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是廣州市委、市政府直屬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專業研究機構(正局級事業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原稱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1年7月,1989年8月改稱現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 創辦時間:1981年7月
  • 原稱: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
  • 行動準則:堅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簡介,領導,使命,部門,場地,編制,研究,交流,院刊,現狀,會員單位,

簡介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81年7月,原稱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1989年8月改稱現名,2003年7月,原廣州市經濟研究院、原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併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組成新的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是廣州市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全院編制人數165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76人,其中研究員21人、副研究員5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4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廣州市優秀專家7人,廣州市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家1人,廣州市優秀中青年社科工作者10人,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專家3人,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5人,廣州市重大決策諮詢專家16人。

領導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
主持院黨組全面工作,負責扶貧、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工作,分管國際問題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所。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副書記
主持院科研、行政工作,負責老乾工作,分管哲學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出版編輯中心。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
負責院紀檢工作,協助黨組書記負責黨群、宣傳、統戰工作,分管黨群工作辦公室、經濟研究所、金融研究所。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協助黨組書記負責扶貧工作;協助院長負責行政、文秘、財務、後勤保障工作,分管辦公室、高級研究員工作室、區域經濟研究所、現代市場研究所。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協助院長負責科研、藍皮書工作,分管科研處、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研究所、城市管理研究所。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使命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為行動準則,堅持以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向,把立足廣州、研究廣州、服務廣州,為廣州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和為廣州市三個文明建設服務作為基本任務。25年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關懷、支持和領導下,規模不斷擴大,事業不斷發展,培養出一支有較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出了一批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建立了新的社會科學研究管理機制,由一個後起的地方小院發展為一所學科門類多、科研能力強、功能齊備、文獻資源豐富的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專業研究機構。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位置

部門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下設部門18個:辦公室、人事處(外事處)、科研處、哲學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城市管理研究所、現代市場研究所、數量經濟研究所(經濟決策仿真試驗室)、金融研究所、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國際問題研究所、軟科學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所、出版編輯中心、文獻信息中心(圖書館)等。

場地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擁有一個占地面積16畝的獨立大院,科研辦公用房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院館藏中外文圖書8萬多冊,學術報刊資料500多種。早在2001年就建成院內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和連線國際網際網路的院網站系統。圖書集成管理、全文資料庫檢索和辦公自動化等計算機套用系統的投入使用,在本院形成了信息資源數位化、信息傳遞網路化、信息檢索遠程化、信息資源共享化的現代化科研環境,為科研、辦公等各項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編制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編制人數171人。在職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2名(研究員22人、副研究員30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5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28人,獲博士學位的16人,獲碩士學位的41人。擁有一批在省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學術造詣較高的專家學者和在學術理論方面嶄露頭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幹。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0人,榮獲“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的2人,榮獲“廣州市優秀專家”稱號的5人, 有20人受聘擔任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的顧問,有5人作為決策諮詢專家入選“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庫”,還有5人榮獲廣州市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已形成一支多學科、多層次的並有較高素質的科學研究隊伍。

研究

建院以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積極參與和獨立承擔有關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決策研究,特別是研究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有多項研究成果被各級市政府採納,有的還被作為檔案下發,發揮了政府“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其中主要有《廣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研究報告》、《廣州市黨風廉政建設綱要》、《廣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研究報告》、《建設廣州地區性金融中心的研究報告》、《組建廣州大型企業集團的研究報告》、《廣州旅遊發展戰略》、《廣州市政府機構改革思路》、《廣州市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白雲山集團解困方案》、《廣州市留學回國人員工作調研報告》、《廣州文化發展戰略》、《民主的根基——廣東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實踐》、《開放與封閉: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展趨勢探索》、《未來十年自然災害對廣州經濟發展影響的對策研究》、《廣州市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等。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堅持以套用研究為主,但又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始終瞄準學術理論前沿,既注意熱點問題的理論研究,又注意各學科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等國家一級刊物發表論文10多篇。一些學科,如哲學文化、城市管理、廣州地方史、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學、社會學等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如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專著有:《社會主義四百年》、《精神文明學》、《廣州簡史》、《時代演進與價值選擇》、《改革時代的理性思考》、《企業文化學》、《精神文明機制論》、《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現象學的使命》、《城市管理原理與方法》、《人格論》、《嶺南文化》、《經濟人與道德人》、《精神文明建設機制論》、《廣州外貿史》、《同步與超越》、《廣州百科全書》、《歷史決定論的現代闡釋》、《變革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大整合》、《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研究》、《社會科學情報研究概論》、《國際政治經濟學》、《隋唐道家與道教》等。
據不完全統計,至2005年底,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承擔和完成國家、廣東省、廣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各類課題250多項,廣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交辦的課題、企事業單位委託和合作的研究課題380多項。出版專著、編著226部,論文集27部,發表論文3000多篇,完成調研報告等1000多份。全院獲得各類優秀成果獎共394項,其中獲國家級獎9項,獲省部級獎52項,獲市級獎133項,其他獎項200項。

交流

廣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學術研究顯著特點之一。25年來,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越南、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學術研究機構一直保持良好的聯繫,互派訪問學者,廣泛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來訪廣州市社會
科學院的外國和港澳台專家學者284人次,出訪外國、港澳台的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685人次,外派的訪問學者和留學人員45人次。

院刊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有公開出版發行的院刊兩份:《開放時代》和《珠江經濟》。其中《開放時代》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索(CSSCI)來源期刊。《開放時代》和《珠江經濟》各有特點,兩刊都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的品牌,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另外,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編輯的內部刊物《領導參閱》、《廣州經濟研究簡報》及時向廣東省和廣州市領導及有關部門反映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社會科學理論動態等,受到上級部門和有關領導的高度讚揚。

現狀

“十一五”期間是廣州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時期,為繁榮發展廣州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供了重要機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將按照《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綱要》、《廣州市“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和廣州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檔案的要求,堅持立足廣州、面向實際,研究廣州、服務廣州,為廣州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和為廣州的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做出更大的貢獻。

會員單位

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