋帳下吾本?此奪夫酋者三年脇息恩而自樹屬也果釁諸則我更?鸇安兔?叢塞下諸屬夷且股慄脇息他所而當事者多齟齬公急移書大司馬復上疏 廷列狀竟得 俞旨還史酋所部而諸屬夷讙焉齧指稽角王公?卯翼我委心受戎索而安兔懣然失算時闌入盜塞公檄東陲將吏踐蹛林斬首四十級安兔恚而媾西單于不應怏怏去公既間牧西單于而東單于桀黠率種落蔽野索市賞無萟公曰金繒吾以犒鬬士牧窮夷且爾不飽二十年來豐犒耶一如襄歲令如約則來不者閉關東單于不敢復言而滿酋憤憤壁塞下也公勒停其市賞曰能一決甚善酋憬然罷兵請媾公故持之而左谷蠡王朝兔輒與輔而抗我公令降虜斬級獲馬朝兔輒掠我乘障士易馬公譯令謹視吾士委一士漠外者必擒爾一當戶朝兔遁巡還所掠奉欵公令與屬夷刑牲歃血欵遂定長伸堡者故虜地也而饒欵定乃?我有溫偶駼來求之公曰傳二世不求地何物酋敢絮乃公令兩鉗奴鉗其耳摽諸轅門外而會亭卒捶殺渠部夷四徼師也公先以戎索詰彼闌亭障者溫偶駼囁指徙帳四十里外去無敢問贖癸巳虜大飢關市馬不如額公以額馬十折皮張馬一虜懽如更生而省歲市二萬幾千金子是撫三年矣而東西陲晏然亭障無聳縮省金繒無慮鉅萬萬考功上公婁伐加右副都御史尋內召協理院事錄蔭一子太學鍚白金四十兩文綺二有副尋又匯所縮省金繒功錫白金五十兩居無何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諸邊既稔藉公威名虜部諸酋既齧指稽角奉要望公旌旂則靡不廩廩也而獨安兔宿昔故怏怏先是不敢躪上谷而南騷蔚廣茲複壁白馬關大營諸虜狺牙未露頗稍稍自屬之公曰會須一大創此而後安寢檄各路出塞前後擒斬五百餘級奪獲馬牛羊無桀安兔懼叩關悔罪順義王青白馬諸酋頓顙?乞欵公勒令還我屬夷若而人故所登叛卒若而人往反支吾頗欲得我所收部夷回易公曰部夷吾已署?百夫長不可得會須更一戰安兔遁巡歸諸屬夷出塞者不復敢言回易他諸酋逾廩廩而白登甌脫鋒銷燧息晏然蓋公先後部治虜諸方畧至是始完而三晉屹如長城矣尋以正三品滿錄蔭一子太學成戍召入?少司馬賜白金四十兩文綺二有副次年晉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兼少司馬協理京營戎政先是帥多債以偷卒多占役已稍重選鋒親丁巳亦復占以竄公部署肅然尤加意歲終小閱分?三等等同論官官同論薦薦同論資畫?一切要散無得居間而簡汰諸老羸竄尺藉者收召部伍時訓練費豪無得占一役而名射者畢出更有所條十事 上復嘉之下所司覆列著?令會甘肅捷奏賜白金三十兩文綺二有副已東事俘奏晉兵部尚書錫如前居頃之公念趙太夫人春秋高乞省覲至四 上方倚重公勿允而公偶戒於足又固以請 上優詔中使勞問羊酒竟不允又三歲竟奉太夫人諱以歸歸當甲辰歲晏公時蓋六十餘矣而泫然如孺慕然既免喪廷推者二疏薦者婁俄而閱視者上公宣大功特晉太子少保錫白金四十兩文綺二有副蔭一子世世執金吾蓋宇內駸駸望復起而公竟不可作矣正襟危坐授遺言上者篤學官者不貪酷家尚儉素是?吾子嗚呼公所存所就犖犖如此哉 上聞訃震悼輟朝一日下所司上公生平婁伐於是?宰致官宗伯致祭司馬致世司空致葬 上又命中書舍人沈珣護喪事公二子三孫長子三槐自以明經?山東昌邑令而其子受善官錦衣衛自戶則所謂世金吾者也次子三聘以公任?上林苑監右監丞其子受人復以公錄?官生三世拜剴詞至再三國家於公始終恩禮則亦可謂穹崇絫膴者已槩公生平忠公體國不避害不邀功臨大事落落不率屑而動中機會不?乖崖而獨持貴鉅不成心?愛惡而獨嚴擊貪賴此當官較著者其他隱德至性未易一二數也???猶記少時負笈太學而同捨生陳思時?道其亡友吳維藩而相泣也曰今其遺嫠□焉自矢有嫠面截髮之厲吾曹何以振之問所曾相存恤者獨王公爾而王公撫白登則時時餉遺吳氏嫠不絕也間語詢公則公於吳君亦直一宿緣爾而能存恤其遺嫠篤摯不替其諸所陰?德不使人知又寧詎一二數哉史氏???曰余檃栝王公功美施旂常者大都西北邊尤著故不暇細小間附軼事公目光烱烱射人具威慈一相人有非禮乾者不怒竟不聽此所謂?介者也公嘗娓娓史酋事使稍依臾當事者酋且釁皷諸傳麗皆得顯官而公不慮不??功然豈以易西北邊數十年敉帖公艮於趾門人遁巡勞苦公公顧曰子勞我良苦今小民寧栟櫚耶朝剝一籜焉暮剝一籜焉乾與幾何已泫然嗚呼公所存如此所謂正直忠厚社稷臣非耶???於公?部民?門下士然非直部民門下士之言也史之公言也
歷史文獻記載二:
宗伯集巻六(明)孫繼皋撰
送王孝甫大理閱視延綏【二首】
黃金裝寶劍白羽借兵符知爾多邊畧 終能贊廟謨 榆關空築塞 鐵騎不捐軀 試問延州將 嫖姚今有無
自昔成和議於今二十秋祇聞增市馬誰復問椎牛月色臨關逈笳聲入暮愁君行看塞上何處有貔貅
與王中丞懐棘
曩不肖之行服也而明公猥有榮施於我先君子不肖不敢忘先君子敢忘明公感頌沒齒矣沖邊開府敵馴而欵固亦惟明公金湯是賴語不云乎猛虎在山藜藿不採威名所播樽俎而折裘帶而卻固其理也不肖行能至虛薄然獲起家食再入承明此之濫竽決由推轂會鄉人天城周經衛將西出闗自言小吏時嘗操祿命說游門下今安可不一見不肖遂付此紙令藉手且以明區區之德明公數載一日如此周又言茲行當用職事効驅走陽和劉使君者明公豈有意覆露之齒牙之餘泥塗之潤也並惟裁幸何當披對臨筆瞻馳言
溫恭毅集巻二十六系,(明)溫純撰
報王懐棘總督
雲谷間壯猷亦耳其畧得佳刻亟瀏覽始詳收史夷裁歲賞揚威治內及諸鎮利恩利威如射中的夫恩人爭言之誰齒及威即秦塞年來用威亦多利葢塞上行間終不可積弛積玩令日弱一日不可復振也惟萬全必勝之計非多算深謀不得又非真有為國為疆場之心亦不得今門下其人也幸晉樞筦會東征所賴石畫不淺聞大將有專恃批搗鄙火攻者即勝亦互有得失況得不償失葢不知以守為戰也守惟以弩為城以連炮為地雷即逺征亦步步不忘守百戰百勝無逾此曾為里人趙鎮撫世登籌之業見收於司馬門幸勿以年稍長而忽之也杞人在林下不能已之懐如此沈鯉
李文節集卷之十四
○報王懷棘
承教仰見忠君愛國惓惓無巳之盛心敬服無巳□ 聖衷殊未見轉移即政府密揭露章一切不報祈之彌力持之彌堅今望其毅然獨斷自居其德既不為也望其慨然納言又見以為德分於人則尤不肯竊謂此時雖龍逢比干之忠良平之謀儀秦之辯皆無所施惟為梅福逢萌則可耳即再草疏不難合叩亦易顧終歸於虗也側聞 皇子誕生 聖心喜甚當此懼喜併合之會政府密揭默懇使歸德於上而人不預且不知或能有所旋轉蓋龍性難馴即建儲一事可窺矣不肖即謁政府以此著白之天下事以濟為功耳定巡撫
王文端公尺牘卷之三
荅王懷棘督府謝文
仰惟公祖台下鼎衡重望經緯長才自總鎮師力襄廟勝所以奠安疆圉綏靖吏民謀悉出於萬全武克兼乎七德勳業昭宣日月邊氓共□謳歌功名具載春秋野史何勝紀述惟茲閱武場之役繕壁壘以更新式弘□□律之規飭鼓旗而豫毖魚麗鶴列縱橫羅八陣之圖鷙奮鷹揚踴躍奪千牛之氣軍容有赫節制惟虔不圖原圃具囿以來重見被廬綿上之舉方欣欣喜色樂觀厥成豈謭謭蕪詞能鳴其盛乃采菲不遺於下體巳荷曠涵而敝帚至享以千金奚堪大賚極知恕擇不以人而廢言其如過叨可無功而受食雕蟲抱愧涸鮒沾恩徼寵良溢於分涯受賜寔難於報稱言不盡謝神與俱馳
余文恪淡然軒集余繼登
贈司馬王公還朝序【三邊總督】
懷棘王公、始以上谷廵撫入佐西台、復以少司馬節制雲谷山西三鎮諸軍事、若曰公在鎮久、習虜情偽、非公莫可使懾虜者、居二年而廷推公可大司馬、不報、又一年而公以原官入貳樞管、故事封疆之臣、歲苦邊事、晉秩視內地異等、以酬其伐、公之內召褊心者或為公怏怏、公顧無少望、曰、孰非上恩、人臣患不能為主用職耳、嗟乎、公之心、古人臣之心也、古之為臣者、無以有巳、故計職業。不計功名。不計功名。安計榮寵。後則緣職業以就功名、緣功名以徼榮寵。甚有功名以偽建、職業以虗居者、是不勝其有巳之累耳。公粹白之衷、自筮仕至今如一日、故鎮之朋銀市租、無改於舊、而不以供境外之交、束修之饋也、昔有借貴人勢、以恐喜人意、挾刺而來、滿載而歸者、徘徊不敢入公之門也、私帑所積、故稱外府、而公一不以自潤、不忍以膏脂實囊橐也、謂兵不試則頓。頓不可以應卒。暇則為賞格以挍士。如格者賞無虗日、日擇馬之羸弱者而更易之、所為佐其費者、皆公餘所儲、而公不以自明、不欲有其名也。士飽馬騰、喜事者不無幸功之思、而公日相安於無事、意吾居其功。則華夷必有受其害者。孰與無其功。亦無其害也。擺腰台吉者、虜王父行也、擁鐵騎抵塞下、言賞增則兵罷、不且入塞。公發兩營戰士擒之易耳、然屯而不戰、但使諭之曰、而酋意當事者、諱言挑釁、故每以要賞、吾無諱、赤白囊巳達長安矣、而酋遵約束、漢過不先、不然惟有戰耳。擺酋大阻、使使來謝過、不他失禮俺酋愛子也、兵最強、且多智、水泉關市令、譯夷王筆、寫氣計龍輩。恐喝司市者、加金繒至逾千、公聞之劾罷司市者革其賞、虜王為請、公曰、不他失禮、忠順夫人子、而王季父也、渠即少、忠順與王可縱使壞約乎、小酋教誘背約、法當誅、以而酋故。處置得當姑緩其死。賞不可得也。虜無以應。部將夷丁、舊為大成比妓部落者、受我豢養久一旦逾塞去、挾大成譯夷。來索其孥、公詰之曰、若吾卒也。無故敢闌出塞、既出敢復來、豈以中國無尺寸刃耶。立杖殺之。夷使懼逸去。公在鎮三載、諸夷以好語乞憐者。即假詞色慰撫之。其有出不遜語者。必譙呵之。使咋指去。有乞牛酒者。或與少牛酒以示惠。其炰哮要金幣者。即錙銖絲縷不可得。其文氣古而敘事明與之則為恩。不予不敢為怨。予之如例即為恩。予之不如例。不敢為怨。操之縱之。張之弛之。隨變而應。當機而發。靡不帖然鹹服。人以為公積威約之漸也。不知公之動靜。虜時耳而目之。彼見公日積芻糧。日搜卒乘。日除戎器。無事而時防不見虜而時若戰以為公且犁巢。且絕塞。至徙其累重於漢北。譯使問故。公笑曰吾職也而王簡士馬吾不與知吾簡士馬而使來不太怯乎吾方以大信示人。大有羊陸之意有罪則聲罪討之。掩不備以襲人。吾不為也。虜王益敬畏公。每欵市。輒戒其部酋俾毋嘩。以乾公令。彼擺腰諸酋姑嘗試公。以冀萬一之幸耳。故狺狺而來。慄慄而去。不然。犬馬之性。奔踶蹋囓。固其常也。可以空言讋之使服哉。邊疆大吏。撿身不如公。愛恤士卒不如公。備不如公。而欲□虜齒頰之間。籠之羈紲之末。則敗道矣。公之行、大中丞霽宇王公、具公行事之略、來索贈言、昔公之撫上谷也、王公實左右之、復代公建牙上谷、公安攘鴻猷。多王公贊襄之力、茲且繼公作鎮矣、有如公入陪朝議、殫忠赤之猷。王公外總方鎮、效規隨之誼。則雲中上谷間。可保數十年無事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